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3_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课后练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讲义)

理解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成因及这些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季节挪动分析气候的分布、成因及特点;可以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及挪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及挪动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候类型的成因【随堂练习】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热带沙漠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D思路分析:东南亚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印度半岛西北部有热带沙漠气候分布;西亚西北部有地中海气候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故亚洲没有分布。
例题1〔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答复下列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思路分析:a、b两城市降水特点的比照可从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两方面切入。
从两城市的气候统计图中不难分析出两城市在降水量和雨季长短上的差异。
而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等,此题中a、b两城市的降水差异应从所处不同纬度对应的不同气压带带来的影响分析。
答案:a城市年降水量比b城市少;a城市雨季比b城市短。
原因:a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或b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例题2 〔江苏高考〕下面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
读图,答复下列问题。
图1图2图2所示①、②两种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双选〕〔〕A. ①—甲B. ①—丙C. ②—乙D. ②—丁思路分析:图中甲地位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潮湿;丁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
高中地理 2.3.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练习 湘教版必修1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以及对气候的影响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1.下列气压带或气压中心,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D.北半球冬季亚洲大陆高压中心答案:B解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冷热不均造成的,属于热力原因;而亚洲大陆高压中心也是由于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所形成的,也属热力原因。
下图为“气压分布形势图”。
读图,完成2~4题。
2.该气压分布形势,一般出现的时间是( )A.1、2月 B.5、6月C.7、8月 D.10、11月3.在这种气压分布状况下A地盛行( )A.东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4.图中的气压分布格局差异,反映了( )A.太阳辐射在不同季节的差异B.大气环流的多样性C.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D.局部因素制约大气环流答案:2.A 3.D 4.C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海陆间的大气环流。
由图看出,海洋上出现低压,陆地上出现高压,因此图示为北半球的冬季,时间为1、2月;A地为高压中心的南部,应该吹西北风;图中的气压分布格局反映了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5.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
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答案:A解析:南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属于无风带。
40°~60°为中纬西风带,80°附近为极地东风带。
下图为气压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图甲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B.10°N~20°N盛行东南风C.20°N~30°N盛行西北风D.30°N~40°N盛行西南风答案:D解析:从图甲中可以看出,20°N~3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30°N~40°N盛行西南风。
高中地理 2.3.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课后训练 湘教版必修1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2.空气上升或流向较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
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A.abeB.bcdC.adeD.cde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c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为东北信风带,北侧为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第2题,空气上升的气压带是a、e,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是d。
答案:1.D 2.C读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a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南风C.东南风D.西北风4.图中b处的气压带及其对降水的影响是( )A.赤道低气压带多雨B.副热带高气压带少雨C.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D.极地高气压带少雨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从30°吹向0°的风向判断此图所示为南半球,则a处应为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故风向为西北风。
第4题,根据b处的纬度位置判断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
答案:3.D 4.B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图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与干湿性质的正确叙述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6.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示位置时( )A.印度半岛吹西南风B.欧洲西海岸温和少雨C.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D.非洲热带草原进入干季解析:第5题,图中0°~10°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湿润;10°~30°为东南信风带,盛行东南风;30°~4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第6题,图中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出现了南移,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季,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高中地理 2.3.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3课时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 1.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南北半球1月、7月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及分布。
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
3.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①________因素和②________因素。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③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
2.规律:北半球夏季④____移,冬季⑤____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压中心的影响(3)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及其随季节移动:对世界各地的⑯ 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⑰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形成的因素: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⑲________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3)探究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探究材料】材料 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们航海的动力主要依靠风。
航海家们和商人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上装运的到美洲大陆的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马肉投到大海里喂鱼。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线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
他们凭多年的航海经验,逐渐总结出: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进行贸易往来时,可利用常年吹着一个方向的“守信”信风,既省力又迅速,他们还称这种风为“贸易风”。
