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
非遗陶瓷种类

非遗陶瓷种类
中国非遗陶瓷是指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陶瓷制作技艺。
下面列举一些中国非遗陶瓷的主要种类:
1. 宜兴紫砂壶:产于江苏省宜兴市,以其独特的造型、工艺和功能而闻名,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德化陶瓷:产于福建省龙岩市德化县,以其丰富的造型、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绘画技法而出名,尤以德化白瓷、德化彩陶著称。
3. 景德镇瓷器:产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中国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瓷器产地之一。
其瓷器以青花瓷、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为代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喜爱。
4. 广彩陶瓷:产于广东省广州市和韶关市一带,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陶瓷之一。
其以色彩鲜艳、图案精致而著称,通常用于制作盆、碗、杯等日常用品。
5. 傩面陶偶:流传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是用陶土手工塑造的面具艺术形式。
傩面陶偶通常被用于传统的傩戏表演,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神秘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6. 安化黑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以其独特的黑色、金属光泽和独特的纹饰而著称。
安化黑陶具有韧性、疏水性和保温性能,被广泛用于制作壶、盆、碗、炉等器皿。
以上仅是中国非遗陶瓷的一部分种类,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制作的古老陶瓷工艺,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中国五大名瓷概览

中国五大名瓷概览中国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为世界所称道。
中国瓷器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在众多的中国名瓷中,有五款备受瞩目和推崇的瓷器,它们分别是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和景德镇瓷。
汝窑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
汝窑的特点是釉面如镜,釉色秀丽,细腻而丰富。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制胎、上釉等。
汝窑采用的材料以青料和白料为主,青料以净料为佳,以石磨磨捶得精细,白料以稻草灰、叶子灰为主,经过筛过滤。
汝窑的陶土需在高温下烧制,瓷体透亮而质地致密。
若在釉面上绘山水、人物等纹饰,更显得瑰丽绝伦。
哥窑是另一种备受推崇的中国名瓷,产于北宋时期。
哥窑的特点是釉色莹润如玉,质地坚实细腻,器形端庄典雅。
它的釉色主要以青釉和白釉为主,其中以青釉最具特点和欣赏价值。
哥窑青釉色泽独特,釉面感观清新雅致,显出沁人心脾的质感。
哥窑的烧制工艺也颇为讲究,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持续烧制,釉面才能达到玉质的效果。
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瓶、罐、碗等日常用器,也有座钟、灯盏等工艺品。
官窑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源自唐宋时期。
官窑的特点是釉色鲜艳、绚丽多彩,加上其严谨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官窑瓷器备受青睐。
官窑的釉色主要以青釉、黄釉和白釉为主,色彩饱满明亮。
其中,官窑黄釉以其独特的色调和釉面纹理而闻名,给人一种华贵典雅的感觉。
官窑的瓷器质地致密,透声如石,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钧窑是中国名瓷中的佼佼者,兴盛于宋元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而闻名于世。
钧窑的釉色以青釉为主,其中又以紫罗兰釉最为珍贵。
钧窑紫罗兰釉有着浓郁的宝石色彩,具有较高的光泽度和透明度。
钧窑瓷器的纹饰精美而别致,常见的有莲花、云纹、梅花等。
钧窑的瓷器造型也多种多样,从日常用品到工艺品皆有涉及。
景德镇瓷是中国名瓷中的瑰宝,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景德镇瓷器以其造型优美、釉色纯正和纹饰精美而闻名于世。
时代变迁中汝瓷的发展之路

时代变迁中汝瓷的发展之路汝瓷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被誉为“中国瓷器之冠”,至今仍然是中国瓷器文化的代表。
汝瓷以其精致的造型、朴实的色泽和独特的花纹博得了世人的喜爱,成为了瓷器界的珍宝。
在时代变迁的历史长河中,汝瓷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变革。
汝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当时南方汝州(今河南省汝阳县)的瓷器工匠开始在当地开采丰富的瓷土,并通过逐步研究、改进和创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瓷器——汝瓷。
这种瓷器以其土质细腻、气孔少、烧制温度高、釉面细腻光润而著称,被誉为“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
