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编剧李樯:悲观的天才
电影《黄金时代》:记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电影《黄金时代》:记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刘琛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14(000)024
【摘要】《黄金时代》这部聚集了文艺片最佳编剧李樯、金像奖导演许鞍华和三十多位明星的文艺巨制,描述了上世纪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
唯美的影调,严谨的剧本,精准的表演,被外国影人称为"中国壁画电影"。
精致的海报宣传和前期的话题营销让影片未映先热,可尽管影片选择了十一黄金周档期却没有迎来票房的黄金时代。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刘琛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黄金时代:“十七年”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略论——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一) [J], 郭培筠
2.黄金时代里一个孤苦漂泊者的梦——电影《黄金时代》评析 [J], 王伟
3.女性话语下的自由时代--浅谈电影《黄金时代》 [J], 宋骁
4.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J], 刘琛
5.微电影广告:广告与电影双赢——以《当代名士·黄金时代》为例 [J], 闫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樯口述眼中的萧红:我称其为“源头性作家”

今年10月,由李樯编剧、许鞍华导演,众多明星加盟的电影《黄金时代》上映,实验性的拍摄手法,由演员出戏念台词的间离效果,3个小时的片长,都给观众带来很大挑战。
票房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但与同档期上映的其他国产片相比,这部电影还是受到了最多的关注。
10月1日,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公布入围名单,《黄金时代》获最正确影片、最正确导演、最正确原创剧本、最正确女主角及最正确女配角五项提名。
这部影片还将代表香港地区角逐2015年奥斯卡外语片奖。
7月21日,《黄金时代》沙龙在北京单向街书店举行,许鞍华和李樯同时出现,众多文艺青年挤爆了活动现场。
这是记者第二次见到李樯。
上一次是2013年5月,《孔雀》《立春》《致青春》三部剧本成书出版,李樯走进北京大学“未名讲坛”,与学生们交流剧本创作的心得。
李樯喜欢穿素色宽松的衣服,说话轻声细语,笑起来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都表达出一个写作者应有的状态。
如他所讲,写作对于他,就像农民下地种粮食、工人上班,是很日常的劳作生活。
如果说他的“劳作”与他人有何不同,那么最明显的标签,就是他那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浓郁的文艺气质。
“只要你想拥有精神和心灵生活,你就是文艺青年。
”李樯这样解释“文艺青年”这个称呼,“只要曾被一首歌打动想去学吉他,或者突然看了一部电影想成为那个主人公,任何对于自己身份的假定和想象都是创造,这种虚构的能力就是文艺的表现。
”年轻的岁月,李樯过得算不上顺利。
19岁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两年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学习,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做编剧。
工作两年后,他转业回老家安阳市文化局,写“自己一点儿都不懂”的豫剧。
不久后,他重回北京,做了“北漂”。
2000年,颗粒未收的他开始疑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又回到安阳老家。
“所有编剧经历的一切困扰我都经历过。
不给署名,当枪手,写完不给钱,用了你还不承认,全都碰见过。
”聊起那段日子,李樯觉得那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他甚至有些感谢那些坎坷和由此带来的痛苦,“为什么人要防止痛苦?很多所得明明是在痛苦中锻炼出来的啊!那为什么人人都要抗拒痛苦而去追求幸福呢?”2005年,顾长卫把李樯编剧的《孔雀》搬上银幕。
黄金时代 黯淡失色

黄金时代黯淡失色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4(0)A01
【摘要】我们所能欣慰与感叹的,是许鞍华有勇气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拍摄一部与
