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十大经典问题解法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奥数解谜立体几何中的难题

奥数解谜立体几何中的难题

奥数解谜立体几何中的难题立体几何是奥数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点、线、面相比,更加复杂和有趣。

解决立体几何难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想象力、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奥数解谜立体几何中的一些难题,以及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

第一部分: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在立体几何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立体,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中一个经典的难题是给定一个底面视图和一个侧面视图,要求确定对应的立体图形。

解决这个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观察底面视图和侧面视图,找出每个图形的特点和规律;2. 根据底面视图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将其转化为立体中的点、线、面;3. 根据侧面视图中的高度信息,确定立体图形的高度;4. 综合底面和侧面的信息,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部分:直方体的拼装问题直方体是解谜立体几何中常见的图形。

一个常见的难题是给定一些尺寸相同的立方体块,要求用这些块拼出一个大的立方体。

解决这个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观察每个立方体块的形状和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2. 根据大立方体的尺寸确定需要多少个立方体块;3. 将每个立方体块按照规律进行拼装,注意保持块与块之间的相邻面接触。

第三部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立体几何中,平行四边形是常见的一个图形。

一个经典的难题是给定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根据已有信息计算出其他未知的性质。

解决这个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如平行边、角的性质等;2.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解已知信息;3. 根据已知信息推导出其他未知的性质。

第四部分:圆锥体与圆台的体积计算圆锥体和圆台是奥数解谜立体几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常见的难题是给定一个圆锥体或圆台,要求计算其体积。

解决这个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观察圆锥体或圆台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形状和性质;2. 根据已知信息计算出底面的面积和高度;3. 根据体积的计算公式,将已知信息代入计算。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题型的解法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经典题型的解法

解题技巧:立体几何中几类典型问题的向量解法一、利用向量知识求点到点,点到线,点到面,线到线,线到面,面到面的距离(1)求点到平面的距离除了根据定义和等积变换外还可运用平面的法向量求得,方法是: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的坐标,再求出已知点P 与平面内任一点M 构成的向量MP u u u r的坐标,那么P 到平面的距离cos ,n MP d MP n MP n•=•<>=r u u u r u u u r r u u u rr(2)求两点,P Q 之间距离,可转化求向量PQ uuu r的模。

(3)求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可在AB 上取一点Q ,令,AQ QB PQ AB λ=⊥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或PQ u u u r 的最小值求得参数λ,以确定Q 的位置,则PQ u u u r 为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

还可以在AB 上任取一点Q 先求><AB PQ ,cos ,再转化为><AB PQ ,sin ,则PQ u u u r><AB PQ ,sin 为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

(4)求两条异面直线12,l l 之间距离,可设与公垂线段AB 平行的向量n r,,C D 分别是12,l l 上的任意两点,则12,l l 之间距离CD nAB n•=u u u r r r【例题】例1:设(2,3,1),(4,1,2),(6,3,7),(5,4,8)A B C D --,求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例2:如图,正方形ABCD 、ABEF 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 、ABEF 互相垂直。

点M 在AC 上移动,点N 在BF 上移动,若a BN CM ==)20(<<a 。

(1)求MN 的长;(Ⅱ)当a 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2)当MN 长最小时,求面MNA 与面MNB 所成的二面角α的大小例3: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11A C 与1AB 间的距离.例4:如图,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4,3,2,AB BC CC ===求平面11A BC 与平面1ACD 的距离。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研究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 计算体积和表面积: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以及根据题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

2. 证明定理和性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如平行线性质、勾股定理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已知定理和性质进行推导,以及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证明。

3. 求解最值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求几何图形中的最值,如最短路径、最大面积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不等式、极值定理和优化方法等。

4. 判定和性质应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判定几何图形是否满足某个性质,或应用某个性质到实际场景中。

解题方法包括根据性质进行推导和判断,以及根据实际场景建立数学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多种解法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多种解法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多种解法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目通常有多种解法,这取决于问题的具体形式和你所掌握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问题和它们的多种解法:问题1:求多面体的体积解法1:直接计算如果题目给出了多面体的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使用体积公式 V=底面积×高来计算。

解法2:分割法如果多面体可以被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如长方体、三棱锥等),可以先计算每个简单几何体的体积,然后求和。

解法3:向量法如果题目中涉及到了向量的知识,可以通过计算底面的法向量和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即高),然后使用向量体积公式V=1/3 A⋅(B×C)来计算体积。

问题2:求多面体的表面积解法1:直接计算如果题目给出了多面体的各个面的面积,可以直接求和得到总表面积。

解法2:分割法如果多面体可以被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先计算每个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然后求和。

解法3:向量法对于某些复杂的多面体,可以通过计算各个面的法向量和对应的面积向量,然后使用向量点积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求和得到总表面积。

问题3:证明线面平行或垂直解法1:定义法直接使用线面平行或垂直的定义来证明。

解法2:判定定理使用线面平行或垂直的判定定理来证明。

解法3:向量法通过计算向量之间的点积或叉积来证明线面平行或垂直。

问题4: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1:公式法如果知道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和垂足在平面上的坐标,可以使用距离公式 d=(x2−x1)2+(y2−y1)2+(z2−z1)2 来计算。

解法2:向量法通过计算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然后使用向量点积和模长来计算距离。

问题5: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解法1:定义法直接在图形中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计算。

解法2:向量法通过计算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然后计算这两个法向量的夹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问题6:判断几何体的形状解法1:直接观察通过观察几何体的形状和尺寸来判断。

解法2:计算法通过计算几何体的各个面的面积、边长、角度等来判断。

立体几何解答题最全归纳总结(解析版)

立体几何解答题最全归纳总结(解析版)