宋代是汝瓷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汝瓷大师,如范成大、郑板桥等等,他们制作的汝瓷作品无论在工艺、造型和装饰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汝瓷中的典范。
此时的汝瓷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地、烧制方法、装饰风格和市场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汝瓷在明清时期逐渐式微。
这既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也因为其他瓷器种类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但是汝瓷的独特品质和精湛工艺并没有被遗忘,仍然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喜爱。
20世纪初,汝瓷再度受到重视,随着现代陶瓷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新研究和发掘汝瓷的烧制技术、釉料配方和工艺特点。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收藏家的鉴赏,汝瓷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名片和地方特产。
今天,汝瓷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也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支柱。
当代的汝瓷艺术家在传承和发扬汝瓷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掘。
他们通过实践和思考,尝试将汝瓷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探索出汝瓷的新境界,引领汝瓷的发展方向。
总之,汝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历史、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结晶。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它都将在时代变迁中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瓷器文化的瑰宝。
中国四大名瓷是哪四大名瓷

中国四大名瓷是哪四大名瓷
中国四大名瓷为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
青花瓷被誉为“瓷国明珠”,经久耐用,玲珑瓷被誉为“镶玻璃的瓷器”,玲珑剔透,晶莹雅致,粉彩瓷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有国画风味与浮雕感,颜色釉瓷被誉为“人工宝石”,光彩照人。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传统陶瓷是以粘土等天然硅酸盐为主要原料烧成的制品,现代陶瓷常用非硅酸盐类化工原料或人工合成原料制造。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时代特征:秦汉“豪放”,隋唐“雄阔”,宋代“儒雅”,“明清”精致,在各个朝代,陶瓷都闪烁着自身时代的光焰。
瓷器种类

1.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2.邢窑: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
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3.汝窑: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的制瓷业,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而它制作出来的瓷器因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1.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
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
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2.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
3.颜色釉瓷
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那是非常恰当的。
不仅红紫,不论什颜色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4.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5.雕塑瓷
景德镇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
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6.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
7.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蕴含纹,然后自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后,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
瓷器:能够命名中国的魅力

瓷器:能够命名中国的魅力中国瓷器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
它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上独具魅力的艺术珍品。
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的名片”,对于命名中国的魅力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就开始使用陶器制作生活器皿。
