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
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压控制、药物选择

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压控制目标、降压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01、血压控制目标1)对于未接受血管再通治疗且无合并症的患者,若血压≥220/120 mmHg,脑卒中发病后最初的 24 小时内血压降低 15% 可能是合理的。
2)rt-PA 静脉溶栓治疗前血压应控制在180/105 mmHg 以内,并且在静脉溶栓后的 24 小时内维持这一血压水平。
3)对于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80/105 mmHg 以内,整个手术过程中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80 mmHg 以下,血管开通 mTICI 2b/3 级后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 以下。
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伴有其他合并症(如合并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急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或先兆子痫/子痫等),初始血压水平降低 15% 可能是安全的。
5)对于血压> 140/90 mmHg 且神经功能稳定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启动降压治疗是安全的。
02、降压药物的选择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尚无定论。
一般来说,建议用静脉短效药物,以迅速发挥作用,并防止可能导致血压过低的长期药物作用。
1)患者符合其他急性再灌注治疗条件,血压> 185/110 mmHg 可以用以下降压药物:拉贝洛尔10~20 mg 于 1~2 分钟内静脉注射,可重复 1 次;或尼卡地平 5 mg 静脉注射,可每 5~15 分钟滴定加量 2.5 mg/h,最大剂量 15 mg/h,达到目标血压后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血压在合适范围。
2)溶栓或其他急性再灌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的血压管理,保持血压≤ 180/105 mmHg。
溶栓后监测血压,每 5 分钟 1 次,持续 2 小时;之后每 30 分钟 1 次,持续 6 小时;之后每小时 1 次,持续 16 小时。
3)如果收缩压> 180~230 mmHg,或者舒张压> 105~120 mmHg,可以应用以下药物:拉贝洛尔 10 mg 静脉注射,之后持续静脉泵入 2~8 mg/min;或尼卡地平 5 mg/h 静脉注射,可滴定加量,每 5~15 分钟加量 2.5 mg/h 至达到目标效果,最大剂量 15 mg/h。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⑤前2个小时内应该每15分钟测血压,6小时内每30分钟 测血压,今后每小时测血压,直至二十四小时。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6页
⑥要是曾经有收缩压≥185mmHg或者舒张压 ≥105mmHg,检验血压应该更亲密。使用降压药品以维 持血压在这个范围内,或者低于这个范围。
有报道使用reteplas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nistreplase, 葡激酶等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也有效果,不过均缺乏大样本研究,所以
至尽尚无定论。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9页
3)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另一条路径,已经有一些研
究观察了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安全性、使用药品类型等方 面,不过至今尚无必定结论。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6页
(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ET最先证实了卒中患者半暗带区域。氧—15—PET
能够定量检验局部脑灌注和氧消耗,显示局部组织脑血流 (rCBF)下降,氧吸收分数(OEF)增加,氧代谢相对保留。 PET显示半暗带改变有临床应用价值,但PET费用和操作 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者家眷或患者代表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第14页
2) 静脉溶栓 (1) 尿激酶 我国有一个随机双盲研究显示使用尿激酶对发病6小时以
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必定效果。使用方法为:发病6 小时内,150万单位,30分钟内静脉点滴。 适应证:年纪小于75岁;发病6小时内;cT排除颅内出血 和与神经功效缺失对应低密度责任病灶;神志清楚或轻度 嗜睡,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血压控制在180/ 100mmHg以下;排除TIA。 禁忌证: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及既 往有上述病史者;体温39°C以上,有意识障碍;有纤溶 禁忌者;全身情况欠佳。
脑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变异
有无变异,注明原因。
护理路径
住 院
执 行 医 嘱
1、执行医嘱及护理常规。
2、应用脱水、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促脑代谢药物。
3、酌情复查血常规、血细胞凝集、生化、二便。
第七千四天
护理与健康指导
1、监测:T、P、R、BP。
2、观察病情,给予护理。
3、介绍翻身的方法并教会家属。
1、监测:T、P、R、BP。
2、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脑卒中再复发的危险因素及言语障碍者的沟通方法,满足生理 需求。
变异
有无变异,注明原因。
护理路径
住 院
执 行 医 嘱
1、执行医嘱及护理常规。
2、应用脱水、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促脑代谢药物。
第 六 天
护理与健 康指导
1、监测:T、P、R、BP。
2、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脑卒中再复发的危险因素及言语障碍者的沟通方法,满足生理 需求。
住院第五天
护理路径
执 行 医 嘱
1、执行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2、遵医嘱应用药物。
3、协助^血液检查,无出血倾向者继续降纤治疗。
护理与健 康指导
1、监测:T、P、R、BP。
2、讲解疾病知识,使,^了解脑卒中再复发的危险因素及言语障碍者的沟通方法,满足生理 需求。
变异
有无变异,注明原因。
住院第六天
护理路径
变异
有无变异,注明原因。
住院第十五~二十天
护理路径
执 行
嘱
1、执行医嘱及护理常规。
2、11级护理。
3、酌情复查血常规、血细胞凝集、生化、二便。
护 理 与 健 康 指 导
1、监测:T、P、R、BP。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及指导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及指导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及指导1:概述1.1 什么是脑梗死?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突发性闭塞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种疾病。
1.2 脑梗死的病因脑梗死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栓形成等。
1.3 脑梗死的症状与诊断脑梗死的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面部麻木、肢体无力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1.4 脑梗死的治疗与预防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
2:脑梗死的健康教育2.1 什么是脑梗死的健康教育脑梗死的健康教育是指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关于脑梗死的相关知识、预防和管理策略的教育活动。
2.2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3 脑梗死的健康教育内容2.3.1 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3.2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3.3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治疗2.3.4 脑梗死的康复训练和自我管理2.3.5 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2.3.6 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3:脑梗死的指导3.1 饮食指导3.1.1 控制摄入盐的量3.1.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3.1.3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3.2 生活方式指导3.2.1 戒烟限酒3.2.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3.2.3 失眠相关指导3.3 药物管理指导3.3.1 按时服药3.3.2 定期复查血压和血脂3.3.3 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附件:脑梗死健康教育手册、脑梗死康复训练指导、脑梗死自我管理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疾病预防控制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疾病预防控制的法律规定。
2: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疗纠纷处理相关政策性文件。
(2021年整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2021年整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临床上需要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为了指导医生正确处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专家和学术团体制定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整理,详细介绍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缺血和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
诊断的关键在于早期急救和检查,以便尽早开始治疗。
指南明确指出,快速识别脑梗死的症状和体征十分重要,例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视力损害等,应该立即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性。
首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除了常规的头颅CT扫描,还推荐进行血管造影、头颅MRI等更准确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梗死范围和原因,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重点在于恢复脑血流、保护神经细胞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指南中提到了多种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应用。
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需要在一定时间窗内进行。
指南明确规定,可以使用静脉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满足一定的溶栓时间窗和其他临床条件。
此外,还提到了供氧、血压控制和液体管理等保护神经细胞的治疗措施。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提供高浓度氧气可以改善脑缺氧状态,降低组织坏死的风险。
控制合适的血压水平可以减少脑部损害,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低血压。
液体管理方面,保持良好的液体平衡和避免脱水对预防血栓形成和缺氧十分重要。
除了治疗措施,指南还强调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指南中建议进行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社会支持等康复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功能恢复。
此外,指南还提到了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的相关内容。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常见并发症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总之,针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指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方案,旨在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
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研究