立体几何解答题最全归纳总结【题型归纳目录】题型一:非常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题型二:立体几何存在性问题题型三:立体几何折叠问题题型四:立体几何作图问题题型五:立体几何建系繁琐问题题型六:两角相等(构造全等)的立体几何问题题型七:利用传统方法找几何关系建系题型八:空间中的点不好求题型九:创新定义【典例例题】题型一:非常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例1.如图,P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圆锥底面的圆心,圆锥的底面直径AB =4,母线PH =22,M 是PB 的中点,四边形OBCH 为正方形.(1)设平面POH ∩平面PBC =l ,证明:l ∥BC ;(2)设D 为OH 的中点,N 是线段CD 上的一个点,当MN 与平面PAB所成角最大时,求MN 的长.【解析】(1)因为四边形OBCH 为正方形,∴BC ∥OH ,∵BC ⊄平面POH ,OH ⊂平面POH ,∴BC ∥平面POH .∵BC ⊂平面PBC ,平面POH ∩平面PBC =l ,∴l ∥BC .(2)∵圆锥的母线长为22,AB =4,∴OB =2,OP =2,以O 为原点,OP 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 0,0,2 ,B 0,2,0 ,D 1,0,0 C 2,2,0 ,M 0,1,1 ,设DN =λDC =λ,2λ,0 0≤λ≤1 ,ON =OD +DN =1+λ,2λ,0 ,MN =ON -OM =1+λ,2λ-1,-1 ,OD =1,0,0 为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设MN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1+λ,2λ-1,-1 ⋅1,0,0 1+λ 2+2λ-1 2+1 =1+λ5λ2-2λ+3,令1+λ=t ∈1,2 ,则sin θ=t 5t 2-12t +10=15-12t +101t 2=1101t -35 2+75所以当1t =35时,即λ=23时,sin θ最大,亦θ最大,此时MN =53,13,-1 ,所以MN =MN =53 2+13 2+-1 2=353.例2.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为4,侧面积为162π,线段AB 为圆锥底面⊙O 的直径,C 在线段AB 上,且BC =3CA ,点D 是以BC 为直径的圆上一动点;(1)当CD =CO 时,证明:平面PAD ⊥平面POD(2)当三棱锥P -BCD 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B -PD -A 的余弦值.【解析】(1)∵PO 垂直于圆锥的底面,∴PO ⊥AD ,当CD =CO 时,CD =OC =AC ,∴AD ⊥OD ,又OD ∩PO =O ,∴AD ⊥平面POD ,又AD ⊂平面PAD ,∴平面PAD ⊥平面POD ;(2)由题可知OA =OB =4,4π⋅PB =162π,∴PB =42,∴PO =4,当三棱锥P -BCD 的体积最大时,△DBC 的面积最大,此时D 为BC的中点,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A (0,-4,0),B (0,4,0),P (0,0,4),D 3,1,0 ,∴BP =0,-4,4 ,PD =3,1,-4 ,AP =(0,4,4),设平面PAD 的法向量为n 1 =(a ,b ,c ),则n 1 ⋅AP =0n 1 ⋅PD =0 ,即4b +4c =03a +b -4c =0,令a =5,则b =-3,c =3,∴n 1 =(5,-3,3),设平面PBD 的法向量n 2 =x ,y ,z ,则n 2 ⋅BP =0n 2 ⋅PD =0 ,即-4y +4z =03x +y -4z =0,令x =1,则y =1,z =1,∴n 2 =1,1,1 ,则cos n 1 ,n 2 =n 1 ⋅n 2 n 1 n 2 =5-3+33×52+-3 2+32=5129129,∴二面角B -PD -A 的余弦值为-5129129.例3.如图,圆锥PO 的母线长为6,△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平面PAC ⊥平面PBC .BC =23,∠ABC =60°.(1)证明:PA ⊥PC ;(2)设点Q 满足OQ =λOP ,其中λ∈0,1 ,且二面角O -QB -C 的大小为60°,求λ的值.【解析】(1)∵PA =PB =PC =6,BC =23,PB 2+PC 2=BC 2,∴PB ⊥PC∵平面PAC ⊥平面PBC 且平面PAC ∩平面PBC =PC ,PB ⊂平面PBC ,PB ⊥PC ,∴PB ⊥平面PAC ,又PA ⊂平面PAC ,∴PB ⊥PA ,∴AB =PA 2+PB 2=23,∴∠ABC =60°,∴△ABC 是正三角形,AC =23,∵PA 2+PC 2=AC 2∴PA ⊥PC ;(2)在平面ABC 内作OM ⊥OB 交BC 于M ,以O 为坐标原点,OM ,OB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所示:易知OB =OC =2,OP =PB 2-OB 2=2,所以B 2,0,0 ,P 0,0,2 ,C -1,3,0 ,Q 0,0,2λ ,QB =2,0,-2λ ,BC =-3,3,0 ,设平面OBC 的法向量n 1 =x ,y ,z ,依题意n 1 ⋅QB =0n 1 ⋅CB =0 ,即2x -2λz =0-3x +3y =0 ,不妨令y =3λ,得n 1 =λ,3λ,2 ,易知平面OQB 的法向量n 2 =0,1,0 ,由λ∈0,1 可知cos n 1 ,n 2 =n 1 ⋅n 2 n 1 ⋅n 2=cos60°,即3λλ2+(3λ)2+2 2=12,解得λ=12例4.如图,D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圆锥底面的圆心,AB 为底面直径,C 为底面圆周上一点,DA =AC =BC =2,四边形DOAE 为矩形,点F 在BC 上,且DF ⎳平面EAC .(1)请判断点F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2)平面DFO 将多面体DBCAE 分成两部分,求体积较大部分几何体的体积.【解析】(1)点F 是BC 的中点,取BC 的中点F ,连接OF ,DF ,因为O 为AB 的中点,所以OF ⎳AC ,又AC ⊂平面AEC ,OF ⊄平面AEC ,所以OF ⎳平面AEC ,由四边形DOAE 为矩形,所以DO ⎳AE ,又AE ⊂平面AEC ,OD ⊄平面AEC ,所以OD ⎳平面AEC ,因为DO ∩OF =O ,DO ,OF ⊂平面DOF ,所以平面DOF ⎳平面AEC ,因为DF ⊂平面DOF ,所以DF ⎳平面AEC ,(2)由(1)知点F 是BC 的中点,因为DA =AC =BC =2,所以AB =AC 2+BC 2=22,所以OA =OC =OB =2,且OC ⊥AB ,所以OD =AD 2-OA 2=2,所以三棱锥D -BOF 的体积V D -BOF =13S △BOF ⋅DO =13×12×2×22×2=26;又三棱锥D -BOC 的体积V D -BOC =13S △BOC ⋅DO =13×12×2×2×2=23,所以四棱锥C -DOAE 的体积V C -DOAE =13S DOAE ×2=13×2 2×2=223,所以几何体DBCAE 的体积V DBCAE =V D -BCO +V C -DOAE =2,所以体积较大部分几何体的体积为V DBCAE -V D -BOF =2-26=526;例5.如图,在直角△POA 中,PO ⊥OA ,PO =2OA ,将△POA 绕边PO 旋转到△POB 的位置,使∠AOB =90°,得到圆锥的一部分,点C 为AB 的中点.(1)求证:PC ⊥AB ;(2)设直线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φ,求sin φ.【解析】(1)证明:由题意知:PO ⊥OA ,PO ⊥OB ,OA ∩OC =0∴PO ⊥平面AOB ,又∵AB ⊂平面AOB ,所以PO ⊥AB .又点C 为AB 的中点,所以OC ⊥AB ,PO ∩OC =0,所以AB ⊥平面POC ,又∵PC ⊂平面POC ,所以PC ⊥AB .(2)以O 为原点,OA ,OB ,OP 的方向分别作为x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OA =2,则A 2,0,0 ,B 0,2,0 ,P 0,0,4 ,C 2,2,0 ,所以AB =-2,2,0 ,AP =-2,0,4 ,PC =2,2,-4 .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 =a ,b ,c ,则n ⋅AB =-2a +2b =0,n ⋅AP =-2a +4c =0, 取c =1,则a =b =2可得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 ,所以sin φ=cos n ,PC =n ⋅PC n PC =42-465=210-5 15.例6.如图,四边形ABCD 为圆柱O 1O 2的轴截面,EF 是该圆柱的一条母线,EF =2EA ,G 是AD 的中点.(1)证明:AF ⊥平面EBG ;(2)若BE =3EA ,求二面角E -BG -A 的正弦值.【解析】(1)由已知EF ⊥平面ABE ,BE ⊂平面ABE ,所以EF ⊥BE ,因为AB 是圆O 1的直径,所以AE ⊥BE ,因为AE ∩FE =E ,所以BE ⊥平面AFE ,AF ⊂平面AFE ,故BE ⊥AF ,因为EF =2EA =2AG ,所以EA =2AG ,易知:Rt △AEG ∼Rt △EFA ,所以∠GEA +∠EAF =90°,从而AF ⊥EG ,又BE ∩EG =E ,所以AF ⊥平面EBG .(2)以E 为坐标原点,EA 为x 轴正方向,EA 为单位向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E -xyz ,则AB =2,BE =3,EF =2,从而A 1,0,0 ,B 0,3,0 ,D 1,0,2 ,F 0,0,2 ,AB =-1,3,0 ,AD =0,0,2 ,设n =x ,y ,z 位平面BGA 的法向量,则{n ⋅AB =0n ⋅AD =0⇒{-x +3y =02z =0⇒{x =3y =1z =0,所以n =3,1,0 ,由(1)知:平面BEG 的法向量为AF =-1,0,2 ,因为cos n ,AF =n ⋅AF n ⋅AF=-12,所以二面角E -BG -A 的正弦值为32.例7.例7.如图,几何体是圆柱的一部分,它是由矩形ABCD (及其内部)以AB 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旋转120°得到的,G 是DF的中点.(1)设P 是CE 上的一点,且AP ⊥BE ,求证BP ⊥BE ;(2)当AB =3,AD =2时,求二面角E -AG -C 的大小.【解析】(1)因为AP ⊥BE ,AB ⊥BE ,AB ,AP ⊂平面ABP ,AB ∩AP =A ,所以BE ⊥平面ABP ,又BP ⊂平面ABP ,所以BP ⊥BE .(2)以B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BE ,BP ,BA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得A (0,0,3),E (2,0,0),G (1,3,3),C (-1,3,0),故AE =(2,0,-3),AG =(1,3,0),CG =(2,0,3).设m =x 1,y 1,z 1 是平面AEG 的一个法向量,由m ·AE =0m ·AG =0 可得2x 1-3z 1=0,x 1+3y 1=0.取z 1=2,可得平面AEG 的一个法向量m =(3,-3,2).设n =x 2,y 2,z 2 是平面ACG 的一个法向量,由n ·AG =0n ·CG =0,可得x 2+3y 2=0,2x 2+3z 2=0. 取z 2=-2,可得平面ACG 的一个法向量n =(3,-3,-2).所以cos ‹m ,n ›=m ⋅n |m |⋅|n |=12, 因为<m ,n >∈[0,π],故所求的角为60°.例8.如图,四边形ABCD 是一个半圆柱的轴截面,E ,F 分别是弧DC ,AB 上的一点,EF ∥AD ,点H 为线段AD 的中点,且AB =AD =4,∠FAB =30°,点G 为线段CE 上一动点.