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发展心理学简史及代表性理论观点

合集下载

国家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上课讲义)

国家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上课讲义)

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史瑞君2010年3月发展心理学知识结构:第一节概述单元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发展的规律。

内涵、基本性质、研究任务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广义¡ª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狭义¡ª¡ª个体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最佳学习期。

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名词。

⏹●用来表示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

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K﹒1937)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单元二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ª¡ª19世纪后半叶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德国),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ª¡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ª¡ª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

单元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二、纵向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交叉设计单元四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1、单因素论高尔顿、霍尔、詹森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2、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施太伦、吴伟士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核心¡ª¡ª发生认识论一、心理发展观二、心理发展建构说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四、心理发展阶段说一、心理发展观1、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2、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起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二、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二章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第二章心理咨询发展简史

心理咨询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技术、一种职业,其诞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纵观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特殊是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情况,从总体上说,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分化不很明显,两者基本上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共同发展的,彼此之间并未有严格的区分.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以下的心理咨询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我国心理治疗的发展史.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比较零散,虽然在职业指导、心理测量等方面开展过一些工作,但它们并不属于当今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流,而且也未形成较大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既有蜿蜒、停滞,也有兴旺、发展.钟友彬 1991 年根据对国内公开辟表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把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分为:空白阶段〔1949 年以前和 1949~1978 年之间〕、准备阶段〔1979~1985 年〕和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0 年〕[1] .钱铭怡将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划分为 4 个不同阶段:启动阶段〔1949~1965 年〕、空白阶段〔1966~1977 年〕、准备阶段〔1978~1986 年〕、初步发展阶段〔1987 年以后〕[2][3] .现根据钱铭怡的观点,对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介绍.一、启动阶段〔1949~1965 年〕在这一阶段中惟独少部份专业人员进行了零散的心理治疗工作.在此阶段影响最大的工作为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1958 至 1959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组、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和大学卫生院与心理学系合作,首先在大学对患神经衰弱的学生们进行了快速综合治疗,而后治疗对象扩展到工人、军队干部和门诊病人.这种疗法综合了医学治疗、体育锻炼〔如学习太极拳、气功、跑步等〕、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巴甫洛夫学说来解释神经衰弱的病因,以解释、鼓励、要求和支持等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 从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7] .后来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与慢性病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 10]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李心天将此法作了总结和提炼,称之为"悟践疗法〞[11] .二、空白阶段〔1966~1977 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更是处于被批评的地位,当时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了一切,因此在 1966~1977 年,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一篇心理学文章或者一本心理学著述发表,故称之为空白阶段.此阶段,很值得一提的是钟友彬等人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秘密尝试采用心理分析疗法对某些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为此后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准备阶段〔1978~1986 年〕这一时期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文章开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虽然发表的数量不多,但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西方著名心理治疗家的著作,如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霍妮等人的著作.1979 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一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组织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在每次学术会议上都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临床报告、经验交流和研究探讨,这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全国 X 围内的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讲习班、培训班开始在全国一些城市和地区陆续浮现,这些讲习班、培训班大多属于启蒙性质,传授内容多为某些治疗〔如行为治疗〕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巧,且时间较短,但它为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培养了初级的人材,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与实践打下了基础.