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存在的家”

合集下载

人在本质上是个语言存在物(亚里士多德经典思想语录)

人在本质上是个语言存在物(亚里士多德经典思想语录)

人在本质上是个语言存在物(亚里士多德经典思想语录)相关阅读:西方哲学史中49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黑格尔经典语录西方最经典的48个顶级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后人称他为“最博学的人”,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思想著作中极具启发性的经典名言: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3.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4.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5.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安全。

6.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Happiness is the settling of the soul into its most appropriate spot.7.克服了恐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He who has overcome his fears will truly be free.8.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

Time crumbles things; everything grows old under the power of Time and is forgotten through the lapse of Time。

9.我认为,与战胜敌人的人相比,战胜欲望的人更加勇敢。

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人在说话,话在说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这么一句名言: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马丁·海德格尔是的,如同你买了一套衣服,衣服是你买的,所以这套衣服也在描述着你;你做了一些事情,事情是你做的,所以这些事情,也在描述着你。

你说出的那些话,无时无刻都在诉说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情无法隐藏,只要你一开口,即便你描述的不是自己,但这些语言本身,也在不停地描述着你。

如果真的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必须开始重视自己的“语言与叙述方式”了。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也在为之努力着,可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积累阅读量?武装自己的大脑?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或改善自己的用词精准度?训练自己的语速、语调、咬字?还是从心量与气息下功夫,注重说话时内心的温、良、恭、俭、让呢?其实,以上这些都对,不过我们今天分享一个“能够立竿见影的实用方法论”,并在此前提下,慢慢训练累积我们上述的这些要点,那么我们的语言水平,就必定会有所提高。

这个方法,就叫:情理法。

图 | 马丁·海德格尔情理法,很难说是单个的名词,也很难说它是一个名词组合,它的所处范围,有时似乎是归在哲学类、有时也处在法学类、有时也会适用于管理学。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情理法,大可不必细究其本身的意义,就把它当作日常的生活类知识就可以了。

说的简单点,那就是:该讲“情”的时候讲“情”;该讲“理”的时候讲“理”;该讲“法”的时候讲“法”。

家,是一个讲情的地方;公司,是个讲理的地方;法庭,就是讲法的地方。

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同时涵盖的,但是其比重,则需要根据场合去调整。

而我们很多人平时看似“不太会讲话、影响力不大、说服力较差”,在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逻辑不缜密、知识量不够、或直接说错了”,而是:话,没说对地方。

那句人人都听过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其实是话糙理不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小明今天因为犯了事儿,进了拘留所,马上就要被判刑,可是庭审当天,他当着法官与陪审团,却一直在讲“情”,他说:“尊敬的法官大人,我也是没办法啊,我的生活实在是太悲惨了,上有老母、下有子女,一家都靠着我养活,但是实在是没钱了,所以我才迫不得已做出这些事情,我母亲靠着做裁缝才把我养大,小时候父亲酗酒,隔三岔五就对我暴力相向......”总之,他打的都是诸如此类的感情牌。

