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
和平寺禅茶——“茶”中的美与禅

“茶”中的美与禅(一)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倒不如说她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
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鼎盛,她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因为她虽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的一些观点,使她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在东方的许多国家产生影响。
自从圆悟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同时赋予了崇高使命,就是由片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类的一种文明并指导着人们思考生与死、心与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
由此,一碗茶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
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乃为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有人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二)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千家万户,串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维方式开示,到了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法,无疑是禅学的发展与升华。
其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
那么,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介之一了,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
水是无色的,无色既可视为完满具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
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远俗高洁之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之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给人一种鲜活之感。
那么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是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一碗茶中的你只是那一片小小的茶叶呢?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
走进和平县

和平概述2011年末,和平县辖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等17个镇,领导25个居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0个居民小组、3804个村民小组。
和平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今阳明镇),属惠州府所辖。
1949年5月24日解放,先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辖,后隶属粤北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改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与连平合并后称连平县,隶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
1962年6月,连平和平分县,恢复和平县建制,改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1月,新设河源市后,为河源市所辖。
【农业】和平县农业耕地面积28.1万亩,人均0.54亩(按总人口计算),林地面积270万亩。
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2143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5617亿元,2011年达到18.23亿元,比上年增加22.5%。
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大豆、番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1921吨,人均252.7千克,其中水稻110983吨,玉米9443吨。
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木薯、药材等。
2011年,花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1304万亩,产量4879吨,其中花生4879吨,蔬菜种植面积62194万亩,产量96801吨,主要品种有叶菜、豆角、瓜类。
畜牧业以猪、牛、羊、三鸟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9.54万头,年末存栏17.32万头;羊饲养量0.75万只,年末存栏0.62万只,牛饲养量1.25万头,年末存栏1.1万头,家禽饲养量664.94万羽,上市家禽511.72万羽。
2011年生产肉类28323吨,其中猪肉22160吨,牛肉165吨,羊肉28吨,禽肉6020吨,畜牧业总产值4.9亿元。
鱼塘养殖面积315公顷,产量3063吨,淡渔业总产值0.238亿元。
