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人类文化视野的新名片

合集下载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开平碉楼是明清时期为了防范海盗而建造的一种高大的砖木结构的建筑,高达四层以上,外形宏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开平碉楼分布在开平市区和周边的乡村,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平市区的村落,包括有三层、四层、五层和六层的碉楼,共有183座,构成了开平碉楼的主要景观。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明清两代的不同风格,如明代的平顶式、宝顶式、砖顶式和清代的圆顶式、拱顶式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平顶式的碉楼外形简洁大方,内部装饰简单而精致,是明代碉楼的代表之一;宝顶式的碉楼外形华丽典雅,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是明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砖顶式的碉楼外形稳重大气,内部装饰雕刻精美,是明代碉楼的又一种代表;圆顶式的碉楼外形独特奇妙,内部装饰华贵典雅,是清代碉楼的代表之一;拱顶式的碉楼外形古朴典雅,内部装饰繁复精美,是清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

开平碉楼的内部装饰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碉楼的内部装饰丰富多彩,包括了绘画、雕刻、木刻、砖雕、石雕等多种艺术形式。

碉楼的一楼通常是厅堂,用于接待客人和举行活动,装饰较为简单;二楼是起居室,用于家庭生活,装饰比较丰富;三楼及以上是卧室,用于家庭休息,装饰更加精美。

碉楼内的各种装饰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了开平碉楼,开平市还有许多古村落,如鹤山镇的古城村、大沙镇的麻步村、沙堆镇的梅塘村等。

这些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建筑风格与开平碉楼相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这些古村落保存完好,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乡村风情。

总之,开平碉楼和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浅析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

浅析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

浅析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6月28日,广东省开平市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开平碉楼与周边村落成为了当地及广东省的地方形象代表,成为了新的地方明信片。

开平碉楼是广东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碰撞的一个支点,申遗成功使其成为广东在文化上的一个世界品牌。

碉楼的定义与相关历史传承“碉”指的是军事上用于防御的坚固的建筑物。

“楼”指的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

“碉楼”即是把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的建筑物。

开平碉楼的形式并不是突然产生,它能从国内外的传统建筑中找到所传承的原型(图1)。

在中国古建筑中就有望楼、角楼的竖向、挺拔的建筑形制,人们能够登上望楼、角楼远眺、视察,以达到防御的效果。

望楼和角楼是中国建筑中传统的防御性建筑类型。

因此,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碉楼或类似碉楼的建筑形制,如西藏、四川、云南等地有多种形式的碉楼(图2),但开平的碉楼与其他地方的碉楼形制及建筑特点上都有极大的不同,而且像开平那样拥有极大数量和密集度的碉楼或碉楼群在中国境内极其罕见。

图1 安平逯家庄东汉幕壁画中的望楼图2羌族碉楼开平碉楼的主要分布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主要分布在15个镇(街道),集中分布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冈和长沙五镇(街道)。

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图3)图3 碉楼群开平碉楼的源起(1)开平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治安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2)开平的人口结构开平是有名的侨乡。

最迟在16世纪中叶,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大洋,到东南亚谋生。

到十九世纪中期,开平出现大规模国际移民现象。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

2018·09截止2017年底中国的文化遗产入围世界遗产名录已达到了53处。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传承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还增强了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世界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密切关注,主要是从遗产申遗前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修复角度出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建议。

如单霁翔的《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2006年)通过介绍工业遗产的概念、历史进程、注意事项等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余子骅,龚德才《文物修复的可识别原则探讨———以青铜文物修复为例》(2016年)从文物修复角度对文物修复提出过许多可行性建议。

殷力欣的《祁阳重华学堂大礼堂: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殿堂》(2016年)着重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挖掘。

目前国内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遗产现状调查文献研究较少,吴丽云《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与泰山世界遗产资源保护》(2009年)调查了泰山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这是因为泰山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严重破坏了遗产本身的价值。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现状及调查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其中有35座造型精美的碉楼和西式别墅散落分布在马降龙、自力村、三门里、锦江里四个分散的保护区内。

