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

合集下载

【思想】心理学大事年表

【思想】心理学大事年表

【思想】心理学大事年表公元前 4 世纪至 16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视为最早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他对感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发表了《人类理解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在经验形成中的主动性。

19 世纪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开始逐渐形成。

结构主义心理学由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发展,强调通过内省法来分析心理的结构。

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关注心理的功能和适应性。

20 世纪初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他提出了潜意识、人格结构等重要概念,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心理过程。

20 世纪 30 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

20 世纪 5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认知心理学逐渐发展,关注人的认知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等。

20 世纪 60 年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探索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0 世纪 80 年代积极心理学兴起,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优秀品质和幸福生活。

近年来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如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心理学,与医学结合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 等)更直接地观察大脑活动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在教育、临床治疗、组织管理、体育运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被用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中国的儿童心理学研究主要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一些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中国,开始对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环境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这些西方理论和方法并不彻底适合于中国儿童。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的社会化和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与中国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儿童发展理论。

例如,他们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思维和情绪的理论。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探索了儿童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和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研究。

他们研究了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探索了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和干预措施。

此外,中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还关注了儿童发展中的特殊群体,如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等。

他们研究了这些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引入西方理论到适应中国国情,再到关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最后到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特殊群体的问题。

这个领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教育改革密切相关,为促进中国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心理学的雏形中国古代对心理学的探讨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哲学家和学者开始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老子》、《庄子》等著作中,就包含了对于人类内心、情感和心灵境界的探讨。

这些著作尽管并非纯粹的心理学著作,却为后世的心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同时,古代医学著作中也包含了对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理论,如《黄帝内经》中便包含有关心理平衡和情绪调节的内容,为古代心理学的雏形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2.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及影响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西方心理学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学生开始前往欧美学习西方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带回中国。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林纾、蔡元培等人,他们在海外学习并接受了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回国后开始教授并传播西方心理学思想。

同时,一些西方心理学著作的译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学术界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

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心理学现代化的序幕。

3.中国心理学的起步与发展20世纪初,中国社会进入了动荡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逐渐增长,这也催生了中国心理学的起步与发展。

一些早期的学者开始在国内积极开展心理学研究,包括对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翻译和吸收,同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探讨。

其中,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开始进行心理学的教学和实验研究。

此后,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逐渐蓬勃发展,学者们开始探讨心理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应用,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方向。

4.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积累。

在西方心理学传统的基础上,中国学者逐渐开始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

比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体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对集体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现状: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介绍释梦和自由联想技术的精神分析文献开始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1917年,经曾在德国冯特实验室学习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上海成立。

这两个重要事件推动了中国引进国外心理治疗的步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使用行为疗法的原理分析心理障碍的文章开始见于报刊。

1933年,美国学者R.Lyman博士在北京协和医院主持神经精神科工作,开设了包含精神分析培训内容的课程。

戴秉衡当时曾教授这门课程。

三十年代,心理学家丁赞分别在重庆中央实验研究所和北京仁利地毯工厂建立了心理学诊所。

同一时期,上海大厦大学心理协会建立了儿童心理诊察所,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治。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发展全部停滞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仍不均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心理治疗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及发展和职业化阶段。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根据专业人士和参与者的工作及他们的发表物,以及该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来划分的。

启动阶段为1949年到1965年。

在这期间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做了零星的心理治疗工作。

上海心理学家黄嘉音,发表了一些书籍并报告了如何运用行为疗法原理治疗儿童问题(黄嘉音,1951,1952)。

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其他中国心理学家试图使用心理治疗原理治疗其病人。

该阶段最有影响力的工作是运用快速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病人。

该模型是一个短期治疗取向的模型,是由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出来的。

开始,它只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但后来也被运用于治疗其它焦虑障碍。

这一疗法结合了药物治疗、躯体锻炼、主题演讲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内。

该模型采用用巴浦洛夫的理论解释神经衰弱症的病因。

通过解释、鼓励、布置家庭作业以及支持性治疗方法对病人起进行治疗。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建立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1.1 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心理学理论,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兴起。