论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

论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4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Apr.2019  收稿日期:2019-01-21 作者简介:胡立刚(1987-),男,讲师,哲学硕士㊂主要从事唯物史观与现代性研究㊂论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的家”胡立刚(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浙江上虞312300)摘 要:语言并非私人的语言,而是众人的语言㊂在语言中意味着我们总是体悟和领会着在语言中持有和保存着的人与世界的生存关联㊂换言之,语言是人之生存真理的居家之所㊂海德格尔认为,在理性形而上学的统治之下,语言不可遏制地与其基本成分相脱离,即与 存在”相脱离,因而把语言的本质召唤出来,使人能重新学会在语言中栖居便成为当代历史的艰巨任务㊂关键词:海德格尔;语言;存在;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9)04-0036-03On Heidegger "Language is the home of existence"HU Li -gang(Party School of Shangyu District,Shaoxing City,Shangyu Zhejiang 312300,China) Abstract :Language is not a private language,but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In the language means that we always understandand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orld,that kept and hold in the language.In other words,language is the home of man 's living truth.Heidegger believes that under the rule of rational metaphysics,language unstoppable out of their basic components,that is out of the "existence",thus summoned the essence of the language,let people learn to inhabit in language again become the big taskof contemporary history. Key words :Heidegger;language;existence;metaphysics 语言并非私人的语言,而是众人的语言㊂在语言中意味着我们总是体悟和领会着在语言中持有和保存着的人与世界的生存关联㊂换言之,语言是人之生存真理的居家之所㊂海德格尔认为,在理性形而上学的统治之下,语言不可遏制地与其基本成分相脱离,即与 存在”相脱离,因而把语言的本质召唤出来,使人能重新学会在语言中栖居便成为当代历史的艰巨任务㊂一㊁语言的客观存在性人的世界,是语言的世界,是语言中的世界㊂世界在语言中,人亦复如是㊂正如我国古代学者所言, 吾心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1],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此语乍看去,似有主观唯心主义之嫌,然仔细分析,未必如此㊂说宇宙是吾心,吾心是宇宙,并不是说那个作为物质的心脏和同样作为物质的宇宙存在体是同一个东西㊂此处之 心”,若方便说之,便是语言㊂因为此处之 心”,亦非个体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之心,也不是作为身体器官的物质心脏,而是人之行规定的能力,亦即语言的原始命名力量㊂这种原始命名的力量和人心行规定的能力,超越于一般个体的心理意识以及个体的日常语言㊂也就是说,语言是一个客观的领域㊂ 我们所有的思维和认识总是由于我们对世界的语言解释而早已带有偏见㊂”[2]我们的思维和对世界的认识总是由我们所习得的语言被事先规定,因而我们所理解和观照到的世界永远是我们所解释的语言中的世界㊂如此这般意义上的世界显然在我的心中,在我的语言中㊂因而语言也总是超越于我们单独的个体存在者,并且同时是语言让个体的 我”成为可能㊂ 说话者必然包含着说话,但说话者之于说话,并不纯然如原因之于结果㊂说话者倒是在说话中有其在场㊂”[3]当然,此处说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说语言在人存在之前就已事先存在,似乎语言能离开人之言说而独立存在;当然关于语言如何产生㊁发展等诸如此类的发生学式的追问方式亦不能真正说明语言的产生,或者用来说明语言和人之存在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关于此点正如伽达默尔所言: 谁要是说某个孩子说出了 第一个”词,那将是何等地愚蠢㊂ 实际上,我们总是早已处于语言之中,正如我们早已居于世界之中㊂”[4]也就是说,我们处于语言之中并不是说飘浮于词语之中,或者言说方式之中,而是说我们处于并领会着语言所打开的世界中,这种打开了的世界亦即是由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人与世界的生存关联, 