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发展的3D框架_以武汉城市群为例_周沂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与城市圈的耦合发展

产业集群与城市圈的耦合发展

作者: 周利
作者机构: 湖北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出版物刊名: 辽宁经济
页码: 56-56页
主题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群 耦合 资源优化组合 中国经济 山东半岛 长江中游 海峡西岸
摘要: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存在十大支撑点:京津冀、长三角、珠i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武汉城市圈)、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圈。

城市圈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圈起来,不是一个松散的城市编排,而必须在城市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资源优化组合。

而这种有机联系要以什么作为依托呢?。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

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中的应用(城市与环境学院031班李娜)摘要21世纪城市群将成为新的竞争单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城市群发展战略,并开始了城市群的规划发展工作。

本文从城市群发展理论依据的角度,阐述了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群的发展圈层结构理论引言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圈)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必将成为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

这是因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看,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为中心形成的大城市群正成为全球性竞争的主角。

可见,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城市群超先发展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中国在“十五”计划中,也将积极引导发展城市密集圈(即大城市群)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层次进行考虑。

2001年9月先后在上海、广州举办的“2001年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中国需要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位于沿海地区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交流的超大型大城市群(圈)。

此外,还有人提出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闽东南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北部湾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具体应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等。

而本文主要论述了圈层结构理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应用。

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一)代表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圈)、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等;还是在160多年以前,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就已经指出,城市郊区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的布局会呈圈层式分布,将会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向心环状分布.从中心向外,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192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 E.W.伯吉斯对城市用地功能区的布局研究后指出,城市五大功能区是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配置的,并认为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层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呈现出有序的圈层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狄更生和木内信藏对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分别研究,提出了近似的城市地域分异三地带学说,认为大城市圈层是由中心地域,城市的周边地域和市郊外缘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从市中心向外有序排列.1979年木内信藏在《都市地理学》书中对三个城市地带作了进一步说明,中心地域是城市活动的核心;周边地域是与市中心有着上班,电话,购物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圈;市郊外缘是城市中心和周边地缘向外延伸的广大地区或远郊区.(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罗巧灵 李志刚 周婕
L UO Qi a o l i n g L I Zh i g a n g ZHOU J i e
摘要: 本 文首先 解 读 新型 城镇 化 的 内涵 ,认 为新 型城 镇化 背 景下 ,长江经 济 带城 市生 态 空间 建设 至关 重要 ; 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 ,提出新型城镇 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丽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 乡统筹发展 : 最后在分析武汉市 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 : 一是统筹规划 ,建
立 产业 ・ 镇 ・村体 系 ; 二 是加 强管 治 ,坚 守生 态底 线 j 三 是政 策支 持 ,促 进生 态 功能 发挥 。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 长江经济带 生态空间 : 规划
Ab s t r a c t :T hi s p a p e r i n t e r pr e t s t h e c o nn o t a t i o n o f n e w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f i r s t , a n d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u r b a n e c o l o g i c a l s p a c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t h e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e c o n o mi c z o n e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 n e w u r b a ni z a t i o n; t h e n , t h e ma i n mo d e o f t h e d o me s t i c u r b a n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i t s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wi t h t h e n e w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r c a n a l y s e d ,a n d t h e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t h a t t wo t r e n d s o f u r b a n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仿真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仿真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仿真赵璟;党兴华
【期刊名称】《系统管理学报》
【年(卷),期】2012(21)4
【摘要】通过构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Vensim平台与政策模拟方法研究了3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模式,比较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向位序-规模分形分布的演进模式最利于促进城市群经济长期增长。

降低生产要素迁移障碍、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提高城市间贸易强度、扩大政府支出等措施能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但会阻碍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而扩大城市间地价差距、增强风险投资、提高教育投入、增强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知识溢出等措施能同时促进城市群经济增长和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为了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需要努力培育风险投资和构建有偏向知识溢出网络。

【总页数】8页(P444-451)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模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经济增长;耦合关系
【作者】赵璟;党兴华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N94
【相关文献】
1.福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的思考 [J], 谢菲
2.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J], 沈玉芳;张婧;王能洲;刘曙华
3.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演化特征与机制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J], 王兆峰
4.五大城市群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水平差异及耦合路径 [J], 周迪;周茂湘
5.典型薄膜空间结构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 [J], 荣吉利;刘志超;辛鹏飞;项大林;吴志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分析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高潮期,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1982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了“三线”建设和大中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思想。

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第一个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群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国务院《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城市群建设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开发的战略举措。

此后,国务院陆续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中部崛起城市群、西部大开发城市群等一系列城市群建设方案,城市群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重点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

