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探索

合集下载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它附件材料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其它附件材料目录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及获奖部分:1.张常群教授2003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杨祖荣教授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3. 实验中心主任杨屹2007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物理化学》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5.《化工原理》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6.《大学化学实验》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7.《计算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8. 《分析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首批双语示范课程9.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2004年获国家级优秀基地10.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7年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2007年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单位 13.“面向21世纪工科(化工类)化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校合作)14.“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5.“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流化学教学基地”,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6.“依托学科优势,建设化学系列精品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7.“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8.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 “化工原理实验技术与系列装置和测控软件的开发”成果通过教育部鉴定20. “仿真与化工原理实验改革”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1.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2.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4. 实验中心张泽廷教授等“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国内一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8.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获得多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9. 化工原理实验室多次评为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单位出版实验教材及教材获奖部分:1.《大学化学实验》,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2. 《化工原理实验》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2.《化工原理》2006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 《化工原理》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4.《基础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5.《有机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6.《复杂物质剖析》2006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7.《仪器分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8.《计算化学》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9. 《新一代反应与分离技术》2002年获得第七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10.《化工过程优化》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11.《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2005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张常群等,《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4.《分析化学计算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5.《基础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16. 杨祖荣.《化工原理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7. 姚飞等.《合成氨》北京化工大学. 200018. 李建伟季生福任钟旗包雨云刘晓琳.《创新型化工实验教学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19. 化学工程教研室.《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020. 杜俊琪等.《中水教学实践课程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实验示范中心开发的设备及仪器部分推广情况:1.推广情况一览表2.部分装置照片学生获奖部分:1. 何伟等同学2006年获国际跨学科综合建模竞赛获奖2. 何平等同学2006年获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3. 陈桂子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4. 马伊等同学2004年获第三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5. 姚远等同学2006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6.孙雅丽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大学化学竞赛二等奖7. 陈桂子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三届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8. 胡阳旭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杯全国大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实验教学改革发表论文部分:1.张常群等,多原子分子振动的统计热力学CAI课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2.张常群等,开展交叉学科教学实践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2,(72)3.张常群等,《计算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杨屹等,理科实验班“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8)5.杨屹等,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5)6.李蕾,“Using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PhysicalChemistry Classroom”. The China Papers-Tertia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the 21st Century,20037.李蕾等,悉尼大学本科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3,(5)8.李蕾等,如何在大学化学的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大学化学,2004,(19)9.李蕾等,综合化学实验教学的开设与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0.李蕾等, “物理化学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5,1011.白守礼等. “ 发展创新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12.白守礼等, “创新教学管理迎接WTO挑战”.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年6月13.白守礼等,关于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3)14.白守礼等,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2.(1)15.白守礼等,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香港). 2004,(12)16.白守礼等, “分类·构建·创新”.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17.王桂花、张常群、杜洪光.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8.杨祖荣等.谈谈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9.陈旭东等.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氧解吸实验装置的开发[J]. 化工高等教育,2003,(1)20.杨祖荣等.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1.刘丽英等.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2001,(1)22.苏海佳等.传热与吸收的类比分析[J]. 化工高等教育,2001,(4)23.王宇等.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24.陈旭东等. 计算机在线控制沸腾干燥试验装置的开发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25.王宇等. 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26.王宇等. 流体输送综合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27.陈旭东等. 教学研究型化工试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6,(4)28.李春喜. 黄大铿.圆形直管内湍动流体的摩擦因数计算[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 27(4): 19-2129.李春喜等.用SRK状态方程计算二氧化碳在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的溶解度[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14(4):373-37730.石冰洁等.以制度建设为起点创新教学运行机制 [J]. 中国高等教育,2002,18:17-1831.石冰洁等.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52-5532.齐再前、石冰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我校教学成果的产生. 面向21世纪高等工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0,12:101-10233.郑秀英、石冰洁.对高校形象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1,34.马至成、黄大铿.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4,(1)35.张卫东、张泽廷等,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49-5436.张泽廷、张卫东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教学中的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77-7937.张卫东等,加强启发式教学,建设研究型大学.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8.张卫东等,以“四个不断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建设研究型的化学工程专业的新路.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9.杨祖荣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实验教学中心的科研成果部分:1.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新型结构层状及层柱型无机功能材料”2001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粘度、易自聚等特殊物系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异丙醇清洁生产成套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6.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基础研究”2007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表面相锆基固体酸酯化催化剂”,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阴离子层状结构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 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及层柱结构无机功能材料的超分子插层组装”, 2001获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1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12万吨大型磷酸成套装置”2005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4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项目”200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1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丁二烯溶液聚合反应器新型搅拌系统”2004年获得燕山石化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1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纳米颗粒增韧改性塑料制品工业化技术”2004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发明一等奖1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碳酸钙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6.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应用”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1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化技术”2006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原理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小型化工单元实验研究装置及测控系统的研发”2006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易自聚物料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苯和丙稀液相烷基化催化剂YSBH-1的研究与工业应用”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学反应器强制动态操作特性的研究”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奖励二等奖22.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导向筛板塔在PV A生产中应用的开发研究”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3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效导向筛板塔在化工生产中的开发研究与工业应用”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创新型中水实习基地“生产工艺过程节水减污技术及设备研究”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化工仿真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