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一些精神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开始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展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定条件之一是设置临床心理科; ##、的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从整体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还不够普与,所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方法较少〔多为支持性疗法和行为疗法〕 ,且咨询和治疗的水平也有限,但仍在心理学界、精神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有识之士如钟友彬、鲁龙光等已开始进行所谓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努力,他们不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心理分析、疏导的治疗方法.四、初步发展阶段〔1987 年至今〕1987 年以后,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1.公开辟表的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之以前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数量方面,钟友彬对 1990 年以前国内公开辟表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987 年发表的文章数量首次超过了 10 篇,以后连年递增,至 1990 年达到20 篇[12] .钱铭怡曾经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这三种专业杂志中的文章进行过统计,1994 年和 1998 年先后两次浮现发表数量的高峰[13] .在质量方面,能昌华等对 1982~1994 年我国专业杂志中发表的心理治疗文章的类型进行过统计,在这些文章中最多的是个案报告与案例观察,对照研究文章仅 29 篇[14] .而钱铭怡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这两本专业杂志 1998 年发表的有关心理治疗的文章的统计发现,仅这两本杂志在这一年中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超过 1982~1994 年共 13 年的半数以上〔对照研究文章总数为 16 篇〕[15] .这一数字反映了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工作者水平的提高与研究工作的深化.除了上述情况之外,专业杂志所发表的文章的主题与内容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一领域新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系与其性质的讨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开始浮现对心理治疗中影响疗效和治疗改变的因素等讨论的论文.此类文章的浮现表明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的工作日益深入与成熟.此外,1987 年以后除了不断有国外心理治疗名著被翻译出版外,由我国专家自己著述与编著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著作也陆续问世.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钟友彬所著的《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鲁龙光所著的《疏导心理疗法》和许又新所著的《神经症》等.2.专业培训和管理逐步规 X从 1987 年至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事业在我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许多从业人员只受过很少时间的训练或者只受过某一相关学科〔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训练,因此在咨询和治疗活动中遇到不少艰难.针对训练不足的问题,我国专业领域已做了多方努力.这种努力体现在三个层面上:〔1〕在大学心理学系对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培训,包括进行课堂理论学习、案例讨论与临床实习等;〔2〕进行心理治疗硕士研究生班课程的培训;〔3〕对在职人员进行连续的心理治疗培训,如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所进行的工作,该项目的特点是:在三年时间内每年两次集训,以欧洲心理治疗培训的标准进行教学.此外,为了进一步规 X 管理,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 1993 年颁布了《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16] ,同年,中国心理学会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17] .20##,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18] ,并已颁布试行.3.相继成立了若干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 1990年 11 月在成立了自己的下属分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1991 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的又一分支——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心理学会于 20##11 月成立了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筹〕.这些组织成立后,积极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组织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培训从业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事业的发展.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机构大量浮现这一阶段全国各地城市已普遍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了心理门诊,在高等院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一些城市甚至在条件较好的中小学也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浮现了专门的心理治疗中心与私人开业的心理门诊.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期刊相继问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 1987 年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5 年之后,又于1993 年创办了《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健康心理学杂志》 ,这三个专业杂志的相继问世,促进了心理卫生领域的信息交流、学术研究、科学普与工作,推动了我国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6.我国专业工作者在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努力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几乎所有西方最主要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技术均已传入我国,龚耀先、李庆珠对 457 个开展心理治疗的单位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专业工作者应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挨次为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支持疗法、心理分析、森田疗法、生物反馈、催眠暗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和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19] .钱铭怡认为,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受到西方不同学派极大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很大影响,表现出指导式的治疗倾向、整合的治疗倾向、顺应自然的治疗倾向等特点[20]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与其方法来源于西方. 由于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人所遭遇的挫折与艰难、人的对付与适应心理问题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心理治疗的理论、模式和具体方法,所以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者在应用西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面临着如何使之适合于中国的国情的任务.多年来,我国的许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者向来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努力使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与我国的国情,特殊是与我国的文化相适应, 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我国自己的独特治疗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大陆、 ##和##的专业工作者为此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其中的不少成果反映在曾经文星主编的《华人的心理与治疗》一书中.在我国大陆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钟友彬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和 X 亚林、杨德森倡导的道家认知疗法.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要求病人对他们的症状是以儿童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解决成年人所遇到的问题这一点达到领悟,从而以成熟的行为模式代替幼稚的行为模式.