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3.32万亩,其中防护林1.3万亩,森林覆盖率73.4%,活立木蓄积量765.23万立方米。
潮阳和平大峰风景区

调查关于潮阳和平宋大峰祖师的传说2011级对外汉语 2011102153 郑淑文潮阳和平大峰风景区地处324线国道和平路段的旁侧的雄狮山,辟于1989年5月,总面积2.6平方公里,距潮阳市区12公里。
是为纪念建和平古桥造福民众的宋代高僧大峰而得名。
大峰生活的时代是在北宋末年,虽然《潮州府志》载他“不详里氏”,但民间相传他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公元1039年,卒于1125年;原籍浙江温州。
他原是进士出身,因不满当时朝政而弃官削发。
此说虽有待进一步证实,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峰是一位博学之士,且不说民间流传他能给人治病,仅从他建造和平大桥这个气势如虹的工程便足以说明他知识之渊博。
据一些过着长期水上生活的捕鱼老人说,练江和平地段水底有三条(一说九条)红土沙龙,余者为泥浆,而和平大桥所建处便是其中一条。
宋时,根本没有现在的海门湾拦海的桥闸,练江连通大海,“波流湍急”,大峰能“度水之浅深高下”,可见他谙熟水文学和地理学;能“计木石工役”,可见他精通数学和建筑学;能“募众出资”,可见他具有相当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现在的和平古桥一侧还有一条大峰当时建桥遗下的长达六米且又整齐的万斤巨石,这条石能从闽运至此,并能架上桥墩,可见大峰对物理学和动力学颇有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建的新和平大桥在具有现代科学设备的情况下,自始建至竣工还不止一年,而古和平大桥能“周年而桥成”,那么,难怪民间要将他当神进行奉拜。
他信仰的大概是当时颇为流行的禅宗。
他行了不少善事,为乡民祈福禳灾,施医赠药,给灾民治病,同时收验路尸,施棺赠葬,这当然会受到当地贫困老百姓的敬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颠是贴近“上层”的,而大峰却是贴近“基层”的。
因为前者的建树是为了本佛门,后者的建树却是为了众生,有着天渊之别,这就是民间崇拜大峰比崇拜大颠深广的原因。
至于民间把大峰当神奉拜,这也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其中经历了从相信到信仰,从信仰到敬仰,从敬仰到崇敬,从崇敬到崇拜,这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足为奇。
和平网浅谈佛教文化对泰国节日的影响

和平网浅谈佛教文化对泰国节日的影响【摘要】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日益密集,泰国作为亚洲“六小龙”之一,政治经济与我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节日的角度介绍佛教文化对于泰国民众的影响,以使大家对于泰国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
【关键词】佛教;泰国;文化;节日;习俗;影响和平网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由印度皇子释迦牟尼创立,在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外传。
从泰国出土最早的佛像来看,在公元4-6世纪,佛教已在泰国流传,并在之后逐步成为了泰国国教。
佛教传入泰国后,掺入了早已在当地流行的精灵崇拜、祖先崇拜和婆罗门教的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南半岛特点的小乘佛教。
据1995年统计数据,泰国全国人口6235万人,僧侣和沙弥数为63.8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02%,佛教徒则占93.88% 。
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稳定的心理特征的体现,在东南亚诸国中,泰国是节日庆祝气氛浓厚,其节日按照一般分法,可以分为专门性的佛教节日、农业节令性节日和王室纪念日,而在这三类节日里,无一不受到泰国佛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佛教节日泰国作为一个深受佛教影响的国家,全国约95%的民众都信仰佛教,传统的佛教节日自然不会少,万佛节、佛诞节、阿莎加哈普差节都是泰国此类节日中的主要节日,其中万佛节更是这些佛教节日中,最神圣、民众庆祝由来已久的节日。
万佛节在每年泰历的3月15日,如遇闰年就改为泰历4月15日。
相传历史上的这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向不约而同前来集会的1250名罗汉首次宣讲教义,笃信小乘佛教的泰国民众将该次集会视为佛教创建之日,并进行隆重纪念。
泰国的万佛节历史悠久,曼谷到王朝五世王时,官方才开始举行庆祝仪式,使之成为泰国人民传统的佛教节日并于1913年将这一天定为节假日。
同时,国王会亲自参加万佛节,政府也举行相关的庆祝仪式来增添万佛节的节日氛围。
和平寺禅茶——养身养心话禅茶

养身养心话禅茶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
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
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
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
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
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
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
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
这就是茶的来源。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
