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电影分析
碎片化的影视表达——探析电影《黄金时代》

352017年第04期由许鞍华执导的影片《黄金时代》于2014年10月上映,许鞍华凭借《黄金时代》获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
整部影片的基调安静、平和,就像影片的叙述,就像萧红的文字。
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似乎真正走进萧红的文字世界。
影片中许许多多像萧红、萧军一样的人共同创造了黄金时代,一个虽然物质贫乏但却充满自由和理想的时代。
[1]黄金时代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编剧等等,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时代。
《黄金时代》这部影片虽然票房一般,但这是一部编剧、导演、演员等都尽了力的优秀电影,观众能够看到影片的诚意,影片从萧红的视角对当时的黄金时代进行缅怀。
影片《黄金时代》以民国时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传奇女作家萧红的人生和爱情经历,塑造了那个年代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为观众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和理想的时代。
影片《黄金时代》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20岁的张乃莹逃婚求学,却惨遭抛弃。
之后张乃莹又投靠未婚夫汪恩甲,但是仍然躲不开被抛弃的命运。
张乃莹与在报社工作的进步青年萧军相知相爱,通过萧军张乃莹又认识了女编辑白朗、罗峰夫妻以及聂绀弩等文学作家,改名“萧红”后的她得到了鲁迅、许广平夫妇的首肯,随后又结识了了胡风、梅志夫妇、蒋锡金、丁玲、端木蕻良等人,在同时代作家的互相鼓励之下,虽然战事不断、颠沛流离,萧红却逐步走向了创作的“黄金时代”。
[2]一、 影片另类的传记结构影片《黄金时代》与以往的传记类影片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一部很另类的传记影片,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在人物传记影片中作了很大的创新和尝试。
例如,传统的传记影片结构具有一定的叙事规律和顺序,工整铺排,起承转合,具有完整详细的故事发展线索,但是,影片《黄金时代》电影以萧红口述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为主线,再嫁接其他相【作者简介】赵 吟,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碎片化的影视表达——探析电影《黄金时代》赵 吟电影《黄金时代》海报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关人物口述缓慢而行,细致入微地讲述了自己的长达170分钟的故事。
电影黄金时代影评和观后感

电影黄金时代影评和观后感电影《黄金时代》是由中国导演许鞍华于2014年执导的一部文艺片。
该片是改编自作家王小波的同名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清扬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困境,展现了社会动荡时期中国人民的心理变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片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也在国内外电影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首先,电影《黄金时代》在影片的构思和剧情处理上表现出色。
影片以陈清扬的成长为线索,通过她对艺术、事业和爱情的追求,展现了中国社会由新中国成立后的无知懵懂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导演许鞍华通过对陈清扬多重身份的刻画,巧妙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既贴近于现实,又富有想象力,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既带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审美。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十分出色。
章子怡饰演的陈清扬一角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的奋斗和坚持。
她通过精湛的演技将陈清扬这个复杂的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形象饱满且有层次感。
章子怡在影片中的表演不仅展现了一个女演员的才华,更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女性解放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陈经理这个角色由黄觉扮演,他的表演也非常出彩。
他将陈经理这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黄金时代》在制片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从服装到场景设计,从音乐到光影运用,都展现出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和艺术的追求。
尤其是影片的音乐选取,通过杨洪基演唱的插曲《逍遥叹》和《寒雨曲》,为影片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氛围和感染力。
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都经过精心设计,画面色调中融入了时代的痕迹,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影片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也让观众深受触动。
导演通过陈清扬的经历,展现了在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中,个体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梦想。
陈清扬不仅是一个电影工作者,更是一个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普通人物。
她在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与自信,不被困境和压力所打倒。
《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