普罗大众存在天然隔阂的巨作,至于那个许鞍华想要表现的充满魅力的真实的萧红,只存在于电影之外,甚至萧红的文字之外更多的历史想象中。
【总页数】4页(P32-35)
【关键词】《黄金时代》;野心;历史想象;许鞍华;萧红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黄金时代》是怎么“败给了”《小时代》——以影片《黄金时代》为例从美学角度探讨国产文艺电影的“失败” [J], 李新宇;
2.黄金时代黯淡失色——《黄金时代》:零落的野心 [J], 时间之葬;
3.元杂剧“黄金时代”论说——从董每戡《说元剧的“黄金时代”》说开去 [J],
段金龙
4.“黯”然销魂,“暗”然却失色——黯然、岸然;暗淡、黯淡之间的区别 [J],
刘源
5.黯淡还是更黯淡? [J], Cory Johnson;沈建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黄金时代》以民国时代为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独特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为介绍。
它造就了一批当年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和理想的时代。
本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希望可以帮助您!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1《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主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几个句子。
“你我的相识就是最好的纪念。
”人生中路过的人有那么多,别人都说你我相见一面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所以你我的相识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有1万个人就有1万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亮点我们不应该沉浸于他人的两点钟而是应该发现自己的亮点却将自己的亮点发扬光大站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享受短暂的人生美好。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只不过是在笼子里。
”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不过也是现实中的黄金时代是指人生的巅峰。
在笼子里是指被囚禁住了意外演绎软件。
黄金时代我们就应该是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亮点交给每个人,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吗?可是在笼子里,又能怎样呢?人们都说什么是自由?我想自由是在道德规则之中最大限度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在笼子里也只不过有那一亩三分地,又能做些什么呢?与其被困在笼子里的黄金时代,还不如到一天光阴的大地里自己去拼搏拼搏出自己的黄金时代。
“我并不大度。
”这是萧红在电影里所说的,只不过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
我并不难。
属于我的东西,我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自己拼回来的东西?我又为什么要给别人属于我的幸运,我的机遇我又为何要拱手让人?对于自己的东西并不代表我看好你,我对你我好就可以给你,而是我的东西我可以给你,但并不是让你用到的法规来压榨我。
“不必问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能做什么。
”为什么要问别人可以给你什么好处,而不是你能给别人什么好处呢?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拼搏,人家辛苦得来的,为什么又要给你,人家给你只不过是人家好心罢了。
编剧李樯眼中的《致青春》

编剧李樯眼中的《致青春》《综艺》:你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保留了哪些?舍弃了哪些?李樯:原小说很简单,主要就是一场从校园延伸到职场的三角恋。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很大,时间点还会提前一些,我更多表现的是众生相,只不过让男女主人公来贯穿始终。
其他边缘人物、不同线索的人物都有足够的笔墨去铺展。
除了保留了郑微和陈孝正的爱情线,其他的人物全部是二度创作的崭新故事。
我想让不同的价值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张青春的浮世绘。