这种解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顺应自然而发展的要求,于是是病人能够而且易于领悟和接受的.迄今为止,此疗法已跻身于我国专业人员常用的几种疗法之一.X 亚林、杨德森的道家认知疗法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并参考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学而创立.其治疗要求来访者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他们从 1995 年开始提出有关观点,并与我国多个单位协同进行临床实践研究, 目前研究正在继续进行.〔2〕整理和挖掘中国传统思想与医学中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论述和方法.这方面目前有了一些研究报告,但尚未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技术方法,有待今后做出进一步的努力.现代心理咨询的浮现源于 19 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一种专门的职业,其专业功能、服务对象和 X 围、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和丰富起来的.美国是现代心理咨询的发源地,而且也是心理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了解美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特殊是其职业化历程,对于加速推进我国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20 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咨询产生的三个直接根源[21] .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是由"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F.Parsons〕于 1908 年率先开展起来的[22] .他在美国波士顿组织成立了"就业辅导局〞 ,并于次年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对人们在择业方面常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建议. 此书为心理咨询的诞生奠定了一块基石.这本书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匡助个人择业的方法学.帕森斯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必须与其本人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相结合.为了得到理想的职业,不仅要对环境〔如成功的条件、工作的性质等〕进行正确的评估,也要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作为美国密执根州一个学区的督学,大卫〔Davis〕是第一个在公立学校建立系统的指导课程的人.他在 1907 年就建议该学区所辖学校每周为学生开设一次指导课程,以塑造学生的人格,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这种做法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是早期心理咨询的主要表现方式——学校指导的雏形.美国耶鲁大学学生比尔斯〔C. M. Beers〕曾经因其兄患癫痫,惟恐这种病遗传给自己,在紧 X、恐怖、焦虑的状态下,精神失常而住进精神病院.在 3 年的住院生活中,他受到种种粗暴残酷的对待, 目睹了精神病院的恶劣环境与其他住院病人所受到的种种非人待遇.出院后,他立志将自己余生贡献给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的事业.他四处奔走,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革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并从事预防精神病的活动.1908 年,他以生动的文笔写了《一颗发现自我的心灵》〔A Mind That Found itself,或者译为《自觉之心》〕一书.此书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比尔斯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鼓励和赞助后,于 1908年 5 月成立了"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此协会工作的目标有 5 个:①保持心理健康;②防止心理疾病;③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④普与对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⑤与心理卫生的有关机构合作.经比尔斯和同行们的努力,于 1909年 2 月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比尔斯的贡献在于使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乃至全社会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起美国乃至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他本人也被视为心理咨询的先驱者之一[2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美国军队面临着对征募的士兵进行甄别和分类的需要,于是委托了一些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种智力测验,这样就可以在培训过程中识别和淘汰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当时设计了两个测验:军队甲种团体智力测验和军队乙种团体智力测验.在军队中的成功尝试推动了其他行业对各种测验的使用, 心理测量学家不断设计了合用于各种情况的新测验.随后测量兴趣、态度和能力的技术逐步发展起来,为职业指导提供了科学手段.从 1930 年开始,以整个人格为对象的咨询发展起来了,包括职业、学校生活、家庭、情感、人格、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都开展了咨询,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在整个 30 年代,最为有影响力的事件是由威廉森〔E. G. Williamson〕所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咨询理论的诞生,即"以咨询者为中心〞的咨询模式,这一模式在随后一段时间里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向来占领统治地位.20 世纪 30 年代末和 40 年代初,个性与学习理论以与心理治疗理论促进了心理咨询的发展.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指导性谈话的临床咨询模式开始为心理治疗的模式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与 30 年代经济萧条局面的缓和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变化对人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或者职业的问题,人们开始在个人适应的各种问题上,特别是情绪或者人际关系问题方面寻求匡助,于是浮现了所谓的"心理治疗年代〞 .罗杰斯〔Rogers,1942〕的《咨询和心理治疗》〔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一书是这个年代的代表性著作.在此书中,罗杰斯对威廉森的"以咨询者为中心〞咨询模式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主要观点提出质疑,反对传统的以咨询者为中心、以直接提问为基础的指导性咨询〔directive counseling〕,提出了"调相对独立于社会的个人情绪问题,要求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来访者主动、自由地倾吐内心的秘密创造适宜的气氛.他认为,个人具有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在动机,应充分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并避免指导式咨询的影响.罗杰斯创立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和方法第一次使非医学的和非心理分析的心理治疗成为现实.在此之前,由于弗洛伊德与其学术的强大影响,心理治疗是惟独医生才可以从事的职业.精神分析在这一领域中独占鳌头.罗杰斯的工作不仅打破了心理治疗领域中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第一次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联系在一起.40 年代以后,心理咨询这门学科迅猛发展.它不仅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研究〔如学习、动机、情绪、测量、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等〕中吸收营养,也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卫生学、语言学等领域吸收了养料.50 年代是心理咨询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52 年,分别成立了美国心理学会〔APA〕第 17 分会"咨询心理学分会〞〔DCP〕和美国人事与指导协会〔APGA〕, 这对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成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量新的咨询理论和方法纷纷涌现且逐步成熟,如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如 J. Wolpe 的系统脱敏法〕、认知理论〔如 A. Ellis 的合理情绪疗法〕、 E. Berne 的交互作用分析法以与人本主义咨询理论、小组咨询方法等.这使心理咨询者的眼界大开, 服务能力也得到了空前提高.此后,随着对心理咨询者专业角色的明确定义,建立了一系列州级和国家级的职业道德规 X、培训标准、权力 X 围、 ##书、职业证书制度,心理咨询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专门职业.。

