效诗文以言 辟蹊径习文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2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高考作文-2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高考作文-2: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好课本。

课本是思想的铺路石,是大家展开写作的示范。

对教材的熟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拓展比如对经典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丰富知识,拓宽思路,深刻认识。

将所学知识进行糅合,大家就完全可以做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写出不错的文章。

比如在一次考试中,要同学们以“说心眼儿”为题作文,有一同学写到:说心眼儿人心有眼,名曰心眼。

心眼若泉眼。

泉之有眼,则汩流而不尽;心之有眼,则智明而无过。

古人以心之物为至上之物,如剑术中的一种极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以此推知有心眼,实是大智慧。

有心眼可以辨优劣,知得失,通古今之变。

心眼澄澈而明亮则善恶是非皆可辨。

盖伯乐可识千里之骏马,明君可起万世之英才,实乃伯乐心通马语,以心辨马故无失也;明君心知英才之意,虚心下用,以心用人故可得治天下也。

刘豫州自识诸葛孔明乃鱼之于水,三顾而起之,然后横吞荆、益,一扫二川,三分天下,皆以心中有眼也。

心眼有数则得失利害皆可明。

流芳千古之人多轻财富而重友谊,轻生死而重德义。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友谊、德义乃当今及后世君人所倚重者也。

心中有数犹若手中有镜可鉴古人、今人和后人,然后取大义而成芳名。

故比干心有七窍,死而无憾。

后世之人从之,重忠贤之臣轻无心之君。

此皆以心中有眼也。

心中有志,则古今之事,天地之理,皆可悉。

太公受大辱而终成一家之言,盖心中常有文王、仲尼、不韦等故事,恒存千载著书立说之渴望。

刘邦心怀龙之气概,识有识之士,简能任贤,然后一举而得天下。

此皆以心中有志也。

心眼者固大智慧,心眼需养。

故魏征谏太宗,“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人之心眼,亦应时时疏浚,方可睿晓天下之事。

三国周郎,智勇天下,然其心眼小,三气而死矣,为天下笑。

人之心眼亦犹树之根本,应悉心照料,施之以仁善之肥,灌之以大义之水,然后方可玲珑剔透,高瞻远瞩。

律诗创作进阶,不妨精读《幼学琼林》

律诗创作进阶,不妨精读《幼学琼林》

律诗创作进阶,不妨精读《幼学琼林》随着两期《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播出,中国开始掀起一阵“国学热”,诗词歌赋,早就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特权,而是融入到普通国民的生活中。

各行各业的人开始朗读,背诵诗词,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洗礼,受益匪浅。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不满足于吟诵古人的作品,而想要提笔自己创作,加入诗人墨客的行列。

可惜的是,格律诗和词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则,对新手来说难度较大,如果不去认真学习其格式,仅凭读了几首诗的一点感觉就信笔胡写,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有人说传统诗词过于刻板,还要制定条条框框来限制我们的思维,其实不然,这就好比体育比赛中的游戏规则一样,只要善于掌握,就能够乐在其中。

笔者从高中开始从事业余诗词创作,至今已有近七年的诗龄了,作品中80 %都为七言律诗,所以本文想介绍有关于律诗创作的一些进阶技巧,算不上是经验之谈,只希望能对有志于创作诗词的同道中人起到一点帮助。

但是技巧介绍的方式略显特殊,因为主角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名为《幼学琼林》。

这里有的读者可能就不乐意了,说你谈格律诗的创作,应该就以诗歌作为材料啊,任何创作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嘛,《幼学琼林》难道比直接读古代的诗歌还有用?先别急,并不是不让各位读先贤的佳作,相反这确实是走向创作很重要的一步,但当我们把《唐诗三百首》、历代诗词大家的经典之作都读得差不多了,却还是对他们的创作手法一知半解,难以内化为自己的技巧,这时候,是应该再继续找一些冷门、边缘的诗词钻研吗?我觉得这种做法的作用也有限,不如另辟蹊径,翻开《幼学琼林》,会发现这本书中至少有两大核心技巧,而且出现的密度远超我们想象。

第一个就是对仗,这不光是技巧,也是律诗的格式之一,任何一首律诗中间的两联——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工整,这也是律诗和绝句的本质区别。

绝句不要求对仗,借用《孙子兵法》中的两句话来比喻的话,绝句是“以奇胜”,律诗则是“以正合”。

一个重视词句精炼、转折巧妙,另一个则讲究内容充实、构架方正。

原诗·内篇--叶燮

原诗·内篇--叶燮

原诗·内篇--叶燮一■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馀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嬗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其学无穷,其理日出。

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

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

非是者,必斥焉。

如明李梦阳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谓〔唐无古诗〕,又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

