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材《合欢树》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在我所在的高中学校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规模很大的合欢树林,每当春天到来,许多老师就会带着学生来到这里举行户外教学。

在这里,师生们会参观树林,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搜集生态环境数据等等。

然而,经过几次教学,反思了一下,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其显著的缺陷。

缺乏科学性在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向学生们进行深入的科学知识讲解,而是停留在表面的环保和自然风光介绍上。

学生们没有机会了解到更多的自然知识,也无法真正掌握关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提高。

安全隐患合欢树林地域复杂,地面凹凸不平,石块遍布,没有明显的道路。

如果在学生们运动时不小心跌倒,很容易受伤。

另外,由于合欢树林的气候变化较快,一直呆在外面容易患上感冒或者受到昆虫咬伤,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时间利用不合理由于合欢树林的地域复杂性,在树林里走动很容易让人迷路。

特别是对于没有方向感的学生们,时间的浪费实在太多了。

如果只是在树林里散步赏花,那么这种教学方式的时间利用并不高效。

实践变得困难通过参观合欢树林,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很多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然而,在现场展示外,这些知识是无法转化为实践的。

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起到介绍性的作用,实践中并没有促进学生们科学知识的提高。

另外,由于合欢树林地质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也无法进行一些反复实践科学知识的活动。

总结尽管合欢树林比较适合教师和学生进行户外教学,但是对于学生们真正了解自然、提高科学素养并进行可行的实践促进作用的实在不是那么大,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种户外教学方式,寻找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更好地让学生们提高科学素养。

合欢树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植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合欢树进行讲解。

主要涉及合欢树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合欢树的基本形态结构、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植物特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形态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合欢树实物或图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合欢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植物,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种树叫什么名字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新课内容:(1)合欢树的形态结构:讲解合欢树的树干、树叶、花朵等部位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做好笔记。

(2)合欢树的生长习性:介绍合欢树的生长环境、生长速度等方面的知识。

(3)合欢树的生态价值:阐述合欢树在环境保护、美化城市等方面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合欢树,让学生亲身感受其形态结构。

(2)分组讨论,分析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合欢树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的形态结构:树干:直立,圆柱形,树皮灰色。

树叶: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绿色。

花朵:头状花序,花色淡红色。

2. 合欢树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

生长速度:中等。

3. 合欢树的生态价值:环境保护:净化空气,减少噪音。

美化城市:树形优美,花朵艳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合欢树的形态结构。

(2)谈谈合欢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价值。

2. 答案:(1)合欢树的形态结构如板书所示。

(2)合欢树的生长环境广泛,生长速度中等,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如环境保护和美化城市等。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
一、作为散文,读得不够。

散文是真的艺术,需要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升华感情。

读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二、作为教师,讲的过多。

整堂课,教师说的太多,应该给学生更多表达机会。

一堂课,老师出彩了是好事,但只有老师出彩了确实一件麻烦的事。

三流的老师,自己点火,自燃,烧周围有限的地方;二流的老师,自己点火,让学生燃烧,这是不错的,好的老师也能让它烧透;一流的老师,让学生点火,让学生燃烧,“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烧得痛快!
三、讲堂内容设计偏多,有点面面俱到。

内容铺的太广,势必影响深度的挖掘。

《合欢树》写的是一个很普遍的主题:母爱。

普遍的主题尤其要讲出“这一个”的独特性。

史铁生的母亲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对儿子不是简单的关心呵护,而是希望他寻觅到人生的出路,好好活下去,这是她至死都在努力做到的。

教师课堂设计不能贪心,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真下几滴雨,给学生以更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曲径通幽,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好的问题足以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真谛。

一节课,一个问题讨论清楚了,也是好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大胆取舍,我就是因为有些好东西不舍得扔,所以负重而行,走得匆匆忙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好课,平淡之处,绚烂之极。

不患得患失,方能豁然开朗。

此外,补充内容要适度。

如果这篇文章已经表达的够透彻,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旁逸斜出”了。

道理都懂啊,关键是实践。

人生亦如此,不能太贪。

恋人,一个就够了。

合欢树教学心得体会

合欢树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在课堂上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合欢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以下是我在教学《合欢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在教授《合欢树》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合欢树下的成长历程,以及母亲对作者的关爱与期望。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思念和愧疚之情。

如“母亲坐在树下,我坐在母亲旁边,我们看着合欢树,看着它的根,看着它的枝,看着它的叶,看着它的花,看着它的果实,看着它的叶子上的露珠,看着它的花上的露珠,看着它的果实上的露珠,看着它的叶子上的雨滴,看着它的花上的雨滴,看着它的果实上的雨滴,看着它的叶子上的雪花,看着它的花上的雪花,看着它的果实上的雪花”,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合欢树的热爱,进而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课文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母亲的勤劳、善良、无私,以及她对作者的关爱。

如“母亲坐在树下,看着合欢树,看着它的根,看着它的枝,看着它的叶,看着它的花,看着它的果实,看着它的叶子上的露珠,看着它的花上的露珠,看着它的果实上的露珠,看着它的叶子上的雨滴,看着它的花上的雨滴,看着它的果实上的雨滴,看着它的叶子上的雪花,看着它的花上的雪花,看着它的果实上的雪花”,体现了母亲对合欢树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母亲对作者的关爱。

3. 理解课文主题: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合欢树》这篇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亲情。

让学生明白,亲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珍惜亲情,感恩父母。

二、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合欢树》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亲情的力量: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和母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合欢树》教学反思总结

