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位移观测记录表

合集下载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目录一总则 (1)二技术依据 (2)三组织管理 (2)四职责 (2)1.职责 (2)2.测量阶段 (3)五沉降变形测量 (4)1.基本原则 (4)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6 测量过程具体要求 (8)六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2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七附表 (17)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新建昆明铁路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路基的沉降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有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为适应昆枢东南环线工程对路基(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的统一,为路基工程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订本细则。

二技术依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2009-12-01实施《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交桩资料表》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提供《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J447-2005)新建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设计文件铁道部有关规定;三组织管理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工作。

沉降变形观测配备专职人员2~3名组长沉降变形观测组。

各测量组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和专职测量员。

四职责1.职责1. 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职责:负责本标段测量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代表本标段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建筑变形观测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建筑变形观测起了什么作用?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包括哪些内容?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物倾斜观测建筑物裂缝观测建筑物位移观测1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01 水准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2)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0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03 沉降观测1)观测周期a.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b.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

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c.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d.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2)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建筑工程施工记录表

建筑工程施工记录表

目录第三章建筑工程 (1)第一节建筑工程施工记录表 (1)建(构)工程测量复核表 (2)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成果 (3)建设工程沉降观测点、基准点、专用水准点平面位置布置图 (4)测量成果表 (5)初(复)测桩位竣工测量成果表 (6)初(复)测成果表 (7)初(复)测柱子垂直度测量成果表 (8)建筑物垂直测量成果表 (9)位移观测成果表 (10)天车轨道测量成果表 (11)测量平面控制网检测坐标对比表 (12)测量控制网成果表 (13)测量高程控制网检测坐标对比表 (14)试打桩记录 (15)钢管桩施工记录 (16)钢管桩(SP桩)焊接隐蔽记录 (18)钢管桩自检记录 (19)桩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20)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表 (21)SP、SCP、TSC、PHC、PHTC、PC、PTC、RC桩施工记录 (22)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记录 (23)桩位轴线、标高、偏差记录表 (24)钻孔灌注桩进成孔原始记录 (25)钻孔灌注桩成孔验收记录 (27)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制作隐蔽验收记录表 (28)钻孔灌注桩钢筋笼吊放记录表 (29)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表 (30)钻孔灌注桩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1)钻孔灌注桩施工记录汇总表 (32)深层搅拌桩施工记录 (33)压密注浆记录 (34)砂桩施工汇总表 (35)桩基工程施工汇总表 (36)地基验槽记录 (37)预应力张拉记录表 (38)隐蔽工程施工记录(接地装置) (40)混凝土浇灌令 (41)灌浆通知单 (42)楼地面管道盛水记录表 (43)屋面天沟蓄水、四周淋水检查记录表 (44)管道系统压力试验记录 (45)管道冲洗(通水)记录 (46)室内消火系统试射试验记录 (47)排水管道通球(通水、灌水)试验记录 (48)管道系统调试记录 (49)设备试运转记录 (50)建筑物照明通电试运行检查记录 (51)接地装置施工检查测试记录 (52)电缆(线)敷设绝缘测试记录 (53)风机、空调机组单机试运转记录 (54)通风机、空调机组调试记录 (55)风量平衡调试记录 (56)风管漏光检测记录 (57)卫生洁具满水试验记录 (59)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验收记录 (60)混凝土试块非数理统计评定表 (61)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 (62)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现场检测原始记录 (63)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验收记录 (64)混凝土同条件养护600℃(±5℃)记录单 (66)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件原始资料记录表 (67)有防水要求的地(楼)面蓄水试验记录 (69)建筑物全高(标高)、垂直度测量成果表 (70)第三章建筑工程第一节建筑工程施工记录表建(构)工程测量复核表测量日期:注:后附测量复核过程控制内容。

基坑支护沉降、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基坑支护沉降、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基坑支护沉降观测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观测项目
观测仪器
观测点布置简图:
测点
初始高程(mm)
上次高程(mm)
本次高程(mm)
本次沉降值(mm)
累计沉降值(mm)
沉降预警值
观测人
记录人
检查意见
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
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月日
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观测项目
观测仪器
观测点布简图:
测点
初始坐标
上次坐标
本次坐标
本次位移量(mm)
累计位移量(mm)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位移预警值
观测人
记录人
检查意见
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
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月日

观测频率

观测频率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见下表:墩台观测频率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或1次/周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置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全程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3.8.4 观测记录施工完成后即做好原始数据记录,观测过程记录见下表: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墩台编号观测点编号观测次数及日期记录项目第一次年月日第二次年月日第三次年月日第四次年月日M—1标高(mm)本次沉降量(mm) 累计沉降量基(mm) 基地压力(ps)M—2 基地压力(ps)M—3 基地压力(ps)M—4 基地压力(ps)施工情况墩台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墩台编号观测点编号观测次数及日期记录项目第一次年月日第二次年月日上测尺下测尺平均上测尺下测尺平均N—1标高(m)后视角α(°) 原始读数(mm) 本次读数(mm)本次水平位移(mm)累计水平位移(mm)同时发生的累计沉降量(mm)N—2 同时发生的累计沉降量(mm)N—3 同时发生的累计沉降量(mm)N—4 同时发生的累计沉降量(mm)施工情况3.8.5动态观测数据整理、分析和工后沉降量推算由专职工程师将逐日观测结果整理汇编成表格,并绘制荷载-时间-沉降量关系图。

在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和荷载-时间-沉降量关系图呈现沉降趋势稳定后,由观测数据验证设计计算的沉降量,采用双曲线法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算最终沉降量和相邻墩台沉降差,桥梁墩台沉降分析和推算从桥墩台支承垫石完成后开始计算,推算最终沉降量。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e embankment settlement observed displacement and measures.Keywords: subgrade;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Observe scheme.1、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1、沉降推算。

指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利用数学方法对后期沉降速率、总沉降量、以及工后沉降值进行计算分析,是确保高填路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的必须环节(工序)。

2、预测施工期沉降,合理预留沉降量。

3、过程控制。

根据沉降观测资料控制填土速率,及时评价地基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4、路基施工监测工作包括了地基沉降观测和边坡稳定性观测等内容。

综上所述,观测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工期间观测数据分析、判定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价路基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2、路基变形观测方案2.1 沉降位移观测内容(1)高填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高填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深挖路基高边坡稳定性观测2.2 沉降位移观测点的设置沉降位移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置和观测内容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路堑边坡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位移预测方法和施工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点的布置原则①高填路基20m以上路堤,埋设沉降观测桩,测量各监测点的沉降值。

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起了什么作用?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包括哪些内容?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物倾斜观测建筑物裂缝观测建筑物位移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01 水准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2)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0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03 沉降观测1)观测周期a.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b.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

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c.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d.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2)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