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文学:是一种可能引起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文本(语境)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史(具体的文学作品,历时)文学批评(具体的文学作品,静态)、文学理论(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共时)文学的文化含义: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言语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言语行为及作品,包括诗歌、小说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索绪尔将其划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言语行为(一套成体系的语法系统,普通话、英语等)言语:个人的实际言语行为,强调动作(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语言系统: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诗人朗诵时应该用普通话)文本:真实存在的内容,写下来,打印的文字文学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语:指语言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

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强调感受。

蕴藉: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文学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积累素材: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想象: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联想:由此及彼,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灵感: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直觉: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直接了解和揭示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感情:包括情绪和情感。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4汉语言田昭波一、填空(定义和描述)1.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驱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内部驱动力。

2.心理迷狂说(柏拉图):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3.虚静说:“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4.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试题13套含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试题13套含答案

文学概论〔网络课程试点〕-0002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客观题判断题〔共10题,共40分〕1. 从批评者与作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不具有规X引导作用。

T √F ×参考答案:F;考生答案:F;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42. 暗示性可以说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T √F ×参考答案:T;考生答案:F;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03. 文学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T √F ×参考答案:T;考生答案:F;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04. 典型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个形象。

T √F ×参考答案:T;考生答案:F;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05. 文学媒介产生只有这种媒介才会产生的形象与其意义。

T √参考答案:T;考生答案:T;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46. 文学写作不仅是民族的,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T √F ×参考答案:T;考生答案:T;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47. 媒介是文学中的次要因素。

T √F ×参考答案:F;考生答案:F;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48. 影视文学要把文学语言"翻译"成影视语言,使它们和银幕上的视觉形象发生间接关系。

T √F ×参考答案:F;考生答案:F;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49. 从意象的接受效果来看,文学意象往往显得意味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

T √F ×参考答案:T;考生答案:T;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410. 语言是意义的生长地,语言使意义得以生成。

T √参考答案:T;考生答案:T;试题分数:4;考生得分:4主观题作品分析题〔共1题,共60分〕作品分析题:请在下面所给出的诗歌、散文、小说三类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部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同学们可以根据文学概论课程学到的任何理论知识与观点,既可以选取文学的属性描述、文学的语言特点、文学的形象性认知理论、文学体裁的特征表现、文学的阅读理论或者文学批评的相关模式等等对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文学概论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期末重点一、什么是文学我们一般而言的“文学”,是现代审美意义上的“纯文学”。

但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的创作和观念从来都是开放性的,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纯文学”只是一种历史的建构。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一)古典文学理论1.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主流形式有文论、诗论(诗话)、词论(词话)曲论(曲话)和散文、小说(含戏剧)评点等,另外,也大量杂糅于诸子著述、注疏、书牍、序跋、史籍、小说逸闻、碑文铭刻、文人札记和诗文之中。

2.西方古典文学理论西方古典文学理论的基本形式是诗学与修辞学,二者皆诞生于古希腊雅典时期。

但从古罗马共和晚期以降,诗学与修辞学的发展合流,诗学被普遍当作修辞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的发展线索相对比较清晰,其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奠定的。

(二)现代文学理论1.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现代文学理论的诞生经历了古典“诗学”——近代“文学批评”——现代“文学理论”的历程。

2.我国的文学理论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创制,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我国文学理论的受到欧美、苏俄和日本的影响。

就其命名来看,有文学概论、文艺学和文学理论三种称谓。

(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它有其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1.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1)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2)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批评(3)文学生产与消费2.文学理论的性质(1)实践性(2)人文性(3)科学性3.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1)文学哲学(2)文学社会学(3)文学心理学(4)文学语言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三、艺术生产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提出和论述了艺术生产范畴及其丰富内涵。