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据佛教养生资料记载,学习饮茶已经成为佛家弟子的必修课程,据此可以看出饮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佛教养生饮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饮茶是一种生活制度。
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做祭品。
饮茶不仅用做祭品,还是用来联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纽带,一般寺院都有召集众弟子一块儿饮茶的习惯,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一块儿讨论佛经,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种用途之外,还会提供给他们的香客使用,这样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

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和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为岭南九连山区腹世,全境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76 7公里,总面积为2310平方公里。
设有19个乡(镇)、396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总人口49.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
和平县,自秦朝开始隶属龙川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镇平俐头池仲容农民起义析龙川河源两县四图上奏朝庭设置和平县,迄今已历500多年,1958年11月与连平县合并,归韶关地区管辖;1962年6月分县,归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设立河源市,隶属河源市所辖。
和平县是的客属地区,自秦末汉初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
元朝末年至明朝之初,,中原内迁汉从赣、闽等地迁徙进入和平各地,而后陆续迁往各省,最后布衍全国。
鉴于上述县史,和平的佛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南北朝之际,便有僧人在和平活动。
宋朝年间曾建有多所寺庙,元朝年间循州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今和平县彭寨镇公和村)就建有佛教寺院宁泰寺。
建县后和平县内佛寺曰盛,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县城设有僧会司统辖全县僧侣,据记载清乾隆时由广集僧侣担任僧会司,清同治年间,承昌僧侣担任僧会司,清政府规定各寺庙在其收入中必须缴交一定数额的款项支持办学,光绪十二年承昌僧侣继续担任僧会司。
据民国三十年编印的<和平县志)卷五“宗教篇”所列庙、堂、寺、观共78所。
其中有9所载明建始年代明朝前期。
大坝五花嶂的青云寺,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彭寨公和村的宁泰寺建于大元国(1324年),历经兴废,今仍有人管理,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当地群众称之:“先有…宁泰寺‟,后有和平县”。
宁泰寺内有大钟一只,高六尺三寸围五尺八寸钟织铭文大元国、广东道、循州管下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居往奉佛施财信士:黄某、杨某、刘某各施钞四十两,叶某、罗某、陈某、粱某各施钞二十两,张某、李某、方某、曾某各施钞十两,信女温氏、黎氏、胡氏、罗某、叶某各施钞四十两,合工铸造洪钟,冀各家平安、户户安康、四时无灾、八节有庆、恭干三宝,证明前代功德主:罗兴发、粱庆待、阮处可,善男信女,等功德分明。
和平网浅谈信仰的功利化与佛教的入世化

和平网浅谈信仰的功利化与佛教的入世化[摘要]佳木斯地区有大小佛教寺院十座,出家僧尼一百三十余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
佛教信徒的信仰目的各不相同,大多数信众的信仰具有某种功利性和实用性。
各寺院宗教活动普遍积极入世,参与社会生活,贡献社会。
佛教事业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是佳木斯市佛教协会的宗旨,也是佳木斯地区佛教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佳木斯;佛教信仰;人间佛教;和平网佳木斯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建于一九二五年的依兰县慈云寺,依兰县每年的农历四月庙会都在这里举行,对佳木斯地区的佛教信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较早皈依佛门的信众中有一部分是在慈云寺开始走上信仰之路的。
目前佳木斯行政区划内最早的寺院是始建于1938年的“般若大佛寺”,后毁于战火,1990年改址重建于水源山,定名佛光寺。
1990年至今,佳木斯地区共建成大小十座僧尼寺院,市区内有佛光寺、玉佛寺、妙觉寺;汤原县有愿海寺、净如寺;富锦市有永安寺、清林寺、观音寺;同江市有祥云寺;桦南县有圆觉寺。
据佳木斯宗教协会2008年的统计数据,十处寺院中共有僧众32单,尼众102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
每年寺院各大法会期间,吸引来自东北各地的信徒参加,场面壮大。
在信徒中,据调查统计,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超过65%,中老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人,占60%。
信众来自各行各业,皈依佛门的原因各有不同,但90%以上出于某种功利因素。
各个寺院在开展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入世的特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