化工仿真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

的发 展 ,化 工 仿 真 实验 室 建 设 已经 基 本 具 备 了 相 关 的 条
件。
首 先 硬 件 和 资金 方 面 ,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计 算 机 的 运 算 速 度 大 大 加 强 ,为运 行 大 型 的 工 艺 仿 真 软 件 提 供 了 可 能 ,同 时计 算 机 的价 格 则 是 不 断 降 低 ,建 立 一 个 拥 有 4 0台计 算 机 的 仿 真 实验 室 只需 要 1 0多万 元 。
操作 人 员 交 流 沟 通 ,造 成 “ 习 就 是 同 学 间 交 流 感 实 而对 于生 产 实 习 ,由 于化 工 行 业 的易 燃 易 爆 ,高 温
化 指 导 。东 方 仿 真 还 从 事 技 术 教 育 软件 开 发 ,其 自主 开 情 ”,就 是 用 手 机 拍 摄 下 厂 里 的技 术 资 料 , 回来 后 抄 写 发 自有 产权 的 软件 产 品 已在 国 内职 业技 术 学校 和 高 等 院 就完 事 的现 象 ,根 本 没有 达到 实 习的 目 的 。而 仿 真 装 置 校 得 到 了应用 , 目前 已为 天 津 大 学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北 能逼 真 地 模 拟 工 厂 开 车 、停 车 、正 常 运 行 和 各 种 事 故 状 京化工大学等 10 0 0余所 院校 ( 中专 到大学 )提供 了 从 态 ,这 种 现 代 化 的仿 真 培 训 系 统 无 需 投 料 、无 危 险 性 、 上万套 “ 真教学软件 ” 。 仿 节 省培 训 费 用 、培 训效 率 高 。 可 见无 论 从 技 术 还 是 资 金 上 ,建立 化 工 仿 真 实验 室 可 见 ,要 很 好 地提 高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力 ,化 工 仿 真 实 条 件都 已经 成 熟 。 验 室 的建 设 显 得 非 常 的必 要 和迫 切 。

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

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

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作者:王彬,王晓琳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以黑龙江大学为例,从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意义,阐述了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路径,并提出了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38-021989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威廉沃尔夫教授首次提出虚拟实验室的概念[1],由于其强大的应用前景,各国均在大力开发,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进展。

在发达国家虚拟实验室建设已经普及,特别是科研实力雄厚的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占据领先地位。

目前,世界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争先开展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也将其应用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如墨尔本大学建立的化工3D虚拟实践教学系统,是国际上一致认同的化工工程教育的典范。

在国内,特别是高校,虚拟实验室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发虚拟仿真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和科研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5]。

例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常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验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议。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教学和管理队伍、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建设和探索。

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意义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7],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8],教育部自2013年将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创新实践