1.揭示了文学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

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省略加速场景减速和暂停印刷文化中的作者首先手抄本的出现其次印刷文化中的作者首先拓展了图书市场带来经济投入与效益的同时也催生了作者与其著作权的关系以及文学文本生产的复杂性其次作者地位的提升既是文学文本的权威又是文学研究的中心作者意图论第一有效的解释是一切人文科学的基础而解释的目的旨在把握真理或真相第二文学文本有其客观意义解释就是发现这种客观的意义第三作者的意图是恒定不变的第四文本解释的最终依据是作者创作文本的意图解释是一种心理学的建构是作者世界的重建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导论 1.理论的复杂性
1)文学理论四要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世界
读者
读者
作家
作品
2)理论的内涵
(1)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 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3)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理论具有反思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 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Chapter 2
1.何为文本结构 1、何谓文本结构 (1)文本结构:文本结构通常指文本内部的组织构架,部分或要素间的关
联方式,可以分为文本的外结构和内结构。文本的外结构,是指文本所呈现的 直观上可把握的形态特征;内结构,就是指文本内部构成的各个部分或要素的 复杂关系。 (2)文本的内结构的构成:文本内一定存在着种种结构规则,而任何文学技巧 和手法,语言的文学性表达,都是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中各司其职地发 挥作用。同时,文学文本的结构带有某种动态性 首先,诸要素的互动与整合 其次,诸要素存在着持续的争斗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精选5篇)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精选5篇)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精选5篇)第一篇:文学概论期末考试题一、单项选择(10分,每题2分)下列属于孔子的诗学观的是()A缘情说B 诗言志C诗赋欲丽D兴观群怨在西方,把审美的文学观念从广义的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是在18世纪完成的,由————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把诗与绘画、音乐、雕塑等纳入“美的艺术”范畴中()A布洛B华兹华斯C巴托D 歌德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至少包含了说话人、受话人、————、沟通、语境五个要素。

()A语言B文本C言语D文字变形是作家艺术构思中常见的手段之一,下列不属于变形方法的有()A粘合B陌生化C夸张D漫画英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贝尔提出了影响较大的理论是()A心理距离说B情感投射说C有意味的形式D无意识升华二、是非判断题(10 分,每题1分)1人类最早的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是产生于公元五世纪的陆机的《文赋》。

()2艺术交往论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主要呈现了主导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特征。

()5文学话语蕴籍特点常常具体地体现在含混和含蓄这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6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也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7模仿论是西方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文艺理论观念,而中国古代则没有这类艺术反映论的思想。

()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的理论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9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现实获取和书本获取()10在对待形式问题上,形式主义的理论倾向主要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产生的俄国现实主义、捷克和法国的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观念中。

()三、填空题(15分,每空1分)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2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作者、————与读者。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含义?书本P2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2.文学的侠义书本P4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3.文学的广义。

书本P5一切语言性符号4.谈谈文学的现代含义书本P6三大点5.试论述文学的特征。

书本P8-11三点6.文学的四要素。

书本P12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7.简述六种文学观念。

书本P12-26有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与言论和文化论等六种8.试论文学属性。

书本P26-31三大点9.文学理论的定义。

书本P34两方面界定10.怎样理解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书本P35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两方面11.简述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书本P35-36五种1.什么是文学文本?它有哪些特征?书本P39-42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语言表意系统,包括诗歌文本、小说文本、散文文本、报告文学文本、剧本文本等形态。

基本特征有五点,不一一列出来了2.简述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书本P42-45中国文学文本层面观:(1)言、象、意三层面说(2)粗、精两层面说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观:(1)古典两层面说(2)英伽登的文学文本四层面说3.简述英伽登的文学层面观书本P44-454.结合具体实例谈文学文本层面书本P45-49(1)语言层,可以汪曾祺的《受戒》为例(2)形象层,亦可用《受戒》为例(3)意蕴层,可用戴复古的《江村晚眺》为例(4)余意层,可以王维《终南别业》为例(5)衍意层,可用黛玉读《西厢记》为例5.什么是再现型文本?请结合实例谈其特征书本P50-53再现型文本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具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等特点。

实例可采用西方的巴尔扎克《高老头》或中国刘鹗的《老残游记》6.什么是表现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书本P54-58实例如西方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或中方郁达夫之《沉沦》7.什么是象征型文本?结合具体实例谈其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与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三类。

5、人物就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与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就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就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与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与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就是世界、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就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就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就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就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22、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就是浪漫主义。

23、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4、中国抒情理论史上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就是意境。

25、一般说来,特别强调“艺术家不应在它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的创作方法就是现实主义。

26、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就是席勒与斯宾塞。

27、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与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

二、名词解释1、艺术发现:就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与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与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与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艺术构思:就是指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作家对所积累材料与艺术发现进行梳理、提取、综合、加工,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3、灵感:就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就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与创造性,就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产物。

4、“即兴”:就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5、“推敲”:就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它体现了物化阶段的艰难跋涉的情景。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有一个既成结构图式,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在具体文学阅读活动中,表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7、文学典型:在文学作品中,典型就是指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地概括了某种范围的共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8、悲剧: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在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遭受巨大的不幸,以失败或毁灭结局,从而激起观众的崇敬,惋惜与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这类戏剧称之为悲剧。

三、理解与解释题1、“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从文学作品本文层次的角度谈那您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学作品本文层次就是指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语言就是有内指性的,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符合艺术世界的逻辑。

