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课)-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分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

自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治 实践 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
制
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度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
意义 事务权利的精神;②对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
港澳台
保留
资本主 义制度
补充
不动摇我国的社 会主义性质,有利 于维护国家主权, 实现祖国的统一。
有利于港澳台地 区的稳定、繁荣和 发展。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 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澳门 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 门,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共同纲领》
1949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题
具体内容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
含义 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
政策:西部大开发
知识点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台湾问题的由来
230年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1662年 郑成功打败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 设台湾府;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初中历史《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题单元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团结与兴盛、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及海峡两岸的交往等内容,通过学习认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决策;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海峡两岸的交往证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内容,是本册中的重点部分,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内容。
专题一:民族团结。
专题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专题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预期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落实本主题单元的基础知识,整体把握中国在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上的历程,体会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辩论稿、论文等形成文本文件。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复习西藏、新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专题的复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是全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逐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教案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教案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掌握民族团结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实施方式;•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如何启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制作相关素材的PPT;•准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实践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课堂导入–头脑风暴:学生自由发言,提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
2.概念讲解–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自行探讨民族团结的内涵。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讨论结果。
3.课外拓展–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作文。
–阅读推荐:推荐相关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课:民族团结的实施方式1.课堂导入–师生互动:以某个具体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实施方式。
–学生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种实施方式。
2.模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模拟不同民族团结实施方式的场景。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模拟活动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3.案例学习–选取恰当的历史案例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实施方式的具体操作。
第三课: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1.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素材介绍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2.历史讲解–师生互动:以竞赛形式进行祖国统一的历史知识问答。
–师生讨论:教师向学生解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3.课外拓展–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书籍,进一步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第四课:祖国统一的现状与展望1.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祖国统一的现状和展望。
–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讨论。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体例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部分的专题内容。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史中的专题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关系国家团结安定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重点介绍了两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港澳成功回归祖国,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扩大的事实表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识图能力,养成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迁移。
但是,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概括能力还不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时空坐标轴,梳理民族大团结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史实,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研读史料,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识记“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原因、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华东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教案、教学设计、反思1.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通过学习本课,树立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以自己的贡献的崇高理想。
学情分析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水平比较差,语言归纳和综合分析水平薄弱,理解水平显著落后,自控水平相对落后,新的模式教学,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教师应即时指导。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通过问题使学生看、读、议、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具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通过竞赛的形式,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2、协助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提升分析历史史实的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
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师生互动,重现历史事件等做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
从而提升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说课

单元说课
中学
六、说教 学评价
五、说教 学设计
一、 说 课标
说课 流程
四、说教 法学法
二、说教 材
三、说学 情
一、 说课标
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知认识识,中逐国步的形成正确的历
国情,认同中史华时民空族概优念秀,学会客观情地 感 的祖传国统的文历化史,认和尊史识文重事和化和八件评。热和价爱历历史史现人态物象值度、。历、观价
的意义,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基础。
五、 说教学
设计
1.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是本课的重 点,为突破重点,我结合课文内 容和相关材料进行讲解。让学生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在维护祖 国统一,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意 义。 2共同繁荣这目内容,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学习,出示 表格让学生进行归纳。