第2讲--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和方法

第2讲--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和方法

第二讲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和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一〕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1.先驱性研究除达尔文外,按照时间的次序列举一些主要的先驱性的研究.<1>提德曼<Tiedemann>,德国人,医生.用日记法对自己孩子的发展作了详细的观察记录,1787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一书.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五六十年,到了19世纪中期,才受到国际上的注意<1863年译为法文,1897年译为英文>,产生很大的影响.<2>罗别许<Lobisch>,法国人,儿科医生.1851年发表他的《儿童心理发展史》,偏重儿童生理发展的研究.受到当时人们的热烈欢迎.<3>席格门<Sigismund>,法国人.1856年发表他的《儿童与世界》,记录他的男孩出生以后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研究.<4>库斯谟<Kussmaul>,德国人.1859年发表他的《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这已经接近实验法了.<5>太因<Taine>,法国人.研究儿童和种族的语言发展,1876年出版《儿童与民族语言的研究》一书.以上这些研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大多限于早期年龄,特别是三岁以前;<2>大多限于感知觉、动作、语言发展的研究,思维、个性方面的研究很少;<3>大多是用日记法<或传记法>,规察研究较多,其他方法较少;<4>由于方法上的问题,科学性一般不是很高的.但是它们却为普莱尔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材料.2.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3.普莱尔〔1842-1897〕的生平与著作〔1〕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2〕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都进行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1882年他将记录整理成《儿童心理》一书出版.〔3〕全书分三编:其一关于感觉,其二关于意志〔主要是关于动作〕,其三是关于智力〔主要谈语言的发展〕.这部著作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二〕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开创期〔1882-1910左右〕〔1〕霍尔〔1844-1924〕和复演说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Hall 1844-1924〕,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作为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他在冯特的影响下在美国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1891年他创办了《教育学报》,大量刊载有关儿童心理研究的论文报告<这个刊物在霍尔逝世后改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作为对他的纪念,现在仍继续出刊>.他主要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由于方法的不完善,科学价值不很高.他的《青年期》<1904>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中译本《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是《青年期》一书的缩写本,这书的特点,除了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以外,在理论上他把当时生物学上复演学说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他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的进化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鳃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学上的复演学说,一直引起心理学界很大的争论.〔2〕鲍德温的"融合理论〞鲍德温<1861-1934>全美第四届心理学会主席和国际心联主席.代表著作有《心理学手册》、《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与伦理的诠释》.鲍德温的"融合理论〞试图阐述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顺序.用他自己的话说,其目的在于勾画出"发生心理学体系〞的轮廓,以期创立一种将"最新的有机体适应的生物学理论与婴儿发展的学说融合生成的理论〞.鲍德温将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部分,即儿童认知的发展、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行为的个体发生与行为的种系发生的关系.这三者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这一理论构成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思想雏形.〔3〕杜威的心理学思想●杜威〔1859-1962〕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是《心理学中反射弧概念》.●他强调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这一思想对皮亚杰有很大影响.〔4〕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施太伦〔1871-1938〕是一名出色的儿童心理学家.代表作是《六岁以前早期的儿童心理学》.他将研究拓展到六岁儿童,并在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施太伦是属于人格主义哲学观点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在宇宙中,人格是唯一的实在,个人是这一人格的具体体现,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他并且认为人格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实现又和客观环境分不开,一方面,目的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影响目的的实现.因此,他在遗传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所谓"辐合说〞,认为遗传环境是不可分的,表面是折中调和论,实质还是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他和霍尔一样,特别强调复演说,这是和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分不开的.〔5〕比纳的测验学派比纳和西蒙1905年编制了第一个测量儿童智力发展的量表,1908年又进行了修订,并发表了他的著作《儿童智力的发展》.这一测验后被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2.融合期〔两战期间〕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派. 〔1〕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后面重点评述〕〔2〕华生〔1878-1958〕和行为主义学派〔后面重点评述〕〔3〕考夫卡、勒温和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先于部分,它不是部分简单的综合,整体包括了部分所不存在的性质.他认为儿童个体和其环境组成不可分割的心理生活空间,在心理生活空间中有各种区域关系,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儿童的心理活动. 〔4〕彪勒夫妇的复演说●彪勒夫妇,维也纳大学心理学教授.彪勒先生著有《儿童心理发展》〔1930〕;彪勒夫人著有《人生第一年》〔1930〕、《儿童发展测验》〔1934〕、《从出生到成熟》〔1935〕.●彪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是属于所谓复演说.他们将动物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本能阶段、训练阶段、智力阶段.