1.2 1950年代,中国心理学家开始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探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1.3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逐渐建立起理论框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

二、借鉴西方研究成果2.1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加速了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2.2 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和干预方法。

2.3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三、关注儿童成长环境3.1 21世纪初,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开始关注儿童成长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2 研究者开始探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建议。

3.3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逐渐走向实践,为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于实践4.1 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措施。

4.2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实践中。

4.3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逐渐走向社会,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展望未来发展5.1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将继续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索更多的研究领域。

5.2 中国学者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5.3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将为中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为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指导。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2005年4月20日中国心理学会二十世纪心理学在我国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特别是近20余年来,心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心理学科研、教育和临床应用工作以及组织机构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心理学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我国心理学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以及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不断增加。

为了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值此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心理学会组织全国理事和国内各高校的心理系主任投票,选出了二十世纪对中国心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

兹将这十件大事及其来龙去脉介绍如下。

1 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908-1911年蔡元培先生(中国教育家,1868-194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了冯特讲授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课程,成为冯特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他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于1917年支持该校哲学门(系)的心理学、哲学教授陈大齐(1886-1983)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当时仅是一间简单实验室,位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前面的一个房间,门上有块标有心理仪器标本室牌子。

第二年陈大齐开始讲心理学实验课,并另辟一个房间专供学生实验之用。

同时,陈大齐在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本,反映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科学水平。

这标志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1920年专门攻读心理学的赴美留学生陈鹤琴(1892-1982)、廖世承(1892-1970)、陆志韦(1894-1970)回国,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此时该校在教育科中设立了一个心理系,不久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

1921年秋东南大学成立心理系,仍属教育科。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缪小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内容提要】本文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总结。

文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这个时期中国发展心理学总的情况的说明,第二部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下列各个领域的介绍:认知发展研究,语言发展研究,社会性发展研究,超常儿童研究,独生子女研究,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老年心理研究。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出他对中国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国发展心理学【正文】中国大陆的心理学在停顿了十余年后于1978年才得到恢复与新生。

自那时起,中国大陆的心理学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本文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

1 概况1.1 发展心理学(以前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中国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分支。

在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中,从事发展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数较多,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中国心理学会在60年代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就是儿童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首先重建了这个委员会。

1984年基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参加这个委员会活动的人数很多,所以把它分为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两个委员会。

至今,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十一个专业委员会之一。

该委员会除积极组织中国发展心理学工作者参加国内外的心理学学术活动之外,还第一、二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发展心理学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此外,中国教育学会下有一个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它的工作着重于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相结合。

除了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参加这个研究会外,一些对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感兴趣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积极参加这个研究会的活动。

1.2 1978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共举办过七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递交给这几届会议的发展心理学论文一直占相当大的比例,1978年举行的第二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9%,1979年第三届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也占19%,递次给1981年第四届会议的论文中发展心理学占15%,1984年第五届会议发展心理学占19%,1987年第六届会议中占13%,1993年第七届和1997年第八届会议上发展心理学都占约16%。

应用心理学历史

应用心理学历史

应用心理学历史
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以下是应用心理学历史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应用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他关注儿童发展并提出了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应用心理学开始关注战争后的康复和心理健康问题。

3.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被广泛运用于工业和组织领域,研究员们开始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改善工作环境和员工满意度。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用心理学的重点转移到士兵选拔和培训上,以提高军队的效能。

5. 1940年代至1960年代:应用心理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领域。

6.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应用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如种族、性别和社会不平等等,以及政府和社区的干预措施。

7. 1990年代至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应用心理学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和在线心理治疗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应用。

总体来说,应用心理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它的发展使得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而且也成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实践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转自:心理科学陈永明张侃李扬韩布新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0101,北京二十世纪心理学在我国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特别是近20余年来,心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心理学科研、教育和临床应用工作以及组织机构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心理学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我国心理学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以及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不断增加。