《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1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昨天看了。
拍得挺客观,没有过多煽情或评判,如她自己所说的:力图接近真相,呈现萧红的一生。
但还是很失望,因为装。
整个观影过程中,你几乎能感觉到许鞍华那张老脸,在镜头外的某处,真理在握似地叨叨: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尝试,要摒弃商业电影的浮华,反映更真实的人性,做到......可,目标与作品是两回事,正如眼高和手高是两回事一样。
这是一部文青才有福消受的电影。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是挑观众的,如果你不是萧红迷,没有萧红七七八八的八卦打底的话,极容易在紊乱的电影语言中,找不着方向,生出莫名其妙的被耍感。
当然,宅男们若是去影院泡妞,那真真是极好的,在几丈开的屏幕下,专心致志表忠心:唉,贱人就是矫情,你却连放屁,都有一股久违的清新。
和我同去的人,也是个非文青,对萧红不了解,3小时就在一头雾水中度过。
不断问我,为什么这里突然这样,这是谁,这是怎么回事......他被许大妈搞得很挫败,几乎要抓狂。
于是我成了片方的义工,为电影未尽的事业,作善后工作——用足以迷死奥巴马、放倒奥特曼、融化奥利奥的嗓音,在疙疙瘩瘩的剧情里,为他指路铺桥,猜测那些转折和变奏,到底在打什么小九九。
《黄金时代》在表达上创了新,它将顺叙、倒叙与插叙杂糅于一体,对白、旁白与独白混集于一身。
主线是萧红的一生,但时空不时置换,一会插叙个情节,一会又从几十年后开始倒叙,借一个人的嘴巴,来补叙当前。
这就是对纪录片矫揉造作的模仿了。
和纪录片一样,伪纪录片《黄金时代》也用了大量亲友访谈、史料式镜头、信件复述、人物自述等纪录片摄影手法,构建事件,试图以假乱真。
但亲历者和回忆者都是演员,创作方式又是剧情片的,搬演、再现、仿拟甚至虚构,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往往一段情节正在行进,忽然卡住,然后不知打哪冒出一人,闯入镜头,木着脸,开始评述那年那月那女人,硬生生把你拉出戏。
这就是典型的不好好说事,与能力无关,与诚意有染。
《黄金时代》:颠覆电影院惯例的勇敢之作

《黄金时代》:颠覆电影院惯例的勇敢之作一《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电影,也是一部传记片。
不是说这个电影的内容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而是指它的叙事方式和文本特点与一般娱乐片的差异,同时作为一部关于萧红的传记片,《黄金时代》是对既往全部传记电影的颠覆。
不能说《黄金时代》在电影史上完全超越了我们的艺术经验,评价《黄金时代》的主要困难会在于,它出现在了当下中国的电影院氛围当中,这将是中国院线系统的一次文化奇遇。
近几年我们正经历一场“保卫电影院”的运动,人们已逐渐重新习惯电影院观影,这个影片的出现是对这个文化系统的拓展或考验。
关于“知识分子电影”,主要是对《黄金时代》文本形式的判断。
它具有明显的实验性。
它最被注意的形式特征是编剧李樯设计的间离手法的使用。
电影里的演员正沉浸在1930年代的生活情境中,顷刻又走向摄影机,直接向观众致辞。
许广平(她的扮演者是丁嘉莉)在厨房里劳动,忽然在转身后发现了摄像机,又向摄像机走来,开始对观众倾诉自己的想法——她说萧红太孩子气了,她的不停拜访已对鲁迅的休息形成了干扰。
一般电影严禁演员的眼睛直视摄影机,怕造成梦醒的效果,而这里则是不停打断观众的梦境,干扰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沉浸。
对于那些惯于和电影角色进行认同,并通过角色体验人生,进而渲泄自我生命情绪的一般观众来说,这个过程被阻断了,这将是观看《黄金时代》的第一个需要跨越的门槛。
《黄金时代》无法满足一般性的享乐主义,也不追求激发观众内分泌的初级娱乐性,它对于观众的理智和精神性提出了要求。
二这部电影还是对观众记忆力的考验,由于它的3个小时的片长,也由于它复杂的叙事时空。
这不是一部单一视角的电影,它让民国时期的诸多文人如聂绀弩、萧军、端木蕻良,甚至萧红都对着镜头直接讲话。
这些台词大多有档案性渊源或文本的出处,另有部分台词乃编剧的添加,但是这一部分需要专家才可以鉴别。
不同历史人物的回忆时常存在着事实认证上的矛盾,电影把萧红离开萧军的原因,根据萧军和端木蕻良的描述分别进行了影像再现,然后并置于影片中。
《黄金时代》的观后感