这实际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观点.●彪勒夫妇还编制了1-6岁儿童发展量表,每一年龄包括六个项目:感觉作用、身体运动、社会行为、学习、运用物体能力、心理创造力.〔5〕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格赛尔著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925〕、《儿童发展研究》〔1948〕、《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1940〕、《青少年,从十岁到十六岁》〔1956〕.他对儿童心理进行了长期的纵向研究.他编制了1-5岁儿童心理发展量表──耶鲁量表,这个量表包括四个项目:运动、语言、适应、社会行为.●他的主要观点是"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内环境有关〕和学习〔外环境有关〕.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他的一对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双生子分别从48周和53周开始爬梯,后爬者在经过两周以后即赶上先爬者.〔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3.成熟期〔二战至今〕〔1〕研究主题的小型化和综合化相结合〔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成为主流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这是确保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要条件.影响研究客观性的两个方面因素:〔1〕客观方面的因素:●问题的提出〔问题是否真实存在〕●研究的设计〔研究方法、变量控制、数据的采集等〕、●数据的处理〔方法与严格性〕●结论与推论〔扩大推论的X围〕〔2〕主观方面的因素:●恶意捏造数据;●有意忽略重要数据;2.教育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心理发展的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其基本要求是:不能损害个体身心发展,不能提出与教育目的、任务相违背的图片、问题、作业等.3.矛盾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心理发展的研究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以矛盾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其基本要求是:处理好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重视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4.层次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注意心理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以适当的表层形式来揭示心理的深层结构.〔如以"临床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个体对具体事物的运算中所包含的思维,比以语言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思维早好几年.〕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将理论的研究与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其基本要求是:研究实际的问题,避免纯"理论〞的研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类型1.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批人进行长期或终身的跟踪研究.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彩这一方法进行研究,并编著了《儿童心理》一书的.〔1〕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2〕纵向研究的缺点●研究时间长,变量会不断增多,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研究;●被试重复参加同一类测验,影响被试情绪,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样本会因时间的延续而减少.●被试人员的变化和研究人员的调整使研究的可信度降低;●最为重要的是,无法确定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年龄变化的结果,还是由于实验引起的,生活经历的不同的结果.2.横向研究设计横向研究是指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个体进行研究.〔1〕横向研究优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具有省时、省力、省钱的特点.〔2〕横向研究缺点●由于时间短,缺乏连续性,不易看出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折点,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十分复杂.3.聚合交叉设计同时测查不同年龄的个体〔横向研究〕,再对所研究的对象集体追踪测数年〔纵向研究〕.吸收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如达尔文的《一个儿童的传略》,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观察法一般用于研究复杂中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的问题,但经过严格设计了能为探明因果关系提供重要线索.观察法的使用包括下列三个步骤:●确定目的●确定方法●实施观察观察研究的策略主要有:●时间取样策略●事件取样策略●参与观察策略●行为核查表策略2.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表、各种测验的方法了解被试情况的研究方法.使用调查法要特别注意:●取样的代表性●测量的可靠性与稳定性3.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创设或控制一些条件,以探明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无关变量的的控制是实验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的问题.〔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还在研究中使用两难故事法、对偶故事法、故事续成法等方法.〕〔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研究变量的复杂性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在研究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因变量〔心理发展变化〕完全归结于年龄,而要努力发现导致因变量〔心理发展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很大,对象的复杂性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特点对研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1〕在幼儿的研究中:●幼儿对指导语的理解能力不足;●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差;●觉醒状态短;●心理的稳定性差,使实验操作往往不能连续;〔2〕在青少年的研究中●心理的敏感性〔对涉与个体尊严的事比较敏感〕●心理的闭锁性〔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3、无关变量的干扰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出现无关变量的干扰,如:●"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新的刺激情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皮格马里翁效应〞4、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意识性,对真实回答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在研究中出现:●"掩饰〞心理●"从众〞心理,5、研究被动性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不能对象进行随意的控制,具有被动性,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道德●伦理●人道。

