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传播总论

合集下载

传播学与国际传播

传播学与国际传播

传播学与国际传播参考文献-11、段京肃著,《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2、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王怡红著,《人与人的传播¡ª¡ª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4、陈龙著,《大众传播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25、周庆山著,《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董天策著,《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7、马兰等著,《点击传播》,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8、张隆栋著,《大众传播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参考文献-31、China Media Research();2、Communication Theory(/~mryder/itc/comm_theory.html);3、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Theory(/main.cfm/book?reset=1);4、Communication Theory(/journal.asp?ref=1050-3293&site=1)第1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基本问题1、传播、传播理论与传播学;2、传播的概念、定义与特点;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4、传播研究的发展;5、传播研究的流派;6、传播研究的方法;1、传播、传播理论与传播学传播指对人的传播行为、现象的描述;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传播行为、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传播学则为系统解释传播行为、现象和问题的理论体系;2、传播的概念、定义与特点(1)传播的概念Cooley: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Peirce:传播为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实质:传播是社会互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运行。

2、传播的概念、定义与特点(2)传播的定义-1Gode的共享说:传播为¡°一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国际传播学习推荐阅读书目

国际传播学习推荐阅读书目

历史与哲学:(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文学类:各语种专业推荐的经典文学作品。

中西方社会与文化类: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光明日报出版社。

陈舜臣、刘玮:《日本人与中国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李希光主编. 新闻教育未来之路.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吴信训主编. 国际新闻传播名校教育镜鉴. 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 2010.07.辛欣,雷跃捷等著.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6.黄鹂著.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刘利群,张莉莉主编. 国际传媒与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钟新,周数华主编. 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传媒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新闻传播学史:(美)E. M. 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著;殷晓蓉译.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a biographical approach. 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07.(美)爱森斯坦著.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8.(美)哈特著,何道宽译. 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2.(法)阿芒·马特拉等著. 传播学简史.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法)麦格雷(Maigrer,E.)著;刘芳译. 传播理论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7. (法)贝尔纳·米耶热著. 传播思想. 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2.胡翼青著. 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胡翼青著. 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 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伍静著.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 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1.崔清活著. 中英传播学教育的建构与演变. 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1.戴元光等主编;徐培汀著.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金梦玉主编. 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新闻学发展卷.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09.徐培汀著.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 重庆市:重庆出版社, 2006.王怡红,胡翼青主编. 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 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07.程曼丽著. 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09.郑超然等著. 外国新闻传播史.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新闻传播学理论:鲁曙明洪浚浩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胡正荣,段鹏,张磊著. 传播学总论.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刘海龙著.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段鹏. 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1.陈力丹著.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7. 戴元光等主编;童兵,林涵著.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戴元光等主编.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国际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国际传播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s,1989)《国际媒体与传播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2003) (美)叶海亚·R.伽摩利珀(Yahya R.Kamalipour)编著;尹宏毅译. 全球传播.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李智著.全球传播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李智著. 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陈阳著. 全球传播.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9.陈韬文等编. 与国际传播学大师对话.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3.程曼丽著. 国际传播学教程.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郭可著. 国际传播学导论.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04.关世杰著. 国际传播学.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8.刘笑盈著. 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10.国际新闻业务:黎信著.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外文出版社,2009.09.刘洪潮主编. 怎样做国际新闻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12.刘洪潮主编. 怎样做新闻翻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01.刘洪潮主编. 国际新闻写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江爱民,寒天著. 国际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01.张森编著. 电视国际新闻编辑手册.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01.马胜荣,苟世祥,陶楠著. 国际新闻采编实务.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3.沈苏儒著. 对外报道教程. 北京市: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03.跨文化传播:孙英春著.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theory and analysis.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美)萨默瓦,(美)波特著. 跨文化传播原书第4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7. 爱门森编译. 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 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04.单波,石义彬主编. 跨文化传播新论. 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单波著.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和可能性. 武汉市: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6.陈国明,安然编著.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5.国际传播思想与策略:(美)克拉克著;洪燕译.美国的经验:终结公共危机,只有说出真相. 北京市:东方出版社, 2010.04.刘继南,何辉等著. 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 刘继南,何辉等著. 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02.刘继南等著.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北京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刘笑盈著. 俯视到平视外国媒体上的中国镜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7.王海著. 西方传媒对外报道策略.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6.何国平著. 中国对外报道思想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05.侯迎忠,郭光华著. 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2.贺文发编著. 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刘林利著.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8.田智辉,黄楚新著.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01.张国庆著.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1.刘小燕著.政府对外传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04.邹建华著.走近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的策略与技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01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胡晓明著.国家形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国际传媒体制:(美)戴比尔,(美)梅里尔编;郭之恩译. 全球新闻事业重大议题与传媒体制. 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2010.04.(美)达洛尔·M.韦斯特著. 美国传媒体制的兴衰.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4.辜晓进著. 美国传媒体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唐亚明,王凌洁著. 英国传媒体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吴非,胡逢瑛著. 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龙一春著. 日本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郎劲松著. 韩国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刘成付著. 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张殿元著. 中国报业传媒体制创新.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丁和根著. 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媒介研究:(美)伯杰著;张晶,易正林译,展江,傅茜校. 媒介研究技巧第2版.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9.(美)卡茨等编.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2.国际媒体研究:李良荣编著.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02.徐琴媛等著. 世界一流媒体研究. 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01.梁岩,谢飞编著. 中国英文媒体概观. 北京市: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07.唐亚明著. 走进英国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辜晓进著. 走进美国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崔保国著. 走进日本大报. 广州市: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传媒文化研究:(美)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著;杨竹山等译.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美)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著;杨全强译. 解读大众文化. 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美)大卫·克罗图(David Croteau),威廉·霍伊尼斯(William Hoynes)著.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3.周宪,刘康主编.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1.蒋晓丽等著. 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7.陈龙著. 传媒文化研究.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3.媒介批评:雷跃捷著. 媒介批评.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雷跃捷主编.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3.谢静著. 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1.刘建明等著. 西方媒介批评史.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1国际会计(第一章总论)