文学语言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使其具有了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与创造性,熟悉而失去魅力、审美效果减弱,创造对陌生化的追求。

文学语言具有音乐性,节奏鲜明,韵律与谐,念起朗朗上口。

文学形象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就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就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意蕴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情感、理性思考与种种表现在作品中的知识、经验、感觉等。

文学作品意蕴的特征有审美性,寓于形象,浸透情感;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象大于思想”与“第二作者”;丰富性,一言难尽。

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就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

物象,就是思想的体现。

语言,就是物象的彰显。

表达想法没有比物象更好的,表述物象没有比语言更详尽的。

语言在物象中产生,所以通过探求语言可以体察物象。

物象在思想中生成,因此推究物象能够了解想法。

思想凭借物象展现,物象通过语言显扬。

所以说语言就就是用来明示物象的,得到物象就不能执着于语言。

2、“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从意境的角度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

意境,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情景交融就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就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就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随境生,境从意出,诗人把主观情志投射于客观外物,使对象主体化,意境相生,物境与人意相感相通,相互生发,物我相得。

“红杏”这个意象描写了盛开的杏花,词人以此描绘了春景,衬托了春意之浓。

词人在景中藏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拟人手法,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与纷繁,而且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使客观的物象主体化,抒发了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词人用破、来、弄几个字将“云”、“月”、“花”、“影”这几个意象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绝美的暮春之景,云满夜空,并无月色,一阵风来,云开月出,花被风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情景并茂,即情生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词人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生命力,尽显拟人之妙处,词人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花传达出来,韵味无穷。

3、“我所喜欢写作的,就是人类的牧歌,人类的歌谣,人类的传奇……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写它。

”(乔治·桑)结合这句话,谈您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解。

乔治桑就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就是指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样子,通过对生活现象理想化的描写,来表现一定生辉心理与感情的创作方法,它常常以丰富的形象与夸张等手法着重描写理想,表现手法情感色彩热烈。

特点:(1)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创造理想化的世界,理想的社会、自然、人)(2)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感情、热情、激情就是浪漫主义的生命)(3)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常采用奇妙的幻想、非凡的夸张、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浓艳的色彩、怪诞的比喻)4、“……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免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结合这句话谈您对文学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环节的理解。

艺术构思就是指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作家对所积累材料与艺术发现进行梳理、提取、综合、加工,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艺术构思概念也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内容环节:(1)人物与人物关系的确立(2)事件与矛盾关系的展开(3)环境与环境的设置(3)情感与景物的结合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本题可从以下关系展开自我叙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可以为形象思维做思想上、知识上的准备;抽象思维可以渗透进形象思维过程中,对形象思维起指引、规范等作用;抽象思维可以为形象思维作某些必要的补充。

5、“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从抒情性作品中景、情关系的角度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与情语。

景语,即文学作品中用以写景对景物的描摹,状物的语言。

情语,即抒情作品中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对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抒情性作品,在于“情”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寄情,景语与情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情景交融的方式:(书234页可以瞧瞧例子)(1)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传达出内心抽象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景情相生。

抒情者在托物言志、借景寓情的创作过程中,总就是追求着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

6、“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瞧”(鲁迅),结合这句话谈您对“悲剧”本质内涵的理解。

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在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遭受巨大的不幸,以失败或毁灭的结局,从而激起观众的崇敬、惋惜与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这类戏剧称之为悲剧。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以此可举例子,下面就是我举的例子,可自我发挥)(1)从历史的维度瞧悲剧表现的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进步事例与阻碍历史前进方向的反动势力的矛盾。

以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为例,鲁大海愤怒地揭露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发昧心财。

通过父子俩的矛盾得以体现。

(2)从伦理瞧悲剧表现的就是善与恶的斗争,她通过善的被否定摧残来显示她的美学意义。

周冲她就是善良的没有周萍的成熟、周朴园的罪恶,甚至在知道四凤同她哥哥恋爱时,依旧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她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就是触电而亡的结局。

(3)从人性的角度瞧主人公就是善良正义的,她的行为也就是合理的,但就是由于性格上的缺陷致使她在实现自己合理权利中受到严重挫折。

周萍,她可以说就是一个矛盾的人在剧中可以瞧出她就是极力逃避困难的人。

正由于她懦弱的性格缺陷,到最后,让她选择了死。

(4)从社会的维度瞧,人们对社会上反正义反人性的行为普遍认识不足造成的悲剧。

《雷雨》中整个剧情就就是一种错位一种结局认识不足的隐瞒,到最后导致了矛盾的集体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