这种由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人与世界的生存关联”便是一个民族的民众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体验和领会㊂对于个人而言,从一开始学习说话时便进入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生命,并被自己民族的文化生命所规定,只是这个过程并未被常人所意识到并进而成为自己的认识对象㊂语言的客观存在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㊂二㊁语言是存在的真理之家因而,对于语言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并不意味着把语言作为一个单独孤立的对象抽象出来进行研究,关于语言的逻辑研究是对语言本质成分的脱离,而且也正是当在语言中的思完结时,关于语言的逻辑讨论才成为出现;同时对于语言探讨的目的并不在于形成关于语言的知识,诸如语言学㊂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意识借以同世界打交道的一种工具㊂使用词语并不是为了给事物㊁世界贴上一个标签,而是为了使语言呈现世界本身,呈现人与世界的交往方式㊂因而,语言与人之生存的关联就在于使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与世界的交往方式,带入语言并在语言中得到保存,也就是说语言乃是人之生存真理的住家之所㊂对于此,我们用马克思在其著作中的相关论述来分析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㊂马克思认为,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㊂”[5]这里的 意识”即指人们的感性意识,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㊁与现实生活无关的纯粹意识,而是与现实的物质生活相联系的,并且是对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的观念表达,即感性意识总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是被意识到了现实生活过程,总是指向现实生活本身㊂感性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既表明了感性意识的现实性维度,意识的真实内容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同时也指明了现实的个人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从感性世界中所领会出来的那份对象性关系作为存在(即人对生活世界的领会)通过感性意识得到表达和呈现㊂也就是说 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㊂思并不制造与影响此关系”,[6]此处 完成就是:把一种东西展开出它的本质的丰富内容来,把它的本质的丰富内容带出来”,[6]因此感性意识只不过是把存在对人的本质关系,即从人的感性世界中领会出来的那份对象性关系,这一本质的丰富内容带出来㊁展开出来,但是感性意识并不制造与影响此关系㊂ 思只是把此关系作为存在交付给它自己的东西向存在供奉出来㊂此一供奉的内幕就是,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㊂”[6]也就是说人与世界的源初关联,那份被领会到的对象性关系做成存在本身,并把这份对象性关系作为存在带入语言㊂人对感性世界的领会,通过对象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对象性关系作为 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在语言中得到保存㊂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 语言是存在的家”㊂[6] 存在”在语言中得到安顿,因而在语言中保存了人对自然㊁人对自身的领会,即对存在的领会实现为对象性关系在语言中得到安顿,同时 人以语言之家为家”㊂[6]人对自身㊁对世界的领会被保存在在语言中,形成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基本的领会样式,即形成一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存在的基本经验和文化生命,也就是说在语言中即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经验世界中,从而使民族中的每个个人通过这种业已形成的文化生命而得到不断地滋养和塑造,并在其中安身立命㊂因而 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5]也就是说在语言中不仅 完成”了感性的自然界与人的本质的关系,而且这种 关系”通过语言而得到呈现,即在语言中直观到 关系”本身,亦即直观到人对存在的领会㊂ 当思把自己存在的说放到语言中去作为放在生存的住家之所的时候,思注视着存在的澄明”,[7]即人对存在的领会在语言中处于敞开的㊁无蔽的状态之中㊂之所以说语言是存在的澄明,是存在的无蔽状态,是存在之真理的处所,乃是因为 语言之本质现身乃是作为道示的道说”㊂[8]也就是说语言本身说话,而且唯有在语言的自身说话中才可能实现语言之本质现身,同时能使我们真正经验到作为语言的语言,而不是经验到对语言的诸种说明,而与语言本身相错失㊂换言之,语言之本质并不在于把语言说明为某个东西,如语言是词汇系统,语言是符号,是工具等,而在于进入语言本身,即呈现语言本身所显示的道说㊂ 道说即显示㊂”[9]显而易见,因为语言道说,语言显示,所以语言本身说话㊂因为语言道说,语言显示,所以 存在”才被照亮,存在者才在场,同时也使不在场者不在㊂说不在场者不在,并不是说不在场者物质性地消失了,而是说不在场者未被照亮,即未被语言照亮和显示㊂当然, 道说绝不是对显现者所作的事后追加的语言表达,而毋宁说,一切闪现和显露都基于显示着的道说㊂”[9]换言之,对显现者所作的事后追加的语言表达若不以显示着的道说作为基础,则根本不可能,因为无话可说㊂也就是说世界只有在被语言的道说所照亮之后,才能对世界之中的显现者追加语言的表达㊂这种语言的道说㊁语言的显示就其本质而言,乃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命名力量㊂然而这种原始的命名力量并不是给事物贴上一个标签,并不表明语言本身作为符号所具有的标示作用,而意在显示通过语言的命名力量,召唤某种 