1国际会计(第一章总论)
国际会计 7
2019/3/25
南海公司事件
• 1710年,英国南海公司以发展南大西洋的贸易为名,获得了 专卖非洲黑奴到西班牙、美洲的30年垄断权。1720年初,南 海公司得到英国议会批准,把国家公债1000万英镑换作股票。 从此公司股票价格飞涨,一系列虚假的计划随之出台。但好 景不长,几个月后南海公司突然宣告破产,使广大股东和债 权人损失惨重。英国议会迫于压力,宣布对南海公司进行审 计,并聘请了当时有名的伦敦会计学校的教师斯耐尔先生执 行审查。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的斯耐尔先生成为世界上第一 位注册会计师。斯耐尔先生以“会计师”的名义提出了“查 账报告书”,从而宣告了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诞生。 • 第一个注册会计师:英国的查尔斯•斯耐尔 • 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返回)
此时,投资者需要了解有关外国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评估跨国投资风险并作出适当的给境外投资者 阅读和使用财务报告造成极大困难,不利于跨国投资 者的决策。因此,国际会计就成为适应国际投资活动 加速发展和促进全世界范围资本流动的一个必要工具。
2019/3/25
会计具有国际性----- “会计的历史是一种国际性 的历史”------(乔伊和缪勒)
目录
2019/3/25 国际会计 5
卢卡-巴其阿勒: 《关于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
• 该著作由五个论题组成: a 代数和算术 b 它们在商业中的应用 c 簿记 d 货币和兑换 e 纯粹几何学和应用几何学 • 在这部著作中未提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编制
因此,加强跨国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有效地规范监 督跨国公司经营活动,都有必要研究和协调不同国家 的会计和报告实务,从而成为国际会计产生的一个直 接诱因。
2019/3/25 国际会计 22

关于国际传播论述

关于国际传播论述

国际传播是指跨国界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下面是一些关于国际传播的论述:
1. 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国际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和误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此外,国际传播也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国家的声誉和影响力。

2. 国际传播的挑战: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冲突等因素都会带来挑战。

此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等问题。

3. 国际传播的策略:为了有效地进行国际传播,需要制定科学的传播策略。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确定传播的目标受众、制定合适的传播内容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国际传播的专业水平。

