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概括能力的培养 玛式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我从事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经常在判卷子时看到考试卷子上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题目,分值大,学生得分率低。

每次判完卷子后,感觉部分学生因为年龄小,思维能力水平低,再加上课外阅读量少,导致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差。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是教师缺少必要正确的指导。

那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呢?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学习从文章题目抓概括能力训练题目俗称文章的“眼睛”。

教材中许多文章题目能概括其主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当渗透这一点。

例如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秉笔直书》一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秉”是“拿、握”的意思,还应让他们知道课文题目“秉笔直书”是凸显太史遵守本分、刚正不阿、宁死不屈、气节高尚的高度概括。

太史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在尽太史的本分,为后人留下了事实的本来面目。

“秉笔直书”不单是太史职责所在,更是太史人格精神的写照。

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有利于今后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学习抓中心句的方法来培养概括能力有的文章几个自然段甚至全文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样的语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教学《春潮》第一部分时,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来理解全段;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春天在进攻”的重点词句(如: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瀑布开始活动……)来感受春天即将到来;再指导学生用慢语速、低语调来朗读,使学生体会春潮初起阶段的“弱”。

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这一中心句的概括作用,也有利于其今后类似的写作。

三、教给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

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以下三种方法:1.归纳段落大意,即把各段段意连起来成为连贯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策略作者:梅佳祺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第02期[摘要]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从中年级开始,要求学生逐步掌握概括能力,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存在着概括能力不强,甚至缺失,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观察与实践,在课堂上立足教材,通过有效指导与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提高概括能力,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关键词] 中高年级;概括;能力;策略《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阅读与写作方面,对中年级学段有如下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而高年级学段的要求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从中不难发现,中、高年级学段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事件梗概”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又是“简单描述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的铺垫。

中年级学段阅读的概括能力训练直接关系着高年级段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中年级学段认真培养好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简要概括一篇课文的课题常常是这篇课文的眼目,教师可以通过围绕课题,扩充语句的方法,将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如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课题已经将人物与事情说得很清楚了,学生在通读全文以后,可以结合课题,通过增加一些自己的语言,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就是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又如五年级下册的《大江保卫战》,课文写的就是人民子弟兵英勇抗洪的故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只需要加上时间,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教学实务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苏少妮摘要: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综合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学会概括梳理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文学习 概括能力 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让小学生能够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

这就意味着小学生要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具体而言,即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应遵循的原则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对于课文知识的把握不够深刻。

所以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学生自身的不足。

在追寻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方法、有技巧地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概括。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由易到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概括,可以让他们先对自然段进行概括,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有章可循事物发展是有普遍规律的,在教会学生学概括时,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例如,在对一篇记叙文进行概括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以使其对整个文章脉络有十分清晰明了的认知,以此提升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熟能生巧众所周知,要想掌握一门技能,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精通。

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概括,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师要抓住有效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概括训练。

当然,进行概括训练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来达到训练的效果。

例如,举办一些讲故事大赛,让学生对别人的故事进行概括、评价等。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策略
嘿,同学们!咱今儿来聊聊怎么培养那超厉害的概括能力呀!
你想想看,概括能力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你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比如说读一本书,要是你能快速抓住重点,把那厚厚的书给精炼一下,多牛呀!就好像你能一下子就找到藏在书里的宝贝一样。

那怎么培养这厉害的本事呢?首先呀,要多读!读各种不同的东西,故事书、报纸、杂志啥的。

读的时候别光顾着看情节,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一段主要说了啥呀?整篇文章讲的是啥事儿呀?就像在脑子里过筛子一样,把重要的留下来,不重要的筛掉。

然后呢,学会找关键词。

就像在一大片草丛里找那些特别显眼的小花一样。

这些关键词能帮你快速串起整个内容。

比如老师讲了一节课,你抓住那些关键的知识点,不就等于把一节课给浓缩了嘛!
还有啊,和同学们多讨论也很有用呢!大家一起说说对一个事情的看法,你听听别人怎么概括的,说不定就有新的启发。

这就像一起去探索一个神秘的地方,每个人都能发现不同的风景。

平时呢,自己也可以多练习练习。

看完一部电影,试着用几句话把主要情节说出来;经历了一件好玩的事儿,给别人讲的时候也概括概括。

这就像练功一样,越练越厉害。

你说,要是咱有了这超强的概括能力,那学习起来得多轻松呀!写作文也能一下子抓住重点,老师一看就明白咱想说啥。

以后工作了,汇报工作啥的也能简洁明了,多棒呀!所以呀,同学们,别小瞧了这概括能力,赶紧行动起来,把它练得杠杠的!咱可不能落后呀,要做那能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高手!加油吧!。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一、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

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

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

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二、归纳概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

