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集体备课教案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判断数值是不是其他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理解倍数和因数在数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分析和归纳数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观察的习惯,激发自主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组数值比较,让学生了解多个数值之间的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引出下面的概念。
2.讲解概念2.1倍数•定义:一个数如果是另一个数的多倍,那么它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示例:12是6的倍数,因为12可以分成两个6。
2.2因数•定义:可以整除某一个数的正整数叫做这个数的因数。
•示例:6有1、2、3、6四个因数。
3.实例练习让学生通过给出的简单数值进行判断,哪些是倍数,哪些是因数,以此来了解概念的实际应用。
•示例一:给出数值18、3,让学生判断18是3的倍数还是因数。
•示例二:给出数值5、25,让学生判断25是5的倍数还是因数。
4.学生探究让学生自行设定一组数值,然后通过讨论归纳,找出让这组数值既是倍数又是因数的特征,并向全班展示。
5.巩固练习5.1填空练习•示例一:24÷6=()。
•示例二:4×3=()。
5.2应用题练习•示例一:一只小鸟一天可以吃5只虫子,那么3天后这只小鸟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示例二:一个大学生一周去超市买3次早餐,每次买6元的面包和2元的牛奶,那么一周他一共花费多少元?6.课堂总结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概括出今天的学习重点和方法,对于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讲解。
三、教学评价根据学生课堂演示、课堂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注重评价学生在灵活应用、深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并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辅导。
四、教学特色本节课程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案例分析、学生探究、巩固练习等,提高了教学和学生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学起来更轻松自如。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后,进一步探索数学世界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倍数和因数,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解方程、几何等知识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他们在学习除法、分数等知识时,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来理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倍数和因数的图片素材。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的学习材料,如卡片、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回答出:有些图片是成对的,有些图片是成倍的。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是本学期的第三单元,共安排了8节课。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整数出发,引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通过探索、发现、归纳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方程和不等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学习倍数和因数时,需要理解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交流、思考中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能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自主发现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如图片、卡片等。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然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倍数和因数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PPT,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他们发现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倍数与因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倍数与因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倍数与因数》一、教学内容1.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2. 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探究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2. 能够运用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些实际情景,如:小华有3个苹果,他想知道苹果的2倍、3倍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苹果的2倍、3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倍数与因数。
2. 探究倍数与因数的概念:3. 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倍数与因数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有哪些?如何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如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与因数之间的关系:倍数是因数的倍数,因数是倍数的因数。
七、作业设计1. 请找出10以内的所有因数和倍数,并填写在练习本上。
答案:因数:1、2、3、4、5、6、7、8、9、10;倍数:1、2、3、4、5、6、7、8、9、10。
2. 请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填写在练习本上。
答案:因数:1、2、3、4、6;倍数:6、12、18、24、3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倍数与因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拓展延伸:请学生思考,除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案教学设计 1 倍数与因数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本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式获得新知,这样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境引入,不故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夷,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战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置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枝础。
2.结合运动会上秆两个班排出的队形图列出乘娥法算式来认识倍数与因数。
束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江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辰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这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本环扬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让学伪生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与因爹数的认识。
1 / 4学生通过阅读、些质疑、交流,逐步形成自学时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灵乐。
3.在小组内交流移判断谁是 7 的倍数,通过合木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方宛法,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 笺课件百数表教学过程⊙创设泽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唱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匹着各种关系,谁能说一说自在己与爸爸的关系是什么?生再 1:父子关系。
生 2:父女责关系。
师:那么你们与老师撅又是什么关系呢?生:师生疼关系。
师:能说老师是师生鸡关系吗?生:不能。
师称小结: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忻关系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依娱存的。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2.掌握倍数和因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倍数和因数的概念;2.倍数和因数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对于“公倍数”的理解;2.对于“最大公因数”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本堂课将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知识点,先通过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你知道每个数字都有什么性质吗?•你知道正整数和自然数的区别吗?•观察以下数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6、12、18、24?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其对倍数和因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概念解释2.1 倍数将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整数,得到的积,被称为这个数的倍数。
比如,3的倍数有3、6、9、12等。
2.2 因数一个数能够被整除的因数是这个数的因数。
比如,12的因数有1、2、3、4、6、12等。
3. 计算方法3.1 倍数的计算方法两个数的公倍数是它们的公共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
比如,6和8的公倍数有24、48等,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24。
3.2 因数的计算方法两个数的公因数是它们的公共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数。
比如,24和36的公因数有1、2、3、4、6、8、12等,其中最大的公因数是12。
4. 教学实践4.1 示例讲解假设班里有40个学生,要均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不得少于5人,问最少可以分成几组?解析:40的倍数有40、80、120、160等,所以至少可以分成8组,每组5人。
4.2 练习1.找出6的所有倍数。
2.找出20的所有因数。
3.60和84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4.16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5.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了计算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练习,得到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4道题目;2.找出30的所有倍数和因数;3.解释“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区别。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倍数和因数,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学会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等。
2.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实物等,用于辅助教学。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如3的倍数和因数,引导学生思考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倍数和因数的定义,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运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辨识自然数、整数和小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交流中加深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教学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课件、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根据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导学生回忆自然数、整数等概念,对课件上的数进行分类。
生:0.36、12.891、45.68、3.02是小数。
生:58、1023、17、56、37是自然数或者说是整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今天这节课继续来认识数,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
师:运动会上两个班同学分别排出下面两种队形,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生:9×4=36生:5×7=35师:在乘法9×4=36中,9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教师给出概念:36是4和9的倍数,4和9是20的因数。
(板书: 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教师强调“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巧借“儿子与爸爸” 理解“因数和倍数”关系。
师:大家认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了吗?在25×3=75、20×5=100这两个式子中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在什么样的算式里的数才会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你能举个例子吗?2、出示课件的第五张幻灯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北师大版数学精品资料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