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黄金时代》中的女性觉醒与文化革命:王小波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黄金时代》中的女性觉醒与文化革命:王小波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概述
《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于1990年出版。
本书通过主人公陈清扬的故事,探讨了女性觉醒和文化革命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1. 简介
•文化背景: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后现代主义观点:王小波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展现了个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2. 女性觉醒
2.1 女性角色设定
•主人公陈清扬:聪明、独立、反叛,愿意追求真实自我。
•支配与被支配关系:陈清扬与男性角色之间存在权力斗争与互动。
2.2 女性身体解放
•性爱观念转变:女性开始认识到自己也有权利享受性爱,并追求情感上的满足。
•幸福与自由:将传统家庭观念与个人追求相结合,尝试在社会舞台上为自己争取地位。
3. 文化革命
3.1 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政治运动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剧烈变动。
•政治斗争与剧变:群体意识形态压制了个体表达和思考的自由。
3.2 个体生存状态
•经济艰难:陈清扬等人面临物质困境,强调荣辱观念的扭曲。
•批判与反叛:小说中的角色通过讽刺和挖苦来表达对权威机构及其规范的反抗。
结论
《黄金时代》将女性觉醒与文化革命交织在一起,通过陈清扬等角色展现了后现代社会下个体生活的多重困境。
王小波在小说中提倡个体自由和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并呼吁对权威规范进行深入思考。
本书通过王小波独特而具有冲击力的写作风格,引发了对于性别、权利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刻思考。
《黄金时代》对上世纪中国的艺术解读

《黄金时代》对上世纪中国的艺术解读《黄金时代》是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上世纪中国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
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上世纪中国的艺术发展和社会背景。
一、上世纪中国社会背景的折射《黄金时代》所描绘的背景正是上世纪中国的大时代,也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小说以一个普通女孩的经历为导向,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变革和新的价值观念的崛起。
作者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将时代变迁和社会矛盾融入其中。
比如,小说中描绘了女性的解放与婚姻观念的变迁,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角色的转变。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性,是对那段时期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
二、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呈现作为一部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小说的作品,《黄金时代》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对上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度解读。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借助女主人公的视角,将读者引入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内心世界。
同时,小说中运用了残缺不全的叙事手法,通过碎片化的结构和离散的情节,展现了上世纪中国充满迷茫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状态。
三、对上世纪中国艺术的反思《黄金时代》作为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对上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提出了独特的反思。
小说中通过描绘主人公的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呈现了艺术在特殊时期的困境和突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以及家庭的限制下探索自我,并通过文学创作和写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以个人经历和情感为基础的艺术探索,反映了当时中国艺术家对自由表达和创作的渴望。
四、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黄金时代》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说中描绘的现实景观和社会现象,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和梦幻元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矛盾性和审美冲突。
通过幻想元素的引入,王小波在小说中传达了对现实的探索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黄金时代》:王小波小说中的文化青年与现代社会的误解与迷失

黄金时代:王小波小说中的文化青年与现代社会的误解与迷失引言《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部作品,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呈现了文化青年在当代社会中遭遇的误解和迷失。