自若辈之论出,天下从而和之,推为诗家正宗,家弦而户习。

习之既久,乃有起而掊之,矫而反之者,诚是也;然又往往溺于偏畸之私说。

其说胜,则出乎陈腐而入乎颇僻;不胜,则两敝。

而诗道遂沦而不可救。

由称诗之人,才短力弱,识又矇焉而不知所衷,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因为创,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

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于是百喙争鸣,互自标榜,胶固一偏,剿猎成说。

后生小子,耳食者多,是非淆而性情汨。

不能不三叹于风雅之日衰也!二■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

古云:〔天道十年一变。

〕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不变乎?今就三百篇言之:风有正风,有变风;雅有正雅,有变雅。

风雅已不能不由正而变,吾夫子亦不能存正而删变也;则后此为风雅之流者,其不能伸正而诎变也明矣。

汉苏李始创为五言,其时又有亡名氏之十九首,皆因乎三百篇者也;然不可谓即无异于三百篇,而实苏李创之也。

建安、黄初之诗,因于苏李与十九首者也。

然十九首止自言其情;建安、黄初之诗,乃有献酬、纪行、颂德诸体。

遂开后世种种应酬等类;则因而实为创。

学习方法的诗句

学习方法的诗句

学习方法的诗句学习方法的诗句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6)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7) 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

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

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

——彭兆荪8) 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9)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朱舜水10)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泰戈尔1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1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13)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张维屏14)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15)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颜之推16) 非读书,不明理。

要知事,须读史。

——李光庭17) 要到书林中徜徉。

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刘心武1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9)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卢梭20)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22)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23) 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

——苏轼24) 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学习方法的诗句精选1)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止境。

2)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自豪的人,常夸己之长。

3) 无论你感到本人如许的可怜,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

4) 假如有了胡子就算学识广博,那么,山羊也能够讲课了。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 胜利与不成功之间有时间隔很短——只有后者再向前多少步。

主张以文为诗的诗

主张以文为诗的诗

主张以文为诗的诗以文为诗:即借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创作诗歌。

中国文学史上,“以文为诗”最早由韩愈倡导,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的诗歌创作主张。

赵翼《瓯北诗话》:“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主张以文为诗的诗如下:石鼓歌[唐] 韩愈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唐] 韩愈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写书法的文言文

写书法的文言文

写书法的文言文1. 有关书法的文言文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学书为乐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学书消日自少所喜事多矣。

中年以来,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

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

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学书作故事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学真草书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

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

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学书工拙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

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

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作字要熟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用笔之法苏子美常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

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

因知万事有法。

扬子云:“断木为棋,刓革为鞠,亦皆有法。

”岂正得此也。

苏子美论书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

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形容求职信的古诗句

形容求职信的古诗句

形容求职信的古诗句古诗倦笔匹,言不足以言。

信者如信,求者如求。

千载卷轴犹未变,一心求贤不为休。

今愿以诗行远,寄语世间求职者。

尘埃落定,才子名振。

崇文之风,求贤之德,皆彰于此志中。

愿以求职之诚,祈求仁者之目。

愿得所愿,职缺处补。

汝欲招才,岂不征举。

求贤若渴,长虑有周。

商机日转,才子自来。

诚信之策,唯才之搜。

攀援之情,由此表,登身于朝堂。

千万之众,必有一人。

贤才之美,助我缺欠。

曾经几度悠悠,涉尽风尘。

为何长夜漫漫,终有一缘。

辗转千山万水,求贤如是,望一世清风拂面,慧眼明审,怜此薄材,允我垂纶。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