《综艺》:这部影片是遵照类型片套路创作的,还是风格化更强一些?李樯:我创作的时候没有去区分它是什么类型的影片,可以说是保持文艺气息,兼具类型片特色。
就好比《教父》是典型的黑帮片,但它的意识也很强。
我写的时候还是希望观众能够各取所需。
喜欢情感宣泄的人,我提供了情绪的慰藉,这是“消费情绪”;在此之上,对于希望缅怀逝去青春的人,我也提供了思考、对话的空间。
这部影片的创作和我以往的写作不一样,它有很强的商业元素:“爱情”和“青春”。
但它不是为了商业而商业的。
目前30多岁的这批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一群人,他们共同的历史经历,会引发他们对自己青春深切的怀念,这种心理共鸣是巨大的商机。
《综艺》:电影和原剧本差距大吗?李樯:不大。
我和赵薇合作很默契,开拍前我们对剧本进行了充分讨论,直到每场戏都达到高度默契之后,才进入拍摄。
剧本必须完全符合导演的要求之后才能开拍。
每写完一稿,赵薇都会参与讨论。
剧本定稿的过程中,我们甚至对一场戏进行了“辩论”。
《综艺》:你在片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李樯:我出现在现场,主要是影片开拍前的那段时间,需要和演员说戏。
这部电影中,很多演员的银幕经验不太多,赵又廷又是台湾地区演员,我要跟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探索人物,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
不单这部戏,和许鞍华合作,她也会让我到现场去跟演员说戏。
《综艺》:从《孔雀》《立春》到《致青春》,你一直偏爱描摹众生相。
电影改编通常会砍掉原著很多人物线索,只保留一个主线,而你却不会这样做。
《黄金时代》: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史诗

《黄金时代》:一部民国知识分子的史诗罗小凤【摘要】影片《黄金时代》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萧红个人命运的沉浮呈现了民国那个“黄金时代”中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尤其呈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知识分子们随着时代动荡而沉浮不定的命运遭际与人生轨迹,建构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荧幕史诗。
%With the form of documentary film, the film The Golden Age presented a particular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presentation of the ups and downs of Xiao Hong’ s individual fate. Particularly, the film portrayed the vicissitudes of intellectuals’ fate and their miserable lives in that age. Therefore the film is a soul-stirring screen epic about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74-77,89)【关键词】《黄金时代》;萧红;民国知识分子;史诗【作者】罗小凤【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5由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汤唯等主演的《黄金时代》从播映前便已在影视界掀起热议,播映后更是褒贬不一,引发各种争议。
事实上,这部影片是以纪录片的形式通过萧红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呈现了民国那个“黄金时代”中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尤其呈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知识分子们随着时代动荡而沉浮不定的命运遭际与人生轨迹,建构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荧幕史诗。
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2019年精选文档

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黄金时代》这部聚集了文艺片最佳编剧李檣、金像奖导演许鞍华和三十多位明星的文艺巨制,描述了上世纪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
唯美的影调,严谨的剧本,精准的表演, 被外国影人称为“中国壁画电影”。
精致的海报宣传和前期的话题营销让影片未映先热,可尽管影片选择了十一黄金周档期却没有迎来票房的黄金时代。