为了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值此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心理学会组织全国理事和国内各高校的心理系主任投票,选出了二十世纪对中国心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

兹将这十件大事及其来龙去脉介绍如下。

1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908-1911年蔡元培先生(中国教育家,1868-194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了冯特讲授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课程,成为冯特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他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于1917年支持该校哲学门(系)的心理学、哲学教授陈大齐(1886-1983)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当时仅是一间简单实验室,位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前面的一个房间,门上有块标有心理仪器标本室牌子。

第二年陈大齐开始讲心理学实验课,并另辟一个房间专供学生实验之用。

同时,陈大齐在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本,反映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科学水平。

这标志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1920年专门攻读心理学的赴美留学生陈鹤琴(1892-1982)、廖世承(1892-1970)、陆志韦(1894-1970)回国,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此时该校在教育科中设立了一个心理系,不久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

1921年秋东南大学成立心理系,仍属教育科。

当时心理系的学生在学程上有两组趋向:一组重教育之学科;一组重理科之学科。

这种趋向的影响,直至今日犹存。

1927年由江苏的几个高等学校合并成立中央大学。

该校心理系承袭了东南大学心理系的仪器图书,并由原注重理科之学科组成心理学系,隶属于理学院;原注重教育之学科组成教育心理组,隶属教育学系;1929年改为教育心理系;1932年合并为一个心理系,隶属教育学院;1939年改属理学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改称南京大学。

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3 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921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会成立。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暑期教育讲习会结束时,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学员认为心理学与教育有很大的重要关系,因而发起组织中华心理学会。

当时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张耀翔(1893-1964,1920年留美回国,任该校心理学教授兼教育研究科主任)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陆志韦、陈鹤琴、廖世承等赞助,并草定了中华心理学会简章,在南京高师临时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

选举张耀翔为会长兼编辑股主任,总会及编辑股办公处设在北高师;选举陈鹤琴、陆志韦分别为总务股和研究股主任,办公处设在南高师。

中华心理学会在1927年以后,因经济困难、时局不宁停止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即不复存在。

1934-1936年间、北京、上海各大学的心理学者采取各种聚会方式讨论有关中国心理学的问题。

在1935年11月的一次聚会上,由陆志韦发起组织中国心理学会,经过一年筹备于1936年11月由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心理学者共34人联名发出正式通知,在1937年1月24日在南京国立编辑馆礼堂举行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

选举陆志韦为主席及理事七人,出版委员五人。

不久因“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心理学会停止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心理学会(重建)筹备委员会于1950年8月成立,中国心理学会于1955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17人。

潘菽(1897-1988,留美,1927年回国)为理事长、曹日昌(1911-1969,留英,1948年回国)为副理事长。

丁瓒(1910-1968,1947年赴美进修后回国)为秘书长。

至今中国心理学会已是第七届理事会,全国会员4000余人。

中国心理学会的机构设置反映了各主要心理学分支领域。

总会下属12个专业委员会、4个工作委员会、2个编委会,设有办事机构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还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心理学会在业务上受中国心理学会的指导。

中国心理学会已有80年的历史。

它在各方面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中国第一种心理学学术期刊《心理》发行《心理》杂志是中华心理学会的会刊,由张耀翔主编。

1921年9月,他开始筹备,于1922年1月出版了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这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而日本是过了一年以后才有心理学杂志的。

《心理》杂志的宗旨要求会员从三方面研究心理学:“一、昌明国内旧有的材料;二、考察国外新有的材料;三、根据这两种材料来发明自己的理论和实验”,并要求“内容尽量求适合国情,形式尽量求中国化”。

《心理》杂志内容分类有: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心理界闻等类。

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因旧社会政局不稳,经费困难于1927年停刊。

1932年张耀翔从《心理》杂志中选出较精粹的50篇论文编为两册题名《心理杂志选存》,有700余页,30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

5 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是现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

1928年11月,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了该研究所,由唐钺(1891-1987,留美,1921年回国)开始筹备,1929年5月在北平正式成立。