1996年在“世界自然遗产的总体原则与提名评估标准”的研讨会上,专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殷付正超张超张万胜摘要: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用于旅游开发,但旅游开发中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情况也时有发生。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存在一些保护不到位情况,大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提出保护为主、教育为先、管理制衡、利用多样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表1四个遗产核心区35座核心建筑问题分类汇总表表2各碉楼存在问题数量汇总表建议将完整性原则同时应用于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近年来,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展开,本文系统地收集近年来关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文献,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五大方面归纳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1 前言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以广东省开平市华侨兴建的、集居住防御于一身的特殊乡土建筑——雕楼而著称,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

2001年开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是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报文化遗产工作紧密联系的。

据统计,2001年之前涉及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文章寥寥可数。

其中1983年,开平市政府组织了第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对碉楼进行了重点普查,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资料;1985年原开平博物馆馆长阚延鑫发表了《开平碉楼建筑与华侨》一文,概述了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碉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开平碉楼与海外华侨的关系等,为开平碉楼研究积累了最基础的资料[1];之后,张国雄、梅伟强等学者在研究开平当地华侨华人史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资料,对开平碉楼的起源、分布、类型特征以及开平碉楼所体现出的中国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和利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2];梁晓红阐述了“文化混杂”对当地建筑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途径[3]。

2001年之后,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学者对其研究给予了关注,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发表之外,基础性的研究著作和资料集也开始出版。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境内,是中国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

它们是一种木结构砖瓦建筑,通常建于山坡上,由多层塔楼和过厅组成。

碉楼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御,因此其外墙通常很厚,有些墙壁甚至有三层,能够抵御炮火
和风雨。

碉楼的屋顶则呈多边形或圆形,也有的采用了传统的岭南风格,如“牛脊式”屋顶。

古村落是指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村镇。

在中国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有很多古村落,如浙江乌镇、安徽宏村、福建土楼等,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代表。

在开平市境内,也有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如鹤洞古村、大洲古村等。

开平碉楼和古村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这些古建筑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所,是他们生活、工作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些古建筑,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开平碉楼与村落

论开平碉楼与村落

论开平碉楼与村落作者:黄金源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08期摘要:碉楼是集建筑学、力学、工艺美术、园林环保于一身的中西方文明的结晶体。

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对其进行保护和挖掘,对研究华侨历史和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对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越历史;中西合璧;前人血汗;后人财富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2-0184-02一、什么是开平碉楼开平碉楼,它是一种多层塔楼。

过去当地人通称它为“楼仔”或“众人楼”,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当它成功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它才让世人所了解。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开平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华人的骄傲。

因为这是开平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人民在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这一座座碉楼,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走进碉楼,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独特魅力。

这里吸引着各个科目的专家,包括建筑、考古文物、美术工作者和摄影发烧友前来这个被冠予“碉楼海洋”的开平“拾贝”,更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到开平旅游探宝。

二、碉楼建造的历史背景开平人的祖先,很多是中原地区的移民,在开平的乡镇村子里面,还能见到珠肌巷的影子,如村口的门楼,巷子,房子样式。

开平建县以前,此地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且山多,河流多,是土匪、盗贼聚集的地方,为了将此地治理好,公元1638年(崇祯十一年),钦定建开平县(引自开平县志)。

开平建县以后,人们寄望“开平建县天下太平”,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这个愿望又怎能实现呢?开平属于亚热带,气候潮湿,且地势低洼,特别是由于当时水利不发达,潭江经常泛滥而导致洪涝。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作者:付正超张超张万胜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用于旅游开发,但旅游开发中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情况也时有发生。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存在一些保护不到位情况,大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提出保护为主、教育为先、管理制衡、利用多样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截止2017年底中国的文化遗产入围世界遗产名录已达到了53处。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传承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还增强了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世界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密切关注,主要是从遗产申遗前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修复角度出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建议。

如单霁翔的《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2006年)通过介绍工业遗产的概念、历史进程、注意事项等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余子骅,龚德才《文物修复的可识别原则探讨——以青铜文物修复为例》(2016年)从文物修复角度对文物修复提出过许多可行性建议。

殷力欣的《祁阳重华学堂大礼堂: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殿堂》(2016年)着重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挖掘。

目前国内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遗产现状调查文献研究较少,吴丽云《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与泰山世界遗产资源保护》(2009年)调查了泰山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这是因为泰山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严重破坏了遗产本身的价值。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现状及调查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其中有35座造型精美的碉楼和西式别墅散落分布在马降龙、自力村、三门里、锦江里四个分散的保护区内。

1996年在“世界自然遗产的总体原则与提名评估标准”的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将完整性原则同时应用于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作文