进入商代后,中国陶瓷工艺开始有了明显的进步,商代青铜器上的铁纹纹饰在陶器上也开始出现。
到了周代,陶瓷制作工艺更加成熟,釉彩瓷器开始出现,逐渐发展成为瓷器。
而随着历代的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国瓷器的工艺技术逐渐完善,各个朝代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瓷器文物。
在中国古代,瓷器被视为贵重的财富。
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展现主人身份和品味的重要标志。
宋代的青瓷、元代的蓝白瓷、明代的釉里红、清代的粉彩瓷等,每一个时期的瓷器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它们都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让后人叹为观止。
景德镇的瓷器被誉为中国瓷器“国瓷”,因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
中国瓷器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底蕴中。
中国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无数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
在中国传统的《红楼梦》中,就有许多对瓷器的描述,如“翡翠盖耳壶、鸡头带盖罐、菊花缸、水晶盏、银钩碧玉鱼引等”,这些瓷器都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闪光点,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中国瓷器还承载着许多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中,瓷器也经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瓷杯、《红楼梦》中的“平安铃”,都成为了这些故事的传奇。
而在考古发现中,也有不少的瓷器文物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如古代的青瓷、唐三彩等,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为我们呈现出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文明。
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瓷器作为主要的器皿之一,承载着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和审美情趣,如在中国的茶文化中,瓷器一直被视为泡茶的最佳器皿之一,其独特的造型和材质可以更好地保留和散发茶的香气,为人们的品茶体验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陶瓷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与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以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
1.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瓷,产于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青瓷制作精美,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润泽,表面光滑细腻,被誉为“瓷中之王”。
2. 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的官方瓷器,以唐、宋时期最为盛行。
官窑瓷器制作精美,色泽瑰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有唐代的“三彩”和宋代的“官窑青瓷”。
3. 汝窑瓷器
汝窑瓷器产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是中国古代制瓷技艺中的珍品。
汝窑瓷器制作工艺独特,采用独特的红褐色釉料和高温烧制技术,色泽温润深沉,极具收藏价值。
4. 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名砂土制作的茶具,产于江苏省宜兴市。
宜兴紫砂壶制作精良,造型优美,质地细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5.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制作的一个经典系列,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中国陶瓷工艺的杰作之一。
青花瓷的制作需要先将白瓷坯烧制成形,
然后在瓷器表面采用青花颜料点缀,再次烧制而成。
代表作品有明代的“万历青花罐”和清代的“康熙青花花鸟纹盘”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在英文中,“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这说明,很早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是和瓷器联系在一起的。
瓷器15世纪时就传入欧洲,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
德国卡赛尔郎德博物馆至今还藏有一件中国明代青瓷碗。
历史上,中国和亚、欧等国瓷器交易极为频繁,而且数量巨大。
据今人研究,在1602——1682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有一千六百多万件。
瓷器以其优雅精致的品质,为中国赢得了好名声。