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浅谈培养中学生的概括能力

浅谈培养中学生的概括能力
行 比较 阅读 , 出这 样一个 结论 : 得 这两 段写 了莺 的歌唱 与歌声 。 这样 , 全课 的教学就 以“ 概括 ” 这种 学法 为线 , 这条
感受 理或情 , 议论 性语句 提示生 活哲 理 , 情性 语句抒 抒 发作者情感 。其 他文体 的内容理解 , 也要 根据文体特 点 进行 。 如小说 , 内容不外乎小说 的三要素和主题 。 j 其 第
能概括全段 内容 的句子恰 好 出现于段 的中部 : 莺雀 的羽
毛暗淡 而缺少光彩 。我们 将这个句子抽取 出来 , 就是此 段 的大意 。
深层含义 , 同析异。 求
面对不 同的文章怎样来概括呢?首先 , 确定文体 ; 接
④用 “ 内容求 同法”对课文 第五六两段进 行概括 。 “ 内容求 同法 ” “ 或 内容求 异法 ” 都可 以用 于对多 个段 的
比较与概括 。 这种方法 的运用能从另一个层 面锻炼我们
着, 根据 文体特点理解 内容 。记叙部分 的 内容主要 是应
理解人物 、 时间 、 地点 和事件过 程等记叙 的要素 。 议论抒 情 部分 的内容主要 是应根 据表 达方 式 的运 用 特色理 解
的阅读能力 。如《 的第 五段 与第六段 , 莺》 我们 可以轻易 地分别概括 出它们 各 自的段 意 : 第五段写莺胆小 而又快 乐, 第六段 写黑 头莺唱歌 的声 音最好听 。然 而如果要 问 这两段 的主要 内容是 什么 , 我们 便得 “ 同” 对两 段进 求 ,
【 民主教 学 】
浅谈培 养中学 生的概括 能力
曾 庆 ( 湖北 省武汉市博学初级 中学 , 湖北 武汉 4 00 ) 3 00
摘要 : 培养概括 能力 , 一要设置 问题情境 ,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 思考 。 二要授 以方法 , 概括 的方法 包括删繁就 简

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训练语文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而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段落概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段落概括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提炼出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而在五年级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段落概括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提高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一、注意段落结构在提高段落概括能力之前,首先要注意段落的结构。

段落通常由一个中心论点或观点开始,再通过一系列论据和例证来支持中心论点。

因此,在阅读一段文字时,要注意分析段落中的关键句和论据,找出中心论点,并理解它与其他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理解关键词段落概括时,理解关键词非常重要。

关键词通常是段落中最能概括段落主题和要点的词语。

通过理解和把握关键词,能够更准确地概括段落。

例如,在一个关于夏天的段落中,关键词可以是“太阳、游泳、冰淇淋”等与夏天相关的词语。

三、运用提问法提问是培养段落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阅读一段文字后,可以通过提问自己来帮助理解并概括段落。

例如,“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什么?”、“段落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概括段落。

四、练习归纳总结练习归纳总结是提高段落概括能力的关键。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年龄的文本,阅读后尝试概括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可以先将段落中的关键句标出,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通过反复练习,可以逐渐提高概括能力。

五、多读多练最后,多读多练是提高段落概括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可以提高对不同类型段落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语文课文、名著或短篇故事,逐渐提高对段落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总结:在五年级语文学习中,段落概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注意段落结构、理解关键词、运用提问法、练习归纳总结以及多读多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五年级学生的段落概括能力。

提高段落概括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将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教材阶梯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基于教材阶梯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பைடு நூலகம்
乔依 对老 妇 人 的关 心 。这样 一来 , 课 文 第一 至五 自然 段 的 内容被 有 机地 整合 起 来 , 让 学 生说 说这 部分 的 主要 内容 就 比较 容 易 了。 2 、 深入 文本 , 抓字 、 词、 句 。笔 者 认 为学 生对 文 本 的解读 不 能 游 离 于 具 体 的语 言文 字之 外 , 如果 脱离 了具体 的字 、 词、 句来谈 感 悟, 那 只 能是 虚无 缥 缈 的空 中楼 阁 。也 许有 人会 说 , 这样 岂不 是 回 到 了传 统语 文教 学误 区: 死 抠字 词句 了吗 ? 其实 不然 , 对 字词 句 的 解 读 正 是 建立 在 学 生 独 特 的 阅 读体 验 的基 础上 的 。只 有个 性化 的阅读 到位 了 , 学 生抓 住 主 旨的 能力 也 增 强 了 。 本 课 教 学 中 笔者 在引 导学 生 感受 乔依 热 心修 车 时 , 通过 “ 蹭破” 、 “ 摘下” 、 “ 几 乎 没有 知觉 ” 、 “ 喘着 ” 、 “ 流 下来 ” 、 “ 沾满 ” 、 “ 脏 ”等字 词感 受 天气 寒 冷, 修车的工作费劲 , 但乔依仍然不怕脏 、 不 怕累 , 卖 力地 帮助 老 妇人 修 车 。在体 会 乔依 生活 贫 困时 , 通过“ …… 乔 依 开 着那 辆 破 汽 车慢慢 地 颠簸 着往 前走 。 ” “ 飞 舞 的雪花 钻进 破 旧的汽 车 , 他不 禁 打 了几个 寒 战 。” “ 乔依 工作 的工 厂在 前 不久 倒 闭 了 , 他 的心 里 很是 凄 凉 。” 等 句子 感受 乔依 的处 境艰 难 。 后记 : 这 篇课 文 比较 长 。 通 过抓 住 这 些 重点 的字 、 词、 句, 就 能 深入 文 本 , 走 进 人 物 的 内心 。 这样 理解 后对 文 章 的概括 就 比较简 单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段学生语文学习中概括能力的培养
进入小学中年级后,语文课文的篇幅变长,内容变深,要更好、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学习课文,这就涉及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初读文章后,能将主要内容大致讲清楚。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翻开三上的语文课本,我发现不少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带有这方面的能力要求。