举袖翩翩,早已奋发。

峥嵘之志,犹在衷肠。

曲折迂回,仍不改强。

盛年华而不匮,才子周而不缺。

踌躇满志,求职难绝。

凭虚心结,谋济世事。

轻挑无明,但为求贤。

倾心而远,众才如擢。

岁月匆匆,贤者其来。

不足筹谋,拜买星郎,能得一经,九州之芳。

呼唤才子,求贤之德。

行在人间,求贤自出。

知我不黠,心系求职。

历尽千辛,一朝得见。

不施词讲,言之尤切。

汝得众贤,尚有待允。

旷野之间,闻此求贤。

明传忠信,追求贤才。

求贤若惨,贤才自来。

鹊桥相会,洛阳相会。

求贤之行,不可不悔。

长忆有才,千岩也碎。

翩然自来,求贤之策。

知贤之心,不在身外。

引贤者在,志合而诚。

梦寐求才,空想无休。

忧乎求职,辛苦无休。

千载求贤,纵横不休。

志存求贤,忧乎易悔。

千里有缘,不求何因。

才子之行,德不在身。

求知若数,知我求职。

委实无能,拙者羞耻。

求贤之行,道吾难得。

愿提清琴,求才之士。

虽有千般,终不可遗。

颠沛流离,求贤不悔。

踌躇再思,贤士在兹。

求贤求贤,求贤无数。

人才之积,亦难可贵。

求贤不极,极贤之士。

凌云奋飞,求贤无悔。

昔日途经,始知贤才。

狄宣子来,斩四百首。

贤才比来,不可胜数。

求贤而不成,求才而不遇。

虔心挚敬,求贤之行。

缅怀往昔,求贤非寻。

才士相求,合作同行。

悬壶济世,求贤无休。

挚心之言,垂之不朽。

求贤千岁,求人不择。

挚心所之,求贤之乡。

贤才之地,终不可忘。

关于善于写作的诗句

关于善于写作的诗句

关于善于写作的诗句善于写作的诗句篇1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聿》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2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2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2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2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2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2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2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善于写作的诗句篇2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诗文以言辟蹊径习文——古诗扩写提升小学高段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初探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新课程突出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但提升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却较少得到关注。

小学高段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瓶颈,往往在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遣词造句随便、只求大概、不求准确;口语化倾向严重、罗嗦重复、不求精炼;网络语言充斥、只求新奇、不求规范等诸多问题,使学生有感不能发、有悟不能言、有意不能达。

因此提升小学高段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手段和策略亟待探索和尝试。

1.精美的古诗是学习的好范本。

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我国是诗歌的国度。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但字字珠玑,以简短的文字篇幅传达着庞大的文化信息。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诗歌是古代汉语言最基础最重要的表达体裁。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语言叙述。

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又是掌握汉语言文字表达的有效途径。

2.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就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前四句),张俞的《蚕妇》。

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而这些是通过诗歌的语言美、声韵美去从中表达的,感受、体会、模仿诗歌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水平一定是裨益良多的。

3.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本课题研究旨在针对目前小学高段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常暴露出来的语言表达不求准确、只求大概;语言表达罗嗦重复、不求精炼;语言表达只求新奇、不求规范等妨碍作文语言能力提高的诸多问题。

古诗文语言表达精准凝练,优美工整的特色或许是一剂良方,另外古诗文语言传达的厚重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也在学生作文网络语言充斥、思想内涵单薄的情况下有更为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古诗作文化(古诗扩写)——诗人根据表达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具有很强的跳跃性,使诗中存在“空白”。

学生抓住“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

既把古诗教学应用于作文中,又以作文为载体来学习古诗。

不仅能够实现教导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一)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领略语言的美感,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二)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三)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解读、运用古诗文典籍语言于现代汉语言表达的扩写序列、有效策略、可行步骤;(四)以古诗阅读指导跟作文教学相结合,实现“古诗作文化”,初步形成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的“古诗作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1、小学高段古诗文阅读积累现状的小调查小学高段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积累情况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学生对于古诗文阅读的积累也是古诗扩写以及“古诗作文化”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古诗语言积累和储备才能进一步开展古诗扩写的训练,并以此提升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高段学生古诗文阅读积累现状小调查1.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诵读古诗:A、学前B、上学后低年级C、老师布置相关作业后2.《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你能熟读成诵的有几首:A、10首以下B、一半左右C、大部分D、全部3.《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你能默写出来的有几首:A、10首以下B、一半左右C、大部分D、全部4.按照字数长短古诗可分为()言、()言5.按照句子多少古诗可分为()、()6.从以下诗歌题目可以看出哪首是词:A、《天净沙·秋》B、《咏柳》C、《诗经·采薇》D、《清平乐·村居》小学高段学生古诗文阅读积累现状小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开始背诵古诗的时间学前开始为80%,上学后开始背诵的为16.3%,在老师作业中要求后才开始背诵的为3.7%,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开始积累古诗较早,到高段积累古诗持续时间较久;学生积累的古诗数量以背诵数量多少来衡量,那么全部能够背诵的(70首)达到10.2%,大部分(50首以上)能够背诵为45.1%,一半以上(35首以上)能够背诵的为40.3%,只能背诵十首以下的学生仅仅占5.6%,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古诗的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有了开展“古诗扩写”的内容基础;以学生是否了解古诗绝句和律诗,五言和七言基本类别,以及能否分清唐诗和宋词的区别来了解学生掌握古诗基本常识的情况,能分清类别的学生为95.7%,不能分辨只占4.3%,能区分诗词的学生为97.8%,无法区分只占2.1%,学生对古诗文学常识掌握情况也比较好。

根据小调查所反映出来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高段学生已然具备了开展“古诗扩写”的条件,为课题开展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学生开始朗读背诵古诗的时间情况。

古诗七十首能背诵几首?能分清绝句和律诗,五言和七言类别的学生数。

能分清唐诗和宋词区别的学生数。

2、小学高段古诗扩写渗透序列从四年级第七册开始,语文教材中就开始出现古诗课文,并保持每册平均两课内容的高密度。

课内的古诗文首先就是高段学生“古诗扩写”的第一手资料和最重要的内容。

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参照纬度整理出“小学高但古诗扩写渗透序列”,为学生开展扩写,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供目标和方向。