发展心理学概述课件共56页文档

发展心理学概述课件共56页文档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 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 比较心理学 / 动物心理学(条件反射)
心理的种族发展: 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

广义心理学:发生、发展。
狭义心理学: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理解: (1)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 它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
(1)时效性较差 (2)被试容易流失 (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将上述两种方法加以融合。
例如,假定想研究6—12岁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可以从2008年开始测量一个6岁的样本和一个8岁的样本的 逻辑推理能力。
两个儿童样本,一个样本生于2002年,一个样本生于 2004年,对他们从6岁追踪观察到12岁。这种设计使研究 者能比较生于不同年代的同年龄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情况。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
新趋势
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研究方法的整合
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探讨发展的相似性
探明文化因素对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探查发展的差异性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1.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2.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传统心理学方法、生物医学方法 等多种方法融合
B. 儿童动作发展严格遵循: 上下(3)—前后(4)— 左右(5;7、8)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例如:第一加速期和第二加速期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发展心理学之概述ppt课件

发展心理学之概述ppt课件

–最近发展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融通空间
• 现有发展水平(由已完成的发展程序形成,表现 为儿童能独立自如地解决任务);
• 潜在发展水平(是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心理机 能的成熟正在进行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 能独立地解决任务,须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 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 。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的最佳期限
精选课件ppt
32
(四) Piajet学派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 皮亚杰(J.Piajet)简介:
–当代誉满全球的的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二十世 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 者,其儿童智慧发展的理论是当代心理学和认识论领 域独具匠心的理论体系。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 攻击性 • 性别化 • 自我强化 • 亲社会行为
精选课件ppt
28
(三)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 基本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观
• 认为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 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 机能转化的过程。
• 把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两大类。这两者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 前者是种系发展的产物,后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一、发展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儿童心理学产生的三大历史原因:
–1、近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2、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量子学说、物种进化学说)
–3、近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精选课件ppt
12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简史
二、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 古代儿童观的问题
•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 说”和法国卢梭以“儿童为中心”的研究, 导致了儿童心理世界研究的独立性。

《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2)

《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2)