但《黄金时代》无疑是一部诚意之作, 也是当下环境里一部有追求有情怀的文艺片。
影片忠实于史料, 萧红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互为见证,口述历史与人生故事交错编织,客观克制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客观立场纪录:还原人物形象传记片的导演大多极力刻画与渲染人物形象,但电影《黄金时代》却用了审慎克制的叙事忠实还原了萧红的人物形象,没有过多的虚构和渲染,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萧红短促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精彩且极富戏剧性;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电影的创作立场:没有把萧红的情感经历作为票房噱头和大众消费的对象,客观还原了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生存处境, 还原了一个想独立又不得不倚靠男性的女性形象。
影片一开始,女作家肃红黑白的特与镜头慢慢显现在银幕上,凝望镜头片刻,轻声开始叙述,寥寥数语,概括了她短暂而凄惶的一生。
这里的叙述者萧红像一个漂泊在半空中的魂灵,俯瞰着自己的命运。
正如人物传记片《公民凯恩》的开头运用新闻纪录片概述凯恩波澜壮阔的一生一样,《黄金时代》开头这段黑白影像的萧红自述,也试图冷静客观地概述她人生的起点到终点。
萧红一生命运多舛,父亲冷酷,疼爱她的祖父早早离世,19岁逃婚与表哥私奔,成为家族的耻辱。
从乡下逃出来,投奔之前的未婚夫汪恩甲,与萧军同居时,怀着汪恩甲的孩子;跟端木蕻良结婚时,怀着萧军的孩子,最后病重客死异乡。
影片中,萧红在弥留之际也有自知:“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去看,但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萧红极具争议性的一生导致人们纷纷为她立传。
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等主演的电影。
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黄金时代的观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
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国际妇女节;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
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
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别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
她一生如同动乱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
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
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宏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金时代》编剧李樯:悲观的天才“我是悲观主义,但悲观主义不等于消极,是不再奢望什么东西,不再自我麻醉,也不再自以为是。
获得了一种正视黑暗的能力。
”李樯说,悲观主义就是认清了人生的某种端底。
文| 靳锦采访| 靳锦丁楠本文首发于《人物》2014年8月号李樯: 编剧,作品包括《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黄金时代》。
冬眠像冬眠的动物偶尔醒来一样,李樯先生闭关写剧本的时候会给朋友打几个电话。
后来成为《黄金时代》执行制片人的程育海接到过这样的电话。
当时李樯在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突然打给他说,快写完了,来帮我看一眼。
李樯创作剧本期间会远离所有人,手机大部分时候是关机状态,给人打电话很难得。
“我就知道这时候他的想法出来,有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做。
他需要跟人在交谈过程中获得新的灵感。
你得跟他天马行空地聊。
”程育海形容李樯思考剧本时“脸会垮掉”,整个人显得沧桑疲惫,想通了开始上手写的时候,好像被吸走的精气神重回身体,又变得和少年一样。
“其实我们没有人能给他实际的帮助。
”程育海说。
《人物》记者撞见了这两种状态。
第一次采访是在《黄金时代》宣传期,46岁的李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先是接受了整整4个小时采访,又在录音笔关掉后闲聊了一小时。
第二次采访,他已经处于半闭关状态,惦记着手上的新剧本《放浪记》,看上去疲惫又焦躁,不停抽烟,快速喝下了一大杯冰咖啡,这甚至导致了他突如其来的肠胃问题。