同时,国务院还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系列政策,推动湖北、河南等中部省份建设自身的城市群。

2013年,国务院再度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龙头的武汉城市圈和以珠三角为龙头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五大支柱。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西部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西部第二次大开发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成渝城市群、成银铁路经济带、中南地区城市群等区域。

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20)》,报告中指出,我国已进入“城市群时代”,并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会形成15个至20个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核心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将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力和引领作用的世界级城市群。

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群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正式确定,再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

以大城市群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一本刊编辑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编者按:如同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企业到大企业再到企业集团这样一个过程一样,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在中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几个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雏形,这就是以上海、广州、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北京城市群。

虽然它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城市会议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不久就将开幕,为迎接这次大会的召开,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小组支持下,本刊将从今天开始分三期就我国城市群特别是以长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为着眼点,对我国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做一全方位的实证分析,其中也涉及到有关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问题,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我国城市群问题的关注。

江浙九市首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思路——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二编者按: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

另外,沪、苏、浙三省市正着手从交通、市场、生态、信息、金融和人才6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以降低地区经济发展成本,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

近一段时间,《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连续对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领导进行了专访,显示该区域内城市高层在一体化方面的思路已基本形成,认识非常到位。

本文现将有关谈话要点综述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体化的共识,正在长三角地区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所在。

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呼应上海辐射周边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不是简单的对国内而言,而是对世界而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变阵中四角有设想难有实质行动

长江中游城市群变阵中四角有设想难有实质行动

长江中游城市群变阵中四角有设想难有实质行动随着“中四角”概念在官方层面的频频提及,“中三角”变阵成为今年湖北两会的一大热议话题。

“中三角”指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包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共29个城市的中部经济发展区。

去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和湖北调研时点名要把安徽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范畴。

日前在合肥两会上,“中四角”概念被首次对外提出。

合肥市市长张庆军称,“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均已有自己的城市圈,四省省会连接,正好呈四边形。

”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记者说,随着安徽被提名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能升级为国家战略。

但也有专家认为,考虑到“中三角”在湘鄂赣的推进尚存障碍,安徽皖江城市带更愿意与“长三角”合作的传统,“中四角”的提出可谓概念大于实质。

“中三角”行动有落差鄂、湘、赣、皖四省,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有着良好的合作发展基础。

去年2月,湘鄂赣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

过去一年,区域合作也成为湖北发展的最大亮点。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2)》显示,湖北鄂州与黄石合作共建花湖开发区,随着黄石长江大桥的兴建和黄石城区的西扩,鄂州花湖已与黄石城区融为一体。

同时,武汉与孝感的临空经济区建设合作进入快车道。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步入实质化阶段,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群一体化推进成效显著。

不过,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虽已就共同推进“中三角”建设达成共识,但据研究人士在三省的实地调研来看,三省对此认识程度不同,行动落差较大:湖北省热情高、行动快、多层次推动,湘赣两省则激情不足,以附议为主,不主动行动、不自觉倡导;湖北省积极向国家反映,争取早日纳入国家规划,而湖南力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江西则看重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和实施以南昌为核心的“T”字形(沿长江经济带和昌九工业走廊)战略。

城市集群引领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谋定而动

城市集群引领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谋定而动

从 我 国现 代 化 建 设 全 局 出发 作 出的 又

重 大决策


是 落实促进 区 域协 调 发 展 总 体 战 略 的重 大任 务

中部六 省 的定位是


三基
枢纽
即 : 全 国 重 要 的粮 食 生 产 基 地


能 源 原 材料 基 地
现 代装备制 造 及 高技
术 产 业 基 地 和 综 合 交 通 运 输枢 纽

中部 六 省 已 经 或 正 准 备 出 台

届 中博 会 签 订 外 资 项 目 1 9 6 个
合 同利 用 外 资 1 2 3

74
各 自的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蓝 图 : 湖 北 推 出 了

武汉城市圈

( 又称
亿美元
16 1 6 9


去 年 武 汉 第 三 届 中博 会 签 约 外 资 项 目6 7 3 个
l
中 国 投资 地 理
A G U ID E T O IN V E S T M E N T
『■ E 啊
I 矿 = 斗 =
_! ■
引 领 中部 崛 起
借鉴 长三 角 珠 三 角 的经 验 制 定 区 域 经 济 体 化 的 联 动 政 策 已 成 中部 共 识 六 省 已 经 或 正 准 备 出 台 各 自 的 区域经 济发展蓝 图 城 市 集 群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正 引 领 中部 地 区 快 速崛起
体 化 的 联 动政策
成 为 中部 六 省
仅 以 招 商 引 资为 例 :
年 郑州 第 二
2 0 0 6 年首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2013年2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Vol.22No.2Feb.2013城市群发展的3D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周 沂1,沈昊婧2,贺灿飞2,3(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深圳518055;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3.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摘 要:城市群发展是当今世界竞争的主题。