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不断被解构的时代,“人间佛教”回答了佛教将如何发展的问题,也为佳木斯地区的佛教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信众的一般状况佳木斯地区的皈依居士就其信仰佛教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于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而信奉佛教的。
包括受到家族当中的长辈信奉佛教或作为民间信仰供奉如来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的影响,成年后接续信奉佛教的;也包括家庭或家族中的成员信奉佛教,劝说引导本人去信奉佛教的。
和平寺禅茶——茶就是禅

茶就是禅近年来。
禅很热门,伴随着佛的兴盛而来;但是,把茶连在一起成为“茶禅”。
那是较特别的,也许是茶的流行使然。
何谓“禅”?禅即静虑;禅即正心。
“禅”原是梵音“禅那”(Dhyana)翻译而来。
中国字“禅”的本义,是指祭拜天地诸神的意思。
梵音“禅那”本义就是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为“禅那”。
古人翻译佛经,有取材于《礼记大学篇》里的定、静、安、虑、得,把“禅那”意译为“静虑”。
禅就是“正心”。
大学篇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正心”,依据大学篇本身的解释,是指“心不在焉”的意思。
也就是说。
心如果不留在任何的事物上,就会显现平衡的心态;有了平衡的心态,自然就充满了智能。
我们修禅,就是要练习“心不在焉”,慢慢达到心态平衡的“正心”境界。
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顺其自然,就是“禅”。
禅是对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别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对是非不坚持,不固持已见,而以大众的意见为意见,以能相安无事为原则。
禅也是“无住心”、“平常心”。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我们的心念不要住着在任何一个人、事、物上面,如此就能生起清净的真如心。
喝茶并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享受茶,所以说“品茶”、“叹茶”。
喝茶并非只讲究茶叶,还需要讲究冲泡茶叶的用水,茶器的搭配。
冲泡过程的技艺。
喝茶环境的氛围等等;因此,需要一个专属的喝茶环境,所谓的“茶室”。
人进入茶室,即可阻却外在人我的行行色色。
蓄养柔和的德性。
在茶的交接相互间,主敬存诚。
和敬清寂。
自然而然进入无忧的禅境。
日本茶道开山祖师珠光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
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
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
”可见“茶即禅”。
“禅即茶”,“茶禅一味”,以致“茶禅”;又“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茶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要想了解此中真味,只有“吃茶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县佛教概况初探
和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为岭南九连山区腹世,全境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76 7公里,总面积为2310平方公里。
设有19个乡(镇)、396个行政村、23个居委会,总人口49.84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41万。
和平县,自秦朝开始隶属龙川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镇平俐头池仲容农民起义析龙川河源两县四图上奏朝庭设置和平县,迄今已历500多年,1958年11月与连平县合并,归韶关地区管辖;1962年6月分县,归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设立河源市,隶属河源市所辖。
和平县是的客属地区,自秦末汉初开始,已有中原汉人入境定居。
元朝末年至明朝之初,,中原内迁汉从赣、闽等地迁徙进入和平各地,而后陆续迁往各省,最后布衍全国。
鉴于上述县史,和平的佛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南北朝之际,便有僧人在和平活动。
宋朝年间曾建有多所寺庙,元朝年间循州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今和平县彭寨镇公和村)就建有佛教寺院宁泰寺。
建县后和平县内佛寺曰盛,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县城设有僧会司统辖全县僧侣,据记载清乾隆时由广集僧侣担任僧会司,清同治年间,承昌僧侣担任僧会司,清政府规定各寺庙在其收入中必须缴交一定数额的款项支持办学,光绪十二年承昌僧侣继续担任僧会司。
据民国三十年编印的<和平县志)卷五“宗教篇”所列庙、堂、寺、观共78所。
其中有9所载明建始年代明朝前期。
大坝五花嶂的青云寺,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彭寨公和村的宁泰寺建于大元国(1324年),历经兴废,今仍有人管理,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据传是于建县前所建。
当地群众称之:“先有…宁泰寺‟,后有和平县”。
宁泰寺内有大钟一只,高六尺三寸围五尺八寸钟织铭文大元国、广东道、循州管下义城乡、宁泰里、十二都、平安镇,居往奉佛施财信士:黄某、杨某、刘某各施钞四十两,叶某、罗某、陈某、粱某各施钞二十两,张某、李某、方某、曾某各施钞十两,信女温氏、黎氏、胡氏、罗某、叶某各施钞四十两,合工铸造洪钟,冀各家平安、户户安康、四时无灾、八节有庆、恭干三宝,证明前代功德主:罗兴发、粱庆待、阮处可,善男信女,等功德分明。