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创新实践

年 5月 教育部 启动 了 国家级实验 教 学示范 中心 的建
设 工作 ,随后 各省 和各 高校也 分别启 动 了各级 实验
教 学 范 中心 的建设 与评 审 工作 。 目前 ,华侨 大学
已建成 省级 实验教 学示 范 中心 ( 包括 建设 ) 9个 ,较
体制 执行 难 度 较 大 ,同 时 未 能 加 强 学 院 之 间 的 交
于实验 项 目数量 少 ,限制 了学生 自选 实验项 目的 白
创新 ” 实验教 学 体 系 ,即 :通 过 基 础典 型 实 验 及 的 基本 技能训 练 ,打好 实验 基础 ;通过综 合设 计 型实 验及 仪器 设备 操 作 训练 ,提 高 独 立 自主实 践 能 力 ;
通过 自主创 新 型实验 、科研 实践 型实验 的 训练 ,实 施 大学生创 新计 划 ,培养学 生实 践创新 能 力及 良好
整 体 效 应 ;( 中心 相 对 独 立 ,但 仍 然 没 有 人 员 4) 聘 任权 、实验 教 学安 排权 、实验 室 建设 规 划 权 等 , 所 以 中心 仍 是 一 个 空 架 子 ;( 没 有 专 门 的 仪 器 5) 设 备 维修 人员 ,仪器 设备 出现故 障 不 能及 时 维 修 ,
流协 调 ,导致 中 心 总 体 规 划 难 以 确定 。 主要 存 在 的问 题 是 :( ) 理 制 度 制 定 过 于 形 式 ,不 够 实 1管 际 ,且执 行力 度 也 不 够 ;( ) 励 机 制 不 够 健 全 , 2激 考 核 过 程 量 化 不 够 ,过 于 教 条 ;( ) 心 没 有 自 3 中 己的定 位 ,没 有 自 己的 规 划 , 中心 的 各 实 验 室 又 相 对独 立 ,仍 然 保 持 过 去 传 统 的模 式 , 中心 缺 乏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 col f hmir n h mcl nier g Y n a r a nvri ,K n ig 5 0 2 hn ) Sh o o e syadC e ia E g e n , u n nNom U ie t C t n i l s y u mn 6 0 9 ,C ia
Ab t a t B s d o h d a o o sr c in o e n t t n c n e fc e c l e p r n e c ig, a p o e x rme tt a h n sr c : a e n t e i e f c n tu t fd mo sr i e tr o h mia x e i o ao me tt a h n r p r e p i n e c i g e tr e s e tb ih d, a d e p r n e c i g a p o c e n a u e e e i r v d ag t wa sa l e s n x ei me tta h n p r a h sa d me r sw r mp o e .T e p a t ea d e p re c n t e c n t c s h r ci n x i n e i h o s c e u r — t n o x e i n e c ig sa n n g me ts se w r i u s d, a d t e d v lp n o sd r t n a d p a e e p e e t d i f p rme tta h n tf a d ma a e n y tm e e d s s e o e c n h e eo ig c n i e ai l n w r r s n e . o n
段 爱 红 ,王 帮进 ,刘 频 ,陈业 高

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等课程网络资源逐步上 网; 开通网上答疑 , 派专人
理教学与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 以及与社会生产
负责化工原理远程教学 网络的管理 , 回答学生通 过网络提 出的问题 , 并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
( ) 一 改革教 学 内容
实践 的接轨。
加强教材建设 、 实验室建设与多媒体课件 的
和设计原理 , 而且掌握 了现代化 的设计方法 和设
计理念 , 实现 了课程设计与 目前 国内外化工过程
针对 目前高校改革应提高教学效率 , 精简教
学时数的要求 , 我们对教学 内容进行 了改革 。具 体做法是 : 针对我校各专业的不同特点 , 分类制定 详细的教学大纲 。即配合不 同专 业需求, 选择 不
等环节的衔接与配合 , 深入分析研究化工原理各 教学环节及相关 的专业课程 中计算机辅助教学问 题的共性和特点 , 逐步形成完备的化工原理 C I A 的下厂实习与观看认 识实习课件相结合 , 既缓解
了认识实习难 的问题 , 又进 一步拓宽了学生 的视 野 。() 3 课程设计 : 三年 内逐步 实现全部学 生采
今后化工类精 品课程 的建设提供经验 。
[ 关键词] 化工原理}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高校 中工科大学生所
订《 化工原理例题与习题 》《 、化工原理实验 》《 、化
遇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 在工科大学生由基础 课学习到专业课学习过程的过度 中起着桥梁和纽
带的作用 。青岛科技大学的化工原理课程既是青
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框架 , 已形成了由传统 的单元
操作和新技术所构成 的完整的化工原理课程新体
系。
用手工设计计算与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 AS — P E L S和我校 自主版权 的 E S - NP U C S化工之星软 件的优化设计 相结合 , 并统 一采用 C D软件进 A 行计算机绘图, 使学生不但深入掌握 了设计 方法