(1)试确定点G 的位置,使DG ⎳平面CFH ,并给予证明;(2)求二面角C -HF -E 的大小.【解析】(1)当点G 为CE 的中点时,DG ∥平面CFH .证明:取CF 得中点M ,连接HM ,MG .∵G ,M 分别为CE 与CF 的中点,∴GM ∥EF ,且GM =12EF =12AD ,又H 为AD 的中点,且AD ∥EF ,AD =EF ,∴GM ∥DH ,GM =DH .四边形GMHD 是平行四边形,∴HM ∥DG又HM ⊂平面CFH ,DG ⊄平面CFH∴DG ∥平面CFH(2)由题意知,AB 是半圆柱底面圆的一条直径,∴AF ⊥BF .∴AF =AB cos30°=23,BF =AB sin30°=2.由EF ∥AD ,AD ⊥底面ABF ,得EF ⊥底面ABF .∴EF ⊥AF ,EF ⊥BF .以点F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F (0,0,0),B (0,2,0),C (0,2,4),H (23,0,2)FH =(23,0,2),FC =(0,2,4)设平面CFH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所以n ⋅FH =23x +2z =0n ⋅FC =2y +4z =0则令z =1则y =-2,x =-33即n =-33,-2,1由BF ⊥AF ,BF ⊥FE ,AF ∩FE =F .得BF ⊥平面EFH ∴平面EFH 的一个法向量为FB =(0,2,0)设二面角C -HF -E 所成的角为θ∈0,π2则cos θ=∣cos ‹n ,FB ›=|n ⋅FB ||n ||FB |=0×-33 +(-2)×2+1×02×13+4+1=32 ∴二面角C -HF -E 所成的角为π6.例9.坐落于武汉市江汉区的汉口东正教堂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拜占庭式建筑,象征着中西文化的有机融合.拜占庭建筑创造了将穹顶支承于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呼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主体部分由一圆柱与其上方一半球所构成,如图所示.其中O 是下底面圆心,A ,B ,C 是⊙O 上三点,A 1,B 1,C 1是上底面对应的三点.且A ,O ,C 共线,AC ⊥OB ,C 1E =EC ,B 1F =13FB ,AE 与O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6565.(1)若E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为233,求⊙O 的半径.(2)在(1)的条件下,已知P 为半球面上的动点,且AP =210,求P 点轨迹在球面上围成的面积.【解析】(1)如图,取BB 1,CE 上的点N ,M .连接OM ,OF ,FM .过N 作NH ⊥A 1B 于H ,则OM ∥AE ,由题意知cos ∠FOM =36565,设⊙O 的半径为r ,AA 1=h ,由勾股定理知OF =r 2+916h 2,OM =r 2+116h 2,FM =2r 2+14h 2,由余弦定理知cos ∠FOM =OF 2+OM 2-FM 22×OF ×OM.代入解得h =2r ,因为EN ∥BC ,EN ⊄面A 1BC ,所以EN ∥面A 1BC ,故N 到面A 1BC 的距离是233,因为BC ⊥AB ,BC ⊥AA 1,AA 1∩AB =A ,所以BC ⊥面A 1AB ,BC ⊥NH ,因为NH ⊥BC ,NH ⊥A 1B ,A 1B ∩BC =B ,所以NH ⊥面A 1BC ,NH =233,而sin ∠A 1BB 1=NH BN =A 1B 1A 1B ,即233×h 2=2r 2r 2+h 2,解得r =2,h =4,即⊙O 的半径为2.(2)设上底面圆心为O 1,则O 1P =2,O 1O 2与O 1P 的夹角为θ,所以|AP |=|AO 1 +O 1P |=20+4+85cos θ=210,解得cos θ=255,过P 作PO 2⊥AO 1于O 2,则O 2P =O 1P ⋅sin θ=255,所以点P 的轨迹是以O 2为圆心,以255为半径的圆,因此可作出几何体被面AOA 1所截得到的截面,如图所示.设弧A 1C 1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曲面面积为S 1,弧PP 得到的为S 2,则S 2S 1=1-cos θS 1=12×4πr2 ,因此S 2=2πr 2(1-cos θ)=8π1-255 .因此P 点轨迹在球面上围成的面积为8π1-255.例10.如图,ABCD 为圆柱OO 的轴截面,EF 是圆柱上异于AD ,BC 的母线.(1)证明:BE ⊥平面DEF ;(2)若AB =BC =6,当三棱锥B -DEF 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B -DF -E 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如图,连接AE ,由题意知AB 为⊙O 的直径,所以AE ⊥BE .因为AD ,EF 是圆柱的母线,所以AD ∥EF 且AD =EF ,所以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E ⎳DF ,所以BE ⊥DF .因为EF 是圆柱的母线,所以EF ⊥平面ABE ,又因为BE ⊂平面ABE ,所以EF ⊥BE .又因为DF ∩EF =F ,DF 、EF ⊂平面DEF ,所以BE ⊥平面DEF .(2)由(1)知BE 是三棱锥B -DEF 底面DEF 上的高,由(1)知EF ⊥AE ,AE ∥DF ,所以EF ⊥DF ,即底面三角形DEF 是直角三角形.设DF =AE =x ,BE =y ,则在Rt △ABE 中有:x 2+y 2=6,所以V B -DEF =13S △DEF ⋅BE =13⋅12x ⋅6⋅y =66xy ≤66⋅x 2+y 22=62,当且仅当x =y =3时等号成立,即点E ,F 分别是AB ,CD的中点时,三棱锥B -DEF 的体积最大,(另等积转化法:V B -DEF =V D -BEF =V D -BCF =V B -CDF =13S △CDF⋅BC 易得当F 与CD 距离最远时取到最大值,此时E 、F 分别为AB 、CD 中点)下面求二面角B -DF -E 的正弦值:法一:由(1)得BE ⊥平面DEF ,因为DF ⊂平面DEF ,所以BE ⊥DF .又因为EF ⊥DF ,EF ∩BE =E ,所以DF ⊥平面BEF .因为BF ⊂平面BEF ,所以BF ⊥DF ,所以∠BFE 是二面角B -DF -E 的平面角,由(1)知△BEF 为直角三角形,则BF =(3)2+(6)2=3.故sin ∠BFE =BE BF=33,所以二面角B -DF -E 的正弦值为33.法二:由(1)知EA ,EB ,EF 两两相互垂直,如图,以点E 为原点,EA ,EB ,EF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 -xyz ,则B (0,3,0),D (3,0,6),E (0,0,0),F (0,0,6).由(1)知BE ⊥平面DEF ,故平面DEF 的法向量可取为EB =(0,3,0).设平面BD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DF =(-3,0,0),BF =(0,-3,6),得n ⋅DF =0n ⋅BF =0 ,即-3x =0-3y +6z =0,即x =0y =2z ,取z =1,得n =(0,2,1).设二面角B -DF -E 的平面角为θ,|cos θ|=∣cos n ,EB =|n ⋅EB ||n |⋅|EB |=2×33×3=63,所以二面角B -DF -E 的正弦值为33例11.如图,O 1,O 分别是圆台上、下底的圆心,AB 为圆O 的直径,以OB 为直径在底面内作圆E ,C 为圆O 的直径AB 所对弧的中点,连接BC 交圆E 于点D ,AA 1,BB 1,CC 1为圆台的母线,AB =2A 1B 1=8.(1)证明;C 1D ⎳平面OBB 1O 1;(2)若二面角C 1-BC -O 为π3,求O 1D 与平面AC 1D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连接DE ,O1E ,C 为圆O 的直径AB 所对弧的中点,所以△BO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OBD =45°,又D 在圆E 上,故△BE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DE ⎳OC 且DE =12OC ,又CC 1是母线且O 1C 1=12OC ,则O 1C 1⎳OC ,故DE ⎳O 1C 1且DE =O 1C 1,则DEO 1C 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O 1⎳DC 1,而EO 1⊂面OBB 1O 1,DC 1⊄面OBB 1O 1,故C 1D ⎳平面OBB 1O 1.(2)由题设及(1)知:O 1O 、OB 、OC 两两垂直,构建如下图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过C 1作C 1F ⎳O 1O ,则F 为OC 的中点,再过F 作FG ⎳OD ,连接C 1G ,由O 1O ⊥圆O ,即C 1F ⊥圆O ,BC ⊂圆O ,则C 1F ⊥BC ,又OD⊥BC ,则FG ⊥BC ,故二面角C 1-BC -O 的平面角为∠FGC 1=π3,而FG =12OD =24OB =2,所以O 1O =C 1F =FG tan π3=6.则A (0,-4,0),D (2,2,0),C 1(2,0,6),O 1(0,0,6),所以AD =(2,6,0),C 1D =(0,2,-6),O 1D =(2,2,-6),若m =(x ,y ,z )为面AC 1D 的一个法向量,则m ⋅AD =2x +6y =0m ⋅C 1D =2y -6z =0,令y =6,则m =(-36,6,2),|cos <m ,O 1D >|=6614×8=32128,故O 1D 与平面AC 1D 所成角的正弦值32128.例12.某市在滨海文化中心有滨海科技馆,其建筑有鲜明的后工业风格,如图所示,截取其中一部分抽象出长方体和圆台组合,如图所示,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4,AD =AA 1=2,圆台下底圆心O 为AB 的中点,直径为2,圆与直线AB 交于E ,F ,圆台上底的圆心O 1在A 1B 1上,直径为1.(1)求A 1C 与平面A 1ED 所成角的正弦值;(2)圆台上底圆周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FP ⊥AC 1,若存在,求点P 到直线A 1B 1的距离,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解析】(1)(1)由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可知,以D 为原点,DA 为x 轴,DC 为y 轴,DD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A 12,0,2 ,C 0,4,0 ,E 2,1,0 ,D 0,0,0 .所以A 1C =(-2,4,-2),DA 1 =(2,0,2),DE =(2,1,0).设平面A 1ED 的一个法向量为n=(x ,y ,z ),则有n .DA=0n .DE =0 ,即2x +2z =02x +y =0 ,令x =1,则y =-2,z =-1,故n=(1,-2,-1),所以|cos <A 1C ,n >|=|AC ⋅n||AC ||n |=|-2-8+2|4+16+4⋅1+4+1=23,故A 1C 与平面A 1E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2)由(1)可知,A 2,0,0 ,C 10,4,2 ,所以AC 1=(-2,4,2),假设存在这样的点P ,设P x ,y ,2 ,由题意可知(x -2)2+(y -2)2=14,所以FP =(x -2,y -3,2),因为FP ⊥AC 1,则有FP ⋅AC 1 =-2(x -2)+4(y-3)+4=0,所以x =2y -2,又(x -2)2+(y -2)2=14,所以5y 2-20y +794=0,解得x =2-55y =2-510(舍),x =2+55y =2+510,所以当P 2+55,2+510,2 时,FP ⊥AC 1,此时点P 到直线A 1B 1的距离为55.题型二:立体几何存在性问题例13.