如: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试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学生的语文教学目标也从字词句的学习中心转移到对段的学习,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但是我发现往往课堂上让孩子简要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得到的回答大多都是“流水账”,变成了复述,也常出现脱离原文、遗漏要点、重点不明的情况,几经删减,指导,才能得到较为合适的答案。

这让我意识到由于低段语文学习注重的还是字、词、句教学,三年级学生刚升上来,对段落的学习,特别是概括能力基本还是“空白”,怎样从开始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哪开始,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直到学生形成这方面的意识。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带着这种“训练概括能力”的意识,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为学生搭建训练的平台,不断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让“概括”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习惯也就是“找感觉”,掌握语文学习中的技能,语感也是很重要的,多接触接触就熟悉了。

每篇课文的学习中(一般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中),我都会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慢慢的会成为一种习惯,自发性的行为有利于孩子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是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
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

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不能掌握知识;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

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是进一步解读课文的基本。

但是,概括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两日之功,需要教师将这一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对一篇新课文,孩子们本身就是怀着想要了解的兴趣的。

开题过后,何不把权利给他们,“想知道吗?自己去找找原因。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啊?”“读后的感受”(散文)
交流答案的时候你会发现答案有时层出不穷了,虽然有些答案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却体现了孩子们不同的“思维轨迹”,有的是拿文中的关键词句作答案,有的只抓了文中他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答案也不完整,有的凡是他看到的基本都讲了下来。

这是教师便有了可以加工的材料了,根据孩子们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引导。

此外,在每课的预习作业中,我都会布置概括课文的作业,让孩子多练。

二、“授人以渔”教学生一些方法
(一)由局部把握到整体感知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三年级的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他们来说确实不易。

孩子们需要循序渐进地引领,需要讲究策略,降低难度,加大训练的力度,才能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才能提高整体感知、准确表达要点的能力。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文章时,我就采用了句词转换的形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情境。

引导学生读句感知,情境概括
开天辟地
天地终于渐渐分开了,再读读第二自然段,用一个成语概括盘古的壮举?(开天辟地)
教师板书,学生在课文这一节旁写上这个词。

顶天立地
句子出示: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文中却用了“顶”和“蹬”(“蹬”用力向下踩)读读,感受到了什么?
请你读一读。

看看插图,读读句子,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盘古此时的形象吗?(顶天立地)学生做记录。

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和经验,第四自然段可以让孩子自己找,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巨大变化)
连词成句,整体把握
这些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词成了孩子们概括文章内容的拐杖,既帮助孩子梳理了文章内容,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也使他们理清了写作顺序和脉络,概括时有了方向性。

(二)分步突破,事件概括到概括大意
有些课文篇幅比较长,情节也比较复杂,要学生一下子概括地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时,应尽量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带进创设的情境,使他们明白概括要简练。

引导时尽量降低难度,可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讲了几件事之后,再让他们概括地讲讲故事内容。

例如《科利亚的木匣》:
整个故事中,围绕科利亚和他的木匣总共发生了哪几件事?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

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

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用一些连词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你能说得既简洁又概括吗?
用这种方法概括不但条理清晰,而且语言言简意赅,学生一学就会。

(三)“特殊句”协助整体感知
这种策略适合特殊型课文,如《香港,璀璨的明珠》、《秋天的雨》等。

可先引领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感知每段大意,找出文中潜在的“总起句”或“中心句”。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句内容的衔接,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有的则要删去重复的部分。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抓重点段,非重点段落可以归并。

《香港,璀璨的明珠》: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每段的中心句)
当然,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通过寻找问题答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扩充文章题目概括大意法、抓住“六要素”概括法(即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填空梳理法等等。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要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学会这些概括的方法,让学生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方法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对这些方法稍加补充巩固,不断地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