本文将从文化青年角度出发,分析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同时,提供几点建议和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文化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化青年的背景。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经历过战乱和政治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日渐疏远。
新一代的文化青年通过接触西方文化、大量阅读外国著作等方式寻求突破。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误解与挫折在《黄金时代》这本小说里,主人公们面临着社会对他们不理解甚至嘲笑的态度。
他们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但却无法融入传统社会框架。
他们受到了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压力,感到孤独和无助。
社会问题与原因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是文化青年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对他们严重的误解与忽视。
首先,教育体系的缺陷导致了个性发展受限。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训练。
其次,社会对科技和商业成功崇拜过于疯狂,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文化艺术成为次要甚至被忽视的领域。
这种现象导致了文化青年在经济上难以获得支持和认可。
此外,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虚假消息和浮躁氛围,使得更多人只关注表面或流行趋势。
文化青年倾向于剖析生活真相,并表达内心情感,但却很难在这个环境中被接纳。
解决方案与建议为了改变当前局面并帮助文化青年走出误解和迷失状态,我们提出几点建议:1.教育改革:教育机构应在培养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多样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文化支持与认可:社会应该重视文化艺术领域,并为文化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政府和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文化创作与传播,以及组织相关活动。
3.媒体与社交环境:媒体应该承担起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和价值观念的责任,减少虚假信息和浮躁氛围。
论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以黄金时代为例

论王小波小说的语言特色——以黄金时代为例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迎来重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国人开眼看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强盛也为文学发展提供机遇。
王小波的作品以后现代语境特色进入大众视野,在时代发展和大众心理转变的双重呼唤下,《黄金时代》以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另辟蹊径的写作风格登上文学论坛之巅,作者用荒诞的故事情境和灵动的语境刻画来塑造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理压力和生活状态,进而凸显出主人公王二的人物性格,以抒发王小波内心深处对“文革”的反抗[1]。
可以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如果想系统全面地研究王小波写作特色,必定要从《黄金时代》入手。
据不完整统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从文学角度研究王小波作品的资料多达四百篇,其中不乏报纸、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形式[2]。
谈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孟繁华认为,该作品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是作者追逐健康向上生活的代表,这种语言特色已然超越性爱本身的意义[3];在吕德强看来,王小波用大量的辩证性语言对“破鞋”一词进行探讨,让这个与轻佻、卑微的词汇焕发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在“文革”严肃正式的背景下,以幽默风趣、调侃讽刺的语调叙述事物,有举重若轻之感[4];梁沛好则从故事叙述角度出发,点出隐匿于故事情境之中的属于王小波的儿童情节,将其中的趣味和狂欢本质呈现于读者眼中[5]。
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鲜少针对语言特色进行详细阐述的,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以《黄金时代》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合我国实际的语言艺术理论,从用词特点、句式衔接、修辞方式三方面入手,归纳完善王小波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二、用词(语言)特点(一)文白夹杂文白夹杂,“文”指文言文,有书面语之意,“白”指白话文,是口语的指代;从叙述语言的角度分析,文白夹杂是指文学作品不拘一格,将书面语和口语进行灵活运用,这也是王小波语言功底深厚、文学造诣高深的突出表现。
在《黄金时代》中出现大量的文白夹杂片段,如“吾友许由见了我的红色药水,问清用途,深表赞同”一句中,就用“吾友”这一文言词汇置入口语色彩浓厚的语句之中,在语体上给人不协调、不舒服之感,却也能充分表明主人公王二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通过词汇的精准表达展现新旧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感与磨合期,能很好地让读者代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极大的渲染效果。
《黄金时代》:个人与社会的抗争与融合

黄金时代:个人与社会的抗争与融合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王小波通过讲述主人公陈清扬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特殊时期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1. 简介《黄金时代》设定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主人公陈清扬身处其中,经历了个人成长、思想解放和情感困惑等一系列挣扎和矛盾。
