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制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休闲的研究

关于休闲的研究

关于休闲的研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休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需要从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解脱出来,享受一段轻松愉快的时光。

休闲研究旨在探讨人们如何休闲,休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优化人们的休闲体验。

想象一下,在一个美丽的夏日下午,大家躺在沙滩上,享受着阳光、海浪和沙滩的拥抱。

这是一个完美的休闲时刻,能让大家暂时忘记日常生活的压力和烦恼。

然而,休闲不仅仅是关于享受乐趣,它还涉及到人们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以及如何更好地体验休闲时光。

休闲研究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休闲行为、休闲满意度、休闲消费和休闲时间分配等。

这些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们的休闲需求和偏好以及提高人们的休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人们的休闲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他们更喜欢单独还是与他人一起休闲,他们更倾向于室内还是户外活动等。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的休闲行为和偏好,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参与观察等。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人们的回答,可以了解他们的休闲兴趣、偏好和需求。

实地考察可以让研究人员直接观察人们的休闲活动,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体验。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取得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例如,人们通常更喜欢与家人和朋友一起休闲,因为这样可以增加社交互动和乐趣。

此外,人们的休闲偏好受到文化、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人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观看电影或阅读书籍。

总的来说,休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们休闲需求和偏好的机会。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优化人们的休闲体验,从而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享受更加美好和轻松的时光。

建议后续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将休闲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旅游发展等领域,以促进更加全面的社会发展。

同时,研究可以进一步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和偏好,以便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休闲服务和设施。

此外,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了解公众的休闲需求和行为对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休闲态度、休闲参与和休闲阻碍调查分析研究

大学生休闲态度、休闲参与和休闲阻碍调查分析研究

作品名称:大学生休闲态度、休闲参与和休闲阻碍调查研究——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作者姓名:张凤肖粤志许长淑指导教师:白日荣单位名称: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完成时间:2009年9月28日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休闲生活,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体状况、情感世界、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与道德修养,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甚至对未来社会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影响。

关注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提升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于2009年7月对山东工商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休闲态度、休闲参与和休闲阻碍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取得的数据运用了描述统计、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结构方程式模型<SEM)对休闲态度、休闲参与与休闲阻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首先,根据相关休闲理论将大学生的休闲态度分为休闲认知、休闲情意和休闲行为三个层面,休闲参与分为艺术性、运动性、娱乐性和社交性四个层面,将休闲阻碍分为结构性阻碍、个人内在阻碍和人际阻碍三个层面。

参考有关研究结合大学生实际休闲情况编制了大学生休闲态度、休闲参与、休闲阻碍量表,在山东工商学院各宿舍楼内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试结果,运用工程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预调查量表进行了修订。

采用修订后的正式量表,在山东工商学院一万七千多在校大学生中进行了两阶段分层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90份,有效问卷577份,问卷有效率为97.80%。

根据调查取得的数据,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对大学生休闲态度、休闲参与和休闲阻碍现状进行了一般性分析;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对基于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休闲生活各层面进行了差异性分析;运用结构方程式模型对大学生休闲态度、休闲参与和休闲阻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最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改善大学生休闲生活状况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休闲研究之综述

休闲研究之综述

休闲研究之综述摘要:阐述了休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并对休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和界定,同时提出了自己对目前休闲研究的一些基本观点。

关键词:休闲休闲文化休闲研究一、国内的研究现状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在当代我国,最早提出休闲文化理论的是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

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

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95年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为我国最早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休闲的民间学术机构。

1996年他发表了《论普遍有闲的社会》,论述了休闲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后,在他和龚育之、成思危等学界泰斗,以及我国知名休闲学研究学者马惠娣等人的推动下,相继成立了中国休闲研究会等学术机构。

随之有一大批学者进入了休闲研究领域,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支研究队伍。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中对休闲的论述最为深刻的两部著作是《尼各马科伦理学》与《政治学》,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国外成立了众多的休闲研究机构,在很多大学都设有休闲专业、休闲系、休闲学院,出版了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类刊物和相关的著作,休闲研究在国外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

