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

合集下载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1.用示意图解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之间的关系。

2.运用表格归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注意以客观的角度认识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大国关系的变化,特别是美苏、美日关系的演变;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冷战”、“欧洲一体化”、多极化趋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一、从盟友到对手1.背景(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①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

②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③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冷战”开始(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概念阐释]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二、美苏“冷战”1.表现(1)美国的政策①政治: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2)苏联的对策①经济:1949年,苏联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等国政府首脑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单选题1.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纷繁复杂。

下列各组关键词对其概括最合理的是( )A.冷战、第三世界的崛起、走向多极化B.两极格局、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一超多强C.两种制度、紧张与和平、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D.社会主义革命、殖民体系瓦解、和平与发展2.某学者认为: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1945);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1989):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后的时代。

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B.时间的不断更替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D.国际关系的变革3. 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此后的各次首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并为此专门发表宣言。

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政治奋斗目标已趋向完成 B.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C.遭到超级大国的分裂破坏D.逐步背离了其成立初期的宗旨4.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这一社论(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5.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马歇尔计划》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布雷顿森林协定》6.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推动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1964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

这表明( )A.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B.法国抵制美国在西欧的冷战政策C.欧共体成立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D.法国拉拢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7.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 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8_2019版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 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学习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学习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1.控制与依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2.控制加同盟: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

同英、法等许多西欧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

3.控制与反控制: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竞争日趋激烈。

4.同盟、伙伴加竞争对手:随着欧共体的成立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典型例题 (2017·北京文综,22)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B .“铁幕”演说C .马歇尔计划D .欧洲煤钢联营答案 C解析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铺平了道路,故C 项正确。

1933年罗斯福新政力图缓解经济危机,与欧洲联系不大,A 项错误;1946年“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与题意无关,B 项错误;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D 项错误。

——漫画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漫画型选择题是较为流行的题型,一般由漫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漫画部分常由图片、标题或注释组成,图片是漫画的主体,通常刻画特色鲜明的人和物。

有些图片无法表达的意思,就需要用文字对图片内容作适当补充。

漫画选择题具有鲜明的主题,集趣味性、比喻性、讽刺性、深刻性、理论联系实际于一体,既考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答漫画型选择题,第一步要把握漫画的情景,理解漫画的主题,分析漫画的寓意;第二步将漫画、题干要求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链接;第三步在对漫画和课本内容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爱看书的康强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知识点总结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美国仍然最强大。

爱看书的康强。

(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

(江苏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习目标]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1)经济上: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易错提醒]欧洲国家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不是欧共体成立的根本原因。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①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国际机遇: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大门。

④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概况: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继获得独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走向联合。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概况(1)政策: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2)重要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3)行动纲领: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0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08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进程(1)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了①,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逐渐化解。

(2)后来,六国又组成②和③。

(3)1967年,以上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影响(1)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随着欧共体的发展,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④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原因(1)美国推动战后日本政府进行⑤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的扶植: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3)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⑥中,日本成为美国后勤物资的重要供应地。

(4)经济发展战略: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高度重视科技和⑦等。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⑧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兴起: ⑨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2.内容(1)不结盟国家共同制止⑩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2)始终奉行⑪和⑫的政策。

(3)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任务是反对⑬,同时谋求建立⑭。

3.影响(1)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⑮的崩溃。

(2)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K知识参考答案/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017-2018学年山东日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争取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等的自由流动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D.确立欧洲的霸主地位【参考答案】A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洲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2017·湖州期末)有学者指出,这是座历史性城市,它见证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格局由此进入新时代。

该学者所指的这座“城市”是( ) A.莫斯科B.华盛顿C.阿拉木图D.布鲁塞尔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标志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C2.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B.文化观念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D.民族构成的变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实质的认识。

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东欧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

在此基础上,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了政权,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A3.基辛格说:“世界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这表明( ) A.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B.“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革命性变革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难以独霸世界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解析: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基辛格的话正是说明这一点。

答案:C4.1991年成立的欧洲联盟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欧洲联盟成立的标志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B.欧洲议会成立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D.欧元开始流通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于1951年,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阶段的重要事件,故A项错误;欧洲议会成立于1952年,1962年改称欧洲议会,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颁布于1991年,标志着欧洲的合作由经济领域向政治、外交领域的扩展,是欧盟成立的标志,故C项正确;欧元开始流通是在2002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18_2019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2018_2019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意识到“‘不仅要把敌人打倒,还要把它扶起来’,唯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的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