1.材料一中提到的信风是全球六个风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河流大多在夏季进入汛期,原因是()A.均受夏季风影响B.均受高温影响C.分别受夏季风和高温影响D.分别受高温和夏季风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外流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带来丰富水汽,降水较多,河流水量大;内流区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温高,融化的冰雪多,河流水量大。
【考点】该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
2.下列四座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是()【答案】D【解析】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
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是天山山脉,A错。
乙是太行山,B错。
丙是南岭,C错。
丁是大兴安岭,D对。
【考点】经纬度定位,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3.(17分)读伊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简述A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至少两点)(2)(4分)B城和C城纬度相当,但B城1月均温比C城高3℃左右,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能的自然原因。
(3)(6分)D湖是个时令湖,湖泊面积季节变化大。
判断该湖泊面积最大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4)(3分)E地是该国的重要城市、港口、炼油中心。
分析E地发展炼油业的优势条件【答案】(1)(4分)连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阿曼湾/印度洋); 波斯湾出入印度洋的门户; 波斯湾沿海石油出口的海上通道.(任答两点)(2)(4分)B、C两地冬季盛行偏北风,B北侧有高大山地阻挡了寒冷冬季风,消弱了冬季风对B地的影响.故B地冬季气温比C地高.(只要答出北部有山地屏障就可的满分)(3)(6分)夏季; (2分)原因:该湖处内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水系流域降水少,注入湖泊的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2分)夏季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2分)湖泊面积此时最大.(4)(3分)石油资源丰富;国际市场对石油产品需求量大;位于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方便产品出口.(每点1分)【解析】(1)、根据经纬度定位:A海峡为霍尔木兹海峡,其主要性表现为:波斯湾沿岸石油出口的海上必经之地;沟通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高中地理2.3.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湘教湘教高一地理

答案:(1)C (2)B
2021/12/11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点一
点二
探究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问题导引(dǎo yǐn)
材料:北半球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分布。
2021/12/11
1月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点一
点二
2.东亚季风(jìfēng)与南亚季风(jìfēng)
2021/12/11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点一
点二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
差异
季节移动
冬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季 风向 西北风
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大致(dàzhì)夏季 北移,冬季南移。
(2)移动幅度。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幅度约10个纬度。
2021/12/11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点一
点二
(3)移动(yídòng)过程。
2021/12/11
第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2021/12/11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探究(tànjiū) 探究(tànjiū)
点一
点二
(1)此图为
(填“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yuányīn)
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高三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我国季风区四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变化图。
四地均位于平原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四地降水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组合正确的是()A.春季多雨——受冷锋影响B.夏季多雨——受锋面雨带影响C.秋季多雨——受气旋影响D.冬季多雨——受暖锋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图中四地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主要原因是我国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锋面雨带推移形成降水。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冬季各地气温有明显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距海远近B.地势高低C.季风环流D.太阳辐射【答案】D【解析】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是南部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北部纬度高,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①地可能位于()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答案】A【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①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高于②地,所以①地可能位于华北平原地区,②地位于东北平原地区。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4】关于四地降水与气温说法正确的是()A.年降水越多,夏季气温越高B.②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最大C.④地年降水量最多,气温的年较差最小D.①地年降水量最少,气温的年较差最大【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①地降水季节变化较大;④地年降水量最多,气温的年较差最小;②地年降水量最少,气温的年较差最大。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气候。
2.伊比利亚半岛风光旑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
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成因。
(12分)【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可知,A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加上沿海有暖流流经,所以气候特为终年温和湿润;B地为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考点】该题考查气候类型成因和气候特征。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B.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C.副热带高气压带主要是因为冷空气下沉集聚形成D.大气越干燥、越清洁,地面可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答案】 D【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故大气越干燥、越清洁,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越多,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也越多,故D正确。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影响课后训练湘教版必修1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影响一、选择题下图为全球性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A.a为东北信风带B.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c为东南信风带D.d为极地东风带2.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形成的B.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C.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相遇D.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固定不变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西风带,d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2题,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答案 1.B 2.B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3~4题。
3.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4.空气上升或流向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
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A.a、b、eB.b、c、dC.a、d、eD.c、d、e解析第3题,c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为东北信风带,北侧为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第4题,空气上升的气压带是a、e,流向较高纬度的是d风带,e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极锋。