小说中展现了个人在极度压抑和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不懈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努力。
2. 抗争与反叛主人公陈清扬在《黄金时代》中以自己独特而叛逆的方式对抗着社会给她所施加的束缚。
她不满于封闭压抑的生活环境,渴望摆脱权威束缚、追寻自由。
她积极地探索知识、反思旧有观念,并试图挑战传统道德规范。
陈清扬的思维以及她对社会现象的见解成为小说中表达个体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关键元素。
3. 融合与矛盾虽然主人公陈清扬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但她也难以完全割断与社会的联系。
个人与社会之间既有对抗,又有融合。
在小说中,作者以幽默而讽刺的笔触展现了个人和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陈清扬通过传媒、工作、爱情等方面与社会发生接触和互动,体验到了个体在社会中存在感和归属感。
4. 意义与启示《黄金时代》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清扬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个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探索自由、思考意义,并最终实现心灵从枷锁中解放的过程。
小说给予读者一种挣脱束缚、坚持真我并且追寻内心追求的鼓舞和启示。
作为一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小说,《黄金时代》不仅展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抗争与矛盾,同时也探讨了追求真实自我、思辨和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这使得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持续对读者产生影响。
注意:以上内容完全采用虚构,仅用于示例编写。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黄金时代》:文化的愿景,个人的成长

《黄金时代》:文化的愿景,个人的成长《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香菱”的成长经历,以及她身处的中国文化环境下的青春探索和思考。
这部小说深刻探讨了文化的愿景与价值,同时也是一个个人成长的缩影。
一、文化的愿景在小说中,王小波通过香菱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表达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小说以“黄金时代”为背景,描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生代的成长经历。
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正处于文化的重构期,社会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王小波也把“黄金时代”作为了一个文化愿景的体现,其中有人类善的主张,有个人性解放的构想,也有对于社会民主主义的设想。
王小波对于传统文化不但不是简单地继承或者批判,而是通过阅读、理性分析,然后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小说中,香菱的黑白两道所反映的,不仅是对当前所处时间的审视,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回望。
正如王小波所说:“做文化的首要任务是以自己的方式老化。
”二、个人的成长小说以香菱的成长为主线,并通过她的经历,探讨了个人成长的主题。
香菱自小便身患肺病,因此被消极地保护着,她在不断地呼吸机声中度过了青春的时光。
然而,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内心需要自由。
在与鸦片男的交往中,她虽然经历了很多阵痛,但是也感受到了自由自在的喜悦。
最终,她放下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也不再倚赖呼吸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香菱的成长过程中,王小波坚持了对于个人独立自主的呼吁。
他认为个人需要自立,需要自由的探索和反思。
每个人都应该做到自主选择,不要被来自社会和周围人的束缚所左右。
三、结语《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经典之作,是一个关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缩影。
在这部小说中,王小波不仅通过香菱的成长经历来启迪读者,也通过对于当时中国文化的分析,反思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现实状况。
这部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读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学作品赏析研究报告

文学作品赏析研究报告文学作品赏析研究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我将对一篇著名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该作品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陈清扬的视角,描绘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
在这部小说中,王小波展示了他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首先,这部小说展现了王小波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
在文革时期,人们面对的是封建迷信和严格的意识形态压制。
而王小波通过幽默地描述一些荒诞可笑的事件和人物,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荒谬和窒息。
例如,在小说中,陈清扬的父亲是一位文盲,但却自诩为“灵魂画家”,然而他的画作却被认为是草包涂鸦。
这种对现实的讽刺,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深刻地思考社会的问题。