存在”进入语言中,即把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作为存在带入语言中,也就是说 道说作为这种无声地召唤着的聚集而为世界关系开辟道路”㊂[10]通过语言之道说为世界关系开辟道路,即使人和世界同时呈现,也即意味着使人和世界的生存关联被照见,被带入语言中㊂若无语言之道说㊁之显示㊁之召唤,世界关系并不呈现㊂海德格尔同时把这种无声地召唤着的聚集命名为寂静之音(das Gelāut der Stille),而这就是本质的语言㊂因而,语言作为寂静之音说话㊂显然,人之生存的本质和真相居于语言中,寓于语言之显示中,也因此才说语言是人存在的真理之家㊂三㊁语言作为存在之家的破裂因此语言特别是存在的家而且是人的本质的住家之所”,[7]但是,历史上的人们把语言变成自己的阴谋之窝,并可以在语言中但不在家中,即是说对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和人73 第4期论海德格尔 语言是存在的家”的本质的住家之所的遗忘,这种 遗忘”亦是对包含在语言中的 存在与人之本质关系”的遮蔽㊂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使人类总是漂浮在语言所指涉的诸多 存在者”中,而并不能进入 存在”本身㊂这种对在语言中所蕴含的 存在与人之本质关系”的遮蔽是通过对语言的抽象化的用法来完成的,即语言应用于意识形态的构造等对语言的理论或者技术的用法,也即使语言形而上学化㊂这种 形而上学在西方的逻辑’和 文法’的形态中过早地霸占了语言的解释”,[11]即通过西方的 逻辑”和 文法”的形态彻底解构了在语言中所呈现出来的 感性的自然界”,而只是单单作为一个逻辑词项,或作为准确传达信息的形式工具而存在㊂所以,柏拉图认为 美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性㊂语言的使用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逻辑语言的运用可能会使对美的研究囿于语言的牢笼㊂”[12]也就是说,柏拉图 认识到了逻辑思辩的语言对那只可感觉㊁体验的美的意境是不可言说的㊂”[12]语言的形而上学用法,这件事情本身即意味着存在之家的破散,亦即意味着语言的堕落㊂语言在理性形而上学的统治之下几乎是无可遏止地脱出了它的基本成分,这里语言不可遏止地脱出它的基本成分,即是指通过对语言的形而上学用法,遮蔽了语言的存在的历史的本质,掩盖了语言作为一种现实的㊁实践的意识所呈现出来的人与世界感性的㊁对象性关系,即遮蔽了存在本身,而最终堕落为对存在者进行统治的工具㊂也就是说在理性形而上学的统治之下,语言和存在无关,语言本身不再显示作为存在的居所㊂但是,虽然语言不再显示作为存在之居所,但是语言并不丧失作为存在之居所的能力,只是在关于语言的形而上学解释中使语言作为存在之居所这一功能蔽而不显㊂语言是存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一样”,[13]云存在的真理在于云是天空之中的云,正如语言存在的本质在于语言是存在的家,是人的本质的住家之所,是 感性的自然界”㊂也就是说现在问题的重要点根本就不在于提出一种新的语言观,或者说创造一套人工语言,现在全部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会在语言之说中栖居,即把语言的本质召唤出来,使语言本身说话,而不是把语言说明为这个或者那个东西㊂如果不能学会在语言之说中栖居,则关于语言新的认知则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并没有,哪怕是一点点地改变语言与存在之脱离状况,亦即没有改变语言的形而上学用法或者对语言的形而上学解释㊂要实现对存在的守护,改变语言的形而上学用法,海德格尔认为必须 少谈些哲学,多注意去思”,[14]因为思的人们和创作的人们是语言这个家的看家人,只有在思中㊁在创作中,即在实践的㊁现实的意识中,语言才呈现其本质之真相㊂也就是说必须指明思想不是理性的事情,思想不是任何认识的工具,思想乃是对存在的铭记,才能使人与自然㊁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的对象性关系带入在语言中,人对存在的领会才会被保存在语言中㊂换句话说,因为 在语言之说话而不是在我们人之说话中”,人之说话只不过是替 语言”行道,即在语言中,人及作为人的世界才到来㊂因此, 词语本身就是关系,因为词语把一切物保持并且留存于存在之中㊂”[15]也就是说通过词语才使一切物保持并且留存于存在之中,才使一切物处于存在的澄明状态之中,即呈现为世界和人㊂如若没有如此这般的词语,那么作为物之整体的 世界”和个体的我”便会沉入一片暗冥之中,换句话说若无语言,便无世界㊂动物没有语言,所以动物就没有世界;只有人才有语言,所以人才有世界㊂也就是说要消解对语言的形而上学遮蔽,必须 从对存在的适应中去思语言的本质”,[16]以使终有一死的人能重新在语言中栖居㊂ 参考文献: [1]魏登云.论王阳明与贵州情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01):12.[2][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64,63.[3][8][9][10][15]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9,253,257,212,167.[5]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5.[6][7][11][13][14][16]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358,403,359,406,405,377.[12]赵春艳,周帆.去理性之蔽还感性之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06):32.(责任编辑 董翔薇) 8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赫塔.米勒:语言就是故乡