在公元17至18世纪欧洲将中国理想化的思潮中,瓷器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在当时风行欧洲的洛可可风格中,也多少可以看出以瓷器、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风”的影响。
瓷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
大约在公元1世纪时,中国就出现了瓷器。
到了宋代( 960——1279)瓷器进入了成熟期。
宋瓷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官、哥、汝五大名窑,各窑的瓷器均具创造性,一直是后代模仿的对象。
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中国瓷器莹然可玩,沉静的色彩,透明的胎体,优雅的图案,精巧的形状,都是一代一代瓷器艺人追求的目标。
青铜器、陶器、瓷器都是中国人喜爱之物,但风格各有不同。
瓷器虽没有陶器的古朴,却多了一些细腻;没有青铜器那样肃穆,却多了一种轻巧和优雅。
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这个名片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信息,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自然天成之美熟悉中国瓷器的人都知道,很多瓷器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开片”。
开片本来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却变成了人们的追求,而且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它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的,当釉面的伸缩程度超出它的弹性区间极限时,就会出现釉层断裂和位移现象,产生裂痕。
瓷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瓷器烧焙后,在冷却的过程中,釉层的收缩率比坯料大,内部应力不平衡,这也是导致瓷面裂痕的重要原因。
宋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一种缺陷,竟然变成一种审美追求,其中的内涵很值玩味。
哥窑(浙江龙泉)是宋代诸窑中追求开片的典范。
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哥窑瓷,开片很美,都是宋代作品,一件是葵口碗,一件是轮花碗。
两件藏品碗口自然如花,开片细密,纵横有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哥窑鱼耳炉,在米色釉上,有细碎的开片,裂纹就像一片树叶上的纹理,渐渐伸展,脉络相连。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米色三足炉,也是一件著名的作品,系南宋时作品。
釉质不透明,纹理纵横,古朴天然,如同一件远古时期的法器。
哥窑葵口盘上海博物馆宋代汝窑也追求裂纹的表现,但纹理与哥窑不同,重视脉络。
前人谈汝窑的特点时说:“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
”前两句说的是色彩和品相特点,后两句说的就是开片特征。
“蝉翼纹”,是说它的开片很薄,如蝉的翅膀,或隐或现。
“晨星稀”,是说汝瓷以玛瑙入釉,釉面的裂痕有不同角度的斜开片,稀稀落落,寥若晨星,对着光照,产生不同的反射效果,极有意味。
宋汝窑天青釉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有北宋汝窑青瓷盘,器的底盘上有芝麻叶的纹理,由一主脉生出很多支脉,每一支脉又形成很多的支脉,纹理细密,脉络清晰,很耐看。
中国瓷器追求纹理,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蕴和美学旨趣。
中国文化有重视纹理的习俗。
三千多年前中国流行一种占卜方式:龟占,就是通过火烧龟壳所形成的纹理来判断吉凶。
中国美学中还有一条重要原理: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如一阵风吹在湖面上,水面形成涟漪纹理,自然而然。
中国人将这视为自然天成之美。
中国瓷器追求裂纹,就是追求自然天成的趣味。
瓷器是人工的艺术,但最反对人工的痕迹。
瓷器上面好的裂纹是自然形成的,它是不可预料的。
人工画出的裂纹,显出匠气,也就没有自然的美。
冰裂纹和几何线条不同,几何线条是机械的,横来直去,如果瓷器都画成这样的线条,机械的意味就浓了,那也不是自然的美。
追求自然天成的意味,不仅在冰裂纹中有体现,它也是中国瓷器的整体追求。
没有自然之美,就没有中国的瓷器。
瓷器是人工做成的,但中国人却要做得没有人工痕迹,做得就像天然生成一样。
这是中国瓷器的一条始终不渝的准则。
比如中国瓷器的色彩,就追求自然的意味。
宋瓷以天青、天蓝为贵。
前人形容天青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说的就是自然天成的意味。
纯净如青花瓷器追求纯净优雅的美,这在青花瓷中体现最为充分。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典型形态,明清两代出口的瓷器中,八成是青花瓷。
青花瓷在唐代之前就有了,而真正形成规模并有杰出创造则是在元代,明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中国青花瓷器的大量珍品出自这个时代。
青花瓷还与一个地名有关,这就是中国的瓷都景德镇,自元代在景德镇创造出令人心醉的青花之后,明清两代这里一直是中国瓷器的中心,皇家的官窑也设立于此。
青花瓷也成了中国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在材料上,它的秘诀就是氧化钴,以氧化钴在白色的胎体上作画,然后上釉,经过高温烧制便成了青花。
因为氧化钴一经高温,就变成蓝色。
乳白色的底子,上面加上清澈的蓝色,外面罩上透明的釉,形成鲜洁光亮、清雅透明的效果。
这些钴料是青花成功的关键。
氧化钴是稀缺之物,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都是被称为“苏料”的钴料,这公认是最好的钴料。