如图,三棱锥P -ABC 中,PA ⊥平面ABC ,PA =1,AB =1,AC =2,∠BAC =60°.(1)求三棱锥A -PBC 的体积;(2)在线段PC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BM ⊥AC ?若存在,求MCP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AB =1,AC =2,∠BAC =60°,所以S △ABC =12⋅AB ⋅AC ⋅sin60°=32.由PA ⊥平面ABC 知:PA 是三棱锥P -ABC 的高,又PA =1,所以三棱锥A -PBC 的体积V A -PBC =V P -ABC =13⋅S △ABC ⋅PA =36.(2)在线段PC 上存在一点M ,使得BM ⊥AC ,此时MCPM =3.如图,在平面PAC 内,过M 作MN ⎳PA 交AC 于N,连接BN ,BM .由PA ⊥平面ABC ,AC ⊂平面ABC ,故PA ⊥AC ,所以MN ⊥AC .由MN ⎳PA 知:AN NC =PM MC=13,则AN =12,在△ABN 中,BN 2=AB 2+AN 2-2AB ⋅AN cos ∠BAC =12+12 2-2×1×12×12=34,所以AN 2+BN 2=AB 2,即AC ⊥BN .由于BN ∩MN =N 且BN ,MN ⊂面MB N ,故AC ⊥平面MB N .又BM ⊂平面MB N ,所以AC ⊥BM .例14.已知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且AD =2AB ,△PAD 是正三角形,CD ⊥平面PAD ,E 、F 、G 、O 分别是PC 、PD 、BC 、AD 的中点.(1)求平面EFG 与平面ABCD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2)线段PA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GM 与平面EFG 所成角的大小为π6,若存在,求出PMPA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PAD 是正三角形,O 为AD 的中点,所以,PO ⊥AD ,因为CD ⊥平面PAD ,PO ⊂平面PAD ,∴PO ⊥CD ,∵AD ∩CD =D ,∴PO ⊥平面ABCD ,因为AD ⎳BC 且AD =BC ,O 、G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所以,AO ⎳BG 且AO =BG ,所以,四边形ABGO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OG ⎳AB ,∵AB ⊥AD ,则OG ⊥AD ,以点O 为坐标原点,OA 、OG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 =2,则AD =4,A 2,0,0 、G 0,2,0 、D -2,0,0 、C -2,2,0 、P 0,0,23 、E -1,1,3 、F -1,0,3 ,EF=0,-1,0 ,EG =1,1,-3 ,设平面EFG 的法向量为n=x ,y ,z ,则n ⋅EF=-y =0n ⋅EG=x +y -3z =0 ,取x =3,可得n =3,0,1 ,易知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m=0,0,1 ,所以,cos <m ,n >=m ⋅nm ⋅n=12,因此,平面EFG 与平面ABCD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π3.(2)假设线段PA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GM 与平面EFG 所成角的大小为π6,设PM=λPA =λ2,0,-23 =2λ,0,-23λ ,其中0≤λ≤1,GM =GP +PM=0,-2,23 +2λ,0,-23λ =2λ,-2,23-23λ ,由题意可得cos <n ,GM > =n ⋅GM n ⋅GM =2324λ2+4+121-λ 2=12,整理可得4λ2-6λ+1=0,因为0≤λ≤1,解得λ=3-54.因此,在线段PA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GM 与平面EFG 所成角的大小为π6,且PM PA=3-54.例15.已知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B =90°,A 1B ⊥AC 1,AC =AA 1=4,BC =2.(1)求证:平面A 1ACC 1⊥平面ABC ;(2)若∠A 1AC =60°,在线段A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二面角B -A 1P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34若存在,确定点P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由AC =AA 1知:四边形AA 1C 1C 为菱形.连接A 1C ,则A 1C ⊥AC 1,又A 1B ⊥AC 1且A 1C ∩A 1B =A 1,∴AC 1⊥平面A 1CB ,BC ⊂平面A 1CB ,则AC 1⊥BC ;又∠ACB =90°,即BC ⊥AC ,而AC ∩AC 1=A ,∴BC ⊥平面A 1ACC 1,而BC ⊂平面ABC ,∴平面A 1ACC 1⊥平面ABC .(2)以C 为坐标原点,射线CA 、CB 为x 、y 轴的正向,平面A 1ACC 1上过C 且垂直于AC 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C =AA 1=4,BC =2,∠A 1AC =60°,∴C 0,0,0 ,B 0,2,0 ,A 4,0,0 ,A 12,0,23 .设在线段AC 上存在一点P ,满足AP =λAC0≤λ≤1 ,使二面角B -A 1P -C 的余弦值为34,则AP =-4λ,0,0 ,所以BP =BA +AP=4,-2,0 +-4λ,0,0 =4-4λ,-2,0 ,A 1P =A 1A +AP=2-4λ,0,-23 .设平面BA 1P 的一个法向量为m=x 1,y 1,z 1 ,由m ⋅BP=4-4λ x 1-2y 1=0m ⋅A 1P =2-4λ x 1-23z 1=0,取x 1=1,得m=1,2-2λ,1-2λ3;平面A 1PC 的一个法向量为n=0,1,0 .由cos m ,n =m ⋅n m ⋅n =2-2λ 1+2-2λ 2+1-2λ23×1=34,解得λ=43或λ=34.因为0≤λ≤1,则λ=34.故在线段AC 上存在一点P ,满足AP =34AC ,使二面角B -A 1P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34.例16.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AD ⎳BC ,AD ⊥CD ,且AD =CD ,BC =2CD ,PA =2AD .(1)证明:AB ⊥PC ;(2)在线段PD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二面角M -AC -D 的余弦值为1717,若存在,求BM 与PC 所成角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连接AC ,设AD =CD =1,因为AD ⊥CD ,则AC =AD 2+CD 2=2,且△A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AD ⎳BC ,则∠ACB =∠CAD =45∘,因为BC =2CD =2,由余弦定理可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45∘=2,所以,AC 2+AB 2=BC 2,则AB ⊥AC ,∵PA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AB ⊥PA ,∵PA ∩AC =A ,∴AB ⊥平面PAC ,∵PC ⊂平面PAC ,∴AB ⊥PC .(2)因为PA ⊥平面ABCD ,AB ⊥AC ,以点A 为坐标原点,AB 、AC 、A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D =CD =1,则A 0,0,0 、B 2,0,0 、C 0,2,0 、D -22,22,0 、P 0,0,2 ,设PM =λPD =-22λ,22λ,-2λ ,其中0≤λ≤1,则AM =AP +PM=-22λ,22λ,2-2λ ,AC =0,2,0 ,设平面ACM 的法向量为m=x ,y ,z ,则m ⋅AC=2y =0m ⋅AM =-22λx +22y +2-2λ z =0,取x =2-2λ,可得m =2-2λ,0,λ ,易知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 ,由题意可得cos <m ,n > =m ⋅n m ⋅n =λ41-λ 2+λ2=1717,因为0≤λ≤1,解得λ=13,此时,AM =-26,26,223 ,BM =BA +AM =-726,26,223 ,PC =0,2,-2 ,所以,cos <BM ,PC >=BM ⋅PCBM ⋅PC =-1333×2=-3322,因此,在线段PD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二面角M -AC -D 的余弦值为1717,且BM 与P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22.例17.如图,△ABC 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点E ,F ,N 分别在边AB ,AC ,BC 上,且AE =AF =BN =4,M 为BC 边的中点,AM 交EF 于点O ,沿EF 将三角形AEF 折到DEF 的位置,使DM =15.(1)证明:平面DEF ⊥平面BEFC ;(2)试探究在线段D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二面角P -EN -B 的大小为60°?若存在,求出DPP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在△DOM 中,易得DO =23,OM =3,DM =15,由DM 2=DO 2+OM 2,得DO ⊥OM ,又∵AE =AF =4,AB =AC =6,∴EF ⎳BC ,又M 为BC 中点,∴AM ⊥BC ,∴DO ⊥EF ,因为EF ∩OM =O ,EF ,OM ⊂平面EBCF ,∴DO ⊥平面EBCF ,又DO ⊂平面DEF ,所以平面DEF ⊥平面BEFC ;(2)由(1)DO ⊥平面EBCF ,以O 为原点,以OE ,OM ,OD为x ,y ,z 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D (0,0,23),M (0,3,0),E (2,0,0),N (-1,3,0)∴DM =(0,3,-23),ED =(-2,0,23),由(1)得平面ENB 的法向量为n=(0,0,1),设平面ENP 的法向量为m=(x ,y ,z ),DP =λDM (0≤λ≤1),所以DP =(0,3λ,-23λ),所以EP =ED +DP =(-2,3λ,23-23λ).由题得,所以EN =(-3,3,0),所以m ⋅EN=-3x +3y =0m ⋅EP =-2x +3λy +(23-23λ)z =0,所以m =1,3,2-3λ23-23λ,因为二面角P -EN -B 的大小为60°,所以12=2-3λ23-23λ1+3+2-3λ23-23λ2,解之得λ=2(舍去)或λ=67.此时DP =67DM ,所以DP PM=6.例18.图1是直角梯形ABCD ,AB ⎳CD ,∠D =90∘,AB =2,DC =3,AD =3,CE =2ED,以BE 为折痕将△BCE 折起,使点C 到达C 1的位置,且AC 1=6,如图2.(1)求证:平面BC 1E ⊥平面ABED ;(2)在棱DC 1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C 1到平面PBE 的距离为62?