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0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
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
大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导致全球范围内 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 等现象。
谢谢
THANKS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 系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市场价 格是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在供求关系
的影响下,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转化
剩余价值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首先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 配。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这些收入都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再分配
在初次分配之后,剩余价值还会在社会各领域之间进行再分 配。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等手段参与再分配,调节收入 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 也会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关系
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从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导致资本家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的份额相对 减少。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总结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考试内容:熟悉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W一G—W);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G—W—G)。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
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答案]D【例题2·单选题】(2007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劳动力成为商品[答案]D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考试内容: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第三章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本劳动Βιβλιοθήκη 价 劳动力值 价值 (3元)
(27元)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24元) 劳动过程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商品
生产
抽象 创造新价值
过程
…………(3元) 价值形成过程 ( 27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48元)
资
本
劳动
价 劳动力
值 价值 (3元)
(总计51元)
具体 创造使用价值 ………………(48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抽象 创造新价值 ………… (6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 54元)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示意图
预付资本价值
生产资料价值
劳动力价值
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商品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
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小时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4.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完全自由的人 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第三章__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率(m’) 的表示方法:
m = v = 无酬劳动 有酬劳动
一种是活劳动的表示法: m’=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
影响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剩余价值绝对量—资本家所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 间内生产剩余价值的数量。 M= ×V=m’ ×V v M—剩余价值量 V —代表可变资本总量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流通
的货币的区别是:
(1)两者流通的形式和顺序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形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 (W1 —G —W2) 资本流通的形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 (G —W —G’)
思考: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在 形式上的共同点。
(2)两者流通的内容和起点、终点不同。 W1 —G —W2 G —W —G’ 简单商品流通从商品开始到商品结 束,运动的内容主要是使用价值的运动。 货币是交换的媒介。 资本流通的起终点是一种特殊的使 用价值,而且起终点的特殊使用价值(G、 G’)是不同的。运动的内容是货币。商 品成为流通的媒介。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包含 历史和道德因素。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的历史传统习惯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他商品相比,具 有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 值,还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 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价值的源泉。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的 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出来的。(生产方法本质相同) 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众多资 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生产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 因而是暂时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全社会资本 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归个别资本家所有,而相对剩余 价值则归整个资本家阶级所有。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 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 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另 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 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 价值的增值。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 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 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 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8—189页)。
劳动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二是社会的 和道德的界限。
政治经济学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 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 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 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 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 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 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 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 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 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 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 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在 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 中创造的产品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 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 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 价 值的补偿过程。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是人体的机能, 人们只有消费了一定的生活资料后才能生产出劳 动力来,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 生活资料表现出来。 •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等同于生产劳动力价值的生活 资料价值,由三部分组成:
a、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而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与其 它商品相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 德的因素。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 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身体 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 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 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一节 剩余价值和生产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条件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 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具体的物。但是,货币和物 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变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前提或条件是什么?
(一)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普通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首先,流通形式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作用, 其运动形式是: W( 商品 ) 一 G( 货币 ) 一 W(商 品); 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其运动形式是: G(货币)一W(商品)一G(货币)。
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 ⑴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劳动过程是劳动 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 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剥削的方式占有。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在工作日中所进行的超过生活必需劳动时间的工作。
例如,在清晨起床后,一个农民早餐前去田地干活,直到傍晚返回家中。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能够从上午5点到晚上7点,整整工作14个小时,而按照其生活所需进行劳动的时间可能只有4个小时。
剩余的10个小时就是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尤为常见。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家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控制,使得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其自身的工资水平。
举个例子,自动化生产线的引入,使得工人的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商品生产的速度和数量,从而使得资本家能够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分工合作和机械化。
分工合作是指将一个劳动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劳动环节,然后由不同的工人进行,以提高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还会对工人进行科学管理,将其约束在一定的工作速度和标准中,以确保每个工人所生产的商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机械化则是指通过引入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造成了失业的威胁,因为机器可以替代许多简单重复的工作,从而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为了降低工人的工资要求和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率,资本家会大规模引进机械化生产设备。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基本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创造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创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分为分工合作和机械化两种形式。
第3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60
60
360
360
0
21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生产价格
>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生产价格 <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 = 价值
按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从个别部门看,平均利润≠剩余价值 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剩余价值总额
(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劳动能力看不出来,能看到的是劳动 劳动是谋生手段,不劳动无报酬 工资的支付方式造成误解 工资变动形成错觉(工作时间越长,越熟练工资越多)
12
工资形式
计时工资: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实质是劳动力月价值、周价
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产品的数量或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定额工资=日工资额/日产量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3)劳动力的买卖过程是资本家和工人的等价交换,但是, 离开流通,进入生产领域,转变为不平等的雇用关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
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
5
(1)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家迫使工人一天劳动 10小时,生产两双鞋,这样: 两双鞋的生产资料价值=12*2=24 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3 总垫付=27
两双鞋总价值=24+3*2=30,按价值出售,获得3元剩余价值
7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m):即价值增殖,指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
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的定义
1.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 (一个工作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用 来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为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 分劳动时间用来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为剩余 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的定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 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进行 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普通商品生产过程
具体 预 生产资料 创造使用价值 ………………(24元) 劳动过程
付 价值(24元)
资 本 劳动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商品 生产
价 劳动力
值 价值 (3元) (27元)
抽象
创造新价值
…………(3元)
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 27元)
劳动
劳动力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具体 预 生产资料 付 价值(48元) 资 本 价 劳动力 值 价值 (3元) (总计51元) 劳动 抽象 创造新价值 ………… (6元) 价值增殖过程 ( 54元) 创造使用价值 ………………(48元) 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劳动过程 资本 主义 生产 过程
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 ⑴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劳动过程是劳动 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 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⑵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 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
第一节 剩余价值和生产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条件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 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具体的物。但是,货币和物 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变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前提或条件是什么?