《黄金时代》的观后感许鞍华专辑制的《黄金时代》,是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以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经历为引子的民国爱情电影,影片塑造了当年那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
同时也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点为面的手法拓展了影片的思想广度和文学底蕴。
首先,影片以独白的形式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萧红的生活背景,以及年少的经历,(萧红,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严冷的地主家庭里。
)影片从萧红的自述中呈现出《呼兰河传》中那个令人心往神怡的大花园,幼年的萧红与花园中的虫,草,树木,花朵以及慈祥的祖父。
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好画卷,与其后萧红凄惨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最后又重新回到了呼兰县那个萧红成长的花国,与片首相呼应,造就了震撼人心灵的戏剧矛盾,让观众唏嘘不已。
在影片中,萧红在日本期间衣食无忧的日子称之为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有部分评论家是那时候的青春有理想,有激情,才是黄金时代。
然而我却理解为,在呼兰县的那种充满温暖与爱的时空,才是萧红的“黄金时代”,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爱恨,没有谎言和讥笑。
只有花园的生机勃勃与祖父的疼爱关心。
其次,许鞍华用独特的手法论证了自己眼中的女权主义。
在当时的大动乱下,知识分子全部投身于那些所谓的主权,洒热血的事业中。
萧红却甘愿只做一个写写自己的文字,文风与当时那些激进的奋血青————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年背道而驰。
萧军也常常批判她的文字里少了一些“豪迈”,其实想想萧军那些人士所谓的“豪迈”文学,不都是在文眼中加入政治文学和政治眼光吗?反而只有端木看出萧红作品中的那份“勇敢”。
这种“勇敢”我理解为“独立”。
不依靠任何的政治党派,不被任何一个主义所绑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文字细腻到每一个环境,包括自己尴尬的写景。
不做丝毫的掩饰,把现实写到露骨,一个女子的这种“勇敢”就是女权主义形成的启蒙。
论电影《黄金时代》的“间离”手法

论电影《黄金时代》的“间离”手法1. 引言1.1 介绍电影《黄金时代》电影《黄金时代》是由导演许鞍华执导,张国荣、林青霞等主演的一部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两位在乱世中相遇并陷入动荡情感的文人,以及他们终究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
影片以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对上海滩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氛围。
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在故事中,剧情不按常规线性进行,而是通过交错的情节线索,展现了人物之间错位的联系及时空跳跃的叙事处理方式。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间离”感,使整个影片显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通过对《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间离”手法在其中的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艺术表现。
1.2 阐述“间离”手法的重要性“间离”手法在电影《黄金时代》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对于影片整体的表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手法在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巧妙,通过情节交错、人物关系错位、时空跳跃等方式,刻意制造出观众与影片之间的一种距离感,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更加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
“间离”手法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使影片呈现出更加复杂、深刻的艺术风格,让观众在观影时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从而获取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剧情的反转和人物关系的错位处理,观众会不断地被随机的视角和情节展开所吸引,进而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加深了影片的内涵和厚度,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使整部影片显得更加具有深度和艺术性。
在电影创作中,运用“间离”手法不仅是一种技术尝试,更是一种创新概念,它能够突出电影的艺术表现,增强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使整部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2. 正文2.1 影片中的情节交错影片《黄金时代》采用了“间离”手法,通过情节交错的方式展现了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
《黄金时代》电影分析.ppt