若存在,求出二面角P -BE -A 的大小;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在图1中取CE 中点F ,连接BF ,AE ,∵CE =2ED ,CD =3,AB =2,∴CF =1,EF =1,∵DF =AB =2,DF ⎳AB ,∠D =90∘,∴四边形ABFD 为矩形,∴BF ⊥CD ,∴BE =BC =3+1=2,又CE =2,∴△BCE 为等边三角形;又AE =3+1=2,∴△ABE 为等边三角形;在图2中,取BE 中点G ,连接AG ,C 1G ,∵△C 1BE ,△ABE 为等边三角形,∴C 1G ⊥BE ,AG ⊥BE ,∴C 1G =AG =3,又AC 1=6,∴AG 2+C 1G 2=AC 21,∴C 1G ⊥AG ,又AG ∩BE =G ,AG ,BE ⊂平面ABED ,∴C 1G ⊥平面ABED ,∵C 1G ⊂平面BC 1E ,∴平面BC 1E ⊥平面ABED .(2)以G 为坐标原点,GA ,GB ,GC 1正方向为x ,y ,z 轴,可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0,1,0 ,E 0,-1,0 ,A 3,0,0 ,C 10,0,3 ,D 32,-32,0,∴DC 1 =-32,32,3 ,EB =0,2,0 ,EC 1 =0,1,3 ,设棱DC 1上存在点P x ,y ,z 且DP=λDC 1 0≤λ≤1 满足题意,即x -32=-32λy +32=32λz =3λ,解得:x =32-32λy =32λ-32z =3λ,即P 32-32λ,32λ-32,3λ,则EP =32-32λ,32λ+12,3λ ,设平面PBE 的法向量n=a ,b ,c ,则EP ⋅n =32-32λ a +32λ+12 b +3λc =0EB ⋅n =2b =0,令a =2,则b =0c =1-λλ,∴n =2,0,1-λλ,∴C 1到平面PBE 的距离为d =EC 1 ⋅nn=3-3λλ4+1-λλ2=62,解得:λ=13,∴n=2,0,2 ,又平面ABE 的一个法向量m=0,0,1 ,∴cos <m ,n >=m ⋅nm ⋅n=222=22,又二面角P -BE -A 为锐二面角,∴二面角P -BE -A 的大小为π4.例19.如图所示,在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侧棱A 1A ⊥底面ABCD ,AB ⊥AC ,AB =1,AC =AA 1=2,AD =CD =5,E 为棱AA 1上的点,且AE =12.(1)求证:BE ⊥平面ACB 1;(2)求二面角D 1-AC -B 1的余弦值;(3)在棱A 1B 1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直线DF ∥平面ACB 1?若存在,求A 1F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A 1A ⊥底面ABCD ,AC ⊂平面ABCD ∴A 1A ⊥AC又AB ⊥AC ,A 1A ∩AB =A ,AA 1,AB ⊂平面ABB 1A 1,∴AC ⊥平面ABB 1A 1∵BE ⊂平面ABB 1A 1,∴AC ⊥BE ∵AE AB =12=ABBB 1,∠EAB =∠ABB 1=90∘,∴∠ABE =∠AB 1B∵∠BAB 1+∠AB 1B =90∘,∴∠BAB 1+∠ABE =90∘,∴BE ⊥AB 1,又AC ∩AB 1=A ,AC ,AB 1⊂平面ACB 1,∴BE ⊥平面ACB 1(2)如图,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依题意可得A (0,0,0),B (0,1,0),C (2,0,0),D (1,-2,0),D1(1,-2,2),E 0,0,12,由(1)知,EB =0,1,-12为平面ACB 1的一个法向量.设n=x ,y ,z 为平面ACD 1的一个法向量.因为AD 1 =(1,-2,2),AC =(2,0,0),所以n ⋅AD 1=0n ⋅AC =0 ,即:x -2y +2z =02x =0 ,不妨设z =1,可得n=(0,1,1).因此cos n ,EB =n ⋅EB n ⋅EB =1010由图可知二面角D 1-AC -B 1为锐角,所以二面角D 1-AC -B 1的余弦值为1010.(3)假设存在满足题意的点F ,设A 1F =a (a >0),则由(2)得F (0,a ,2),DF=(-1,a +2,2).由题意可知DF ⋅EB=a +2-1=0,解得a =-1(舍去),即直线DF 的方向向量与平面ACB 1的法向量不可能垂直.所以,在棱A 1B 1上不存在点F ,使得直线DF ∥平面ACB 1.例20.如图,在五面体ABCDE 中,已知AC ⊥BD ,AC ⊥BC ,ED ⎳AC ,且AC =BC =2ED =2,DC =DB =3.(1)求证:平面ABE ⊥与平面ABC ;(2)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得平面AEF 与平面ABE 夹角余弦值的绝对值等于54343,若存在,求BFBC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AC ⊥BD ,AC ⊥BC ,BC ∩BD =B ,∴AC ⊥平面BCD ,∵AC ⊂平面ABC ,∴平面ABC ⊥平面BCD ,取BC 的中点O ,AB 的中点H ,连接OD 、OH 、EH ,∵BD =CD ,∴DO ⊥BC ,又DO ⊂平面BCD ,平面ABC ⊥平面BCD ,平面BCD ∩平面ABC =BC ,∴DO ⊥平面ABC ,又OH ⎳AC ,OH =12AC ,DE ⎳AC ,DE =12AC ,所以,OH ⎳DE 且OH =DE ,∴四边形OHED 为平行四边形,∴EH ⎳OD ,∵DO ⊥面ABC ,则EH ⊥平面ABC ,又∵EH ⊂面ABE ,所以,平面ABE ⊥平面ABC .(2)因为AC ⊥BC ,OH ⎳AC ,则OH ⊥BC ,因为OD ⊥平面ABC ,以点O 为坐标原点,OH 、OB 、OD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2,-1,0 、B 0,1,0 、C 0,-1,0 、E 1,0,2 、H 1,0,0 ,HE=0,0,2 ,AB =-2,2,0 ,设平面ABE 的法向量为m=x 1,y 1,z 1 ,则m ⋅HE=2z 1=0m ⋅AB=-2x 1+2y 1=0 ,取x 1=1,可得m=1,1,0 ,设在线段BC 上存在点F 0,t ,0 -1≤t ≤1 ,使得平面AEF 与平面ABE 夹角的余弦值等于54343,设平面AEF 的法向量为n=x 2,y 2,z 2 ,AF =-2,t +1,0 ,AE =-1,1,2 ,由n ⋅AF=-2x 2+t +1 y 2=0n ⋅AE =-x 2+y 2+2z 2=0 ,取x 2=2t +1 ,可得n =2t +1 ,22,t -1 ,由题意可得cos <m ,n> =m ⋅n m ⋅n =2t +32⋅3t 2+2t +11=54343,整理可得2t 2-13t -7=0,解得:t =-12或t =7(舍),∴F 0,-12,0 ,则BF =32,∴BF BC =34,综上所述:在线段BC 上存在点F ,满足BF BC=34,使得平面AEF 与平面ABE 夹角的余弦值等于54343.题型三:立体几何折叠问题例21.如图1,在边上为4的菱形ABCD 中,∠DAB =60°,点M ,N 分别是边BC ,CD 的中点,AC ∩BD =O 1,AC ∩MN =G .沿MN 将△CMN 翻折到△PMN 的位置,连接PA ,PB ,PD ,得到如图2所示的五棱锥P -ABMND .(1)在翻折过程中是否总有平面PBD ⊥平面PAG ?证明你的结论;(2)当四棱锥P -MNDB 体积最大时,求直线PB 和平面MNDB 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PA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二面角Q -MN -P 余弦值的绝对值为1010若存在,试确定点Q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在翻折过程中总有平面PBD ⊥平面PAG ,证明如下:∵点M ,N 分别是边CD ,CB 的中点,又∠DAB =60°,∴BD ∥MN ,且△PMN 是等边三角形,∵G 是MN 的中点,∴MN ⊥PG ,∵菱形ABCD 的对角线互相垂直,∴BD ⊥AC ,∴MN ⊥AC ,∵AC ∩PG =G ,AC ⊂平面PAG ,PG ⊂平面PAG ,∴MN ⊥平面PAG ,∴BD ⊥平面PAG ,∵BD ⊂平面PBD ,∴平面PBD ⊥平面PAG .(2)由题意知,四边形MNDB 为等腰梯形,且DB =4,MN =2,O 1G =3,所以等腰梯形MNDB 的面积S =2+4 ×32=33,要使得四棱锥P -MNDB 体积最大,只要点P 到平面MNDB 的距离最大即可,∴当PG ⊥平面MNDB 时,点P 到平面MNDB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此时四棱锥P -MNDB 体积的最大值为V =13×33×3=3,直线PB 和平面MNDB 所成角的为∠PBG ,连接BG ,在直角三角形△PBG 中,PG =3,BG =7,由勾股定理得:PB =PG 2+BG 2=10.sin ∠PBG =PGPB=310=3010.(3)假设符合题意的点Q 存在.以G 为坐标原点,GA ,GM ,G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33,0,0 ,M 0,1,0 ,N 0,-1,0 ,P 0,0,3 ,由(2)知,AG ⊥PG ,又AG ⊥MN ,且MN ∩PG =G ,MN ⊂平面PMN ,PG ⊂平面PMN ,AG ⊥平面PMN ,故平面PMN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0,0 ,设AQ =λAP(0≤λ≤1),∵AP=-33,0,3 ,AQ=-33λ,0,3λ ,故331-λ ,0,3λ ,∴NM=0,2,0 ,QM =33λ-1 ,1,-3λ ,平面QMN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x 2,y 2,z 2 ,则n 2 ⋅NM =0,n 2 ⋅QM=0,即2y 2=0,33λ-1 x 2+y 2-3λz 2=0,令z 2=1,所以y 2=0,x 2=λ3λ-1n 2 =13λ-1 ,0,1=13λ-1λ,0,3λ-1 ,则平面QMN 的一个法向量n=λ,0,3λ-1 ,设二面角Q -MN -P 的平面角为θ,则cos θ =n ⋅n 1 n n 1 =λλ2+9λ-1 2=1010,解得:λ=12,故符合题意的点Q 存在且Q 为线段PA 的中点.例22.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D 中,∠A =90°,AD =8,AB =3,B 、C 分别是PA 、PD 上的点,且AD ⎳BC ,M 、N 分别为BP 、CD 的中点,现将△BCP 沿BC 折起,得到四棱锥P -ABCD ,连接MN .(1)证明:MN ⎳平面PAD ;(2)在翻折的过程中,当PA =4时,求二面角B -PC -D 的余弦值.【解析】(1)在四棱锥P -ABCD 中,取AB 的中点E ,连接EM ,EN .因为M ,N 分别为BP ,CD 的中点,AD ⎳BC ,所以ME ⎳PA ,EN ⎳AD ,又PA ⊂平面PAD ,ME ⊄平面PAD ,所以ME ⎳平面PAD ,同理可得,EN ⎳平面PAD ,又ME ∩EN =E ,ME ,EN ⊂平面MNE ,所以平面MNE ⎳平面PAD ,因为MN ⊂MNC 平面MNE ,所以MN ⎳平面PAD .(2)因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AD 中,∠A =90°,AD ⎳BC ,所以BC ⊥PA ,在四棱锥P -ABCD 中,BC ⊥PB ,BC ⊥AB ,因为AD ⎳BC ,则AD ⊥PB ,AD ⊥AB ,又PB ∩AB =B ,PB ,AB ⊂平面PAB ,所以AD ⊥平面PAB ,又PA ⊂平面PAB ,所以PA ⊥AD ,因为AD =8,AB =3,PA =4,AD ⎳BC ,则PB =5,BC =5,所以AB 2+PA 2=PB 2,故PA ⊥AB ,所以以点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B ,AD ,AP 所在方向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如图所示,A (0,0,0),B (3,0,0),C (3,5,0),P 0,0,4 ,D 0,8,0 ,所以PB =(3,0,-4),PC =(3,5,-4),PD =(0,8,-4),设m =(x 1,y 1,z 1)为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则m ⋅PB =0m ⋅PC =0,即3x 1-4z 1=03x 1+5y 1-4z 1=0 ,令x 1=4,则y 1=0,z 1=2,m =(4,0,3),设n =(x 2,y 2,z 2)为平面PCD 的一个法向量,则m ⋅PD =0m ⋅PC =0 ,即8y 2-4z 2=03x 2+5y 2-4z 2=0,令y 2=1,则x 2=1,z 2=2,n =(1,1,2),设二面角B -PC -D 所成角为α,则cos α=-cos m ,n =-m ⋅n m ⋅n =-4×1+0×1+2×3 42+02+32×12+12+22=-105×6=-63.