赫塔.米勒:语言就是故乡

赫塔.米勒:语言就是故乡作者:来源:《润·文摘》2009年第12期关于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中国读者能看到这位作家的作品太少,研究她的学者更是寥寥。

于是,许多读者好奇:这是怎样一位作家?命运先抑后扬赫塔·米勒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

1982年,她在罗马尼亚发表了“处女作”《低地》短篇小说集,但立即遭到了当局的审禁。

1984年,这部作品未删节版在德国发行,触角伸向当时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村落,给予下层人民极大同情。

此书在德国引起轰动。

1987年,赫塔·米勒举家移民德国。

米勒出版过22本书,仅4种被译成英文,写作主题局限于专制社会里的人性,她的小说和诗歌却永远围绕压迫、流亡和独裁,这也是米勒写作意象的标签。

小说优美如诗中国台湾地区的时报出版社曾在1999年推出过赫塔·米勒《风中绿李》,叙述一群朋友的故事,描述他们的友情如何在独裁政权下摆荡,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如何尝试贿赂、适应,甚至反抗,直到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而瓦解、自杀……然而,这本书10年来只卖出5000本。

2001年第6期的《译林》翻译发表过米勒的小说《黑色的大轴》,《世界文学》在2003年第5期发表过她的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获奖作品《呼吸钟摆》讲述的是二战后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的俘虏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

”德国《时代周刊》文学评论开篇就如是评价。

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

赫塔·米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不仅包括纳粹分子本身,还包括当时被战胜者抓捕的人们:如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他们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苏联劳动营中。

其中遭到流放的有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以及赫塔·米勒的母亲。

语言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

语言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

语言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交流、思考和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存在和运用,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语言在个体层面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媒介,对于个体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语言是个体思维的载体。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组织思维、表达观点、进行逻辑思考。

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得个体思维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和表达。

其次,语言对于个体的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语言也影响个体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语言是人们传承和分享文化的重要工具,从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因此,个体要意识到语言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融入的重要性。

二、语言对社会的影响语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也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语言是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

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是丰富多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语言对于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传递和传承作用。

其次,语言对于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至关重要。

共同语言可以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语言也作为一个群体的标志,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认同感。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交流和多元融合的桥梁。

通过语言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他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交流。

三、如何提高语言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提高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提高语言能力的方式:1. 阅读:读书可以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2. 听力:多听取并模仿高质量的语言素材,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写作: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语法、词汇和表达能力。

4. 参与语言社群:与他人积极交流,分享经验和学习资源,提高语言能力。

5. 多语言学习:学习多种语言可以增加语言的灵活性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语言是存在的家门

语言是存在的家门

语言是存在的家门作者:石国辉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认为,格言式的表达是尼采哲学的重要表达方式。

而尼采对于格言式表达的偏爱,其实暗含了尼采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观,亦即“语言是存在的家门”。

说“语言是存在的家门”,就是说要进入对于存在的原初体验,就必须能够做到破门而入,就必须打破语言文字对于经验的束缚。

作者试图从尼采的格言式语言表达方式出发,来阐发尼采的语言观。

[关键词]尼采;语言观;格言1、在尼采那里,生命本身与对于生命的表达已经被清晰地意识到和严格地区分开来。

在这种区分之后,尼采立刻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能够体现生命的存在特性的理想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怎样的?第二,如果这种语言存在的话,那么它可以是公共可理解的吗?换句话说,作为个体生命的表达形式的语言表达,能够直接将读者引入存在之境,亦即本真的生命体验之中吗?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前一个问题是尼采作为思者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是尼采作为作者的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的化解,才会造成后一个问题的凸显。

尼采对于前一个问题思考的结果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诗性的语言。

而尼采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作者在直接将读者引入存在之境,亦即本真的生命体验之中,这一点上是无能力的。

尽管如此,尼采却并没有遁入存在与生命不可言说的神秘之境,而是认为,尽管直接的传达和诱导方式并不不存在,而间接的方式却是可能的。

而这种方式就是格言体的表达策略。

格言意味着什么?格言意味着对于形式逻辑的强力控制的自由,意味着作者的自由,也意味着读者的自由。

由于格言的表达特性,它可以通过大量的修辞手法来传达思想,将形式逻辑的作用,限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它可以通过对照和反转,矛盾和悖论,惊吓和暗示等修辞手法起到一种激发和诱导作用。

凭借这种激发和诱导作用,读者的主体性得以解放,唯有如此,读者才可以凭借自己的个人的生命经验进入到本真的生命体验之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道家对“道”所表征的无限丰富性和无限可能性的守护,直接反映在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上。