(一)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普通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首先,流通形式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作用, 其运动形式是:W(商品)一G(货币)一W(商 品); 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其运动形式是: G(货币)一W(商品)一G(货币)。
四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及其表示公式 • 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剩余价值率。其 计算公式是: •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 ﹝v﹞或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 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因而剩余价值率也称为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二)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
在可变资本量已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 越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用公式m=m′•V表示。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 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工作日的含义和界限 • ①工作日含义:雇佣工人在一天内劳动的 时间叫一个工作日,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 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它商品不同, 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 值的源泉。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即在劳动过程中), 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 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 价值的过程。 1. 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恰好 等于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这个 劳动过程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资本家以工资 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这个劳动过程就是价值 增殖过程。 2. 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 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补偿劳 动力价值的时间。
(二)资本总公式的形式和矛盾
1.资本总公式的形式:G—W—G′。这个公式反映 了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共同目的,因此马克思把 它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形式上的矛盾):价值增 殖与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要求是相矛盾的。因为 从形式上看,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 两个流通行为的结果,而在流通过程中是不能产 生剩余价值的。
• ③工作日的实际长度。资本家是资本的化 身,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所以资本 家总是竭力延长工作日。工人阶级为了维 护自己的生存权力,保护劳动力不受过度 的摧残,要求缩短工作日,并为此同资产 阶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资本主义发 展的历史表明,工作日的实际长度,最终 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 其次,流通的本质不同。表现为两者流通的目的 和经济内容不同。以普通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是为买而卖,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 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运动的目的在于换取生产 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 为卖而买,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 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获取剩余价值,是 资本运动的目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 • 第二,两者流通的界限不同。W—G—W的流通过 程是有限的;G—W—G′的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再生产 一 再生产的内容和类型 (一)再生产的内容 (二)再生产的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2.简单再生产的特征 3.扩大再生产的含义和两种类型 二 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第四节 相对过剩人口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二重性理论对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 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同作用的具体解释,揭 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揭示了价 值创造的意义所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 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 的旧价值,抽象劳动凝结形成新的价值:v+m,其 中v是劳动力价值,即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而m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 值,资本家没有支付工人剩余劳动的工资。
(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 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在资本主义 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 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随着资 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劳 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时,资本家主要采用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劳动 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 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一个劳动过 程,劳动过程是一个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即不断生产出商品的过程,不同的劳动过 程生产出不同的商品。但生产商品本身并 不是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他生产这种商品, 是因为这种商品可以给他带来利润,即剩 余价值。 •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 余价值。
第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个别 企业开始的: a、个别资本家如果首先采用新技术,使其劳 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他的商品的 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能够获 得比其他资本家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 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的差额。
第三,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的结果。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的现象。 因为资本家都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 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 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在追 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以及为它们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 遍得到提高,从而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 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形成。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 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身体 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 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 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三
资本的本质以及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一)资本的本质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
资本的本质
• 商品和货币仅仅是资本价值在其运动中的 不同存在形式:货币是它的一般存在形式, 商品是它的特殊存在形式。价值在这一运 动中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但永远不会消失,并在运动中实现了增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是人体的机能, 人们只有消费了一定的生活资料后才能生产出劳 动力来,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 生活资料表现出来。 •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等同于生产劳动力价值的生活 资料价值,由三部分组成:
a、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而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与其 它商品相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 德的因素。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其次,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 以流通过程为媒介,因为不论是劳动力的买卖,或是生产 资料的购买,都是在流通过程中进行的。 所以说,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了最终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