而据民间传说,早于大宋乾德三年(即公元966年),在彭寨龙安就建有彭寨龙潭村石古大王庙,后历经宋、元、明、清四朝65位皇帝,曾多次修揖扩建,是彭寨当时最大的佛教寺庙殿堂之一,因该庙地处彭林两镇交界处,香火一直鼎盛。
县城环溪寺建于何年无从考究,寺内铸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莲花铁鼎,另有和平县城东山下东山寺建于明崇祯初年(1628年),附城均石佛岭庵建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附城普佗庵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上陵米福石排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2年),桃树窖朝阳庵建于明崇祯四年(1632年),长塘雪山嶂下葛藤坳云山嶂庙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大坝黄沙尾石龙庵建于明万历甲戌岁,附城鸡麻坑潭头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大坝五花嶂早于宋哲宗时建成,重修于万历年间。
五花嶂通英寺建于元末明初之时。
上陵岑江莲麻树下思矛庵建于明万历已酉年间,下车李坑村紫云嶂建于明万历三年(1576年),上陵瑞州羊石之下奇峰庵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上陵岑江梅梓山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九年(1622午),长塘永兴庵建于明万厉年间,上陵水口南寿山寺建于明朝中叶,清康燕十五年重修,道光三年再次修缮扩建。
清朝是本县佛教鼎盛时期,和平县城南门环溪寺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80年),城西高泉寺建于清康熙年间,后迁大坝汤湖老排,光绪辛丑岁迁回和平县城西门外,民国二年重修,近百年来成为和平佛教名胜。
三民乡富坑(今龙湖)观音堂建于清康熙岁,民国二十八年县政府法院改为临时监所,上陵增公坑眉峰山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大坝汤湖茶培山寺建于清乾隆五年(1741年),和平附城丰登山寺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光绪二十八年。
经馥庵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岁丙子年重修。
大水山青云庵建于清朝初年,民国二十九年重修。
五花嶂清溪寺建于清道光年间。
高王古寺建于乾隆二十七年。
上陵岑江将军山寺建于清康熙十七年。
上陵岑江营塘坑庵建于清乾隆十九年,民国三十一年重修。
下车乌虎镇龙华寺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曾铸有钟一口,可辫五十九善士芳名。
优胜秀溪翠峰山寺建于清康
熙年间,嘉庆十三年重修。
白云庵建于清乾隆十一年。
古寨嶂下云端寺建于清顺治七年,嘉庆十三年重修。
彭寨高山围乐善庵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大龙(今隆周)天庭寺建于清嘉庆戌寅岁。
林寨黄田天元寺建于清顺治年间,嘉庆十三年重修。
留云古寺建于嘉庆十三年重修。
,曾数次重修。
东水东云山寺建于清康熙五年,嘉庆十年重修。
青州观音嶂建于清乾隆十二年。
座落于大湖边界的回龙庵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
合水狮子岩建于清顺治三年,康熙五年扩建,乾隆二十五年重修。
忠信坪塘庵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宣统二年重修。
青州白坭坑水月庵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
热水长应庵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嘉庆十五年重修。
俐源李田水尾大人岭下若祖嶂建于清嘉庆年间。
经三次重修有租四十余石,民国三十年再扩建。
俐源罗华山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俐源李田青龙庵乾隆三十年重修。
俐源兴龙寺乾隆二十四年重修。
贝墩仙女嶂观音禅寺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嘉庆年间。
贝墩南径村尾大岭嶂大岭道场原为科举练武之地民国九年改造为修练之所。
古寨古屋小蟾山庵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林寨明星屯子巷永清光绪十八年。
县城文昌祠右侧准提阁建于清咸丰岁,民国八年改建阳明高级小学。
贝墩石人寨光华道场建于尼国十二年。
县内另有下车紫微宫、长塘雪山嶂、均石仙女庵、彭寨镇龙庙、彭寨寨大圳口佛祖堂、公白神、彭寨桐兴坤山庙、彭寨星丰五显帝庙、星丰坤山大将、林寨石岗黄坤山庙、林寨赵公庙、林寨古云山关帝庙、华光大帝庙、东水郎仑赵公庙、东水船坑伯公娶伯婆,附城上棉庵、石排寺、民安寺、长塘寺、水一庵、赤塘庵、天龙寺、石云寺、新兴寺、通兴寺、香云寺、林寨上正天归岩、林寨镇江寺、永福寺、西华山、洋瑚庵、俐源李梓山、赤塘庵、西竹庵、岑江营观音堂、贝墩清华洞、排岩嶂庵、安坳梅园观音堂、俐源九宫庙、天竺山等寺庵。
历代以来,有众多名人墨客题诗撰文赞美和平县内的名寺古刹。
清邑举人曾光祖诗题宁泰寺古钟曰:“花雨松风别有天,回廊后看古钟悬,三千界辟循州地,百八声传大德年;栾列虫蓄疑瑟缩,纽文龙甲自蜿延,独欣对宇溪前隅,时送清音到耳边”。
清邑进士徐旭曾题龙华寺:“咒钵曾闻制毒龙,戒坛明月正中峰,青鞋乌帽闲来往,那闻禅梨饭后钟。
”清康熙十五年,时任和平知县韩师愈,游览五花嶂时曾赋诗:“青山如画翠细浮,两树烟寒碧草收,俗史那能频寄傲,种花闲与白云游”。
清朝进士徐廷芳诗日:“峰开霁汉里,佳处霭盈盈,试看花繁处,长龙五色云”。
邑进士徐延第诗题紫云寺:两年未绕紫云行,竹伞蓝与出俐城,人自日边归岭外,花如识面不知名;香来稻气山田熟,衣脱京尘葛布轻,只是为儒闲不得,苍山深处却留情。
林寨留云寺的楹联诗句有很多,值得欣赏的门联、诗有:大门联——留得慈云归石室,洒将甘露遍人间。
两侧小门联—— 洞门未锁牵云掩,天女散花逐雨飞。
福披东土三千界,地接南海九晶莲。
立一念神鬼欣敬,扫三星天地喜欢。
花香不及书香远,世味无如道味长。
一尘不染心同水,片水常流景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