4. 国际传播的未来:未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传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的国际传播需要注重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加强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文化创意项目策划书

文化创意项目策划书

文化创意项目策划书篇一:某文化创意项目商业计划书文化创意项目商业计划书目录第一章摘要 (3)1.1公司简介 (3)1.2项目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项目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市场分析(SwoT)...........................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风险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6营销策略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公司介绍 (7)2.1基本情况 (7)2.2目标 (7)2.3使命 (8)2.4愿景 (8)2.5团队打造及管理 (8)第三章项目背景 (9)3.1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趋势 (9)3.2消费电子产业现状及趋势 (10)3.3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可行性分析 (11)第四章项目介绍 (12)4.1产品及服务 (12)4.2定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4.3核心优势 (13)4.4工艺及生产 (17)第五章市场SwoT分析 (20)5.1优势分析 (20)5.2劣势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机会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传媒大学各专业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笔试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各专业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笔试主要参考书目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新华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
中国广播电视
北京广播学院
新 闻 学 930 外国广播电视
③《外国新闻史 李磊 教程》 ①《当代西方新 李良荣等 闻媒体》 ②《世界广播发 张彩 展研究》 931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①《电视学系列 叶子 教程》中的《电 视新闻节目研 究》 ②《电视采访学》 叶子、赵淑萍 ③《纪录片创作 何苏六等译 完全手册》 ④《电视新闻摄 任金州 影》 932 广播理论与实务 ①《广播新闻理 曹璐 念与实务创新研 曹璐、吴缦 究》 ②《广播新闻业 务》 ③ 《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 革研究》 933 舆论学原理 ①《新闻学概论》 集体创作 (马克思主义工 程重点教材) ②《舆论学概论》 刘建明等 ③《舆论学原理 韩运荣、喻国明 方法与应用》 ④《公共舆论》 【美】李普曼 邓炘焮
②《产业经济系 昝廷全 336260 37 科学济 统研究》 院 ③《中国传媒经 济》(1-4)48 号 科学正门
902 专 国际关系正 门 当代国际关系 专
①《当代国际政 王逸舟 治析论》 ②《国际政治概 李少军 论》
上海人民
上海人民
90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 潮
①《当代世界思 邢贲思 潮》 ②《“西方马克思 陈学明 主义”命题辞典》 东方 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
③《基本乐理教 晏成佺、童忠良、钟 人民音乐 程》 949 美术或影像创作 950 不指定 ①《中国美术简 史》 ②《外国美术简 史》 ③《艺术发展史》 951 设计艺术史论 ②《中国历史研 钱穆 ①《设计史》 E· 贡布里希 H· 天津人民美术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版 三联书店,2008 版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青年出版社 峻程

丛书特点

丛书特点

丛书特点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权威:负责本套教材编写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多所著名院校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编写者,都是相关学科的国家级的学术带头人;大部分教材都是“十一五”、“十五”、“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者部级重点教材,其他的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品,教材的质量有着严格的保证,其权威性也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全面:本套教材共约50 种,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的方方面面内容,可以满足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广告、媒体经济、多媒体等多个专业的教学需要。

新:大部分主要课程已经更新完毕,是2005 年以来的新版本;到2009 年,主干课教材基本更新完毕。

传播学教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8 月推出第二版!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内容简介作者:郭庆光定价:24.00 元出版日期:1999-11-01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书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长销不衰,并连续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作者将于2009 年8 月推出本书的第二版,敬请期待!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后记相关阅读传播学纲要,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传播学,跨文化传播(第四版),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第三版),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二版),传播!(第十一版),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书目新闻理论教程ISBN :978-7-300-06384-3作者:杨保军定价:29.80 元出版日期:2005-03-28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关于新闻理论的教材,全面介绍新闻学科既有的学术积累、理论见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读者了解新闻学科基本的理论架构,可作为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新闻学、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目,对从事新闻传播的研究者、实际工作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二、临床特点
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 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
4.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传染病学(第9版)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natural factors

