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口算除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与乘法的联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口算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意义2. 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3. 应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应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概念,熟练掌握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除法的概念及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口算除法的运算过程。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口算除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乘法引入除法,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及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包括整除、有余数的除法。

3. 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口算除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除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算除法练习,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5. 应用:让学生应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检查:通过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口算除法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多进行口算除法练习,提高口算能力。

2. 引导学生将口算除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在口算除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八、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以上提供的教学计划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解除法概念到能够熟练运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1口算除法-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1口算除法-人教版

1口算除法第1课时口算除法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口算除法。

(教材第11~12页例1、例2、例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除法的意义和口算除法计算的类推、探究过程,提高观察、探究、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检查、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进行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6÷3=8÷4=48÷6=2÷2=6÷2=9÷3=16÷8=27÷9=2.口答。

60里面有()个十。

800里面有()个百。

240里面有()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师:我们已经学过了表内乘法,知道了用表内乘法口诀来口算一位数除一位数、两位数的方法。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几百几十、几千几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11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师: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应该如何列式呢?(点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知道60÷3这个算式怎么计算吗?能够用我们以前学的表内除法知识解决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板书)方法一:利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想20×3=60,那么60÷3=20。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想6÷3=2,那么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也就是20。

方法三:借助分小棒的方法来理解60÷3。

把60张纸看作6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共有6捆,也就是60根,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根。

师:以上三种口算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点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比较三种口算方法,发现利用表内除法口算比较简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1课时 口算乘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1课时 口算乘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口算乘法|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 掌握不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

- 能够正确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

- 能够正确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 熟练运用口算乘法。

教学准备- 教具:乘法口诀表,计算器。

-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乘法口诀表复习表内乘法。

- 引导学生观察口算乘法的规律。

2. 新课导入(10分钟)- 讲解乘法的基本概念。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3. 课堂讲解(15分钟)- 通过具体例题,讲解不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口算乘法的规律。

4. 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口算乘法题目。

2. 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口算乘法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上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学生对乘法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口算乘法的规律”。

口算乘法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乘法运算的掌握程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口算乘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口算乘法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乘数与积的关系:乘数越大,积也越大;乘数越小,积也越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口算乘法练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口算乘法练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口算乘法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口算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计算方法。

2. 口算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口算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口算乘法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

2. 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交流,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教师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和补充。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5. 应用:让学生运用口算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口算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口算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在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在应用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上是对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 口算乘法练习》的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在以上的教案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交流,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这个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口算乘法计算方法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这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在“探究”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的重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口算除法(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口算除法(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口算除法(二)-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除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2. 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3. 口算除法的应用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口算除法的概念。

2. 提问学生,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和经验。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除法的意义。

2.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实践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口算除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

第四阶段:应用拓展(10分钟)1. 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第五阶段: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口算除法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口算除法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口算除法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布置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口算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步骤”部分,因为这是整个教案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将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教学步骤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在导入阶段,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 口算除法(1)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 口算除法(1)  人教版新课标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口算除法(1) 人教版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概念,能正确进行口算除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2. 口算除法计算方法:乘法口诀、想加算除、分步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口算除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故事、图片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除法的概念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②学生举例说明除法的应用,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2)口算除法计算方法①乘法口诀: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②想加算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加算除的方法进行口算除法计算。

③分步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将除法计算分解为多个步骤,逐步求解。

3. 巩固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5. 布置作业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评价:通过作业、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口算除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掌握除法计算的基础。

口算除法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想加算除和分步计算的方法,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口算乘法(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口算乘法(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口算乘法(二)-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口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口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乘法口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乘法口算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口算乘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进行乘法口算。

2. 讲解:介绍乘法口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例如“先乘后加”、“分配律”等。

3. 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乘法口算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乘法口算方法和经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口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尝试运用乘法口算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口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及学生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掌握这些知识。

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法的原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快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口算乘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 情境创设: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出乘法口算的必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1《口算除法》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除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应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减法、乘法的概念,为新课做铺垫。

2. 引入除法,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除法。

第二阶段: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除法的概念,解释除法的意义,并通过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运算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规律,讲解口算除法的方法。

3. 通过例题,演示口算除法的步骤,让学生跟随计算,加深理解。

第三阶段: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口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平均速度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第四阶段: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概念和口算除法的方法。