主题归纳:
? 《黄金时代》带有自传性色彩的讲述了萧红的一生苦难经 过,实验性的电影语言让艺术电影出现新的尝试。影片以 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 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当年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 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热血青春的时代。通过一 系列的人物脸谱,讲述了那个时代虽环境艰苦,但人有信 仰,是一个创作思想碰撞、人文内涵迸发的时代。
艺术特色--镜头
? 1、平实简练的镜头语言 ? 萧红一行人去往北方时,摇 -拉
一个镜头展现漂浮着碎冰的河 流,一种荒凉萧索之感油然而 生。
? 俯拍 -- 远景,展现了北方的样 貌,冷峻的气息。
2、时 一直伴随的元素。
? 当两人情感出现问题时, 萧红内心的煎熬与忍耐。
艺术特色--光线
? 烛光打在演员的左半边脸上,右边脸颊 处于阴影之中并有眼泪缓缓流下。泛黄 的光源有一种历史怀旧感,也有着在静 谧之下缓缓流淌的悲伤。
? 灯光投在萧红1/4的侧脸上,看到她的眼睛充满疲怠,脸 色苍白,3/4的阴影更是凸显了她此刻的憔悴。
叙事特色
? 1、插叙构建叙事框架
? 《黄金时代》使用插叙的叙事方式超越了时空界限,构建 了一个庞大的时空历史框架,将萧红的一生缓缓道来。除 此之外,影片构造的全知视角让观众更为客观的了解到萧 红这个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 影片中萧红的童年、青春时期、临死之际的场景交叉并述, 影片更多的是尝试将人物的一种状态和心里之感传达给观 众,再现萧红这个人物在历史长度里形象思想。
仿纪录片式旁白
? 结合文学作品,展开叙述。具有 历史感与文学性。
仿纪录片式旁白
? 对镜头的讲述,使得萧红一生 脉络清晰,也使观众保持了理 性。
论电影《黄金时代》的“间离”手法

论电影《黄金时代》的“间离”手法《黄金时代》是中国导演许鞍华根据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以独特的“间离”手法,展示了一个独立女性的成长历程和对爱情、自由的探寻。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的时间结构,通过交叉剪辑的手法展示了女主角陈丹青的过去和现在。
在过去的时光中,观众可以看到她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生活,与丈夫刘半农的婚姻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而在现在的生活中,陈丹青成为了一名独立自由的女性,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这种非线性的时间结构让观众可以全面了解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并对她的人生态度、性格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电影运用了一些“间离”的手法,将陈丹青与其他人物的经历相互呼应、隐喻,以展示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复杂性。
例如电影中出现了两个男主角,刘半农和黑眼镜。
他们有着相似的职业、相似的相貌,有时候观众会把他们混淆,让人感到迷惑。
这种“间离”手法使得观众可以在模糊与明确、真实与虚幻之间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突,并引发对于人性、对于爱情的思考。
电影还通过一些镜头和符号的运用来表达“间离”的意象。
在电影中,许多镜头都体现了陈丹青与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的隔离与冲突。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都有窗户、栏杆等物体的遮挡,让陈丹青与世界保持隔离。
而在电影的结尾,陈丹青走向自由,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栏杆,象征着她的突破和解放。
这些符号的运用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凌乱与交错的美感,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电影通过音乐的运用也体现了“间离”的手法。
电影中的原声音乐带有浓厚的欧美风格,与电影中的情节并不完全呼应。
这种音乐与情节的不统一让观众产生一种“间离”的感觉,增强了电影的情感张力和审美价值。
电影《黄金时代》通过“间离”的手法,从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人物的呼应与交错、符号的运用以及音乐的呼应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一个独立女性的成长历程和对爱情、自由的探寻。
这种手法使得电影具有一种复杂与迷离的美感,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爱情等话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