2008年,李樯已凭《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成为中国认知度最高的编剧之一。
导演许鞍华约他写以萧红为主角的《黄金时代》,他没再接别的工作,专心写了3年。
每一次写作都是一场硬仗,编剧的焦虑在于胜利会被反复清零。
“每次怀疑自己写得不太好的时候会找朋友念一段,像面对观众的反应一样,好判断我做的是不是正确。
克服了这个作品的怀疑期,下一个作品又来了。
”每次等到某个时刻李樯打来电话念东西,焦刚就知道他的精神状态已经高度紧张了。
“我们抓紧时间说你能不能出来见见,用各种八卦诱惑他。
让他出来放松一下。
”焦刚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导演,李樯的挚友,曾在《立春》中出演胡金泉一角。
他第一次见到李樯,是2000年参演他编剧的话剧《穷爸爸富爸爸》。
演员在排练,闹得天翻地覆,焦刚看见旁边房间里“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写东西”。
“小男孩”就是李樯。
那部话剧解构了几十部经典作品,焦刚感叹,李樯书读得太多了。
认识十几年,他未见李樯松懈,有时约吃饭,一次两次可以,第三次的时候,李樯说,你能不叫我吃饭吗,我还有那么多书没看完呢。
“他用另外一个自我控制着自己,强迫自己读书,强迫自己看大量的资料,强迫自己处于一个困境之中。
”焦刚觉得李樯很可怜,也很可怕。
李樯在《黄金时代》里构建了一个历史时空,让每个角色都对镜头说话,演员又担当了历史的解说员。
他在剧本中获得绝对的控制感,酣畅淋漓地剪辑萧红的人生,实验一种大胆的叙事结构。
但同时,他必须融进最日常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往往是失控的。
父亲在那时确诊老年痴呆症,住院期间,李樯每日奔波,倒车、找医生、排队。
陪80多岁的母亲看牙,别人不让座母亲就只能站着。
琐碎、沉重,他称之为“生活的本来面目”,不以任何选择的意志出现在面前。
李樯和父亲也不在一个心理时空了,面对面坐着,父亲问他,“你是不是比我还老?”“我在两个时代中间穿梭,疲惫不堪。
”李樯说。
“他经常会给人游走在刀尖上的感觉。
你有时候会非常担心他出问题,因为他给自己压力太大了。
”焦刚说。
有一次李樯给焦刚打电话,读他刚写的萧红——萧红临终前在医院里,端木蕻良出去了,她侧过脸来。
焦刚听得入迷。
李樯忽然说,我们家又漏水了。
“啊?这是剧本里的一段吗?”“不是,是我家。
”李樯的思维并没有虚构和现实的绝对分野,焦刚说:“他没有说剧本部分结束了,我再给你说说我的生活。
他是从文学直接扎进了生活。
那个思维已经没有缝隙了,就挤在那个地方。
”听完一段剧本,焦刚表达了自己的感动。
李樯却说:“哎呀,那是我否定的一版,我的新版本已经写完了,下次再告诉你。
”电话挂了。
“就好像游戏了我一下。
”焦刚大笑。
朋友们都担心李樯写作的状态“快疯了”,每每这个时候,李樯却都正常得不得了。
“你知道他会有一个强大的力量。
因为他在一个崩溃的边缘,命悬一线,但他抓住了这根线。
那个力量在那儿拉着他,你是该高兴呢,还是该难过呢,不知道。
”不要半推半就的东西编剧史航曾是李樯中央戏剧学院的师兄。
如今,史航仍对李樯当年的一篇剧本习作印象深刻,李樯把其中一个人物叫“女胖子”,这个“女胖子”因为某件事情而报仇似地吃。
“这些话也许现在很平常,但20多年前,我们写东西还琢磨作文腔。
他就直接写女胖子,也不是讨厌这个人或喜欢这个人,就觉得用这样的词足以勾勒这样的人。
”史航说。
史航注意到了李樯创作时的精准,乃至冷酷,但他当时没有注意到的是李樯的军人身份,最早认识李樯时,只看到他老穿着黑大氅,戴黑帽子,头上还有个红五星。
李樯入学之前参过军。
他成绩不好,又喜欢艺术,于1987年入伍在河南军区当了文艺兵。
他总是下基层演出,去县城、矿山或者军营,目睹人们的艰难生活,自己也颠沛流离。
李樯说,当过兵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清醒,“我当兵的生涯,青春的生涯,让我知道生活的本来面目。
不是因为你的悲悯,或者你的乐观,你的冷漠,那个本来的面目会发生什么变化。
所以我客观地承认它,接受它,描写它。
”军队纪律严明,李樯无法忍受事务性的约束,最痛恨每天都要出早操。
如今,他阅读和写作都是从下午开始,直到深夜。
“军队生活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不愿意在一个体制内,促使我选择一种个人化劳动的工作。
”这颗种子种下得太早,他没有预见到破土的过程竟然如此漫长。
中戏毕业之后,李樯有过两份稳定的工作。
他先是被分配到北京战友话剧团,他不愿意写部队题材。
两年后转业到家乡河南安阳的文化局做编剧,他不愿意写豫剧。
李樯苦苦寻找着写作者可寄托之地,于是重回北京。
转业和回北京,两次都主动出走。
后来,他在《立春》里写王彩玲,一个生活在小县城却痴迷歌剧的格格不入者,数次折返于故乡和北京之间,“如动物追逐水草”。
“我觉得人一生如果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最大的自由和幸运。
我不要半推半就的东西。
”玉石俱焚——他说——这个词用了两次。
凭直觉拒绝了体制,但李樯仍免不了承受从其中剥离的痛苦,以及对于身份的惶恐。
当初部队终于同意李樯转业,又发现把他的档案丢失了。