(3)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渐具备了 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 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中,
存在着不平衡性,表现为个体发展的差异和思维
对象的差异。
2021/8/17
30
2、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
(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具有预见性; (3)思维是形式化的,即进入皮亚杰的形式 运算阶段; (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化, 即所谓元认知明显化; (5)思维能跳出旧框框,追求新颖的、独特 的因素,追求个人的色彩。
2021/8/17
27
第四章 青少年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事物和现象并运用知 识、经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与认 识活动有关的能力;
思维是人运用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 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智力的最高级 和最核心的部分。
智力与思维的关系应该是:智力包括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2021论 1、研究方法:临床法 2、划分阶段的依据:心理运算,即一种内 化的可逆的动作。
3、思维发展的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形成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2—7岁):形成表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成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运用假 设进行思维
2021/8/17
9
(三)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最早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1892-1982)
发展心理学在中国诞生和发展已近百年历史, 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
2、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特有的和重要的现象, 也就是揭示在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心 理发展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交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刺激决定的,而不是 由内在的心理或遗传因素决定。
强化与惩罚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即强化或惩罚,决定了行为是 否会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结果,通 过操作条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由遗 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先 天遗传基因的展开和实现,环境的作 用只是引发和加速或延缓这种发展。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 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模式在 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环境的作用相对较小,只 是辅助性的。
04 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约翰·华生
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立 者,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 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或内部心 理过程。
斯金纳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 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 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 的影响。
班杜拉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 物,他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在学 习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较小,环境因素 是决定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个体行为 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虽然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的作用,但也承认遗传与环境 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个体差异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共同 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课件(21张)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课件(21张)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人本主义观点 对人性的看法
能动的、潜能是无限的
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 展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在研究人类行为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寻找行为模式。强调个人成长 关注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试图研究整体的人,整体的观点
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例如,要求观察者报告他们对一个特定的音乐和弦的反应
University of Liepzig
心理学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
铁钦纳(1867-1927) 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
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合成 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研究人 的直接经验。
从反对构造主义到学派林立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认知神经科学
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20世纪80年代开始活跃起来。当时,认知心理
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开始使用脑成像技术来记录 人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大脑活动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社会文化取向
对人性的看法
研究的焦点
无意识驱力、冲突
基本研究主题
把行为作为无意识动机的外显表达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PPT21页)
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马斯洛(Maslow)
心理学应当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 现象学方法研究个体自我的内心感受。
罗杰斯(Rogers)
来访者中心 无条件积极关怀、实现自己的潜能
社会力量、文化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发展心理学简史及代表性理论观点本讲目录一、西方发展心理学的简史二、中国的发展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8大发展心理学家)一、发展心理学的简史㈠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⒈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一些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这些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近代发展心理学的黎明。

⒉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世系》,1876年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推动了人们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兴趣。

㈡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㈢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⒈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时期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威特海默等人的格式塔学派、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彪勒的维也纳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瓦龙的巴黎学派等。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加时期儿童心理的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诸如研究手段的生态化、现场化、跨文化、综合化、现代化、数学化和社会化;研究内容也有了新的进展,诸如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儿童早期教育、发展关键期、个性社会化、亲社会行为、自我意识发展以及性别化等问题;研究还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实际服务。

重要知识点:生态化运动(ecological movement)★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才能揭示心理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减少研究的人为性,提高研究效度;★脱胎于生态学理论,实质是现代系统科学方法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

㈣儿童心理学演变为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过程⒈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⒉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⒊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进展西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⑴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⑵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⑷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⑸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研究动态:当前发展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⑴对胎儿发育和优生问题的研究;⑵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早期教育的研究;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⑷青少年生理变化的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⑸中老年智力特征的研究;⑹中老年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⑺个体性别化的实现问题的研究;⑻电视与个体发展的研究;⑼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研究举例:关于电视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自 20 世纪 50 年代电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来,它对儿童的认知、学习行为及社会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有关的研究(Corteen&Williams,1986; Bandum,1963;Wim,1977)偏重于调查电视对儿童社会行为及学业成就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考虑到电视对儿童发展的潜在影响而精心制作的电视节目,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和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趋于揭示儿童收看电视的认知机制及其发展特点。

其中,儿童对电视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已成为研究的中心内容。

对于儿童注意和理解电视信息的心理机制,研究者提出了两种理论假设,即被动反应理论(passivereaction theory) 和主动加工理论(active process theory)。