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构建的城市群发展3D(Density,Dis-tance and Division)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1)对于武汉城市群,在城市群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中,经济密度最重要;(2)距离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还较小;(3)整合在省内城市群影响不大,因此,现阶段增加城市群内经济密度和缩短城市群内各城市间距离比整合内部资源更为重要。

3D框架为我们审视我国城市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武汉城市群;密度;距离;整合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2-0136-07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城市群间的竞争。

这些城市群集中了该国绝大部分的经济产值、人才和技术,是该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占日本国土面积不到4%,产值却占到了1/4。

城市群往往由核心城市和周边区域组成,这些区域在经济上被视为一个整体单元,合理分工,高度一体化,空间外部性显著,产生了极高的生产效率[1]。

国务院最新批复的多项区域发展规划,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均以城市群为依托,也体现了对此的高度重视。

目前对城市群发展的思路主要强调一体化,方法上多用繁杂的指标评估[2,3],但片面的强调一体化可能会抹杀城市群发展的个性因素。

为更准确地刻画新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银行2009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在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提出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以及整合(Division)①3个要素从不同地理尺度刻画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密度(Density)提升自身经济产出实现集聚经济;距离(Distance)衡量在空间上接近程度;整合(Division)衡量经济组织产品的流动等方面。

3D框架提出后受到了较高的认可,已经用于大量的实证研究,Conroy[4]结合研究区域实际针对每个“D”选择有代表性指标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拉丁美洲福利状况,Roberts[5]运用相似的方法,用最小二乘回归对重庆生产力差异进行研究,Jinhwan[6]认为城市化过程需先后经过初期的密集集聚1D状态,城市化中期多个密度聚集区间距离缩减2D状态,以及成熟城市化阶段的多个城市密度区整合的3D状态。

现有研究大多只是借助“3D”框架概念内涵进行区域发展状态的描述,视角广泛涉及经济、区域差异等各类问题,但针对不同的尺度,刻画的指标与实用性均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个“D”对于城市群的发展作用也可能不尽相同。

本文以武汉城市群为例,将3D框架率先应用于我国内陆城市群研究,以期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3D框架构建1.1 密度(Density)密度指每单位土地上经济活动强度,较高的密度能够更好地利用聚合经济效应带来的生产优势,收稿日期:2012-03-14;修回日期:2012-05-2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011018)“中国多目标国土空间规划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作者简介:周 沂(1988~ ),女,四川省广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E-mail:zhouyi308@163.com*通讯作者E-mail:hecanfei@urban.pku.edu.cn①Division本义为分割,此处反过来翻译,使用整合便于直观理解.由此将会带来较高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城市群中与密度相关的理论源于产业集聚经济。

马歇尔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著名的“三维解释”,即同一产业内企业集聚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分享劳动力市场,更好地进行上下游贸易联系以及便于企业之间的信息溢出,从而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

集聚经济随后被区分为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和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

Fujita等[7]将集聚经济的成因总结为完全竞争下的外部性、垄断竞争下的规模收益递增以及博弈条件下的空间竞争。

Duranton等[8]则将产业地理集聚的微观基础归纳为共享(Sharing)、匹配(Matching)以及学习(Learning)。

企业聚集可以共享不可分割的产品或设施、分享多样性和城市专业化带来的规模效益递增、分享个体专业化的好处以及分享风险等;大量的企业聚集在城市中可以显著提升相互作用各方的匹配质量、匹配机会以及减少等待问题,从而降低成本;产业集聚促进知识的创造、扩散和积累。

国内外存在大量密度重要性的实证研究。

Cic-cone等[9]发现美国区县就业密度增加一倍,劳动生产率提高6%。

随后,Ciccone[10]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5个欧洲国家做了相似的分析,结果显示就业密度增加一倍,劳动生产率提高4.5%。

Tabuchi[11]使用日本数据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增大一倍,劳动生产率提高4.3%。

Brülhart等[12]在基于欧盟国家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人口密度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对生产的弹性为13%。

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逐步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过程,大多数产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聚,这种“密度”提升了所在城市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13,14]。

案例研究或者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确实能够从产业集聚中获益,一些采用城市或产业等截面数据的定量研究也发现了密度与生产率存在正向关系[15~19]。