— 地理, 气象, 生态
— 疫源地
— 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鼠疫, 螺旋体病, 人禽流感)
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1. 微生物的发现
2. 免疫学的兴起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消灭或基本控制 —— 天花,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学(第9版)
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
(一)新发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外毒素
— 内毒素
传染病学(第9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传播定义—— 主要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即国际媒体)并 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 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 这一概念由我国提出,主要指通过中国自主 创办的或与境外人士合作的报纸、刊物、广 播、电视等媒体,以境外人士为主要传播对 象,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新 闻传播活动。


实际上是西方国家过度强调自由竞争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这些商业化整合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国际 媒体之间的联合和兼并; 2.这些国际性媒体集团都是跨行业经营,以 一种媒体为主业,兼营其他媒体产业和多种 文化产业。

国际传播:现状
主体复杂化 方式多样化 规模扩大化 功能多元化
国际传播实务
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国际传播学理论框架中的重点内 容。 本课程与大学生的传播沟通能力、实践操作 能力培养有密切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国际 传播能力,练就大学生的国际思维模式,增 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国际传播学基本理论,国际 传播的实务操作以及国际传播的具体技巧, 同时涉猎我国外语媒体的状况、效果和发展 方向等等。

第一章 国际传播总论
第一节 关于国际传播 思考——你认为国际传播涉及哪些领域?

政治学 经济学 文化研究 新闻学 传播学 传播技术……

国际传播中的“传播”是个多义词: 1、大众媒体的传播活动 2、个人活动 3、商业活动 4、文化活动


新华网平壤10月 10日电 (记者钱 彤 姚西蒙赵展) 今天是朝鲜劳动 党建党65周年纪 念日。平壤金日 成广场上,红旗 招展,乐声激昂, 10万多名各界群 众手持粉红色花 束,组成花的海 洋。为庆祝朝鲜 劳动党建党65周 年,一场盛大的 阅兵式即将举行。
4、文化演出

2010年10月7日, 张艺谋电影《山 楂树之恋》拉开 了第十五届釜山 电影节的帷幕, 张艺谋携两位演 员窦骁、周冬雨 压轴走上红地毯 也得到了全场的 欢呼声。这也是 这部电影在海外 的首次放映。
一、国际传播概念 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广义的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项。 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 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5、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的技术特性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传 播平台,改变了国际新闻制作和传送的传统 理念。 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体的传播方式一般都是受 控的、单向的,而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 互性极佳,自由度很高,可以不断进行新闻 发布。

二、国际媒体的市场化整合 国际媒体的商业化整合趋势已经成为国际传 播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国际媒体跨 行业的兼并和跨国界的联合发展,主要始于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体例
第一章 国际传播总论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媒体 第三章 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动 第四章 国际传媒集团实务案例解析 第一节 英语国家 第二节 非英语国家 第三节 中东国家

参考教材及图书资料
4.1王庚年 . 国际传播探索与构建. 中国国际 广播出版社,2009. ISBN 9787507829877 4.2(美)罗伯特.福特纳. 国际传播学. 华夏出版 社,2003. ISBN 7508021932 4.3程曼丽. 国际传播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ISBN 7301100949

二、国际传播的影响效果 1.国家传播不仅是国家政治的工具,而且已 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2.国家传播既推动了经济一体化进程,又直 接为国际财团服务形成经济垄断。 3.国际传播在总体上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撞击 中融合,在冲突中发展。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一、国际传播的起源 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之际确定为国际传播的 起始之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上古 代帝国时期(波斯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 国、古埃及和古代中国)。
1、大众媒体的传播活动
2、个人活动

《马可波罗游记》
3、商业活动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张旭)由兰博基尼、 法拉利、劳斯莱斯等组成 的超级名车方阵;顶级马 术师与世界名驹相映生辉 的骑士方阵;舞龙舞狮、 欧式宫廷华尔兹群舞等特 色主题表演……12日,在 北京故宫东侧一公里左右 的王府井金宝街上,一个 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于 一体的“嘉年华巡游”揭 开第一届北京王府井国际 品牌节的序幕。
第三节 国际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国际传播媒体种类的多样化 1、通讯社 2、国际广播 3、电视 4、印刷媒体 5、网络媒体