唐钺为首任所长。

建所初期,开展了关于动物学习的研究和神经解剖的研究。

1933年3月南迁上海,由汪敬熙(1893-1968,留美,1924年回国)任所长,主要侧重在神经生理的研究。

1934年6月又迁至南京,1935年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增设了工业心理学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几年中,心理研究所均在迁徙途中,经湖南南岳至阳朔,又转桂林;1940年至桂林南,雁山村稍为安定,恢复研究工作,集中研究胚胎行为之发展问题。

1944年迁至重庆北碚。

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迁回上海。

在此期间,研究影响蝌蚪行为发展之因素及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之相互作用。

1948年后,继续抗战期间所作的胚胎行为发展的研究和两栖类蝌蚪脊髓内禁止作用机构的研究。

并恢复战前所做关于哺乳类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研究。

该所曾出版心理学专刊十期,丛刊二卷五期。

所内的论文多送至中国生理学杂志刊登,或在美国生理学及神经学杂志上刊载。

该所20多年的研究虽然遭到当时长期的战火影响,却奠定了中国神经生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也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办所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1月即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作为建院领导人之一,同时积极筹建心理所。

1950年6月心理所筹备处正式成立,1951年12月7日中科院心理所成立,曹日昌任所长;1953年1月改为心理研究室,曹日昌任主任、丁瓒任副主任;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与心理室合并又扩建成所,于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

潘菽任所长、曹日昌和丁瓒任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隶属科学院生物学部,50年代初,进行动物行为(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根据巴甫洛夫分析器学说进行知觉心理研究;进行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研究和神经类型研究;1958年以后,为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心理、劳动心理、航空心理、医学心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动物心理的研究;60年代增加心理过程记忆、思维的研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研究工作停止。

1968年全所人员下放干校,少数人改行。

1970年心理所撤消。

1972年心理所科研人员从干校回来,逐步开展了儿童心理发展、视觉、听觉、记忆、人工智能、航空工程心理、病理心理和生理心理的研究,还增加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粉碎“四人帮”以后,心理所于1977年6月正式恢复;潘菽为所长、徐联仓为副所长;1983年徐联仓为所长、荆其诚为副所长;1987年匡培梓为所长、刘善循为副所长,1992年凌文辁为副所长,1993年张侃为副所长、1995年为所长;现任所长为杨玉芳。

心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可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单位,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还与中国心理学会合办《心理学报》并主办《心理学动态》发行国内外。

心理所已有50年的历史,出现了一些在心理学界起引导作用的心理学者,在国际心理学界已经有一定影响;建成了现代化实验大楼,具有先进的设备;开展了心理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创性研究工作。

7 全国心理学学科座谈会在平谷召开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心理学也重获新生。

1977年夏季在中国科学院的推动下,各门学科都在制定新的长远科学规划。

由心理所主持于1977年8月16-24日,在北京平谷召开了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座谈会。

来自全国各地23位代表在会上拟定了规划初稿,后经修改作为草案,由心理所分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规划》草案除前言外,共分四部分:1.外国心理学概况;2.奋斗目标;3.研究项目;4.实现规划的措施。

在研究项目中又分为心理学基本理论、感觉与知觉、思维与记忆、心理发展、生理心理、教育心理、工程心理、医学心理研究等八个方面。

在每个方面均按国内外概况、三年计划、八年规划和23年设想安排。

这是一个比较详细和全面的心理学学科发展规划,对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它促进了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参加会议的代表会后立即向所在单位领导汇报并召集开会传达《规划》会议精神和内容,积极开展工作,争取已转业的同行归队,恢复已停办的教研室,重新开展实验研究。

平谷会议开始全面恢复我国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扭转了心理学在“文革”期间被迫停顿的境地,是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8 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十年动乱后,中国心理学会于1977年11月开始恢复活动,并与国际心理学界迅速开展学术交流。

1978年初,中国心理学会组成评论冯特心理学工作小组,为参加1980年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会议中有纪念冯特创建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00周年活动)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