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研究1. 引言1.1 概述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在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年龄等。
针对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及早预防、诊治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和预防策略,为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作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探讨不同的临床诊治方法的优劣,评估治疗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对照组的健康人群信息,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性。
研究对象包括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的健康人群,我们将通过医院病历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将严格执行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统计分析方面,我们将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并探讨其相关性。
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诊治特点,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危险因素分析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CT、MRI、颅内血管造影、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
其中,脑CT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梗死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颅内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可用于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血脂和血糖等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原则: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预防等。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是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重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脑CT可以显示病灶的低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和致密动脉影等特征。
脑MRI能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
DSA、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以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但在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
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脑梗死治疗方案

脑梗死治疗方案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严重的会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
针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脑梗死治疗方案。
首先,溶栓治疗是脑梗死的关键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管的通畅,尽快恢复脑组织的供血。
溶栓治疗一般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最长限度为6小时。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原激活剂(UK)。
溶栓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如要求病变及血管可见,溶栓治疗的效果指标是恢复循环时间。
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凝血功能及颅内压等指标,防止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抗血小板治疗在脑梗死的治疗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复发。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其选择和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还需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以预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抗凝治疗也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重要手段。
抗凝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防止血栓脱落和再栓塞,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和进展。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选用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出血倾向、凝血功能等指标来决定。
最后,对症治疗也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环节。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脑梗死引起的症状进行缓解和支持治疗,如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平衡、预防感染等。
同时,还需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和恢复性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总之,脑梗死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合并症等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
吴小林
江苏省东台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 江苏东台2242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
方法 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2组不同的联合治疗药物,观
察临床疗效;同时将住院患者病例资料整理,分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中,患者有高血压的病例
数最多,血糖异常最少;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
为70.00%。
结论 脑梗死的治疗采取药物治疗为主,配合辅助介入治疗;控制治疗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能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临床治疗;脑梗死;预防
R743.3A1672-5654(2011)10(b)-0072-01
@@[1]中华神经科分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
要点[J].中华神经科志,2006,29(6):376.
@@[2]全弘奎.郭红阳.涤痰通络法治疗急
性脑梗死56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
药,2005,25(12):10.
2011-09-15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