2. 提供拓展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来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除法的概念和口算除法的方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注: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2分钟课课算20×6=70×5=20×8=92÷4=60×9=876-560=678-543=120×20=130-110=240-180=250×4=300×9=60÷60=23+654=400×3=6×300=84÷2=240×2=13×4=54÷9=500×6=60×3=110×6=560×8=700×3=57÷3 =47-20=207×4=72÷4=46×5=300×2= 400×5= 101×4= 903×0= 700×8=0×49=240×2=3×120=82+413=142×3=60×9=92÷4=20×8=81÷9=70×5=60×7=60÷5=25×8=28÷1=87÷3=204÷2=45×3=30×80=30×30=20×60=40×6= 30×8= 50×9= 50×4= 80×6= 62×6=12×6=20×8=20×8=66÷3=67×60=37×30=26×40=85×50=63×30=25×30=45×40=56×20=48×50=71×70=----- 整理者平安堡学区中心校白马川联小孟凡月第一单元旋转与平移第一课时:旋转与平移第二课时:简单图形的平移第二单元除法第一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第二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有余数)24×5= 28×3= 20×6= 40×5= 46×5=810÷9=540÷6=360÷9=480÷8= 180÷3= 180÷9= 320÷8= 600÷3= 270÷9= 200÷4=62×4= 40×6= 45×4= 43×3= 65×4=200÷5= 210÷3= 240÷8= 750÷5= 770÷7=13×5= 40×6= 67×2=82×5= 65×5=140÷7=540÷9=490÷7=333÷3= 200÷5=21÷3= 36÷9= 54÷9=88÷4= 77÷7=900÷3= 960÷8= 450÷9= 360÷6= 400÷5=40×9= 90×6= 34×2= 20×8= 50×5= 450÷5=880÷8=160÷4=400÷2= 540÷6=206÷2= 525÷5= 200÷2= 300÷6= 500÷2= 140÷7= 240÷2= 100÷4= 160÷8= 240÷5= 810÷9= 690÷3=360÷9= 600÷3= 200÷5=360÷4= 270÷3=600÷3= 700÷5= 340÷2=第三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商三位数)第四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商中间有0)160÷2= 360÷4=220÷2=666÷3= 840÷4= 406÷2= 800÷4= 510÷5= 208÷4= 624÷2= 624÷8= 208÷4= 750÷5= 810÷9= 270÷3= 100÷5= 273÷3= 490÷7= 168÷4= 66÷6=540÷4= 72÷8= 44÷4= 85÷5= 165÷5=540÷6= 720÷8= 328÷8= 160÷4= 450÷5=612÷3= 800÷5= 700÷5= 480÷6= 450÷5= 165÷5=280÷4= 459÷9= 490÷7= 168÷4=312÷3=600×5= 972÷9= 409×3= 318÷3=77÷11=65÷5= 120÷5= 630÷6= 98÷7= 805÷5= 339÷3= 224÷2= 621÷3= 848÷4=300÷3=360÷9=250÷5=240÷3= 540÷9=40÷4= 30÷6= 90÷3= 312÷3= 84÷4= 62÷2=480÷8= 900÷3= 33×3=200×4=160÷2= 32×5= 80×3= 48×2=240÷5= 第五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商末尾有0)第三单元 时间第一课时 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 计算经过时间47+153= 84÷7= 35×4= 41×8= 200÷5=999÷3= 669﹢11= 53×3= 360÷6= 310×5=300÷5= 240÷6= 640÷4= 15×6= 65×2= 24× 4= 500×4= 720÷8= 34+21= 34×4=480÷8= 540÷6= 900×6= 480÷6= 160×5=48×2 = 40×5= 27× 4= 250×4= 125×8=90×3= 480÷8= 84÷2= 878×1= 65÷5=88÷2= 32×9= 23÷1= 42÷6= 22÷2=270÷3= 135-80= 73-58= 46×2= 440÷4=910÷5= 480×2= 150×4= 700×3= 980×0=48﹢22=80×6= 80﹢640= 560-400= 18×4= 650÷5= 640÷2= 380÷2= 18×8= 84﹢7=88-42= 79×3= 360÷2= 36﹢54= 14×5= 350÷5= 360×0= 23×3= 420÷7= 880÷8=36﹢57= 96÷6= 640÷8= 64×4= 240÷6=第三课时认识年、月、日第四课时关于年月日经过时间第五课时:解决问题204÷2= 45÷5= 30×80= 30×30= 20×60= 25×30= 45×40= 56×20= 48×50= 50×20=62×6= 810×6= 30×8= 60×5= 660÷3= 