因为二面角B -PC -D 的余弦值为-63.例23.如图1,在平面四边形PDCB 中,PD ∥BC ,BA ⊥PD ,PA =AB =BC =2,AD =1.将△PAB 沿BA 翻折到△SAB 的位置,使得平面SAB ⊥平面ABCD ,如图2所示.(1)设平面SDC 与平面SAB 的交线为l ,求证:BC ⊥l ;(2)点Q 在线段SC 上(点Q 不与端点重合),平面QBD 与平面BCD 夹角的余弦值为66,求线段BQ 的长.【解析】(1)依题意,AD ⊥AB ,因为PD ∥BC ,所以BC ⊥AB ,由于平面SAB ⊥平面ABCD ,且交线为AB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SAB ,因为l 是平面SDC 与平面SAB 的交线,所以l ⊂平面SAB ,故BC ⊥l .(2)由上可知,AD ⊥平面SAB ,所以AD ⊥SA ,由题意可知SA ⊥AB ,AD ⊥AB ,以点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D ,AB ,AS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 ,B 0,2,0 ,C 2,2,0 ,D 1,0,0 ,S 0,0,2 ,BD =1,-2,0 ,SC =2,2,-2 ,设SQ =λSC 0<λ<1 ,则Q 2λ,2λ,2-2λ ,BQ =2λ,2λ-2,2-2λ ,设n =x ,y ,z 是平面QBD 的一个法向量,则n ⋅BD =x -2y =0n ⋅BQ =2λx +2λ-1 y +21-λ z =0,令x =2,可得n =2,1,1-3λ1-λ由于m =0,0,1 是平面CBD 的一个法向量,依题意,二面角Q -BD -C 的余弦值为66,所以cos m ,n =m ⋅n m ⋅n =1-3λ1-λ 1×4+1+1-3λ1-λ2=66,解得λ=12∈0,1 ,此时BQ =1,-1,1 ,BQ =3,即线段BQ 的长为3.例24.如图,在平面五边形PABCD 中,△PAD 为正三角形,AD ∥BC ,∠DAB =90°且AD =AB =2BC =2.将△PAD 沿AD 翻折成如图所示的四棱锥P -ABCD ,使得PC =7.F ,Q 分别为AB ,CE 的中点.(1)求证:FQ ∥平面PAD ;(2)若DE PE=12,求平面EFC 与平面PAD 夹角的余弦值.【解析】(1)(1)证明:取DC 的中点M ,连接MF ,MQ .则MQPD ,MFDA .因为MQ ⊄面PAD ,ME ⊄面PAD ,所以,MQ ∥面PAD ,MF ∥面PAD ,因为MQ ∩ME =M ,所以,面MQF 面PAD ,因为FQ ⊂面MQF ,所以FQ ∥面PAD .(2)(2)取AD 的中点O ,连接OP ,OC ,因为△PAD 为正三角形,AD =2,所以OP ⊥AD 且OP =3,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DAB =90°,AB =2BC =2,所以,OC ⊥AD 且OC =2,又因为PC =7,所以在△POC 中,OP 2+OC 2=PC 2,即OP ⊥OC ,所以,以O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D ,OC ,OP 的方向为x ,y ,z 轴的正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1,0,0,C 0,2,0 ,F -1,1,0 ,P 0,0,3 ,DP =-1,0,3 .因为DE PE=12,即DE =13DP =-13,0,33 ,λ>0,所以,E 23,0,33,所以EC =-23,2,-33 ,EF =-53,1,-33.设n =x 1,y 1,z 1 为平面EFC 的一个法向量,则n ⋅EC =0n ⋅EF =0 ,即-23x 1+2y 1-33z 1=0-53x 1+y 1-33z 1=0,取n =3,-3,-83 .又平面PAD 的一个法向量m =0,1,0 ,设平面EFC 与平面PAD 夹角为α,cos α=n ⋅m n ⋅m =39+9+192=21070.例25.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3,AD =2,∠A =60°,E ,F 分别为线段AB ,CD 上的点,且BE =2AE ,DF =FC ,现将△ADE 沿DE 翻折至△A 1DE 的位置,连接A 1B ,A 1C .(1)若点G 为线段A 1B 上一点,且A 1G =3GB ,求证:FG ⎳平面A 1DE ;(2)当三棱锥C -A 1DE 的体积达到最大时,求二面角B -A 1C -D 的正弦值.【解析】(1)在A 1E 上取一点M ,使A 1M =3ME ,连接DM ,MG ,因为A 1G =3GB ,EB =2AE ,所以MG ∥EB ,MG =34EB =34×23AB =12AB ,因为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CD ,AB ∥CD ,F 为CD 的中点,所以DF =12CD =12AB ,所以DF =MG ,DF ∥MG ,所以四边形DMG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FG ∥DM ,因为FG ⊄平面A 1DE ,DM ⊂平面A 1DE ,所以FG ∥平面A 1DE ,(2)当平面A 1DE ⊥平面DEC 时,三棱锥C -A 1DE 的体积最大,△ADE 中,∠A =60°,AD =2,AE =1,则DE 2=AD 2+AE 2-2AD ⋅AE cos A =4+1-2×2×1×12=3,所以DE 2+AE 2=AD 2,所以∠AED =90°,所以A 1E ⊥DE ,因为平面A 1DE ⊥平面DEC ,平面A 1DE ∩平面DEC =DE ,所以A 1E ⊥平面DEC ,因为BE ⊂平面DEC ,所以A 1E ⊥BE ,所以A 1E ,BE ,DE 两两垂直,所以以E 为原点,EB ,ED ,EA 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D (0,3,0),A 1(0,0,1),B (2,0,0),C (3,3,0),所以DC =(3,0,0),DA 1 =(0,-3,1),BC =(1,3,0),CA 1 =(-3,-3,1),设平面A 1C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DA 1 =-3y +z =0n ⋅CA 1 =-3x -3y +z =0,令y =1,则n =(0,1,3),设平面A 1BC 的法向量为m =(a ,b ,c ),则m ⋅BC =a +3b =0m ⋅CA 1 =-3a -3b +c =0,令b =1,则m =(-3,1,-23),所以cos m ,n =m ⋅n m n=1-62×4=-58,所以二面角B -A 1C -D 的正弦值为1--58 2=398例26.如图1,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ABEF 是等腰梯形,AB =BE =12EF ,现将正方形ABCD 沿AB 翻折,使CD 与C D 重合,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其中D E =4.(1)证明:AF ⊥平面AD E ;(2)求二面角D -AE -C 的余弦值.【解析】(1)证明:易得AD =AF =2,EF =D E =4,所以AE =23,则AD 2+AE 2=D E 2=EF 2,∴AD ⊥AE ,AE ⊥AF .又AD ⊥AB ,且AB ∩AE =A ,AB ,AE ⊂平面ABEF ,∴AD ⊥平面ABEF .∵AF ⊂平面ABEF ,∴AF ⊥AD .∵AE ∩AD =A ,AE ⊂平面AD E ,AD ⊂平面AD E ,∴AF ⊥平面AD E .(2)由(1)知AD ⊥平面ABEF ,则以A 为坐标原点,AB ,AD 所在直线分别为y ,z 轴,平面ABEF 内过点A 且垂直于AB 的直线为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 ,E 3,3,0 ,F 3,-1,0 ,C 0,2,2 ,∴AF =3,-1,0 ,AE =3,3,0 ,AC =00,2,2 .设平面AEC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AE =0m ⋅AC =0 ,得3x +3y =0,2y +2z =0,令x =3,则m =3,-1,1 .由(1)知,平面AED 的一个法向量为AF =3,-1,0 .∴cos AF ,m =AF ⋅m AF m=255.易知二面角D -AE -C 为锐二面角,∴二面角D -AE -C 的余弦值为255.例27.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2,AD =4,现将△ABC 所在平面沿对角线AC 翻折,使点B 翻折至点E ,且成直二面角E -AC -D .(1)证明:平面EDC ⊥平面EAC ;(2)若直线DE 与平面EA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2,求二面角D -EA -C 的余弦值.【解析】(1)证明:取AD 中点M ,连接CM ,由题意可得AM =2,AM 平行且等于BC ,∴四边形ABCM 为平行四边形,∵AM =MD =CM =2,∴△ACD 为直角三角形,即AC ⊥CD ,∵直二面角E -AC -D ,CD ⊂平面ACD ,∴平面EAC ⊥平面ACD ,平面EAC ∩平面ACD =AC ,∴CD ⊥平面EAC ,CD ⊂平面ECD ,∴平面ECD ⊥平面EAC .(2)由(1)可得DC ⊥平面EAC ,∴∠DEC 为直线DE 与平面EAC 所成角,∴cos ∠DEC =12,∴∠DEC =60°.在Rt △ECD 中,∵CE =2,∴CD =23,ED =4,在Rt △ACD 中,AC =2,∴△ABC 、△AEC 为等边三角形,以AC 中点O 为坐标原点,以OC ,OM ,OE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1,0,0),C (1,0,0),E (0,0,3),D (1,23,0),平面EAC 为xOz 平面,则其法向量为v =(0,1,0),在平面AED 内,设其法向量为u =(x ,y ,z ),AD =(2,23,0),AE =(1,0,3),则AD ⋅u =0AE ⋅u =0 ,即2x +23y =0x +3z =0,令x =3,则y =-1,z =-1,∴u =(3,-1,-1),设二面角D -EA -C 的平面角为θ,∴cos ‹u ,v ›=u ⋅v |u ||v |=-55,由图可知二面角D -EA -C 为锐角,∴cos θ=55.例28.如图1,在△ABC 中,∠ACB =90°,DE 是△ABC 的中位线,沿DE 将△ADE 进行翻折,使得△ACE 是等边三角形(如图2),记AB 的中点为F .(1)证明:DF ⊥平面ABC .(2)若AE =2,二面角D -AC -E 为π6,求直线AB 与平面ACD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如图,取AC 中点G ,连接FG 和EG ,由已知得DE ∥BC ,且DE =12BC .因为F ,G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所以FG ∥BC ,且FG =12BC 所以DE ∥FG ,且DE =FG .所以四边形DEGF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G ∥DF .因为翻折的BC ⊥AC ,易知DE ⊥AC .所以翻折后DE ⊥EA ,DE ⊥EC .又因为EA ∩EC =E ,EA ,EC ⊂平面AEC ,所以DE ⊥平面AEC .因为DE ∥BC ,所以BC ⊥平面AEC .因为EG ⊂平面AEC ,所以EG ⊥BC .因为△ACE 是等边三角形,点G 是AC 中点,所以EG ⊥AC又因为AC ∩BC =C ,AC ,BC ⊂平面ABC .所以EG ⊥平面ABC .。