中国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作文

中国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作文中国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作文篇一5月2日,我们离开了恩平金山温泉,又来到了开平参观碉楼。

开平碉楼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一到开平,我就看见很多灰白色的塔楼式建筑物散落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原来这就是开平碉楼,没想到它们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

我和爸爸妈妈进到塘口的一个碉楼里参观,看到它的墙壁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鸟树木,而楼顶又是西方的塔顶建筑。

里面摆设着很多从国外带回来的生活用品,有留声机、精美的灯具… …它们的窗户全是用厚厚的铁板做的,防盗网的钢筋有两厘米粗呢!我又去了旁边的展馆,了解了开平碉楼的由来。

原来开平是著名的侨乡,明清时期当地的人被美国和英国人骗去做苦力,他们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

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

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400多座。

开平碉楼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极大的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史,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这次参观开平碉楼,使我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中国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作文篇二开平碉楼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听到这个喜讯,我不禁欢呼起来。

听老师说,它是2007年全国唯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身为五邑人的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就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那令人神往的地方开平碉楼,为您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提名地之一。

村内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与众多碉楼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自力村有铭石楼、养闲别墅、居安楼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的碉楼,是当地侨胞为了保护亲人的生命财产而建,主要用于防匪、防水以及居住的。

碉楼里还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用品,是当时华侨文化的历史见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平碉楼与村落,人类文化视野的新名片中西融汇的岭南乡村文化景观◎开平碉楼与村落在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既是自古以来一种独特文化传统的延续,叉是人类不同文明交融的美丽结晶,展现了不同文化价值的交汇以及岭南侨乡建筑和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的演变与发展。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稻作文化区域历史上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形态的见证和综合产物,也显现出传统乡村社会向近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以及移民文化的特殊历程。

◎开平碉楼与村落最典型地代表着一种独具艺术风格、地域特色、时代标志和审美价值的建筑类型和乡村规划,展现了人类建筑文化交流与景观组合的一个杰出品类。

◎别致、挺拔的碉楼与传统、质朴的村落、竹林、果园、山水和稻田,共同构成优美的文化景观,杰出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

在珠江三角洲的西缘,一跨过九江大桥,就进入了五邑侨乡,周边的环境与大桥另一端的景象迥然天别。

真是令人难以相信,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还原生态地保留着一片田园牧歌,沿途山绿水蓝,空气清新,稻田成片,农舍炊烟。

更吸引人的是,在村落后面或山冈田间,一座座突兀屹立的乡土建筑——碉楼,扑面而来,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村落舒展平缓的天际轮廓线,非常张扬的造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越向五邑侨乡的中心——开平行驶,这样的景色越浓厚,碉楼的数量越多,造型的西式风格也越精美越多样,它与中国传统的民居、稻田、竹林、山丘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开平“无碉不成村”开平城乡面积为1600多平方公里,现有18个镇,不论山区还是丘陵、平原,镇镇有碉楼。

即便是在开平繁华的市区,随时也可以看到一脸沧桑的碉楼与现代化的建筑为伴。

据说,历史时期开平有3000多座碉楼,民间一直流传着“无碉不成村”的俗语。

经过普查,现存的碉楼有1833座,集中分布在中部潭江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赤坎、蚬冈、长沙等五镇。

拥有如此众多碉楼的地方,在全国还找不到第二处,开平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碉楼之乡”。

这类乡土建筑,还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开平为核心区向外辐射,与之相邻的台山、新会、恩平、鹤山是第一个圈层,面积为9800多平方公里。

而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珠海、阳江,属于第二圈层,都能够看到同类建筑的踪影,而且其风格是距开平越近越浓,越远越淡;数量也是越近越多,越远越少。

开平碉楼从建筑材料划分来看,可以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钢筋混凝土楼四大类。

石楼主要分布在开平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大沙镇最多。

它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垒砌而成,有的墙体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用天然的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

石楼一般有2层-3层,楼体造型十分简单,由下向上逐渐收分,没有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向外悬挑的防卫台构件,楼顶多为中国传统的硬山式。