10×60= 37×30= 26×40= 85×50= 30×80=40×6= 30×8= 50×9= 50×4= 80×6=36×10= 10×18= 120×5= 11×8= 12×40= 50×60= 70+80= 48÷ 4= 42×2= 110×9=11×5= 70×5= 13×30= 11×9= 200×6= 360÷6= 80×90= 900÷3= 72×10= 30×23=25×20= 12×20= 12× 4= 23×10= 8× 60=35×12= 38×10= 45×30= 30×28= 25×30= 15×10= 44×10= 19×30= 20×25= 30×22=540÷3= 90÷30= 74-56= 300÷6= 270×4= 40×8= 56×4= 74×4= 69×5= 77×6=25×28= 24×30= 48+90= 24×3= 320×4= 第四单元乘法第一课时: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第二课时: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位)第三课时: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36×30= 90×40=86×50= 80×30= 90×90= 25×40= 90×70=70×70= 60×90= 80×50=30×50= 60×40=90×20= 64×30= 10×10= 20×80= 20×70= 40×60= 31×20= 23×20=90×20=34×30=36×20= 40×70= 80×90=91×19≈23×22≈ 61×19≈ 58×58≈ 22×81≈39×11≈ 72×29≈ 59×22≈ 71×38≈ 31×22≈62×29≈78×21≈23×21≈ 79×80≈ 57×21≈59×21≈ 68×22≈ 41×30≈ 59×61≈ 71×29≈80×83≈ 21×41≈ 60×38≈ 50×62≈ 30×81≈ 18×5+36= 60÷6×12= 26÷2+45= 31×5-145= 26÷2+45=36÷6×2= 58÷2+31= 45÷3×6= 6×4+150= 5×3+180=35×40= 0× 46= 42×30= 30×71= 42×20= 25×6÷5= 49×2-65= 70÷7×2= 810÷81= 5×6+70=20×40=30×60=70×18= 33×30= 72×50=第四课时:乘法估算第四课时:乘法估算第五单元 统计第一课时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35×60=66×50= 61×80= 30×30= 15×40= 35×8= 34×30=25×36= 189+121= 156-80=34×60= 25×50= 30×15= 32×40= 80×40=10×8+66=80÷5=70-18×2= 69÷3-15= 100×10=14×40=28×20=37×30= 60×45= 80×60=40÷40=800÷4=540÷6= 350÷7= 570÷3=400÷5= 25÷25= 186÷3= 960÷3= 320÷4=45×18= 48×50= 54×20= 58×4= 360÷6= 88÷2÷4= 70×5-240= 16+78÷6= 46÷2×3= 60+4×15=79-49= 37+67= 180×5= 39+14= 53-16= 13×30= 10×65= 42×20= 10×40= 80×30=18×10= 13×30= 22×40= 70×50= 30×70=30×30=80×40=50×60= 90×40= 70×30=13×30= 50×40= 30×20= 12×15= 14×22=14×10= 11×70= 32×20= 20×21= 40×12=第二课时:读条形统计图并求平均数第三课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平均数的意义第六单元 测量第一课时:测量较长的距离350-80= 64÷8= 560÷8= 270+48= 20×90=85÷5= 15×4= 560÷8= 90×30= 35×5=200÷4= 0×10= 40×20= 20×70= 640÷8=38×20=78×0=85×20=40×90=99÷9= 20×30=0÷32=25×40=380÷5=0÷21=36×25=52×50=19×30=87×40=66×50=930+70=750-49=75×40=63×30=350-28=16×15= 30×30= 0÷72= 23×2= 800÷4=66+32=34-23=75+28=54×5=40×6= 66÷6 =40×50=230÷5=25×30=36×20=56×60=33×40=35×50=48×40=82×30=60×30=18×40=15×50=25×80=35×40=48×50= 56×40= 73×60= 62×30= 23×60=21×30=17×60=47×60=76×50=13×60=46×60=35×60=57×20=72×30=86×30=第二课时:认识千米第三课时: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第四课时:认识毫米720÷8= 620-14= 160÷8= 870÷3= 420÷7= 360÷6= 750÷5= 100÷4= 420÷4= 490÷7=56×50= 45×30= 68×20= 24×70= 79×20=66×30=90×30=87×20=92×20=24×30= 47×60=21×40=65×30=54×40=43×30=25×80=65×40=36×40=23×50=55×40=36×70=35×60=44×40=72×40=39×20=32×40= 26×40= 13×80= 62×20= 57×80=40×16=78×50=55×80=39×60=63×30= 62×30=16×70=45×60=44×20=14×70=100÷25=27×20=180÷9=28×20=48×30=459÷9=50×54=500÷5=12×8=25×8=134÷2= 