立体几何解答题常考总结

立体几何解答题常考总结

立体几何解答题常考总结1、用综合法求空间角的基本数学思想主要是转化与化归,即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进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求得.求解的一般步骤为:(1)作图:作出空间角的平面角.(2)证明:证明所给图形是符合题设要求的.(3)计算:在证明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结果.简称:一作、二证、三算.2、用定义作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是“平移转化法”,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3、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见方法(1)作角法:作出斜线、垂线、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根据条件求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即为所求.(2)等积法:公式θ=si n h l,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h 是垂线段的长,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此可构造三棱锥,利用等体积法来求垂线段的长.(3)证垂法:通过证明线面垂直得到线面角为90°.4、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常有三种方法(1)棱上一点双垂线法: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2)面上一点三垂线法:自二面角的一个面上一点向另一面引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到棱上的点(即垂足),斜足与面上一点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3)空间一点垂面法:自空间一点作与棱垂直的平面,截二面角得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核心考点一:非常规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规律方法】关键找出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典型例题】例1.(2022·陕西安康·统考一模)如图,已知AB 为圆锥SO 底面的直径,点C 在圆锥底面的圆周上,2BS AB ==,6BAC π∠=,BE 平分SBA ∠,D 是SC 上一点,且平面DBE ⊥平面SAB.(1)求证:SA BD ⊥;(2)求二面角E BD C --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因为2SA SB AB ===,且BE 平分SBA ∠,所以BE SA ⊥,又因为平面DBE ⊥平面SAB ,且平面DBE 平面SAB BE =,SA ⊂平面SAB ,所以SA ⊥平面BDE ,又因为BD ⊂平面BDE ,所以SA BD ⊥.(2)取 AB 的中点M ,连接OM ,则,,OM OS OA 两两垂直,以O 为坐标原点,OM 为x 轴,OA 为y 轴,OS 为z 轴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O ,(0,1,0)A ,(0,1,0)B -,1,022C ⎛⎫- ⎪ ⎪⎝⎭,S ,由(1)知SA ⊥平面BDE,所以(0,AS =- 是平面BDE 的一个法向量.设平面BDC 的法向量(,,)m x y z = ,因为BS =,12CS ⎛= ⎝ ,则0,10,2m BS y m CS y ⎧⋅=+=⎪⎨⋅=-++=⎪⎩取z =,则m =- ,因此cos ,||||m AS m AS m AS ⋅〈〉===⋅ ,所以二面角E BD C --的正弦值为105.例2.(2022·安徽·校联考二模)如图,将长方形11OAAO (及其内部)绕1OO 旋转一周形成圆柱,其中11,2OA O O ==,劣弧11A B 的长为,6AB π为圆O 的直径.(1)在弧AB 上是否存在点C (1,C B 在平面11OAAO 的同侧),使1BC AB ⊥,若存在,确定其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平面11A O B 与平面11B O B 夹角的余弦值.【解析】(1)存在,当1B C 为圆柱1OO 的母线,1BC AB ⊥.连接1,,BC AC B C ,因为1B C 为圆柱1OO 的母线,所以1B C ⊥平面ABC ,又因为BC ⊂平面ABC ,所以1B C BC ⊥.因为AB 为圆O 的直径,所以BC AC ⊥.11,,BC AC B C BC AC B C C ⊥⊥⋂=,所以BC ⊥平面1AB C ,因为1AB ⊂平面1AB C ,所以1BC AB ⊥.(2)以O 为原点,1,OA OO 分别为,y z 轴,垂直于,y z 轴直线为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110,1,2,0,0,2,0,1,0A O B -,因为11A B 的长为6π,所以()1111113,,,2,0,1,2622A O B B O B π∠⎛⎫==-- ⎪ ⎪⎝⎭,1113,,022O B ⎛⎫= ⎪ ⎪⎝⎭设平面11O B B 的法向量(),,m x y z = ,20,130,2y z x --=⎧⎪⎨=⎪⎩令3x =-,解得33,2y z ==,所以33,m ⎛=- ⎝⎭.因为x 轴垂直平面11A O B ,所以设平面11A O B 的法向量()1,0,0n =r .所以3251cos ,173934m n ==-++ .所以平面11A O B 与平面11B O B 夹角的余弦值为25117.例3.(2022·山东东营·胜利一中校考模拟预测)如图,,AB CD 分别是圆台上、下底面的直径,且AB CD ,点E 是下底面圆周上一点,2AB =14(1)证明:不存在点E 使平面AEC ⊥平面ADE ;(2)若4DE CE ==,求二面角D AE B --的余泫值.【解析】(1)假设存在这样的点E 使平面AEC ⊥平面ADE ,CD 是底面直径,故EC DE ⊥,作DH AE ⊥,垂足为H ,由于平面AEC ⊥平面ADE ,平面AEC I 平面ADE AE =,DH ⊂平面ADE ,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DH ⊥平面AEC ,又EC ⊂平面AEC ,故DH EC ⊥,又DH DE D Ç=,,DH DE Ì平面ADE ,故EC ⊥平面ADE ,故EC AE ⊥,同理可证ED AE ⊥,又,,DE CE E DE CE ⋂=⊂平面CDE 于是⊥AE 平面ECD ,又圆台上下底面圆心连线垂直于底面,但显然上下底的圆心连线不和AE 平行,于是假设矛盾,故不存在点E 使平面AEC ⊥平面ADE.(2)过B 作BF CD ⊥,垂足为F ,下以F 为原点,,FB FD 为,x z 轴,过F 垂直于BD 且落在底面的射线为y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列出各点坐标D A EB (AE =,(DE =- ,设平面ADE 的法向量(,,)n x y z = ,00n AE n AF ⎧⋅=⎨⋅=⎩可得00⎧+-=⎪⎨-+=⎪⎩,不妨取n =;(AE =,(AB =- ,设平面ABE 的法向量(,,)m a b c = ,00m AE m AB ⎧⋅=⎨⋅=⎩可得00⎧+=⎪⎨-=⎪⎩,不妨取2)m = .于是法向量,m n的夹角为cos ,55m n m n m n⋅=== .由图所示二面角的大小是钝角,故二面角大小的余弦值是.例4.(2022·河北·统考模拟预测)如图,在圆台1OO 中,上底面圆1O 的半径为2,下底面圆O 的半径为4,过1OO 的平面截圆台得截面为11ABB A ,M 是弧AB 的中点,MN 为母线,2cos 4NMB ∠=.(1)证明:1AB ⊥平面1A OM ;(2)求二面角M NB A --的正弦值.【解析】(1)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OO 1的长度为t ,则04,0A -(,),040B (,,),()10,2,B t ,400M (,,),()2,0,N t ,()0,0,0O ,(2,0,),(4,4,0)MN t MB =-=-由题知cos,MN MB==,解得t=∴1(0,6,AB=,1(4,0,0),(0,OM OA==-,1046000AB OM⋅=⨯+⨯+=,∴1AB OM⊥1100620AB OA⋅=⨯+⨯-+=(),∴11AB OA⊥又∵1OM OA O⋂=,OM,OA1在平面1A OM内所以1AB⊥平面1A OM;(2)设平面MBN的法向量为1111(,,)n x y z=,平面ABN的法向量为2222(,,)n x y z=,则111111(4)40{(2)0n MB x yn MN x⋅=-+=⋅=-+=,∴1n=222212220800{240n AB x y zn AN x y⋅=⨯++⨯=⋅=++=,∴21)n=-设二面角M NB A--为锐二面角θ,∴12cos cos,n nθ=∴sinθ=故二面角M NB A--的正弦值为427.核心考点二: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规律方法】与空间向量有关的探究性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探究线面的位置关系;另一类是探究线面角或二面角满足特定要求时的存在性问题.处理原则: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引入参数(有些是题中已给出),设出关键点的坐标,然后探究这样的点是否存在,或参数是否满足要求,从而作出判断.【典型例题】例5.(2022·上海虹口·统考一模)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中,底面ABC是以AC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侧面11AAC C为菱形,点1A在底面上的投影为AC的中点D,且2AB=.(1)求证:1BD CC ⊥;(2)求点C 到侧面11AA B B 的距离;(3)在线段11A B 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直线DE 与侧面11AA B B 6请求出1A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由点1A 在底面ABC 上的投影为AC 的中点D ,知1A D ⊥平面ABC ,又BD ⊂平面ABC ,故1A D BD ⊥,因ABC 是以AC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故AC BD ⊥,而1A D ,AC ⊂平面11ACC A ,1A D AC D ⋂=,故BD ⊥平面11ACC A ,由1CC ⊂平面11ACC A ,得1BD CC ⊥.(2)由点1A D AC ⊥,D 为AC 的中点,侧面11AAC C 为菱形,知11A C A A AC ==,由ABC 是以AC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AB =,可得2DB DA DC ===16DA =,由(1)知直线DB ,DC ,1DA 两两垂直,故以点D 为坐标原点,直线DB ,DC ,1DA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D ,(0,2,0)A -,(2,0,0)B ,2,0)C ,16)A ,)AB=,(1AA=,设平面11AA B B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则1n ABn AA⎧⋅=+=⎪⎨⋅=+=⎪⎩,取1z=,得n=,又(0,AC=,故点C到平面11AA B B的距离为:AC ndn⋅====(3)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E,并111[0,1])A E AB ABλλλλ=⋅=⋅=⋅∈,则11DE DA A Eλ=+=+⋅=,于是,由直线DE与侧面11AA B B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7,cos,DE nDE nDE n⋅=<〉==⋅=214λ=.又[0,1]λ∈,故12λ=.因此存在满足条件的点E,且1112A E AB==.例6.(2022春·山东·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中,1ABCV为等边三角形,四边形11AA B B为菱形,AC BC⊥,4AC=,3BC=.(1)求证:11AB AC⊥;(2)线段1C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平面1AB E 与平面ABC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14?若存在,求出点E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连接1A B 与1AB 相交于点F ,连接CF ,如图所示:四边形11AA B B 为菱形,∴F 为1AB 的中点,有1BF AB ⊥,1ABC V 为等边三角形,有1CF AB ⊥,,BF CF ⊂平面BFC ,BF CF F ⋂=,∴1AB ⊥平面BFC ,BC ⊂平面BFC ,∴1AB BC ⊥,四边形11AA B B 为菱形,∴11AB BA ⊥,1,BA BC ⊂平面1A BC ,1BA BC B ⋂=,1AB ⊥平面1A BC ,1AC ⊂平面1ABC ,∴11AB AC ⊥(2),O G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连接1,B O OG ,由(1)可知1AB BC ⊥,又AC BC ⊥,1,AB AC ⊂平面1AB C ,1AB AC A = ,BC ⊥平面1AB C ,//OG BC ,OG ⊥平面1AB C ,1ABC V 为等边三角形,1B O AC ⊥,以O 为原点,OG ,OC ,1OB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2,0)A -,(0,2,0)C ,(3,2,0)B ,1(0,0,23)B ,由11AB A B = ,11BC B C = ,∴1(3,4,23)A --,1(3,0,23)C -,设()101CE CC λλ=≤≤ ,则1OE OC CC λ-= ,有(()()13,2,230,2,03,22,23OE CC OC λλλλλ=+=--+=-- ,∴()3,22,3E λλλ--,()3,42,23AE λλλ=-- ,(10,2,3AB = ,设平面1AB E 的一个法向量(),,n x y z = ,则有()1342230230AE n x y z AB n y z λλλ⎧⋅=-+-+=⎪⎨⋅=+=⎪⎩ ,令3z =,则=3y -,44x λλ-=,即44,3n λλ-⎛=- ⎝ ,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1OB 的方向上的单位向量()0,0,1m = ,若平面1AB E 与平面ABC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14,则有231cos ,44493n m n m n m λλ⋅===⋅-⎛⎫++ ⎪⎝⎭ ,24436λλ-⎛⎫= ⎪⎝⎭,由01λ≤≤,∴446λλ-=-,解得2=5λ.所以,点E 存在,125CE CC =.例7.(2022春·黑龙江绥化·高三海伦市第一中学校考期中)如图1,在矩形ABCD 中,AB =2,BC =1,E 是DC 的中点,将DAE 沿AE 折起,使得点D 到达点P 的位置,且PB =PC ,如图2所示.F 是棱PB 上的一点.(1)若F是棱PB的中点,求证://CF平面PAE;(2)是否存在点F,使得二面角F AE C--的余弦值为41717若存在,则求出PFFB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如下图,在AB上取中点Q,链接CQ、FQ.由题意知,1 //2CE AB=,所以四边形AQC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E CQ.又因为F Q、分别为PB AB、中点,所以//FQ PA,且FQ CQ Q=,FQ CQ、在平面FQC内,则平面FQC平行于平面PAE,而CF CFQ⊂,则//CF PAE(2)如下图,以B为原点,BA为x轴正向,BC为y轴正方向,垂直平面ABCE于B的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图可知,()()()()0,0,02,0,00,1,01,1,0B AC E、、、,设1,,2P a b⎛⎫⎪⎝⎭,BF xBP=,则1,,2F ax x bx⎛⎫⎪⎝⎭,()1,1,0AE∴=-,()11,0,02,,2EC AF ax x bx⎛⎫=-=-⎪⎝⎭、∴设平面FAE 的法向量为()1111,,n x y z = ,则1100n AE n AF ⎧⋅=⎪⎨⋅=⎪⎩ ,令1,x bx =解得111,22y bx z a x ⎛⎫==-+ ⎪⎝⎭,即11,,22n bx bx a x ⎛⎫⎛⎫=-+ ⎪ ⎪⎝⎭⎝⎭ ,平面AEC 的法向量设为()2222,,n x y z = ,则2200n AE n EC ⎧⋅=⎪⎨⋅=⎪⎩ ,令21z =,得220,0x y ==,即()20,0,1n = .121212122cos ,a x n n n n n n ⎛⎫-+ ⎪⋅∴= ()()21112,,1,,210224AP EP a b a b a a b ⎛⎫⎛⎫⋅=---=---+= ⎪⎪⎝⎭⎝⎭ ,则22734b a a =-+-,又PA PE = ,即()()2222112144a b a b -++=-++,得32a =,代入上式,解得22b =,将32a =、22b =代入①式,解得13x =.2PF FB ∴=,故存在点F .例8.(2022·广东韶关·统考一模)已知矩形ABCD 中,4AB =,2BC =,E 是CD 的中点,如图所示,沿BE 将BCE翻折至BFE △,使得平面BFE ⊥平面ABCD .(1)证明:BF AE ⊥;(2)若(01)DP DB λλ=<< 是否存在λ,使得PF 与平面DEF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63?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依题意ABCD 矩形,4AB =,2BC=,E 是CD 中点,所以AE BE ==又4AB =,所以,222AE BE AB +=,AE BE ⊥,因为平面BEF ⊥平面ABCD ,平面BEF I 平面ABCD BE =,所以⊥AE 平面BEF ,又BF ⊂平面BEF ,所以AE BF ⊥.(2)以C 为原点,CD 所在直线为x 轴,CB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C ,()4,0,0D ,()0,2,0B ,()2,0,0E ,设N 是BE 的中点,因为FE FB =,所以FN BE ⊥,又平面BEF ⊥平面ABCD ,平面BEF I 平面ABCD BE =,所以FN ⊥平面ABCD,(F ,假设存在满足题意的λ,则由(01)DP DB λλ=<< .可得,(43,12PF DB DF λλλ=-+=-- .设平面DE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r ,则2030n DE x n DF x y ⎧⋅=-=⎪⎨⋅=-++=⎪⎩,令y =,可得0x =,1z =-,即()1n =- ,设PF 与平面DEF 所成的角为θ,所以sin cos ,||||PF n PF n PF n θ⋅====解得34λ=(1λ=舍去),综上,存在34λ=,使得PF 与平面ADE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3.。