1、通讯社

现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讯社:美联社、合 众社、路透社、法新社、塔斯社、新华社。
2、国际广播
目前国际广播的三个基本特点: 1.调整机构和战略重点; 2.环球广播迅速发展,并成为重要国家争夺 激烈的以全世界听众为对象的综合性、普遍 性的广播手段; 3.利用高新技术装备国际广播。
5. 多元化时期: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国际传播正式进入 多元化时期,主要表现在:国际媒体种类的 多样化和国际媒体市场化整合两个方面。




UPU:Universal Postal Union,万国邮政联 盟,确立了世界范围内的邮政体系。 ITU: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国际电 报联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与传播有关的国际组织。 IRU:International Radiotelegraph Union, 国际无线电电报联盟。 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国际电信联盟,由国际电报联盟和国际无 线电电报联盟合并而成。

传播系统包括马匹、烽火、官文等。 当时的旅行者和商人也是非正式的信息传播 渠道。

二、现代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 1. 初步形成时期 2. 通讯社——电报时期 3. 国际广播时期 4. 冷战时期 5. 多元化时期

1. 初步形成时期: 国际传播发展的标志是两次传播革命:人类 发明文字开始文字传播、古登堡发明活版印 刷开始印刷传播。 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是书面资料和报纸。



硬新闻(Hard News)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 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 确,信息尽可能量化。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 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软新闻: 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 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 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 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 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传播主体复杂化:全球化时代的特征
原来以民族国家为主:决定其政治性 企业、公司、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近年来越 来越多介入国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播:去政治化的趋势明显

个案分析
跨国公司的作用 --引入新理念 -- 带入新管理模式 --企业式的跨文化传播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作为专家 -- 运作模式 -- 推广作用 -- 提供不同意见

国际传播方式多样化
传统国际媒体的传播方式各有侧重 广播:实用性--气象和交通信息 电视:娱乐化--电视剧 报纸:分析性和综合性 互联网媒体全方位突起 新闻报道、互动性、集合体

非媒体传播形式增多



展览会: 中法友好周 国际会议: 各种研讨会 国际公关:新闻发言人 外交活动:各国的外交交往和斗争 国际谈判: 中美战略对话 经济活动:贸易、银行活动、股票、证券 国际摩擦:中日争端、美国与伊斯兰国家
3. 国际广播时期: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国际传播政治化,使 国际传播变成一种能达到政治目的的新途径。


4. 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传播主要是以 社会主义宣传(塔斯社、莫斯科国际广播电 台)和资本主义宣传(VOA、自由欧洲电台、 自由电台、BBC)的对峙为特征,国际传播 的政治性依然十分突出,国际传播基本上是 政治宣传的工具。

2. 通讯社——电报时期: 欧洲三大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 讯社、路透社)及美联社签订“连环同盟”, 对世界信息市场的瓜分,三大通讯社在形式 上主导了国际传播信息流,为各自的帝国主 义侵略扩张服务,但客观上这些通讯社的出 现也促进了国际传播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 信息的需求;


“国际传播的国际会议期”指的是从1865年 ITU成立到1932年ITU(2)成立的这一段历 史时期,这些国际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在国际 传播中确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国际传播 的管理,极大促进了现代国际传播的发展。

2.国际传播范围的扩大 国际传播的传播范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这三个层面不包 括针对本国受众的传播活动,即国内传播。

3.国际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四大媒体各自的特点: 1.报纸等印刷媒体突出解释性报道或调查性 报道; 2.广播媒体坚持“短平快”的新闻报道原则; 3.电视媒体则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 道和娱乐功能凸现; 4.网络媒体集合声音、图像、文本三大传统 的特点提供全方位的国际信息服务,并突出 重大事件的追踪报道。
国际经济 30%左右 国际政治 40%左右
国际文化 20%
第四节 国际传播的特征
国际传播的多元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 方面: 1.国际传播目的的多元化; 2.国际传播范围的扩大; 3.国际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4.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5.国际传播功能的增强。

1.国际传播目的的多元化 国际传播政治性的表现形式分为公开的和隐 形的两种,公开的政治性国际传播一般由政 府资助,隐性的政治性国际传播往往是一些 非政府资助的信息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