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地理组李锦)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心得体会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如黑暗中点燃了几盏明灯,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三年级语文教师赵海波)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心得体会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
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么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
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读后感
读完这一条,我有极深的感触。
尤其是那位历史老师的话令我记忆犹新,“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的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说起读书,我不是一个懒人,而且堪称勤奋。
可是这些年其实我做的都是无用功。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现在我越来越感觉自己专业的理论太贫乏。
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了,越来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越没有了。
真的应该充电了。
反正读什么书也是读,不如来点实惠的、有用的,一举两得多好啊!为了能够体验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生活,我必须努力储备教育教学理论,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不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感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史小娜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作者的“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让我深有同感,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各类活动,班主任工作、教科研工作等等,各项都要忙于应付,总觉得时间紧张,并且教师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这些都是需要用时间的。
但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从《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我不断的去体会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领悟到自己要使劳动和创造的时间这条大河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看到这点建议,可能有的老师又会抱怨没有时间去阅读。
那么我们先回顾一下大家都曾经有过的经历:参加优质课比赛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制课件、修改教案、试讲;写论文前只有实践缺乏理论支持时,翻阅大量的书籍去查找;在学生管理上出现问题时,由于不恰当的处理方式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等等多种情况,都在告诉我们如果不读书,只能让我们浪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更多烦琐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位历史老师对自己那节出色的公开课的备课时间是这样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
”这更让我感悟自己在课堂上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但那些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是由于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而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自己必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心得“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新感悟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读书心得“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新感悟-幼儿园教师读后感最近一直在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越学习越感觉这本书非常的亲切,每读一遍,我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想。
读完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悟非常的深刻。
在书中作者运用教育生活的实际,生动有趣地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推荐,他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向我们讲述着教育的真谛。
前些天我写了一篇"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今天在重新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平时我们都感觉时间非常的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等,还没做多少事情,一天就这样匆匆忙忙的过去了。
然而,收获却并不多。
那么教师的时刻从哪里来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
只有自己的知识海洋越来越广阔,那我们教育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自信从容。
在书中有一个事例深深的感动了我: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刻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刻来准备的!"看到这个故事的瞬间,我如同醍醐灌顶,在豁然间开朗。
是啊,每一堂课我们都应该用一生的时刻去准备,我们不应该抱怨平时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却太少,我们要利用每一点可以争取到的时刻,去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加自己的文化功底,让平时讲课,也能够变得信手捏来。
听过这样一句话,"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博览群书,满腹才华,现阶段我还有许多不足,我会努力让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2)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2)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当代教师在超负荷工作下应对时间管理的现实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去管理它,并在高效的教育体系中找到它的均衡点。
书中通过广泛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时间管理的理论,深刻阐述了教师时间管理的核心价值。
它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把教师肩上担负的各种职责、义务和责任提出来,被看作是当今教师最大的紧迫压力。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他们怎么去高效地解决问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安排。
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师所面临的现实情况,通过长期的实践,作者也从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建议,使教师对自身工作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估。
作者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来管理不同的工作,避免绝大多数学校老师往往会遇到的超时和过度劳累的问题,保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和研究。
我认为,《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是一本很及时有效的时间管理书籍,其论述的思想可以有效地作用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从而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改善教师的耗时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是一本有关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书,记录了作者在校园里作为一名教师的经历。
他细致地分析了教师职业的劳动成果,揭示了教师职业的真实面貌。
不同于以往大多数从学科角度出发的教学指南,这本书更多地考虑了教师的心理状态,师徒关系,教学环境以及如何有效的抓住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全书以一位任教于一所平凡的高中的教师李太太为例,描述了她在课堂上投入的努力和成果,也展示了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作者用“教授本该有的东西” 来定义教师所应该做的事情,包