夯土楼是以三合土为材料,运用中国夯土建造技术。

为了使墙体坚固耐用,筑楼的泥要沤1年左右,以增加它的黏结性,有的还掺添黄糖。

夯土楼一般层高3层(与混凝土材料合建的可以到4层-5层),通体黄色,当地民众把它称作“泥楼”。

夯土楼目前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以南部的赤水镇和北部的龙胜镇为多。

砖楼分红砖和青砖两种。

明朝的碉楼以红砖材料为多,清朝的则以青砖为主。

由于砖的抗冲击力比夯土小,因此砖楼的墙体一般建得比较厚,多数都有40厘米-50厘米。

最厚的是迎龙楼,将近100厘米。

砖楼造型比前两种稍复杂一些,出现了悬挑的防卫台和较复杂的窗楣构图等细部的处理。

砖楼主要分布在开平东北部的月山镇、水口镇和水井镇。

最多的还是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楼,俗称“石米楼”、“石屎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带的塘口镇、百合镇、蚬冈镇、赤坎镇,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类碉楼。

钢筋混凝土楼多在4层以上,一般是5层-6层,最高的达到了9层。

这类碉楼采用的是进口的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和西方近代的混凝土技术。

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为碉楼造型的由简趋繁,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并且成为开平碉楼中表现国外不同建筑文化特征的主要楼体。

更重要的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就大规模采用西方的水泥、钢筋和混凝土技术建造乡土建筑,在中国乡村乃至亚洲乡村,开平首开先河。

在使用功能上,开平碉楼又有众楼、居楼和更楼之分。

众楼,顾名思义,就是由村中多户或全村集资兴建的碉楼,产权属于集资户共同拥有。

出资者在楼里有自己的房间,有权使用。

众楼造型简单,装饰朴实,楼内的陈设非常简略,多数房间仅有一张床供躲土匪的人家过夜使用。

一有匪袭警报,人们就从老屋中走出,进入楼内躲避。

土匪走后,第二天早晨人们就会走出碉楼,回到自己的家中。

众楼基本上都建在村后。

到了民国初期,村中各户的贫富差距拉开,比较有钱的华侨人家更加讲究居住宽敞的房间,使用先进的生活设施,同时也为躲避土匪入村抢劫而经常频繁地搬运家中财物不胜其烦。

这样,就有了将防卫与居住功能结合起来兴建碉楼的想法,一座座居楼便应运而生。

在各村中,最漂亮的碉楼往往是居楼。

居楼是以家庭为单位独资建造,楼体比众楼高大,造型复杂讲究,房间宽敞明亮,功能用房齐全,有的居楼还安装有供水系统、消防系统。

它既有碉楼的坚固安全,又有更舒适的生活设施。

这类碉楼的大量出现,改变了碉楼过去功能的单一性,增加了居住的实际用途,碉楼由此成为防御与居住功能兼而有之的乡土建筑。

居楼也主要建在村后或村外。

更楼,有的是建在村口,又叫“门楼”、“闸楼”。

由全村成年男人昼夜轮班值勤,白天负责检查进出人员的身份,夜晚关上闸门,依时敲锣报更、报警。

门楼上定时响起的锣声,伴随村民进入梦乡;急促的锣声和呼喊、枪声,又为各家各户收拾细软躲进村后的碉楼争取了时间。

有的建在村外山冈上、交通要道旁和田野间,又叫“灯楼”,是由附近几个村落有了共同防御的需要后合伙出资建造。

参加联防的各村出人出钱,轮流值班。

灯楼内一般都配备有探照灯、报警器、铜锣、响鼓和枪支。

当匪情出现,灯楼就会发出警报器的呼鸣,探照灯指向土匪来的方向,为各村的防卫争取时间。

凄厉的警报声、锣鼓声和枪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对土匪形成很大的心理震慑,它是开平碉楼中的“预警飞机”。

从建造时间划分,村口的门楼应该是开平碉楼中兴建最早的一类,其次是众楼,居楼的建造时间多数都在众楼之后,而村外的灯楼修建的时间最晚。

开平各类碉楼兴建的先后过程,反映了开平碉楼所经历的由各村各户单独防御向数村成片联防的转变,以及由单纯的防卫向防卫兼居住的转变。

防匪防洪与攀比炫耀在开平民间盛传着一个“古仔”(故事),说的是在明末清初,那囿龙田村一带土匪猖獗。

一次,村民许龙的妻子被土匪绑架,许龙的儿子许益赶快准备了赎金去救母亲。

没有想到,母亲托人带给儿子一封信后就投崖了,信中说:“你不要破财救我了,将这笔钱建一座碉楼,好好伺奉父亲。

”于是,许益就用准备救母的钱建了一座碉楼,取名“奉父楼”。

民国的《续修广东通志》还记载了家族争斗的情况:清朝的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开平“县内村落大抵聚族而居,姓氏之见颇深,其自卫能力颇偏重于一姓一族或一乡之范围,故各乡碉楼林立,类皆为一种狭义之设备……常因小事而械斗,经年不决。