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

2006年1月第18卷第1期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January.2006V ol.18 No.1●综述报告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Recreational Sports in Chinafor the Past Five Y ears常朝阳CHANG Zhao-yang摘要:本文对从2001年来国内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概述了休闲体育发展的最新研究状况。

关键词:休闲;休闲体育;综述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06)01-0112-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recreational sports in China since 2001 and about the lates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sports.Key words:Recreation;Recreational sports;Review收稿日期:2005-10-04作者简介:常朝阳(1981~),男,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进入21世纪,信息革命导致了人类生产、生活和认识方式的一系列变革。

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普遍得到了改善。

1995年5月,国家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3个“长假日”,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14天,标志着我国正步入休闲时代。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困境及制约因素研究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困境及制约因素研究

年 月总第 期20157117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困境及制约因素研究张 瑾(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辽宁 抚顺 113112)摘 要:在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进程中目前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困境与影响广泛的制约因素,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困境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休闲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休闲体育;现实困境;制约因素;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5)07-005-02投稿日期:2015-05-12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体育休闲课教学内容与实践研究。

(课题号:JG13EB071)。

作者简介:张瑾(1967 ~),副教授,本科。

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1 休闲与休闲体育1.1 休 闲“休闲”一词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被定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同时将休闲的产生与存在看作是“科学与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在我国历史上,休闲最早是分开而言的两个词,“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人倚木而休”,《论语·子张》有“大德不逾闲”句,而从休闲的词义组合来说,则具有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近代休闲学的产生则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有闲阶级论”,并提出休闲是一种生活和行为方式。

作为一种人类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休闲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意义,而近代以来的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休闲学的研究,包括瑞典哲学家皮普尔《休闲文化的基础》在内的一大批休闲学研究著作为近现代休闲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休闲实践则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正如田松青先生所言:“休闲不仅是一种方式,还涉及存在状态与人类共存的环境。

”1.2 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是体育与休闲相互融合所产生的一种社会体育类型,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先进的经验。

一般来说,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意味着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因而休闲体育的发展也是重要的经济形式。

虚拟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虚拟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

DOI:10.19995/10-1617/F7.2024.04.064虚拟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休闲制约理论易世志1 马雨晴2(1.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 重庆 400074)摘 要:旅游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旅游方式发生变化。

本文将“休闲制约”与“虚拟旅游”进行结合,从休闲制约理论的视角以经历过虚拟旅游的体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SEM方法构建了虚拟旅游体验者制约因素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内在、结构性和人际间是构成虚拟旅游体验制约的三个维度,其对虚拟旅游游客的旅游体验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本文通过对虚拟旅游体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旅游开发商或经销商改善虚拟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虚拟旅游的吸引力,进而促进虚拟旅游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休闲制约理论;虚拟旅游;旅游体验;旅游制约因素;SEM本文索引:易世志,马雨晴.虚拟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展经济,2024(04):064-067.中图分类号:F592;F124.3 文献标识码:ASFERMAN等(2018)研究表明,“虚拟现实”这一概念于1989年首次被Jaron Lanie提出。

其研究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模拟,使体验者在虚拟环境中产生一种知觉替代感[1]。

由于虚拟现实的使用,虚拟旅游比传统旅游更方便,能为消费者提供近乎实地旅游般身临其境的体验。

Wei等(2019)提出随着虚拟技术在主题公园、文化遗址、国家公园、美术馆和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虚拟旅游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SEM方法探讨制约体验者进行虚拟旅游的因素,尝试构建虚拟旅游体验者制约结构维度模型。

1 文献回顾1.1 休闲制约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了休闲研究,随后学者们将休闲与制约进行结合。

从等级关系来看,Crawford等(1991)和Scott(1991)通过对休闲行为的研究得出个人内在制约和人际间制约是最重要的直接因素,而结构性制约因素次之[3-4];Jackson等(1993)认为制约不是影响休闲参与的唯一因素,提出通过扩大休闲制约理论的框架进而抵消制约因素来促进休闲参与,最终提出了休闲制约协商模型[5]。

国际休闲研究综述

国际休闲研究综述

国际休闲研究综述作者:徐雨晨张海洲陆林来源:《旅游学刊》2019年第03期[摘要]西方国家对休闲的研究已有长达百余年的历史,而中国休闲研究历程至今不过20余年,且对国外休闲相关研究缺乏全面的认识。