其次,王小波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
通过陈清扬的回忆和思考,读者能够了解到文革时期的苦难和无助,同时也能看到主人公在当下的努力和勇气。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还能更好地表达出主题和情感。
最后,这部小说还展示了王小波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在文革时期,人们被束缚在意识形态的枷锁下,缺乏自由和尊严。
然而,陈清扬通过对文学的喜爱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示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个体价值的追寻。
他追求写作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试图打破旧的桎梏。
通过他的故事,王小波给予了人们对自由的思考和勇气。
总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通过幽默的描写、复杂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思考,王小波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并使他们产生了对自由和尊严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家的才华,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价值的反思。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心得范文2篇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心得范文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读后感、作文大全、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essay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心得范文2篇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
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
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
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
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
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
但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不在乎别人的蜚短流长。
王二的形象是阳刚的,他的叛逆是主动的。
对于王二的身份——痞子身份,对于痞子这一定义的指向,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痞子,指一种边缘人物,他们以无道德为道德,以无秩序为痞而不坏,傻而不愚。
第二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痞子,是指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哲学。
王二所代表的就是第二种意义,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向往美和自由,崇拜智慧,独特的追求使他们和所处的无趣无智的世界格格不入。
常常被视为流氓小神经怪物,事实上,无论他多痞多癫,都与伤天害理穷凶极恶虚伪狡诈沾不上边,相反,在玩世不恭不正经行为的背面,他们有着常人没有的善良和真诚;在嬉皮笑脸夸张怪诞之中有着常人没有的清醒和睿智。
“王二是王小波笔下的主要人物形象,既无正貌,亦无正言正行,王二痞而不坏,傻而不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人性魅力”⑵对于陈清扬的形象在《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传统而浪漫的反叛者”⑴。
陈清扬是一位知识女性,在她身上有着传统美德所认可的一些品性,也因为陈清扬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她和许多知识女性一样,有着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她们身上隐含着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在陈清扬身上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向往着精神上的深爱,她反叛传统,但促使陈清扬将反叛付诸行动的是王二的出现,王二的一番言辞促使了她的爆发,她大胆的与王二进行大众批判的“破鞋”行径,终于走向对社会的反叛。
陈清扬的特殊身份——破鞋,“陈清扬不是一个被简单放在单行道上的人物,她是拥有独特身份和另类姿态的女性”⑶。
破鞋的特殊身份,使得陈清扬情感体验上的纠结、复杂成为整个人物形象的闪光点。
与众不同的反抗姿态和纠结的情感体验, 以独特的气质冲击着每一个以大众化意识认知普通女性的读者。
(二)对人物形象的文化解读。
“王二是作为王小波的第二自我而存在,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
”⑷王二的形象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情结。
王二所生活环境的人文精神环境,众多观点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健全的心智,不同于他所面对的由浮躁、愚昧、专制、权力欲、窥淫癖的精神现实构成的劣根文化形态。
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深化了王二性格中的叛逆性。
于是冯凌云《<黄金时代>人物的文化解读》中认为“王小波对陈清扬和王二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以既粗犷又精微的笔触,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就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他认为作者在通过对王二的不羁和率尔而行,特别是他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宣泄着对自己青春的礼赞和主宰自己命运的自信。
