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描述了文学的定义?A. 文学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B. 文学是一种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文化产品。

C. 文学是一种传递历史知识和道德准则的工具。

D. 文学是一种能够改变社会现实的政治手段。

答案:A2. 文学史研究的过程中,哪个角度的分析最重要?A. 作者的生平和背景。

B. 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结构。

C. 文学作品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

D.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文学流派?A. 诗歌B. 散文C. 小说D. 话剧答案:D二、问答题1. 请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人内心的体验和表达,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它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规范,注重写作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疏离感。

2. 请举例说明一个著名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流变的叙事技巧和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描述了一个在一天内发生的各种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论述题请就以下观点展开论述:文学作品能够启迪人类思想,引发社会变革。

文学作品是一种强大的思想引导和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观点、情感和经历,从而拓宽思维,开阔视野。

世界上许多历史变革和社会运动起初都是由一部文学作品或作家引发的。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这样的文学作品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手法和形式,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它可以通过描写社会问题、展现人性弱点或者表达理想追求,引起读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进而激发行动。

例如,在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时期,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通过描述一个种族主义倾向的社会,唤起了读者对平等和正义的思考,为种族平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①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②简言之,文艺学即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③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艺学的三个分支⑴文学理论:指研究文学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⑵文学批评: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科学。

⑶文学史:从历史的视角,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关系:①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②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③三者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艾布拉姆斯文学研究四要素世界↑作品↙↘读者作者2.文学理论的任务发展论↑本质论←文学活动→构成论↙↘创作论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①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检验)。

●动态的、发展的。

②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总有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为人民大众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的,其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第二节文学理论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①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复杂的,多层次的)②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⑴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⑵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二.文学理论基本形态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①文学哲学②文学社会学③文学心理学④文学符号学⑤文学价值学⑥文学信息学⑦文学文化学。

2.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①文学作为人类的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特点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专管理想的文学形态,特点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特点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近代文学类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3.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管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虚幻性和假定性。

4.诗的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浓缩的反映社会生活,集中的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5.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6.文学典型的特征:文学典型必须具有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7.文学意蕴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8.文学意象的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9.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时间的过程。

特征: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10.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时间是一个叙述单位11.故事时间是指股市发生的自燃事件状态。

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2.视角是作品中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将聚焦点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13.情节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叙事中的事件包裹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

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

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

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

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

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

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三种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概论pdf

文学概论pdf

文论十讲提纲文学概论一、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语言和语境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它以文字为媒介,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文学的特性包括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等。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文学作品由主题、情节、角色、语言、结构和背景等元素构成。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情节是角色行动的发展过程;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结构是作品的布局;背景是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三、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修辞、句式、意象和表现手法等。

文学流派则是特定时期内一批作家的集体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文学流派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四、文学创作过程与技巧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构思、立意、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写作和修改等阶段。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和反讽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规律的学科,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感情。

七、文学的功能与影响文学具有审美教育、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等功能。

它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传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八、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小说、诗歌和戏剧,文学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融合。

九、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和电影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二、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的构成(填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2、文学活动发生的几种学说及其关键人物(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提出的巫术原理:“相似律” “接触律”(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席勒(4)、劳动说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3、把劳动作为文学起点的原因(1)、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三、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的文化及审美含义(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

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①、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②、形象与理性(从方式看)③、情感与认识(从态度看)3、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的构成,什么是语境(1)、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语言行为,(2)、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话语的构成: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语言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4、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的内容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微软用户1](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2)、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3)、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总之,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4)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的特征,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

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5)、精神生产的特殊性①、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②、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③、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6)、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材料的生产活动)①、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活动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②、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③、最后,文学话语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出现多种可能性2、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1)、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反映的对象)的两种解释①、客体即“自然”说,这以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②、客体即“情感”说,与客体即“自然”说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2)、文学创造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4)、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诗人)解释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3、何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发展成一般比例的”五、文学创造过程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是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基)2、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六、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文学的真实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①内蕴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②、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属性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①、主观的真实②、诗艺性(3)、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2、诗意的裁判谁对谁的评价“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七、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文学作品的类型(填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八、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态的理想形态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包含哪些层次(1)、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3)、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文学典型[微软用户2](1)、何为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A、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C、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整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九、叙事性作品1、叙事的构成有哪些构成、时间的问题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以及视角的问题(人称)(1)、叙事的构成:①、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物、人物、场景等②、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③、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概括的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互相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逆时叙)(3)、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的情境的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①、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②、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③、外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十、文学风格1、创作特性和风格的关系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风格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十一、文学消费与接受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