持被动反应理论的研究者(Singer,1980)认为,儿童对电视的注意主要受电视呈现的知觉特征的影响,儿童对电视的注意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化的反应,他们只能产生低水平的被动加工,而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而持主动加工理论的研究者(Lorch,1979; Smith et a1.,1987)则认为,儿童能对节目中可理解的信息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加工和理解,儿童在电视面前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决定儿童对电视信息加工的因素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兴趣以及电视信息的可理解性,儿童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对电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产生儿童化的理解。

罗砌 (Lorch,1981)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整合,并区分了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两种信息,一种是显性信息,即电视节目直接呈现给人们的感觉信息;一种是隐性信息,即在电视节目背后需要经过思维加工的信息。

人们对前一种信息的获得是通过被动反应理论得以解释的,而对后一种信息的获得则可用主动加工理论来解释。

据此,胡斯顿和莱特 (Huston &Wright,1989)认为,儿童对电视信息的加工既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这主要依赖于儿童接受的节目的特点。

二、中国的发展心理学㈠中国发展心理学观念和思想的历史悠久㈡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近半个世纪,我国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从1978年以来,朱智贤、林崇德教授等人提倡: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照抄前苏联,正确途径应该做到摄取、选择、中国化。

近年来,台湾不少心理学家也持以同样的观点。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此处重点讲授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的代表性观点,包括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华生、斯金纳和班都拉的行为主义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和朱智贤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所持的发展心理观有立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认为谁对谁错,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论各家各派的理论观点,从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

㈠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⒈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做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观点的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观点。

⒉弗洛伊德简介(Sigmund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生于摩拉维亚,1860年随着家庭迁居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曾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6年—1938年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起初采用催眠术,后来发现有其局限性,受名医师布洛伊尔(Josef Breuer)的启发改用宣泄法。

即在催眠条件下让病人将内心积郁倾诉出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后来弗洛伊德又和布洛伊尔联合研究癔症治疗,于1896年弗洛伊德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1900年他出版的《梦的解释》通常被人们视为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式。

弗洛伊德深受物理学家汉霍兹“流体力学”的影响,视人为一个能量系统。

又受生理学家布鲁克的影响,认为人是各种力量依能量储存的原理所推动,认为人也和其它动物一样,为本能所策动,其本质主要为性和攻击的本能,另外,由于19世纪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促使弗洛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最后他提出了一整套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个性发展理论。

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⑴心里地形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他更强调潜意识活动,发现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伟大创见。

重要概念:意识与潜意识——西南师范大学往届考研题意识(Consciousness):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且非常主要的部分。

潜意识(Unconsious):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

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

这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它们虽然不为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灭,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所以潜意识是人们经验的极大贮存库,是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

前意识(preconscious)是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间环节。

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能进入意识,所以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前意识在潜意识与意识之间担负着一定的稽查任务,不准潜意识和欲望和本能随便侵入意识中。

但是,当潜意识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抑望或本能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的渗入意识。

⑵个性结构说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1923)一书中提出人的个性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重要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华中师范大学往届考研题本我(Id),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各种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追求快乐原则,追求最大的快乐争取最少的痛苦。

里比多就被围困在本我之中,它的能量的增加会导致紧张张力的增加。

里比多就遵循着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等,从而产生快乐,但需强调的是本我无法直接与外界接触。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大,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的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学会了通过与外界的交往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

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的发展出来。

自我(Ego)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于本我,一面连接着现实,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考虑到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着活动方式。

自我之所以这么重要是由于它具有次级思维过程,自我的次级思维过程比本我的初级思维过程具有较多的组织性、完整性和逻辑性。

它包括感知、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记忆。

例:计划未来的行动,回忆过去的经验等,而初级思维过程中充斥的许多矛盾,例如儿童处于干渴、饥饿状态,机体就会产生紧张,当他们在等待喝水、吃奶时,本我会产生一种幻觉出现了希望的目标从而通过幻想得到满足。

当个性结构中出现了自我以后,儿童就会按照活动后果的教训来发展活动或抑制活动,此时儿童的行为比之生活开始之初,变得更少盲目性了。

超我(Superego)来自于自我,又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