(1)以年段为序列标准:第七册:第二单元5《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第六单元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第八册:第一单元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第六单元23《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学前上学后作业要求全部10首以下一半大部分不能辨别能辨别唐诗宋词宋词元曲无法辨别第九册:第二单元5《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第十册:第二单元5《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第十二册:《七步诗》《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竹石》《石灰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浣纱溪》《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以题材为序列标准:记叙文写景:诗话山水——《题西林壁》、《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野雅兴——《乡村四月》、《鸟鸣涧》四季景致——《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记叙文记事:田园牧歌——《游山西村》、《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童真稚趣——《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记叙文抒情:思乡情长——《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送别意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芙蓉楼送辛渐》胸怀家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风骨奇伟——《竹石》、《石灰吟》白驹过隙——《诗经·采薇》、《浣纱溪》古诗年段扩写序列方便同学、老师理清扩写内容,题材序列为小学阶段最主要的记叙文体练习指明了类型差异,使“古诗扩写”对学生的习作书面表达提高训练更加系统化,并有针对性。

3、小学高段古诗扩写策略与步骤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古诗是李白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之后书中选择的都是经典名篇。

一二三年级低年段遵循每册书两次古诗积累,每次两篇,从四下开始每次积累三篇、并出现宋词。

六年级上下分别有诗歌综合性学习和专门背诵的单元,并出现元曲。

由此可见教材编排遵循的是阶梯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古诗作文化”训练也应当低段以说古诗故事口头表达为主;中年级可将古诗表达成现代语言并串写成小故事;重点落实在高段,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积累和古诗积累,将古诗补白写成声情并茂的习作。

小学阶段“古诗作文化”具体操作原则可概括为:低段说古诗故事、中段写古诗故事、高段扩古诗故事。

从教材编排特点来看,高段的“古诗作文化”落实在一个“扩”字。

那么“扩”什么?怎么“扩”?根据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及寻求转变成现代汉语对高段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增长点,从学生扩写实例中可归纳出以下策略:(一)补充性原则古代人语言表达凝练,在古诗原文中存在大量语焉不详或未交代清楚的内容,这些内容大致分为几类:一是时空线索,古代诗词传世佳作多有即兴创作,古代诗人还有题写诗词于某地的表达习惯,但是诗人创作的时间、地点、触动诗人的景物、人事在诗歌中往往是不会交代的,需要学生补充;二是事件因缘背景,诗人创作诗歌常常是借诗言志,借诗抒情,但是志向由何而生,情感因何而起,并无交代,也要学生补充;三是细节描写,古诗有借写景寄托情思的,有借记事阐发观点、见解和哲理思辨的,但是景物的修饰性描写,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经常是略过的,学生也可以补充。

最后,“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还可补充自己对古诗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

可以说,古诗扩写首先是“补白”,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适当借助合理想象................进行补充。

例如《钗头凤》学生的扩写:陆游与他的妻子唐婉是一对‘伉俪想得’的夫妻,从小青梅竹马,可是,陆游的母亲却强迫陆游与唐婉分开,唐婉被迫嫁给了赵士程。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独自来到了山阴城沈家花园,当他借酒消愁的时候,遇到了唐婉,陆游的内心无比激动,可是如今她已是别人的妻子了,自己只能远远地看着她,就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不可及啊!学生补充的这段话并不是对诗歌本身的叙写,但是却不得不写,学生通过背景资料发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原因和动机,交代出来,增强了扩写习作的表达效果,也提升了学生转述与概括的表达能力。

(二)修饰性原则古诗扩写的原诗都是名家名篇,自有其语言上的独到之处,但是转换成现代文不能曲解诗歌原本的思想感情,以及丧失诗歌核心的、经典的、广为传颂的精彩笔触,同时古诗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缺失或单薄或隐晦,所以学生扩写古诗习作时还应遵循修饰性原则,一方面尊重原文语言的艺术魅力,忠实地保留和再现,另一方面对缺少的单薄的隐含的内容加以修饰和完善。

例如《游子吟》的扩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夜已经很深了,伸手不见五指。

母亲听孟郊屋里没有动静了,就再从房间里出来,把油灯点燃,把衣服拿过来,一针一线密.....密.地缝补,也许是年老眼花,一不小心地把手戳破了,但她只是放在嘴里轻吸了下。

母亲看扣子松了,就把它缝得牢牢.....给它补上了。

母亲边缝边....的,母亲看衣服破了洞,就小心翼翼地想:儿子这次出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我得细心地缝,把衣服缝补结实,好让他多穿些时....................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