括从精神上、职业上、学术上,以及学生培养方面等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教师的工作环境,从学校的管理情况、周边环境、教师学生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教师的时间。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想作出成绩,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行政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投入。
无论是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熟悉,还是对生活中细微的细节中的精雕细琢,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同时,作者还指出,教师要想获得成效,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持,比如,学校的管理支持、家庭的支持以及社会的尊重。
总的来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看和思考。
它提醒着我们,教师的工作是很重要的,而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环境和资源,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长和积累,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读《教师发展自己的时间从哪里来》有感资料

读《教师发展自己的时间从哪里来》有感——教师要多读书当下,人们读书往往受到影视文化的冲击,荧光屏前的吸引力实在太大。
但荧光屏前的欣赏,只能是便捷的快餐、可口的零食。
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式,更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
我觉得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让自己“雅”起来。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读书是最好的途径。
在师专时,老师就曾说过,如果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
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来看,是这个道理。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让自己的“水源”充沛,储量日益深厚,蓄厚积而待发,才能润泽更多的心灵,达到“风调雨顺、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水”从何而来,不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也难以“不尽长江滚滚来”,只能是涓涓细流,千淘万滤,是学来、读来、积来的。
读书,是最为便捷的路径,正如朱熹所言,为有源头活水来。
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才不至于课堂上捉襟见肘、江郎才尽。
那么我们教师该读些什么书?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感叹书真的如海。
书籍如此众多,常让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惶惑,一种茫然,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提醒自己不能只能浮于海上,要沉于海中。
古人可读之书有限,故勤苦读书者多,有勤读如囊萤的匡胤、如映雪的孙康,悬梁刺股者更是数不胜数。
当然,我们读书无须如此辛苦,不过没有一定的意志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图个花红热闹算不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我们一定要有所选择,经史子集博涉为佳,天文地理通晓为妙。
总之,在深钻本专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教师怎么读?我想一定要做笔记。
很多读书大有收获的人,一个共同看法就是不忘读书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文学巨匠所论及的积累同样适用于读书,教师读书当然也不例外。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卢氏县横涧小学李静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有感触颇深。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周在学校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语文,我每周要讲五节新课(备课时间5小时+上课时间10节课+辅导差生5节课+改作业5节课),上两节作文课(学生作文写好6节课+备课时间2小时+改作文3小时),三个早读每个早读30分,还要留一节检查课外阅读的默写情况,一节写字课;科学,备课2小时,两节课时间讲新课,两节课做作业;音乐,备课两节课,上课两节课;班会课两课时(备课4课时+上课2课时);兴趣小组一课时,家访一小时,写好这两个记录一小时;每周例会,读书笔记,发营养餐至少用去七小时;最繁琐的是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监督常规安排执行情况,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实在是精疲力尽!特别是刚开学和要放假时,要准备各种计划,总结及相关材料,相当多的老师都累趴下了。
因此,我发誓,教育不改革,我就坚决反对他们当老师。
发牢骚归发牢骚,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就像事例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到这里,我想到我刚讲过的《翠鸟》一课,那一刻是我讲的特别得心应手。
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后感
地理组李锦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间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还要准备上课用的课件、做班主任还要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配合学校搞好各种活动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了,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新大纲、参加进修和继续教育、撰写教育论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篇文章。
作者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故事的开篇由一个女教师在给他的来信中抱怨“没有时间”而引起。
“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
”文中给我们描述了“教师生活紧张,工作辛苦,连一分钟的空闲也没有。
因而不少人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一现状。
作者在著述中讲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堂十分出色,有的竟然忘记了记笔记。
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禁不住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一节课?”这位历史老师毫不诧异地回答:“为了这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对平时的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像这样的老师,在他们区里有30多位,而这些老师都是从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的,而对每一节课,他们都是说:“用终身来准备。
”
所谓“终身来准备”那就是读书。
是书使他们拥有教育智慧和课堂技巧,是书使他们不至于今天为明天的课而“奔波劳碌”,是书使他们可以用极少的时间设计出精致的教学方案。
是读书把他们从时间中解放出来了: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交朋友,与书结下终身的友情。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河流。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自身素质的追求。
这不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吗?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教育在不断的发展,教育研究在不断的深入。
新时期,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明天的课堂越来越难应付。
奔命似的工作方式只能让我们永远成为时间的奴隶。
因此,要想把教师从紧张的时间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大背景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只能靠我们教师自己。
用充分的知识武装头脑,增强储备,熟练技能,拥抱智慧,从而拥有把大事化小事,把复杂化简单的技巧,在面对各项繁重的工作时获得几分轻松与愉悦。
朋友们,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里寻求教育的智慧,用智慧获得一份工作的安心与从容,使自己成为一条奔涌不息的江河;坚持读书吧,在书海遨游中追求伴随终身的专业化成长;读书既是托起“明天太阳”的需要,更是解放我们自己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