文章在回溯国外主流休闲概念的前提下,以Webof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05-2018年国外休闲研究领域中3大权威期刊的1149篇文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外休闲研究的理论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发现,国外休闲研究具有研究内容广泛、研究范式和方法综合、基础理论体系完善、研究对象复杂等特征。

未来中国休闲研究应注重研究范式和方法的交叉转型和多元融合,加快本土休闲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构建,强调从休闲的人本价值视角展开研究,加强休闲与旅游相互关系研究等。

[关键词]休闲;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9)03-0134-15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3.0016引言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命状态,渗透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全过程,早在1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劳动力的极大解放,强化了工人阶级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意识。

马克思通过对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考察,在透视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前提下,把“休闲”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意蕴统筹在一元论之内,为未来休闲学的诞生奠定了先期基础。

1899年,Veblen的《有闲阶级论》被认为是现代休闲研究的开端嘲。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国外休闲研究已经成长为涵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成熟研究体系。

与国外休闲研究繁盛的学术生态不同,中国休闲研究起步较晚,学科体系尚未成型。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

学者关注单一制约因素研究文献较少, 关注结构性因素最多 其次是人际间制约因素(主要是青少年和女性 群体研究中) 个人内在制约因素研究更少(主要是女性研究 中)。
3.3 制约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研究
女性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青少年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老年人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种族/移民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病残人员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休闲制约的等级/协商模型(Crawford , Jackson 和Godbey , 1991;Jackson和Scott, 1991) 个人内在制约和人际制约是直接影响休闲参与的 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左右休闲行为 最次要因素。
3.2 休闲制约影响因素研究
应用复杂的逐项分析方法 如因子分析法(Hawkins & Freeman,1993)、群 体分析法(Jackson,1993,Norman,1995)和多维计 量分析法(Hultsman,1995),描述多种制约因 素(人际间制约、个人内在制约)相互影响。
3.5休闲服务供给及政策的制约研究
国外户外游憩空间种类繁多, 公园作为一种重要健身活动场所,受到学者普遍关注。 城市公园休闲制约研究发现:人际间制约(如家庭责 任、朋友或家人没有时间)最强,其次是结构性制约 (如没有足够的时间、公园距离远)和个人内在制约 (如更愿意其它事)。 多数研究(Scott & Munson,1994;Scott & Jackson,1996)主要集中在人们不使用当地或地区公 园的原因,
LOGO
国外休闲制约研究
—基于《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Leisure Sciences》和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的文献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农村农民的休闲制约研究