在10多天的时间里,李樯坐着不同班次的火车从北京到郑州,到安阳,再到北京,周折往复,他恐惧自己将不属于任何一个被划分的群体。
而最后,档案竟然就在北京军区某个干事随手一搁的档案柜上。
“就是太古怪了,就像找我自己的身份一样,就这么找来找去,找来找去,到A地,A地说没在,到B地,B地说没接着,到C地,C地也没有见。
就ABCD,我就像打圈儿一样就这么找。
”19年后李樯说起这段往事时,叙述变得又快又密,“其实你是被一个人很偶然的东西,他却给了你人生特别大的一种教训,可能一个干事随手搁在那儿,他一个简单的动作导致了你整个命运认知的一种特别大的伤害。
”“军队生活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不愿意在一个体制内”不抱幻想回到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李樯一直处在失败者的心态,精神状态非常不好。
他会连续睡一个星期不起床,或暴饮暴食,密集地看书和碟。
最恐惧的事情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写,不知道是否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急需纠正。
物质生活同样惨淡。
从1995年到1999年,李樯接到过一些电视剧的活儿,“全部都是鸡飞蛋打的状态。
”他的第一份编剧工作是吴贻弓导演的《陈香梅》,没有署名,因为李樯没电视,他甚至不知道这部电视剧是否播出过。
之后,他写过四五十集电视剧本,都没能从投资方那里拿到钱。
1999年他跌到谷底,没有赚一分钱。
《人物》记者问他,经历过生活困苦,为何不在后来的作品中提供慰藉。
他回答,“慰藉不是艺术的终极目的,那样的话,就太贬低艺术了。
艺术可以让你有洞察的能力,反讽的能力,自卑的能力。
慰藉是比较浅层的能力。
更深层的能力是寻找人类普适性的东西,以及个性化与普适性之间挣扎的缘由。
艺术与生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史航评价李樯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抱幻想。
精确地刻画,认真地同情,然后不抱任何幻想。
”他佩服国内两个编剧,一个是兰晓龙,“很虐心但很积极的天才”,一个是李樯,“很清醒但很消极的天才”。
李樯对《人物》说,他不认为自己消极。
“我是悲观主义,但悲观主义不等于消极,是不再奢望什么东西,不再自我麻醉,也不再自以为是。
获得了一种正视黑暗的能力。
”他说,“悲观主义就是认清了人生的某种端底。
”李樯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母是医生。
从他后来写出的剧本《孔雀》中,隐约可见李樯自家的影子。
他将这个剧本的内容表述为“我曾经看到过的和经历过的生活”。
《孔雀》写了安阳一个五口之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遭遇。
他曾在后记里写,主人公们代表了3种人,姐姐是唯美的,理想主义的;哥哥是世俗的,实用主义的;弟弟是悲观的,虚无主义的。
剧本里的主人公们都想冲破命运,但却都被命运驯服了。
李樯身上也许有这3种人的影子,“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
”他从北京那段失败者岁月中获得的另一种能力是幽默。
悲观让他看清现实,他却以自嘲或反讽的态度来解构那个处境。
“当一件事情你以一个幽默的方法去说,其实双方都获得释怀,既不为难自己,也不为难别人。
”他说,“你会使每个人都获得一种从容感。
”李樯的朋友们都提到他的幽默。
赵薇对《人物》说:“他要想讽刺一个人或者赞美一个人,库存量是非常大的。
”她的司机有时去接李樯,都被逗得肚子疼,于是每次都很兴奋,“哟,樯哥来啦!”然后等着听段子。
记者问,即使当年投资方不给钱还会自嘲吗?李樯说:“当然会,他逼迫我成为一个不在乎钱、特别大度的人。
我就当那个钱给他养老送终了。
”保持距离2013年,赵薇执导、李樯编剧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超过了7亿。
这也是李樯的第一部商业大片。
他不认为自己从文艺片编剧转型了,而只是将之视为又一次精准的出击。
此前的李樯并没有如此“大众”。
1999年底,他回到安阳,尽管内心有些落魄,还是试图在父母面前做出成功在望的样子。
他准备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失败,他就可以非常坦然地放弃对写作的向往,“有点赌博的心态,成不成就这一把。
”2000年大年三十上午,奋笔3个月后,他落下剧本《孔雀》的最后一个字。
李樯把剧本递给业内的朋友,很快就有了回音。
“有一种拿到驾照的感觉”,他回忆,由此开始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觉得或许可以将写剧本作为职业。
投资人袁梅最先介入到《孔雀》的项目中。
她当时还没有做过电影,只看了大纲就决定投拍。
袁梅形容剧本“很清新,又透着一种古灵精怪,跟我们见到的所有国内传播的电影都不一样”。
2005年,顾长卫执导的《孔雀》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