《合欢树》教学反思总结

《合欢树》教学反思总结在教学《合欢树》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多次的反思总结。

通过这些反思总结,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找到了提高的方向。

下面是我的反思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自己还需改进。

在教授《合欢树》这首诗时,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示范的方式。

然而,学生的主要听觉和视觉方式不同,只凭我一个人的示范和解释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立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互动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意识到自己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教学《合欢树》这首诗时,我简单地解释了一些生词和句子的意思,但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增加一些发现和解读诗歌意象的活动,比如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媒体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语去描述和解读诗歌的意境。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这首诗的美。

此外,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接受度较低。

《合欢树》作为一首古诗,用词古雅,意象丰富,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脱离。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寻找适当的方式将抽象的古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比如,我可以通过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或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发现和体验大自然的美来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我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这首古诗中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和理解。

最后,我发现自己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一些练习,我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然而,我意识到自己的评价可能过于主观,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指导。

在今后的评价中,我打算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和进步,以及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这次的反思总结,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合欢树》这首古诗中的不足之处,并找到了一些改进的方向。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教学反思《《合欢树》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反思名课教了什么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怎么教的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

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

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应手的加以娴熟的运用。

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合欢树》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2008字。

相关文章《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1、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傅雷家书》知识要点》:1、《傅雷家书》知识要点简介:《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

合欢树的教师教学反思(四篇)

合欢树的教师教学反思(四篇)

合欢树的教师教学反思接到要到二中讲课__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底。

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虽然说已经上过一次,但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讲的机会。

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

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

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

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将准备好的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

(主要是因为二中教室还没有安装多媒体。

)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合欢树的教师教学反思(二)《合欢树》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学期《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之一。

另一篇文章是《记住我》,英国作家泰斯特的作品。

在选课的时候,我顾忌到是公开课的缘故,所以主观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课完成。

于是着眼于此文,而因为性格的原因,个体情感上比较容易回避《记住我》的阴沉,而主动投入《合欢树》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这一堂课。

细想起来,选择《合欢树》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它打动人。

但问题也同时产生,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

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么我究竟要教什么?但是我想既然已经决定了,改变不是应该有的积极的态度。

我不但要教,而且要游刃有余地教。

于是我就借着《合欢树》这件煽情的外衣,讲述文学作品欣赏的方法和角度,时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时而拉远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但无论如何都围绕在“合欢树”的周围,回到了语文的本分上。

当然在准备这堂课的同时,我考虑的外在于文本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如如何上好《合欢树》;如何把《合欢树》上成好的公开课;如何把《合欢树》上成是“有效课堂教学”课题下的好的公开课……想的东西太多,反而无所适从,放不开手脚。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

合欢树的教学反思合欢树作为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具有美丽的花朵和独特的形态,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在许多合欢树的栽培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

下面,我将对合欢树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合欢树的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合欢树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不注意栽培技术,容易造成合欢树生长缓慢、枝条稀疏甚至死亡的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种植合欢树时对土壤的选择和改良方法不够重视。

他们往往只顾着种植树苗,而忽视了对土壤的调整。

在使用土壤时,应注意其中含有足够的养分和适量的肥料。

此外,需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的合适,避免干湿不均造成根系的损伤。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强调土壤的选择和改良方法,提高学生的种植技术水平。

其次,合欢树的疾病防治需加强。

合欢树作为观赏植物,常常面临各种疾病的威胁,例如霜霉病、炭疽病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缺乏对合欢树疾病的了解,对于如何防治疾病也不够重视。

他们往往只看到合欢树的美丽,却忽略了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和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课堂讲解和实地观察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合欢树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疾病防治意识。

再次,合欢树的修剪方法需要改进。

合欢树的修剪对于促进其分枝生长、形成丰富的花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学生对于合欢树的修剪方法不熟悉,导致合欢树长势不佳。

一些学生往往依靠个人经验进行修剪,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合欢树修剪技术的讲解和示范,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合适的修剪方法,提高合欢树的修剪效果。

最后,合欢树的生态功能需要提醒。

合欢树作为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不仅仅具有美丽的花朵和独特的形态,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在一些学生的观念中,仍然存在对于合欢树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其生态价值也缺乏了解。

他们往往只将合欢树作为一种装饰植物,忽略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教材《合欢树》的教学反思
导读:对于一堂课,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我们往往在评课的时候问,讲的怎么样?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堂课学的怎么样?”。

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

并且,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

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展示课,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评教者,反复琢磨的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模式。

新课改后,又增加了“教学理念”,但教学理念又被片面理解为教学方法。

主张平等对话、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没有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错。

关键是怎么样才算落实了这种理念。

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他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在基本素质,我不是说上述基本素质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稀里糊涂,缺乏专业标准。

这导致了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传递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

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一篇具体的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之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乃至整个语文课程构成何种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构成何种关系?这种追问,将会使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本体性知识,并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

一旦完成了这种转变,为观赏表演而进行的公开课,
意义就消失了。

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

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

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但作为一堂“被展示”的课,可能缺少了几许观赏性。

缘此,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

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

上课之初,我认为二高的学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可能增加上课的深度,最终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

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课前预习不够。

讲课之前没有和学生见面,没有布置
预习任务,学生普遍没有认真预习课文,以致于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础。

在课堂上没有呈现出热烈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我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的还不是十分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献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

第四、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环节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这一环节的主要做法尚停留于“生谈师说”阶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应手的加以娴熟的运用。

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近十余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反思,并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认真的规划。

2010年我忙碌异常,也收获颇丰,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山西教育》、《教育时报》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我同样也对自己的这堂课踌躇满志,满心希望通过这堂课给我的2010年做一个满意的收束,但2010年岁末的这堂课并不令我满意,但是,这堂课可能比我一年中所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对我更加有意义。

新的学期里,我会通过网络、书籍、请教专家和学科教研员等各种途径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化,并在
教学实践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最近两天我从网上订购了王荣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新的学期,我要迈开自己的真正专业成长的步伐。

做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从做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