38×10= 480÷4= 92×30= 20×30=540÷6=40×63=210÷7=36×50=77×60= 280×4=45×30=840÷4=0×103=16×80=第五课时:选择适当自己的长度单位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第一课时:认识小数第二课时:进一步认识小数56-43= 64-32= 28+71= 25×40= 80÷5= 350-80= 640÷8= 300-98= 560÷8= 27+480=200÷4= 0÷10= 40×20= 25×80= 20×70=15×4=85÷5=42-36=36-21=38+14= 240÷6=0÷32=23﹢77=20×30=32×25=4.8-1.6=3.6+4.2=4.9-2.8=2.3+4.3=5.8-3.6=2.5+4.2=5.3+3.6=7.8-2.6=6.4+3.5=9.8-7.6=24×20= 40×90= 90×30= 99÷9= 800÷4=8.7-5.6=3.2+5.6=5.5-3.4=7.2-6.1=3.4+4.4= 16×25=55×2=32×3=120÷6=150÷3=12×30=44×20=90×90=15×20=50×80=0.7+0.2=4.5-2.3=3.1+0.9=0.9-0.5=12×6=40÷20= 420÷7= 200÷4= 540÷6= 70×60= 200÷2=700÷7=120÷6=280÷7=50×40=60÷3=2.4+2.6=1-0.5=2.4-0.3=4.6-0.5=60÷3=2.4+2.6=1-0.5=2.4-0.3=4.6-0.5=第三课时:一位小数的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第八单元面积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第二课时用自选的单位测量物体表面面积6.6+1.2= 4.8+2= 9.5-3.2= 2+3.5=7.7-4.3= 140÷7= 33÷3= 540÷6= 960÷6= 86÷2=35×40= 54×30= 15×50= 72×60= 27×80=77×4=50×6=65×8=74×4=37×9= 1+1.4=6.8-2.6=5.9-2.4=10.4-8.4= 15+0.6=780×0= 40×12= 550×3= 30×30= 23×40= 4.8-1.6=3.6+4.2=4.9-2.8= 2.3+4.3=5.8-3.6=23×20= 40×90= 35× 5= 99÷9= 840÷4=210÷3=490÷7=250÷5=9.6+0.4=20×8= 280÷4=366÷6=250÷5=0÷72=80×30=80×7=720÷8=5.5-2=40×60=60×50=31×40=43×5=200÷5=320÷4=20×13=0.5+0.4=1.4+2.7= 8.2+3.7= 7.5+2.5= 1.2×5=36.5+3.5=16.8-4.5=5.1-2.8=8.7-2.3=1.1+1.1=30×4=0.3+0.7=105÷5=540÷6=240×5=第三课时:认识面积单位第四课时: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第五课时: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100÷25= 39×100= 60×2= 30×10= 8×125= 11×70= 13×20= 12×40= 30×50= 242÷2=50×40= 60×30= 13×30= 22×40= 30×70=20×50=0÷920=440÷4=639÷3=888÷4= 0.1+0.1=0.6-0.4=0.3-0.3=0.7+0.2=0.5+1.1=840÷6=400÷8=320÷4=360÷3=420÷7=100÷5=240÷2=16×5÷4=60×8÷6=130×30=9.1+0.8=7.8-6.7=8.2+1.5= 2.4+4.3= 7.2-5.1= 20×40= 60×10= 30×12= 32×30= 41×20=9.9-3.2= 1.2+0.6= 11+0.4= 1.2+3= 5.2+3.4=125×8= 120÷5= 32×30= 25×4= 26+15=56+65= 84÷4= 95-38= 0.2+0.7= 4.5-2.3=30×70= 11×20= 360÷9= 560÷8= 50×70=8×700=3+0.9=0.9-0.6=1-0.8=2.5+2.5=25×40=15×20=11×80=45+17=68-53=第六课时:探索正方形的面积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几—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41×20= 50×14= 40×20= 120÷3= 150÷5=480÷8= 390÷3= 0÷500=630÷7= 45×20=7.2+2.1= 12× 20= 350÷5= 2.7-1.6= 25×40= 13×10= 16×50= 38×20= 12×10= 450÷5=125÷5= 40×50= 60×10=125÷5= 30×12=52×40= 125×8= 125÷5= 60×13= 36×20= 15×60= 180÷9= 125×8=12×70= 300×3=6.5+2.4= 5.8-3.6= 4.9-3.8= 3.6+4.2= 2.3+4.3= 380÷5= 36×8= 80×7= 27×90= 33÷3=18×10= 42×9= 12×30= 37-19= 72+21=第三课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第四课时: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第五课时: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