在诸多文献中,对于密度的测度多数是从经济视角以产值密度和就业密度来衡量经济密度。

但针对中国实际,人口密度、资源密度、基础设施密度等对我国经济密度具有重要影响,也应纳入该研究框架。

1.2 距离(Distance)距离指到达某一经济密度区所耗费的成本,体现产出与活动中心距离的负相关关系。

距离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源于地理学第一定律:相近者趋同,相远者趋异。

较近的距离一方面有利于要素之间的相互流动,对于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更重要的另一方面,距离是空间外部性(这里主要是指信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发挥作用的关键媒介。

复杂的知识和信息不能通过简单的文本来传递,而需要面对面的接触,以促进它们的传输[20]。

在某种程度上,距离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可与密度相重叠,因为一个高密度本身意味着个体之间距离的最小化,他们都依赖集聚经济发挥作用。

空间正外部性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降低。

Davis等[21]通过研究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专利引用考察了美国的总部企业的集聚效益,发现区县尺度的溢出比更大尺度的溢出效应更大。

Orlando[22]发现4位数产业的知识溢出在200km之外变得微乎其微。

而Rosenthal等[23]发现在他们研究美国的6个产业中,集聚外部性在周边几英里范围内降低的很快。

Rice等[24]以英国的NUTS3区域为研究对象,发现在距离经济中心40min车程内生产率最高。

He-ring等[25]研究表明在控制工人属性后,市场可达性是工人工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对距离最直接的衡量就是直线距离,而对于城市群城市间要素的流动,交通距离可能更恰当(如公路距离,铁路距离),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也可从侧面反映城市群城市间要素流动障碍,更具体一些还可以借用市场可达性;另外,时间距离和金钱距离也可以纳入这个框架。

1.3 整合(Division)世界银行报告中用整合(Division)来测度影响商品和生产要素地域流动的非距离相关的障碍。

城市群内部经济、行政、基础设施等的不整合,造成城市群资源的大量损耗以及整体实力受损,城市群内部的低效博弈阻碍了我国城市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城市群整合,是指在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循环,形成一种分工合作与协作的发展格局。

刘静玉[26]提出城市群经济整合包括城市群经济系统整合(产业整合和市场整合)、城市群经济支撑系统整合和城市群区域协调制度建设。

目前,对于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整合模式、整合机制及途径上。

研究表明,长三角正通过网络城市进行经济整合[27]。

珠三角的经济整合模式可以概括为产业转移与互补整合模式、点轴联网辐射整合模式、城市职能整合模式、集群化整合模式等[28]。

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面临一些列体制和制度问题,可能需要包括刚性行政型跨区的行政组织和柔性协商型的非行政组织的整合731 第2期 周 沂,等:城市群发展的3D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机制[29]。

整合主要表达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体制障碍,比如限制内部贸易和劳动力流动的政策。

但是在社会文化层面,宗教、种族语言的差异也可以阻碍跨越地理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经济上的孤立,对生产力和幸福指标的负面影响。

“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在次国家级内部层面,更多关注密度和距离的作用,整合更多用于国家间政治制度差异的研究,但是我国财政分权引致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用以支持地方财政收入和经济绩效[30]。

这些证据表明地方保护导致了中国贸易的碎片化[31]。

除市场障碍外,产业协调障碍也是整合要协调的经济行为。

“3D”框架抓住了最为核心的经济地理要素,三者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经济整合背景下,经济密度与经济距离具有因果循环效应,经济密度越高,吸引范围越大,经济活动趋于缩减与经济密集区的距离;经济密集区集聚力会因此进一步增加,吸引范围进一步增加,经济密度也进一步增加。

基于“3D”框架分析城市群经济空间及每个D对于城市群发展的优先作用,为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2 武汉城市群3D框架2.1 武汉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是由以武汉为中心及其100km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城市组成,处于我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是中国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城市群为湖北省经济密度集聚地区,总面积仅占湖北省总面积的31.23%,却创造了61.96%的GDP。

其中人均GDP高出湖北省平均人均GDP12.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占到了湖北省的83.77%,如表1。

表1 武汉城市群经济发展概况Tab.1 Data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uhan City Region土地面积(km2)年底总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武汉城市群58 051.81 3 174.06 8 030.82 2 5301.41 5 182.2 445.83 984.297 6 392 725湖北省185 900 5 720 12 961.1 22 450 8 211.85 814.87 2 090.92 468 800占湖北省比重(%)31.23 55.49 61.96 112.70 63.11 54.71 47.07 83.77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0年). 武汉城市群是我国典型的政策主导型城镇群,如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