三、国内外休闲制约研究对比
一、国外休闲制约研究
( 一) 休闲制约研究的理论发展 1. 早期的休闲制约研究
2. 80 年代晚期的变化
3. 最近的研究进展
1. 早期的休闲制约研究
早期研究学者倾向于做出一些假设(如制约因 素是无法逾越的、阻止参与休闲的障碍以及休闲 制约最突出的影响是阻碍或限制休闲参与),并通 过个人感知体验的实证性研究,探讨限制休闲偏 好的形成或其阻碍人们参与并享受某项休闲活动 的影响,即休闲偏好遭遇制约或未遭遇制约,可 以直接解释个人是参与或不参与某项活动。
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相 结合。同时,广泛性、多元化的实证阐释研究也不断拓展 休闲制约理论的发展。
二、国内休闲制约研究
国内在休闲制约方面研究比较早的是20世纪80年 代末,在我国台湾地区开展了对休闲阻碍因素的 相关研究(曾谁芬,1988)。这些研究的一般思路 是先根据经验,设定可能会制约某类休闲活动发 生的因素,然后再对这些设定的因素进行深入的 实际调查分析,得出实际制约休闲活动发生的因 素,并发掘其深层的制约机制。
另外,还有学者对休闲服务供给及政策的制约进行 了研究。
总结:
在研究层面上,国外的休闲制约研究将整个休闲活动过程 看作为一个整体, ,不仅解释影响活动参与的制约因素, 而且还研究休闲全过程中受到的所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及其制约机制。
研究主体及研究主题广泛性。学者普遍关注到休闲制约的 体验因人而异,因活动类型或空间而异,因此,大量实证 研究集中探讨制约因素对不同人群(女性、青少年、老年人、 病残人员及不同种族/移民群体等)、对不同户外游憩活动 的影响以及休闲制约与休闲服务供给的关联性研究。
早期休闲制约重要内涵体现于出现在休闲偏好 和休闲参与之间的制约类型。
等到克劳福和戈比(Craw ford & Godbey ) ( 1987) 在“再论家庭休闲制约”这篇很有影响力的 论文中,提出2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其一,制约不 仅影响参与或不参与这2种行为,而且也会影响休闲 偏好,即休闲期望和休闲信息同样也会受到制约因素 的影响;其二, 制约是有结构层次性的,它通过一系 列内在的机制发挥作用,对休闲偏好产生影响。
第二,定性研究批判了以往研究中得出的一些传统观点,如有 学者认为,在对制约过程进行分析时,应该从经验视角和理论 视角这2方面入手,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质疑( Craw -ford1991); 也有学者指出,应该对术语及其内在意义进行更广泛的批判; 甚 至有学者质疑休闲制约研究本身的价值。
第三, 定性研究从微观(个人生活)与宏观(社会)角度出发, 为理解制约的过程和影响机制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图景。
荣培军(2012)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将老 年人休闲制约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兴趣爱好、 自己的心情、家人朋友的支持和信仰对内部制约产生显 著影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和居住时间 对外部制约产生显著影响。
陈玥林(2013)将影响老年人运动休闲行为的因素大体 分为三方面:自身、家庭、社会的原因。
2. 老年人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国内学者对老年人休闲制约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21 到世纪70年代才逐渐有人涉足该领域,研究一般都是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和休闲意识提升的文化 背景,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制约老年人休闲的 因素,并在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来促进老年人的休闲 活动。 王玮(2007)以南京为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老 年人休闲制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年人认为最 重要的制约因素包括休闲场所设施是否万便或安全、 活动是否让我觉得舒适、有无时间、活动是否让我觉 得白由白在、是否有要事在身等。杨菲(2009)以上 海上海市老年人休闲行为特征为基础,依据休闲限制 理论,认为老年人休闲制约主要是内在、人际及外部 结构三方面制约。
动机(兴趣)
等级/协商模型
(三)休闲制约影响因素研究
据对休闲制约因素实证研究的归类统计分析发现:
休闲 制约 因素 的类