”有什么样的社会需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乡土建筑。

防御自然成为碉楼的首要功用,它必须坚实稳固,易守难攻,同时,还要有反击的设施。

因此,开平碉楼多高出一般的民居,楼体也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

楼高可以望远,便利于居高临下地防卫进攻;墙体厚实,不怕匪盗凿墙火攻。

开平碉楼的窗户都有铁栅,外设钢板窗门。

一旦关上,就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外面的枪弹无法穿透。

碉楼的门一般都外有铁门栏,内有沉重的钢板大门。

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防卫台,当地人叫“燕子窝”,或全封闭或半封闭,防卫台四壁和地面开设了向前、向后、向下的射击孔,既可居高临下又能够形成交叉火力。

不仅如此,在碉楼上部各层的墙上也开有各式各样的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除了单个碉楼造型的特殊要求外,不同类型的碉楼又组成了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

村外的更楼主要是发挥预警作用,为村民躲进碉楼争取了时间。

村口的闸楼承担着阻击匪徒进村的任务。

村后的众楼和居楼四周的射击孔形成了向前、向后、向下的交叉火力网,楼与楼之间可以相互保护、相互支援。

这就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安全系数。

开平各类碉楼的兴建过程,也是乡村防御体系的形成过程。

开平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南部、北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和中部是丘陵平原。

潭江穿过开平中部与主要支流苍江在三埠相汇,两岸是肥沃的冲击平原,构成了中部地区一马平川、江河交错河网密布的自然地貌。

潭江和苍江常年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每年夏秋,一遇台风暴雨便洪水泛滥,江水漫堤,河湖一片,很多村落就会被浸淹。

历史时期洪水灾害更是经常出现在开平中部平原的村落,积水久久难退。

这些村落的民众兴建碉楼也就有了又一层实际的考虑——逃避洪水。

开平的18个镇中有8个镇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河网地区的潭江、苍江两岸。

这几个镇也是碉楼数量最多的,有1535座,占开平碉楼总数的83.7%。

这一数字说明因逃避洪水而兴建的碉楼在开平碉楼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最著名的迎龙楼在“光绪甲申(光绪十年,1884年),大潦,村人登楼,全活”(民国《开平县志》)。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平原地区的碉楼仍然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因此,这里的民众对碉楼有着一份更深的感情。

除了防御功能外,开平碉楼还有居住的作用。

在现存的1833座碉楼中,居楼达1149座,占开平碉楼总数的62.7%。

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这一功能仍然在继续发挥作用。

同时,有一小部分碉楼还是学校的教学建筑用房,或为教室,或为宿舍。

近代开平侨乡注意发展教育,学校突破私孰教学,采用西式现代教育,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完整,学生多住校学习。

能够读书者多为华侨后代,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他们也是匪盗瞄准的目标。

在社会治安环境不安定的状态下,学校不能不考虑加强自卫防御能力,以免学生教员成为匪盗绑架的对象。

开平乡村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员、学生被掠为人质的教训沉痛而深刻。

于是有的碉楼成为了主动保护师生的有效手段。

民国《儒良学校建筑碉楼最后议决之章程布告》明确提出:“我儒良之有学校也,创设于清季末年。

自开办以来,成效卓著,久为邑人所推许。

嗣以匪徒骚扰,学子戒心,遂至衰落。

经族中热心学务者,提议建筑巩固砲楼,为学生寄宿舍。

”因此,开平碉楼对保障和推动近代乡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作用。

看开平碉楼,人们从中不难发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碉楼兴建的初衷是防御,表明人们害怕匪盗的劫掠;可是,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碉楼的建筑形式又非常华美,不遗余力地展示着财富。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开平近代社会风尚、社会心理的变化。

清朝光绪年间,随着侨汇的不断涌入,开平乡村民众的社会心理发生了由崇尚简朴到追求奢华的变化,相互攀比,标榜荣耀,讲求排场成为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