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化工技 术实 验 中心 , 天 津 大学 化工 学 院于 是
20 0 0年合并 了学 院 的几 个 专 业 实 验 室 而 组 建 的
反应 工 程 、 离 工 程 、 工 工 艺 等 不 同 的课 程 内 分 化 容。
本 中心现 有专 职实验 教学人 员 1 人 , 职人 3 兼
“ 化学工 程与工 艺 ” 业 的实 验 教学 中心 , 责该 专 负 专业 的专 业教学 实验 。 由于化 学工程 与工艺 本科 专业 实际有 多个不 同 的方 向, 包括 化学工 程 、 学 化
Fe g Ro gx u,Gu o g n n i o H n yu,Fa pi g,Su mi g n Li n n Xi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b ta t sr c :Ch m ia g n e ig a d Te h o o y Ex e i n n e a u o wa d t ema a e n n e cl En i e rn n c n l g p rme tCe t rh sp tf r r h n g me t d a o e a t r ft e l b a d c n ime e c i g t r e u i g t e p ro f i s a l h e t I n v t e p n p te n o h a n o fr d t a h n a g t d r h e id o t e t b i m n . n o a i n s s v e p rme tt a h n y tm a e n b i o n a cn h p r t n lc p b l y o h n e g a u t s x e i n e c ig s s e h s b e u l f re h n i g t eo e a i a a a i t ft e u d r r d a e t o i a d f r i c e sn h i c mp e e sv t ia i n a d u d r t n a i t o d fe e t k o e g o i. n o n r a i g t er o r h n i e u iz t n n e sa d bl y t i r n n wld e d ma n l o i f Th y tm e n sh g e b l y i x e i n e c i g I h s wa o h t a h r n t d n s c n e s s e d ma d i h r a i t n e p rme tt a h n . n t i i y b t e c e s a d s u e t a r ie t ers a d r s o k l n b l is a s h i t n a d fs i sa d a i t . l ie Ke r s o s r c i n o a o a o y;I n v t eTe c i g S s e y wo d :C n t u t fL b r t r o n o a i a h n y t m v

高校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吉林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

高校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吉林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

工程认证在第一轮的评审中就被否定的后果。为 了提高教学院专业实验室的使用效率,解决工程 认证中专业实验室不足的问题,对实验室进行了 整体规划和重新建设布局。
一、成立实验中心
在管理体制上成立教学院实验中心,由分管 院长直接领导,属于教学院独立的机构,由实验中 心主任协调 4个专业与实验中心的关系。实验中 心主要承担,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给排 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全体本科生的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任务,以及整个学院每学期的 低值易耗品申报,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学院的药 品室管理等工作。实验室目前开设环境化学、环 境微生物、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 等方向的各种教学实验,实验中心进行开放实验 项目的条件保障与服务工作,建设全天候开放新 模式,在圆满完成计划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着力开 发开放自主性、提高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 生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 验动手能力。通过成立实验中心,解决了原来四
收稿日期:20201215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校级一般科研项目(2019012) 作者简介:孙 艳(1991),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化工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环境化学、天然产物化
学方面的研究。
第 6期
孙 艳,等:高校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45
个系“各自 为 政 ”的 问 题,使 资 金 和 资 源 共 享,充 分发挥了实验中心的特色和潜能,积极推进学院 实验教学工作的建设。
实验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实验室日常管 理及实验室药品管理和各类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 用的规范性。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的规范化 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建设内容,对高校 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配置资 源,加强管理,科学使用药品和仪器,实验中心才 能正常运转,为提升实验中心管理效率,更好地服 务于实验教学和科研,需要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 设。通过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使大型仪器 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实验药品的使用,通过网络技 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预约 使用[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