设计
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教根学据策问略题自主学习教材,
三五任一、、感、归总。提纳结出概升小 对问括华组 有题::讨 难:由通论 度1学过.、的一生引得地国2对导.出方两香本激答进制港课发案行的和所学,适提澳有生在当出门问发此引和回题愤导过含归进图点程义的行强拨中。时学的。,间习民老及成族师意果责义展。示, 四、巩固应并用由:我选进取行符点合评教。学如重果难有点疑的难题问目题进,行继巩续固引训导练学,
五、 说教学
设计
本单元共三节内容,分三课时讲解,课 时分配如下: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课时) 第13课香港澳门的回归(1课时)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课时)
五、 说教学
设计
总结升 华
提出问 题
以问题为 中心
解决问 题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教师点拨
华东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嵩县江苏双语实验学校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案课题: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总 4 课时)一、核心素养: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
记忆我国的5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区。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67------72页内容,在课本上划出自学检测中的知识点并且记忆,然后填写在导学案自主检测上。
15分钟教师检查)三、自学检测: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中国民族分布格局:、。
2.新中国民族政策:、。
开辟了、、、的新时代。
新中国民族政策具体表现:⑴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⑶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
⑷既反对,也反对。
3.新民族政策的作用:极大地维护和促动了各民族、的良好民族关系。
二)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⑴3个层次(级别):分自治区、、。
⑵5个省级自治区:、新疆、广西、宁夏、。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了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发展。
协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动各民族的。
与此同时,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和。
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政策和制度。
四、合作探究:(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这首歌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吗?(3)列举我国先后建立的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名称。
五、堂堂清:学生互查自学检测一)、二)。
六、课堂练习: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成为一个民族大家庭。
我国现在的民族分布格局是()A、有聚居、无杂居B、有杂居、无聚居C、大杂居、小聚居D、大聚居、小杂居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设计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设计1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设计1第13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问题分析的方法,部分同学可以比较熟练的联系古今,尤其是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印象深刻,这都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音乐“爱我中华”导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跟唱并让学生感受回答歌曲表达的主题,老师简单点评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新课讲授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老师:在学习卡上写出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分钟)2.老师:将你的学习卡在小组内交流。
3.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出56个少数民族的名称:附:56个民族1.壮族2.藏族3.裕固族4.彝族5.瑶族6.锡伯族7.乌孜别克族8.维吾尔族9.佤族10.土家族11.土族12.塔塔尔族13.塔吉克族14.水族15.畲族16.撒拉族17.羌族18.普米族19.怒族20.纳西族21.仫佬族22.苗族23.蒙古族24.门巴族25.毛南族26.满族27.珞巴族28.僳僳族29.黎族30.拉祜族31.柯尔克孜族32.景颇族33.京族34.基诺族35.回族36.赫哲族37.哈萨克族38.哈尼族39.仡佬族40.高山族41.鄂温克族42.俄罗斯族43.鄂伦春族44.独龙族45.东乡族46.侗族47.德昂族48.傣族 1 49.达斡尔族50.朝鲜族51.布依族52.布朗族53.保安族54.白族55.阿昌族56.汉族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表解知识点
1.民族团结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3.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剖析重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行使自治权利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遵循党的方针政策。
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脱离一定地域的所谓“民族自治”,不单纯以人口比例为依据。
人口较多的民族可以自治,人口较少的民族也可以自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一个民族全部居住在一个地区的情况极少。
在此情况下,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适应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利。
(1)有利于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族权利。
(2)有利于捍卫国家统一和边防安全。
(3)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国两制”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②实行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③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④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
“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不仅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3.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洗刷了一百多年前殖民侵略带给中国人民的耻辱,推进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香港回归的实现,也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有利于促进澳门的回归和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4.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台湾的基本方针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适时地调整对台方针政策。
从1949年10月至1955年4月,强调“武力解放”台湾。
1955年5月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放”。
1979年1
月1日,随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随后,邓小平访美时强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1992年,两岸达成共识,各自以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95年初,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发展两岸关系、加快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建议和主张,提出了许多新的创造性设想。
(三)学法指导
1.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一下你所在学校师生或社区居民的民族构成
安排此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调查活动,分别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构成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看看身边少数民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直接感受民族团结的氛围和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例】制作表格列出所在学校或社区居民的民族构成情况。
【答案】提示:根据具体情况制作表格,填写数字,并对百分比等数据进行简要统计。
2.运用分析、讨论法学习历史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意义,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处理民族事务的正确道路。
【例】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B.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小杂居、大聚居格局
C.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格局
D.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小杂居、大聚居格局
【答案】A
3.识图学习法
学习本单元,可以利用丰富的图片资源,感知历史、亲近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仔细观察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说明:红底、白色紫金花),说明其深刻的寓意。
【答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
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紫荆花红旗寓意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将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
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旗、花分别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