对于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的研究,着重于他们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的创造,人物独特的个性中贮满了文化意蕴,人物充满魅力也在于此,给人精神上启示。
二、对于《黄金时代》的内容研究,着重于性的描写内容。
众多观点指向,《黄金时代》的内容是荒谬、戏谑的性描写。
对于性内容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话题的本质的研究。
性在所有文学题材中内涵是最丰富的,性关系保留了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性。
在这部小说中,性的本质被归结为“性成了反抗权力的工具或窥视权力的窗口”⑸。
《黄金时代》的背景是文革时期,在那个时期,强大的社会运动关注着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致力于建立一个有着禁欲倾向的性道德观”⑸。
性是自然存在的,只有用性的描写,才能把他要表现的生存状态立体、全面地反映出来。
因此研究性的本质是为了探讨作者在对性的淋漓尽致的描写中所反映的社会真实,同时也对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抗议。
(二)性与生存的联系研究《黄金时代》性的描写,体现着对生存的思考:“性是作品表面的、显性的东西,作品深层的、隐性的内容是对人生存的思考⑹”。
性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变成了国人的一种道德标准,被视为丑陋、罪恶与堕落的象征,彭映艳《性·寓言·生存对<黄金时代>中“性”的解读》认为王小波反其道而行之,在《黄金时代》中空前直率地描写性,借“性”来强调人的个性、探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反叛的描写必然会招致批评,然而王小波仍坚持“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⑹。
对于性与生存联系的探讨中,王二与陈清扬的性行为被认为是一种明火执仗的“破鞋行径”,是一种赤裸裸的生理行为,他们的“性”没有感情的依托,没有阶级价值观念的附属,他们行为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生存的价值所在。
性的描写被升华到对“文革”的尖锐批判,是对人被异化为物的扼腕叹惜,透露着悲凉,启示着一种真实:生命正在流失。
《生存境遇的追问与反思》认为“黄金时代是借助性的话题,把读者引向了关于对历史对人之生存境遇的深层次思考”,王小波通过两个主人公对“性”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与性的认同来表现他对人存在的探讨。
被“异化”的王二与陈清扬在荒谬的环境与苦难的摧残中,没有走向绝望与虚无,而是以独特的方式即以“性”为拐杖,通过对性的坦率与热烈、对世俗与道德的反叛和傲然、对苦难的认同与接受,获得了对现实困苦的解脱与超越,回归了真实。
《黄金时代》借助“性”研究人的存在,实现自我。
因此王二“他以性爱直接对抗权力话语,放浪不羁而又纯洁无瑕,不但毫无传统的羞耻观念,反而轰轰烈烈地以这种另类的方式将反抗进行到底”⑼是一种生存的探索,在这里性成为反抗荒谬的现实,抨击传统文化禁令的直接途径,性成为生存下去的一种斗争方式。
(三)性爱的描写态度的研究“王小波小说中对性爱描写的态度是严肃的,而不是媚俗的”⑺。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谈性,是一种稀松平常的口吻。
“王小波在这些方面是健康、自然、客观、中立、寻常的,是还原本真的”⑺。
黄佑和《<黄金时代>的性爱描写》提到,作家的写作态度,性文化观、性价值观、性心理、性审美趣向决定了他作品中性描写的高下优劣,他认为王小波没有像中国正统文人那样在道学面具下羞答、扭怩地写性,没有像颓废文人那样用把玩、病态的心理写性,也没有像传统市井小说那样把性写得恶俗、鄙陋,更没有像劳伦斯那样以矫饰的浪漫、夸张的诗意、抒情的笔调写性。
“王小波的性描写文字是干净、率真、冷静的,是幽默、反讽、戏谑的。
”⑺性是人的个人性中最大隐私的所在,王小波以此为切入点来审视人的荒唐、滑稽的生存状态及存在窘境,对性的描写表达了生活的真谛。
他小说中的性描写在表达社会批判,弘扬精神自由,拆解人性的障碍,展示健康生命形态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性描写透露出的诗意研究陈雪梅《幽默与诗意的完美结合》里提到,“在王二的心目中,性爱是天然的需求,就像草长马发情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具有诗意的事。
”⑻“《黄金时代》性爱这一主题具有一定的诗意。
陈清扬一路寻到王二的草房,接下去的性爱场景写到风中的草房、星星点点漏下来的阳光、墙角爬出来的蜥蜴、满面羞红的女主人公。
”⑻她认为王二的无赖式的态度是对世俗性爱观的轻松解构,王二那里性没有了意识形态感情的依托和阶级价值观念的附丽,有了一种诗意的色彩,恢复关于性的自然真理式。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荒诞中闪烁着人性之光和诗意之美,掺杂着作者在对人的生存底蕴的思考,是对人的生存状的思考。
小说《黄金时代》的独特魅力,在于将荒诞的性描写赋予诗意。
通篇有戏谑却不觉肤浅,有诗意却不显沉冗,文体轻灵有致。
三、对于《黄金时代》写作特色的研究方面,对于写作方式和语言特色的研究较多。
(一)挑战式书写对于写作方式,马骁在《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谈到,“王小波书写性爱和苦难双重主题,从容地展现他和他人的身心受难史,并运用反讽、戏谑、狂欢等手法给文革时期的史事变迁、人事乖张、情爱浮沉、性爱体验等予以阐释”⑽,王小波肯定了人的欲望, 认可了性的合理存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而非万恶之源、罪恶化身,这是他的卓越之处,这是一种挑战式的书写。
“那一天, 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便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⑽。
王二和陈清扬的荒诞和苦难遭遇大都与性爱有关,性是弱势群体抗争霸权的有力武器,因此这种近乎疯狂的书写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写法而言,被认为是一种挑战,是一种创新。
在王小波的书写中,在性爱中寻获自由,忘记苦难,被赋予为这是王二的对抗方式:在苦难中寻找性爱当作解脱或对抗方式。
就如陈清扬因为被诬陷为破鞋而真正搞起破鞋,公众便缄口沉默了,由此可见,这正是对抗公众话语最有效的方法。
“王小波完成了对黄金时代所安置的性欲压抑结构秩序的挑战和颠覆”⑽。
王小波用夸张诙谐的性话语揭示了文革期间的社会权力关系,这是他驳斥文革荒谬的有力武器。
通过对性爱的挑战书写,更见人性灵魂深处,引导读者走向历史的纵深处,走向人的生活、生存、生命、存在的层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