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合集下载

2022期末考试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2022期末考试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2022期末考试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说明:以下复习要点,基本能够覆盖《文学概论》课的主要内容,笔者整理的只是一个提纲, 许多内容都要和课本结合起来看,不能脱离课本。

如果发现与课本内容有出入的地方,要以课本为准。

有些内容明确指出课本上哪一部分要掌握,本“要点”没有设计试题和答案,这样的内容更要看课本。

另外,本要点毕竟只是一个提纲,有些没有要求的,不是说不用掌握, 有一些和本要点所列的知识点相似的或同等重要的知识点,还是以掌握住为好,把本要点作为一个学习指导和示范,效果会更好。

1、中国古典诗论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著作《诗格》中首次使用了“意境”的概念。

2、文学接受的动机主要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

3、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4、导致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第二文本"与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之间出现异变的原因有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化欣赏能力。

5、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可以称为“零聚焦”叙述,而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故事则是“内聚焦”叙述。

6、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具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二重性特点。

7、高雅文学有时候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8、西方的现代语言学批评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9、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高原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给作家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来的。

10、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乱龙》中创造了“意象”这一概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 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总结资料.docx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总结资料.docx

文学活动四要素 感物说或模仿说的文学观 实用说的文学观 表现说或诗缘情的文学观 客观说的文学观 一、 文学源于生活 • “感物说”: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来解释文学何以发生的。

• 摹仿(imitation )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 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感物说与模仿说的区别•A 、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揭 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

•B 、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阐明了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

• 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比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 上说的。

二、 文学高于生活文学其实是一种价值形态而不是反映形态的社会意识。

文学是一种以价值关系为基础来把握生活的社会意识。

▲文学高于生活有两个涵义:①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摹写的层面上,文学 还需要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

所以,文学所表 现的生活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

②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

作家对生活的理解 和认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决定着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反映生活。

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的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

(间接性)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精神性)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 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韵律性) •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人们借助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 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归纳(部分)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归纳(部分)

一.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2.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社会科学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5.文艺学有自己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而且几乎与文学的历史一样长。

6.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文艺学开辟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是文学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6.人民文学论:关于“人民文学”的内涵,第一,不能将“人民文学”简单地理解为文艺题材问题。

第二,也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一个认识问题。

第三,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抽象的概念。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概念及定义
1. 文学概念的演变
2. 文学的定义及特点
3.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二、文学的分类
1. 文学体裁的分类
2. 文学流派的分类
3. 文学作品的分类
三、文学思潮
1. 文艺复兴
2. 古典主义
3. 浪漫主义
4. 现实主义
5. 自然主义
6. 象征主义
7. 超现实主义
8. 后现代主义
四、文学理论
1. 形式主义
2. 结构主义
3. 话语分析
4. 读者反应理论
5. 心理学批评
6. 后现代批评
7. 后殖民主义批评
8. 女性主义批评
五、文学批评方法
1. 传统批评方法
2. 新批评方法
3.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4. 话语分析批评方法
5.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6. 心理学批评方法
7. 后现代批评方法
8. 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
六、文学史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国现代文学史
3. 世界古代文学史
4. 世界现代文学史
七、文学作品分析
1. 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2. 文学作品的风格分析
3.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
4. 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
八、文学批评实践
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评析
2. 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3. 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
4. 文学作品的社会批评
以上是文学概论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是指对客观现实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是指把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虚幻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弄超出本义的内涵,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通过暗示表现出来。

诗: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复杂完整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喜剧、悲剧与正剧,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与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它的主要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学:叙事学是指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个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影响后出现的,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尝试和探索形成的一种新的研究叙事的艺术理论和方法。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引言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人们用以理解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本文将对文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帮助学生复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第一章:文学的定义和特征文学的定义是多元的,既包括狭义上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包括广义上的口头文学、传统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等。

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文字表达、审美价值和言说功能。

文字是文学的基础单位,文字的选择和运用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审美价值是文学的核心特征,包括情感共鸣、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等。

言说功能是文学作品传递信息、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的口头传统,随着进化和历史的演变,文学发展成了书面传统和口头传统两个分支。

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时期和阶段,如原始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现代文学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第三章:文学的类型和体裁文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体裁,如史诗、戏剧、小说、诗歌等。

每种类型和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

史诗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来表达崇高、纯洁和伟大的价值观。

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来传递情感、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形态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是近现代最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通过叙事方式刻画人物心理、揭示社会现实和反映个体命运的种种可能。

诗歌是对抽象思维、感情和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与表达。

第四章:文学的主题和风格文学的主题是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可以分为人性、爱情、自然、社会等不同维度。

文学的风格是指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的语言、叙事方式和形式结构。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个体作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第五章: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相互交织,文学既反映社会现象、思潮和价值观,又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推荐5篇)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推荐5篇)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推荐5篇)第一篇: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一、选择填空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

(马克思)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

(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1.文学活动发生的四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弗雷泽《金枝》)、宗教发生说、游
戏发生说(康德)、劳动说。

2.文学活动发展的几种动力: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
的人认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还有的则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
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
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
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4.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
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5.灵感:是指形象思维中因偶然机遇的触发而产生的豁然贯通、文思泉涌、创
造力发挥到极致而写作格外得心应手的高效率状态。

特征:1、从灵感产生
的情形来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2、从灵感出现后的状态来看:专注敏捷,紧
张亢奋3、从灵感的功能来看:超常独特,富于创造(怎样看待灵感?)
四.论述
艺术真实的含义;
五.评析
文学创造
一、物化阶段产生的矛盾
(一)“手”“心”不一:在具体写作时,作家会出现创造出的意象与构思中的形象不一致,造成心手不一,这就是意图与作品的矛盾。

(二)矛盾产生的原因:1、主体易变性:情感/情绪/审美价值2、构思易变性:进
行/深化/拓展3、动机易变性:在创造过程中由于外部刺激造成创作动机的改变(三)矛盾的表现:1、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当作家创作的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成熟后,便形成自己的性格逻辑和成长轨迹,常常违背作家创作的意图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

2、作家创作动机中途变换作家在物化的过程中,由于
外在的刺激或从材料中发现了新的寓意,从而突破原有的创作意图而产生新的意图。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1、语词提炼:(1)语词提炼的内涵:是指在物化阶段作家要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中的形象、意念,准确、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

(2)语词提炼的原因:首先,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时间上/空间上;其次,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个人的多样性/事件的无限性/感知的细微性/情感的无穷性。

2、技巧的运用:(1)技巧运用的含义:是指创作主体将构思好的内容和中心意念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段恰当的、充分的、自如的表现出来的方法或能力。

(2)技巧运用的原则:①为物化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合理性②为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合情性:合乎情感发展的逻辑;合乎情节发展的逻辑。

三、即兴与推敲
1、即兴:即兴是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情况。

即兴创作的条件:首先,材料储备/情感积累。

其次,环境气氛/心理契机。

再次,综合心力/长久酝酿。

最后,天赋气质/本领技巧。

2、推敲推敲是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物化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推敲的内容:语词:精雕细刻细节:提炼加工人物:安排设置章节:结构转换意境:合成营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