材料现象( ) A.促使法国加入了北约组织B.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建立C.缓和了法国和苏联的矛盾D.冲击了“冷战”对抗意识解析:据材料,法国主张与敌人(德国)和解,“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即实现欧洲的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

答案:B2.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A.华约组织的建立B.美国对日本的扶植C.美国控制西欧D.成立欧洲共同体解析:1963年控制法国和希腊的是美国,戴高乐的言外之意是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满,这是促使欧共体成立的重要原因。

答案:C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解析:注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正是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扶持日本,其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故答案为A。

答案:A4.下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

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B.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C.广大亚非拉国家迅速发展D.西欧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解析: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共体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故选B项。

答案:B5.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还有一个部分……”与“还有一个部分”最相关的是( )A.欧共体B.英国C.不结盟运动D.日本解析:“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指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国家,欧共体、英国、日本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A、B、D三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1.用示意图解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之间的关系。

2.运用表格归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注意以客观的角度认识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大国关系的变化,特别是美苏、美日关系的演变;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冷战”、“欧洲一体化”、多极化趋势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一、从盟友到对手1.背景(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①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

②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③的框架。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衰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美国②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苏联(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冷战”开始(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杜鲁门“年美国总统1947(2)标志:提出以,标遏制共产主义杜鲁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美国含义:以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3)之外的武装进攻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苏联一切敌对行动。

[概念阐释]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二、美苏“冷战”1.表现(1)美国的政策①政治: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2)苏联的对策①经济:1949年,苏联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等国政府首脑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易错提醒]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

美国之所以对西欧实施援助计划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以及控制西欧的目的。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基本特征:美苏之间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主要史实(1)德国分裂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②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

②朝鲜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抗美援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打败了“联合国军”。

(3)越南战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人民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②1961年,美国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1973年美军被迫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建立导弹基地。

②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图解历史]“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归纳总结]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主题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探究点1 杜鲁门主义史料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我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和平,都会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思考史料中的“外来压力”指什么?“美国的政策”又是指什么?反映出美国怎样的战略目标?答案“外来压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的政策”:遏制共产主义,开始实行“冷战”政策。

战略目标:称霸世界。

探究点2 马歇尔计划史料下图是1947年我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的一部分。

思考(1)该漫画是在讽刺和揭露美国的什么行动?(2)美国真的是慈善家吗?其真实意图是什么?(3)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这句话。

答案(1)马歇尔计划。

(2)不是。

美国的真实意图是挟持和控制西欧,并联合西欧各国对抗苏联;同时引诱东欧各国,孤立打击苏联。

(3)马歇尔计划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带有政治目的。

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及控制西欧的目的。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1)联系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①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②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主题二“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史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史料二越战创伤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

(2)史料二中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是什么?(3)史料二中“越战创伤”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有何影响?答案(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

后来,美苏分别支持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越南战争。

影响: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几乎赶上了美国。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美苏“冷战”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冷战”造成部分国家的分裂,如德国和朝鲜。

(3)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美苏全面对抗;在亚洲导致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美洲,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至核战争的边缘。

(4)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但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及三者的关系(1)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三国通过雅尔塔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2)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3)“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4)三者的关系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③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④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 A.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抗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D.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答案 A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迅速走向全面“冷战”对峙,这里的“另一场战争”是指美苏两大集团在战后的全面“冷战”对抗,A项正确。

2.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表明( )A.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B.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美苏“冷战”正式开始D.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答案 C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故选C项。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

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答案 B解析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因此选B项。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对抗,但并未爆发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 A.美苏都极力反对战争B.美苏处于相对均势C.战争会削弱两国力量D.第三世界力量增强答案 B解析在“冷战”过程中,两大集团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在军事上基本上是势均力敌,这使得两国都不敢轻易动武,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C项和D项并非主要原因。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

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材料二下面的漫画(画中的Iraq指伊拉克,Afghanistan指阿富汗,Balkan指巴尔干)反映了“冷战”结束后人们发出的感慨。

还是让我回到“冷战”中去吧!(1)材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杜鲁门的演说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2)材料二中漫画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的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对“冷战”哪一方面的评价?答案(1)“两种生活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现象:“冷战”结束后,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原因: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矛盾相继爆发;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

评价: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对点练]知识点1 美苏从盟友到对手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既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答案为A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