这些材料主要产自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明中期以后这类材料少了,便用其他钴料代替,但效果没有氧化钴好。
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是青花瓷的至上之品,在明永乐、宣德年间由景德镇出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宣德折枝花卉纹碗,造型古朴淡雅,花卉描写生动,质白细腻,泛淡青色,而青花发色有渗青和晕散现象,形成白与蓝之间的交融。
花卉的线条柔和从容,布局不松不紧。
明永乐青花岁寒三友纹铙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宣德把莲四季花卉纹盘,内壁有菊、莲、栀子、石榴、芍药、芙蓉、茶花等十三朵花,外壁画花卉若干,盘的中心则画一把莲花——佛教以莲花为圣花,所以中国瓷器中多有此花。
白胎晶莹透亮,花纹虽多,但繁而不杂,纯净的白色和优雅的淡青相配,产生极为雅致的效果。
把莲四季花卉纹盘明宣德青花何以在中国瓷坛独占鳌头,主要因为它与中国人长期追求的文化和美学精神相契合,这就是平淡天真、自然从容。
中国人认为,最高的美是一种平淡天然的美,任何过于造作、文饰的艺术,都与这种精神相违背。
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以白色和蓝色所构成的简洁清雅世界,表现宁静清洁的美。
青花瓷器有一种静气,看这样的瓷器可以平息人心的浮躁,将人的心灵从喧嚣的世界中拉回。
青花是一种单色彩绘,色彩上看起来比较单调,这也正是青花的特点。
没有过分的装饰,没有刻意的夸张,优雅而平静。
青花瓷追求透明的感觉,元明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白色的胎质非常薄,在透明的白色中,着以蓝色的花纹,干净爽利,给人一种高风绝尘的感觉。
含蓄内敛的境界中国瓷器多体现儒家美学的特点,在它温润细腻的追求中,可以看出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倾向;在它含蓄蕴藉的风格中,也可看出儒家美学内敛的气质。
宋代是中国儒学复兴的时代,也是瓷器成熟的时期,二者之间绝非巧合。
儒家思想促使了宋瓷的突出发展,温润而内敛的儒家审美准则给造瓷者很大的启发。
宋代瓷器追求内在的质感,这一传统在后代一直被遵循。
它的表现方式,不是“放”,而是“藏”。
正是这“藏”,使得中国瓷器很耐看,有余味。
元代景德镇始创的釉里红瓷器,就是“藏”的代表。
釉里红与青花是元代景德镇创造的两大瓷器品种,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没有青花那样流行。
但釉里红有很高的品位,这种瓷器在明代洪武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今天收藏界对洪武釉里红的痴迷,也说明它的价值。
釉里红的烧制方式与青花大体相同,不同的是,青花作画的材料是氧化钴,而釉里红用的是氧化铜,铜料呈铜红色,以铜红色绘出图案,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釉里红风味。
白色的胎质上着以红色的图案,既鲜亮又内敛,既温润又不夸张。
明洪武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洪武釉里红三友玉壶春瓶,以釉下红绘出纹饰,腹下有莲瓣纹一周,肩腹间绘有芭蕉湖石、竹丛等小景,如同一幅元代书斋山水,而且平添了一种优雅内蕴的意味。
洪武釉里红三友玉壶春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儒家美学强调温润细腻,但又推崇一种内在的力的冲荡。
外表就像平静的水面,几乎不泛一丝涟漪,里面却含有漩涡,冲突在内部展开。
这在瓷器中也有体现。
斗彩瓷器,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斗彩创制于明代的成化期。
斗彩,要经过两次彩画过程。
烧制之前,在白色的胎质上绘以青花轮廓线,烧制之后,再在第一次所绘的画面上,以红、黄、绿、紫等色填彩。
斗彩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
釉下和釉上是彩釉的两种类别,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的彩瓷叫釉下彩;在烧后的瓷器上彩绘,经过二次烘烧,这样的彩瓷,叫釉上彩。
斗彩使得釉下彩和釉上彩相映相争,盎然成趣,内藏和外露造成了一种力的冲荡形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团花鸟茶杯,两次上彩,不仅增加了层次感,显然也赋予了它更多的表现力。
造型和画意瓷器是综合性的艺术,好的瓷器如雕塑,需要有引人注目的造型,对于瓷器欣赏而言,造型往往能先声夺人。
中国瓷器中,有一种白瓷,乳白色的胎质,再饰以淡淡的花纹,有浮雕的感觉。
宋代定窑的白瓷最为出名。
后代的白瓷多受到定瓷影响。
清道光年间的白釉印花小罐,是白色系的瓷器。
它的形状虽然与一般小罐没有多大差别,但内部嵌有五色花瓣的暗花,在简洁素雅之外,又暗藏美艳。
以它作放棋子的罐子,实在是精美至极。
中国瓷器还追求画意,瓷器中一般都有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取自山水和花鸟画。
瓷器艺人多善画。
这就像中国的园林,设计者往往是画家。
在明清的瓷器上,精美的造型,奇妙的色彩质地,与生动的画面相互引发,别具趣味。
由于受到西方绘画传统的影响,明末清初以来,瓷器绘制中,还融人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如对光影的追求和对阴影的注意,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流行于清时的粉彩就是如此。
清乾隆粉彩九桃纹天球瓶《大清乾隆年制》款粉彩被称为软彩,以区别于那些不注意层次变化的彩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粉彩九桃图天球瓶,其中所用粉彩不同于以前的彩瓷,这里不取繁复出现的五彩,而是注意色彩的层次变化,注意阴影,画面有立体感,写实性强。
清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瓶《大清雍正年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