立体几何大题15种题型全归纳

立体几何大题15种题型全归纳

【题型一】 平行1:四边形法证线面平行【典例分析】如图,在正方体中,E ,F 分别是,CD 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1)在正方体中,取中点G ,连接FG ,,如图,而F 是CD 的中点,则,,又E 是的中点,则,, 因此,,,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而平面,平面,平面.【经验总结】基本规律1.利用平移法做出平行四边形2.利用中位线做出平行四边形【变式演练】1.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PC ⊥底面ABCD ,,,,E 是PB 的中点.(1)求证:平面PAD ;(2)若,求三棱锥P -ACE 的体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 【分析】(1)取PA 的中点F ,连接EF ,DF ,利用平行四边形证明,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证;(2)根据等体积法知,即可由棱锥体积公式求解.(1)取PA 的中点F ,连接EF ,DF ,∵点E ,F 分别为PB ,PA 的中点,1111ABCD A B C D -1AA //EF 11A CD 1ED 1A C 1111ABCD A B C D -1CD 1GA 1//FG DD 112FG DD =1AA 11//A E DD 1112A E DD =1//A E FG 1A E FG =1FGA E 1//EF GA EF ⊄11A CD 1GA ⊂11A CD //EF 11A CD AB AD ⊥//AB CD 222AB AD CD ===//CE 2PC =13//EC DF P ACE E ACP V V --=∴,,∴四边形EFDC 是平行四边形,∴,又∵平面PAD ,平面PAD ,∴平面PAD ;2.如图,在四棱锥中,面,,且,,,,为的中点.(1)求证:平面;(2)求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直线与平面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3)存在, (1)证明:取CP 中点F ,连接NF 、BF ,因为F ,N 分为PC ,PD 的中点,则,且, 又,且,,所以四边形NABF 是平行四边形, ,又面PBC ,面PBC 。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与解题方法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生们遇到的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归纳推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中归纳立体几何的常见问题,分析其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

一、平面几何的归纳思维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平面几何的归纳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或推导出结论。

下面,我们以立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为例,介绍归纳思维的应用。

1. 立方体的体积问题立方体是最基础的立体之一,其体积的计算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立方体的结构,发现其体积与边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进而通过归纳思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立方体的体积等于边长的立方。

2. 圆柱的表面积问题圆柱是另一个常见的立体,其表面积的计算同样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观察不同半径和高度的圆柱,我们可以发现其表面积与半径和高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和侧面积之和。

二、解体思路与技巧除了归纳思维,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也是高中数学归纳立体几何的关键。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

1. 利用平行关系平行关系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常用的思路之一。

通过观察立体的各个部分,我们可以找到平行的线段、平面或面对面的关系。

利用平行关系,可以得出许多有用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当我们需要计算一个立体的体积时,可以通过将其分成若干个平行的截面,然后计算每个截面的面积,并将其相加,从而求得整个立体的体积。

2. 利用相似关系相似关系也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常用技巧之一。

当两个立体之间存在相似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利用相似关系来求解未知量。

举例来说,当我们需要求解一个复杂立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或面积时,可以先找到一个与之相似且已知部分的长度或面积,然后利用相似比例来求解未知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求二面角的大小有时也可不必作平面角,只须判断出二面角与某个线面角或线线角相等,求出即可。
①用射影面积公式:
(其中 为斜面面积, 为射影面积, 为斜面与其射影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此法适用于棱未给出或平面角难以作出的情形。
②公式法:如利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出二面角,公式为:
③向量方法:
①定义。在具体问题中异面直线的给出是异面线段形式表示的,因此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我们可以选择两条线段的四个端点,过其中一个端点作另外一条线段的平行线,选择点的原则是过这点作另外一条线段的平行线要容易作(往往是这点和另外一条线段在一个三角形中且这点在三角形的一边上,或这点和另外一条线段在已知一个平面内且作平行线要好作)
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⑤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2.向量方法:证明向量相互垂直。
问题五:证明线面垂直
1.传统几何方法:
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③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条直线也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④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问题八:求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
1.传统几何方法:
①转化为求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通过直角三角形求解。
②利用三面角定理(即最小角定理) 求 。
2.向量方法:设 为平面 的法向量,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则
问题九:求二面角
1.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通过解三角形计算。作平面角常用方法如下:
①先确定二面角的棱,在棱上找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两垂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
2.向量方法:
①转化为用向量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问题。②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问题七:求异面直线所成角
1.传统几何方法:先判断这个角是否是直角,如果是直角可直接证明并得出结论,一般求角的步骤是:
(1)利用平移作出要计算的角;
(2)构造含该角的三角形;
(3)解三角形求角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作法:
注意三者的转化
向量方法:
①转化为用向量证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问题。②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共线。
问题四: 证明线线垂直
1.证明线线垂直,若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可用平面几何中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方法来证明它们垂直。立体几何一般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
①根据定义
②如果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则
③如果直线 平面 , 则
④根据“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设法转化为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的相关问题
3.向量方法:证明向量共线。
问题二:证明线面平行
1.传统几何方法:
①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
②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③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方法②通过“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是由低维升向高维的一种思维方式;方法③通过“面面平行证明线面平行”,是由高维降向低维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是立体几何中基本的思维方法。
立体几何十大经典类型
(解题思想方法归纳)
问题一:证明线线平行
1.证明两直线 、 平行,若直线 和直线 共面时,则可以用平面几何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证明 和 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证明它们无公共点。
在立体几何中一般还有以下几种思路:
①根据公理4
②根据“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③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直线 和 都与平面 垂直,则 // 。
只要在两个半平面内各有棱的垂线 、 (不必相交),则向量 、 所成的角的大小等于所求二面角或其补角的大小。
另法:设 、 分别为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则它们所成的角的大小等于所求二面角或其补角的大小。
3.对于棱未给出的二面角的求法可通过“作平行线”法或“找公共点”法寻求棱。
问题十:求距离
1.立体几何主要研究以下八种距离: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线线距(平行线间距离与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线面距、面面距及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本9.10)。
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主要有以下方法:
①作出垂线段,直接求垂线段的长度。
②若点在一个平面上,而此平面又垂直于已知平面,利用面面垂直必推出线面垂直,得出表示距离的垂线段。
(若上述平面难以找到,可以转化为与所求距离等价的另一个平面、直线或点到已知平面的距离)
2.向量方法:
①转化为证明向量共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根据共面向量定理。
③证明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问题三: 证明面面平行
1.传统几何方法:
①根据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
②根据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2.思维过程:
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
线线平行 线面垂直 面面平行
⑤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向量方法:
①转化为证明向量垂直。
②证明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共线。
问题六: 证明面面垂直
1.传统几何方法:
①根据面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②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③利用结论:如果一个平面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它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②利用中位法。如给出异面直线AB和CD,连接AC、AD、BC,然后再分别取这三条线段的中点E、F、G,连接EF、EG、FG得到△EFG,则∠FEG就是所求角或所求角的补角。这种方法优点是作异面直线所成角比较容易,但缺点是△EFG中有一边GF的长度不容易求。
3.向量方法:
转化成求两个向量的夹角(即等于所求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其补角的大小)
(1)无论哪种距离,其定义原则有以下两条:一是惟一性,二是最短原则。
(2)以上距离之间有些可以互相转化,如两平行线间距离可以转化成点线距,线面距与面面距都可转化成点面距,再转化成点线距。(3)关于点线距问题经常用到三垂线定理或其逆定理来作出距离,其关键是垂足位置的确定。
(4)点线距、点面距为重点,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
②垂面法:用垂直于二面角棱的平面截二面角,两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
③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过一个半平面内一点作另一半平面的垂线,过垂足在另一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棱上一点(即斜足),斜足与面上一点的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成角为平面角。
④利用特殊图形的垂直关系直接作出平面角。此类问题的特征是图形中一般有二面角的平面角,只须利用前面三种方法进行判断即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