结构 性制

人际 间制

个人 内在 制约
包含的因素
时间和其他方面的保证(时间、精力)、参与成 本(门票、交通等费用)、设施问题、安全考虑 、通达制约(距离太远、交通工具缺乏)、身体 条件限制、缺乏相应技术和环境设施等普遍因素 缺乏同伴、家庭责任、朋友或家人没有时间、无
人邀约等
没有兴趣、害怕(犯罪、袭击)、尴尬、自尊心 低、焦虑、远离社交等
影响力 影响最高 中等水平 影响最低
(四)制约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研究
1.女性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2.青少年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3. 老年人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4. 种族/移民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5. 病残人员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五)制约因素对不同户外游憩活动的影响研究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大陆地区也开展了对休 闲行的相关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休闲城市、休 闲产业、休闲空间、休闲行为、休闲教育、休闲 体育、休闲动机、休闲体验、休闲满意度、休闲 消费等,其中,国内休闲制约研究文献十分有限, 主要包括以下一个方面。
(一)某些特定行为主体的休闲制约 1. 女性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中国大陆女性休闲研究开始于21世纪,在研究内容
王玉霞 13120206
主要内容:
一、国外休闲制约研究 (一)休闲制约研究的理论发展 (二)休闲制约的分类与模型 (三)休闲制约影响因素研究 (四)制约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研究 (五)制约因素对不同户外游憩活动的影响研究
二、国内休闲制约研究
(一)某些特定行为主体的休闲制约 1. 女性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2. 老年人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3.大学生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第三, 90年代初, 休闲制约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 化, 其中最典型的是量化法与问卷法的结合。
第四,出现了对制约的概念和制约研究的批判 ( Henderson, 1997; Jackson, 1997),开始探讨 休闲制约研究的价值和理论意义。
3. 最近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 中微观层面的休闲制约研究增多,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 具体化, 定性研究方法广为应用。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 面: 第一,当时出现了很多专门针对女性休闲制约的研究。
国外关于户外游憩制约研究往往是描述性而非阐释 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户外游憩制约因素、不同人 群户外游憩活动制约等研究。 学者们特别关注结构制约因素(如时间、旅行成本、 地理可达性、信息、拥挤、设备等)影响,认为其是 户外游憩强制约因素;中等强度制约因素则包括资 源环境条件、游憩地点、门票及安全性、游憩设备、 天气状况等结构制约因素;人际间制约因素对户外 游憩影响次之,个人内在制约影响最弱。
(二)休闲制约的分类与模型
1.休闲制约的分类
Crawford &Godbey ( 1987) 归纳了各类休闲制约 研究, 并将制约个体休闲偏好与休闲参与的影响因 素归纳为以下3 类: 个人内在制约(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 ) 因素,指 影响休闲偏好或参与的个人内在心理状态或态度的 因素,即个人主观衡量是否适合参加活动,如压力、 沮丧、忧郁、信仰、焦虑、自我能力以及对适当休 闲活动的主观评价等。
3.大学生休闲制约因素研究 对大学生的休闲制约的研究上,大量的文章集中 在了分析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分析与影响因素上。 比如唐卫东(2006)研究江西省高校休闲体育时, 将影响开展的主要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两个方面。陈玲(2007)影响普通高校大学生进 行休闲体育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隐性因素和显性 因素,前者起着主导作用。隐性因素包括大学生 对休闲体育内涵的认识度、大学生己有的体育活 动经验积累、家庭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校园休闲 体育文化氛围;显性因素则包括学业压力、场地! 休闲体育指导、经济能力。
2. 休闲制约的模型 (1)早期休闲制约理论模型
早期休闲制约理论模型就是指这种简单的“偏
好—制约—参与” 模型。主要研究的是休闲偏好和 休闲参与之间的制约关系。
偏好
遭遇制约 未遭遇制约
不参与 参与
(2) 休闲制约阶层模型
在对制约因素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Crawford( 1991) 等学者进一步指出, 这 3 类不同的制约因素是以一定的层级关系进行运作并发挥制约作用的, 因此, 他 们提出了一个解释休闲参与不能发生的全过程模型- - 阶层模型。 这个理论模型强调制约层次的重要性, 认为休闲制约的层次是从最初的个人内 在制约, 到人际间制约, 再到最后的结构性制约阶段。若3 种类型的制约因素都 能被克服, 那么个人才能顺利参与休闲活动。
(3)等级/协商模型
Crawford 等和Scott 从制约因素序列等级角度提出了休 闲制约的等级/协商模型,认为3 种制约因素具有等级关 系,个人内在制约和人际制约是直接影响休闲参与的最 重要因素,而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左右休闲行为最次要因 素。
内在制约人际制约源自结构制约休闲偏好人际关系能力及协调
参与程度
人际间的制约(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 ) 因素,指个体因 没有适当或足够的休闲伙伴,而影响其休闲喜好或参与的 因素,例如缺乏友伴、与其他参与者不合、夫妻的休闲偏 好不同,因此减少参与休闲活动。在对身心存在障碍人士 的休闲参与进行研究时, 研究者发现他们对他人依赖度相 当高。特别是残疾人, 不论单独活动或团体活动他们都乐 于参与, 但是更需要朋友或家人陪同。 结构性制约( structural constraint ) 因素, 指影响个体休闲 偏好或参与的外在因素, 它是介于休闲偏好和休闲参与之 间的中介制约因素, 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 主要 是针对人际间互动或个人特质的特殊情况产生的因素。制 约休闲参与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包括中介制约因素,如时间、 金钱、健康、缺乏机会、家庭等;以及社会环境制约因素, 如交通工具、信息、缺乏合适完备的休闲行程、人潮拥挤 等因素。
这一理论观点极大地拓宽了当时的休闲制约研究 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