在老庄看来,可以言说之物,都是有限的,有所“对待”的,因此都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可以言说的东西都会有一个东西与之相比较,让我们看到二者的区别,然后我们在通过这种区别认识这个东西。

比如,我们说:“这是一条狗”。

我们之所以能够将自己面前的这个动物称之为“狗”,这是因为我们能将它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

正因为狗不是猫、不是猪、不是马、不是牛……我们说“这是一条狗”才有意义。

假设世界上仅仅有狗这么一种动物,我们说“这是一条狗”,别人肯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因此,当我们说“这是……”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这不是……”。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语言单位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从中单独拿出一个词来本身并没有意义。

[1]而老子的“道”呢?我们能说“道”是什么吗?肯定不行,最起码老子不会答应。

因为老子的道是“无”,之所以是“无”,因为它是“全有”,包含无限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而不是现成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无”,恰恰是因为它无法规定,无法定义,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与之相区别,也没有什么东西与之相对应。

用庄子的话来说,道乃“无待之物”,因此是绝对的东西。

[2]对此,我们好像只能说“道”不是什么,但却不能说“道”是什么。

老子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直接否定了语言进入“道”的可能性。

因为,“道”的绝对性和语言根本无法兼容。

语言是使某物变得可以言说,可以表达,但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根本就不是某物,也根本无法言说。

老子说“道隐无名”、“道恒无名”,即是此意。

既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要体悟“道”,进入“道”的澄明之境,就只能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了。

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可得有言乎?”(《庄子·齐物论》)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这样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人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化进化过程中,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不断演化。

本文将探讨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在社会交流中的重要性。

一、语言的起源人类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七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开始掌握运用工具和猎捕技巧。

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对于信息的传递和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人们开始发展出一种较为简单的符号系统,用以表达思想和需求。

这种符号系统可能是通过声音、手势或者绘画来实现。

二、语言的进化在人类生活的进化过程中,语言逐渐演化成更为复杂和系统化的形式。

不同的语言出现并发展,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

语言的进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调的发展:人类开始利用音调和语气的改变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古代中国,语言的声调变化起到了起伏和抑扬顿挫的作用。

2. 语音的产生: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和共鸣腔体的运用,使得人们能够发出更多元的语音。

这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3. 语法的发展:语法结构的产生使得人们能够将词语和短语进行组合,构建出更复杂和准确的意思。

它使得语言具备了更高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

4. 写作的出现: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符号和文字记录语言,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写作使得信息的传递和保存变得更为长久和方便。

三、语言和社交交流语言在社交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用于传递信息,还是人类彼此理解和共享的基础。

语言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人类文化、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的进步,还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沟通、合作和建立社会关系。

语言的特点如下:1. 沟通和交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媒介,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需求,进而与他人建立联系。

2. 文化和身份认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人们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增强身份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是人“存在的家”
哲学家这样定位语言: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

在这个意义上,善待善用语言,正是善待我们自身。

正如前人所讲的,“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语言是心灵的映射,更是交流的桥梁。

语言粗鄙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心灵失去美好与静谧。

语言充满偏激、谩骂与暴力的背后,是一些人缺乏基本的宽容与关怀,甚至是隐藏其后的轻薄与暴戾在借着“多数”的名义狂欢。

有人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义愤填膺的总是网友,冷漠无情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都不上街,还是路人都不上网。

”批评别人总是容易的,自己做到却变得很艰难;责备的声音总是很洪亮的,而真正的共识却不想去达成;冷静的网络声音不是没有,却常常被淹没在众声喧哗里;理性的态度也不是没有,却可能反倒在流行的义愤填膺中沦落成不受欢迎的异类。

这样的畸形心态和网络生态更值得我们深思。

有的人把那些低俗、粗鄙语言当成一种俗味,主张对其流布应当宽容。

诚然,《国风》正是古代民歌的合唱,宋人话本亦源于民间白话的崛起,《水浒》里多用元气淋漓的江湖口语,《红楼梦》里也写活了俗不可耐的呆霸王薛蟠……
然而即便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进入不朽流传的空间,不也离不开历史的取舍与提炼吗?不听任那些低俗、粗鄙的语言泛滥,也正是纯洁语言的一种历史自觉,更是在给文明留一点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