答案 3.D 4.C右图为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南风C.东南风D.西北风6.图中b处的气压带及其对降水的影响是( )A.赤道低气压带多雨B.副热带高气压带少雨C.副极地低气压带多雨D.极地高气压带少雨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从30°吹向0°的风向判断此图所示为南半球,则a处应为南半球的西风带,故风向为西北风。
第6题,根据b处的纬度位置判断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
答案 5.D 6.B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读局部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1~2题。
1.在赤道与30°N之间近地面的风带是( B )
A.东南信风带 B.东北信风带
C.盛行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解析:赤道处受热多,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带,称为赤道低气压带;从图中可以看出,30°N处形成高气压带,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
2.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地区,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B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低温少雨 D.温和多雨
解析: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在接近地面的过程中,温度升高,大气中的水汽不易凝结,因此不易形成降雨,因纬度低,气温高,因此气候特征表现为炎热干燥。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解析:图示范围为南半球,0°~10°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湿润;10°~30°为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30°~4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4.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示位置时( C )
A.我国华北正值春旱严重
B.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C.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
解析:图中的赤道低气压带移到了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而我国华北春旱严重和台风频发都是夏半年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P地的气候特点是( A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低温少雨 D.寒冷干燥
解析:根据纬度可知,P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A对。
6.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C )
A.干冷的极地东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暖湿的中纬西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解析:Q地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有极锋形成。
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暖湿的中纬西风,C对。
读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7~8题。
7.按图的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B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解析:结合图中的气温曲线和降水特点,可以判断①为地中海气候,②为热带雨林气候,③为温带季风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8.上图四种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C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分)
(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C、E。
(2)图甲中B处是东北信风带,与图乙中a(a或b)处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处是西风带,图乙所示季节是夏季。
(4)N气压带的成因是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E气压带的成因是动力(动力或热力)原因。
解析:(1)30°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C处正确;60°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故E处正确。
(2)图甲中B处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应为东北信风带;图乙中低纬
度风向为顺时针方向,因此可判断该半球为北半球,a位于低纬度,与B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位于中纬度,为盛行西风带;图乙中副热带高气压带移动到30°N以北,故为北半球的夏季。
(4)N为极地高气压带,因为地处高纬,气温低,所以是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来自于低纬的暖轻空气与来自高纬的冷重空气相遇,暖轻空气上升而形成的,为动力因素。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
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
读图完成1~2题。
1.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B )
A.地处沙漠,昼夜温差大B.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
C.地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D.植被常绿茂密,减弱风力
解析:图示珀斯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沿海,夏季受副高控制而风力微弱;一天中风向多变是指海陆风较强,故成因是昼夜温差大,是海陆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所致,故B正确。
2.珀斯风力强劲的时期( A )
A.亚洲低压强盛
B.正值当地葡萄的收获季节
C.是享受珀斯海滩阳光浴的最佳季节
D.西欧南北温差大
解析:材料提及该地冬季风力强劲,南半球冬季为北半球夏季,而夏季亚洲低压强盛,A正确;葡萄收获季节为当地秋季,故B错;珀斯海难阳光最好的季节为夏季,故C错;西欧南北温差大的季节是北半球冬季,故D错。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图示甲、乙盛行风中( D )
A.甲风7月最为盛行
B.乙风1月最为盛行
C.乙为西北季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地区
D.甲为西北季风,由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
解析:读图,图中甲位于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西北季风是由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的。
说明此时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是冬季,可能是1月份。
7月份这里盛行东南风,A错、D对。
图中乙风是东南信风,在7月份北移,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乙处1月份盛行西北风,B错。
读图可以判断,乙为东南风,不是西北季风,C错。
下图为某假想陆地的一部分,读图回答4~5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C )
A.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甲位于30°N~40°N大陆西岸,故为地中海气候区。
5.F为一小岛,1月份西侧月平均气温大于0 ℃,且降水量较大。
其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C )
A.F岛地处热带地区,因而降水较多,温度较高
B.F岛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因而降水较多,温度较高
C.F岛处于季风区,冬季处于西北风迎风坡,同时岛屿气候的海洋性明显,故西侧1月份降水量较大,温度较高
D.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小岛西侧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解析:F小岛地处25°N~35°N大陆东部的海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经过海洋时增温增湿,故西侧冬雨较多,气温较高。
6.下图所示季节,上海和孟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 B )
A.东南季风、西北季风 B.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解析:由图中气压带、风带北移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孟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的风向分别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7.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6分)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北(填“北”或“南”),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夏季。
(2)此季节N地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因为此季节N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3)M地盛行东南风,此季节该地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填“快”或“慢”)。
南亚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北纬30°以北,可判断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
此时M地盛行东南季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N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此时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其成因主要是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成西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