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好段摘抄

黄金时代好段摘抄1961年代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著名作家王小波,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
这部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充满荒诞和幽默的故事,展现了年轻一代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变革。
其中,许多精彩的段落被广大读者奉为经典,下面是一些黄金时代好段摘抄。
1. "我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什么都不干的人了。
当然这是从感官上说的。
“ - 这句话是小说中女主人公李晓,在一个夜晚和男友宋思明一起度过后所说的。
这句话概括了整个故事的主旨,让人思考工作、生活和追求的关系。
2. "现在我要服个软,不想与任何人在一起,关起门来饿死,他们总得让我一个人死在里面,否则事情就闹大了。
" - 李晓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厌倦让她产生了极端的情绪,这句话展示了她内心的挣扎和无助。
3. "你看见没有?那朵浅紫色的云?我喜欢云,尤其是彩色的云。
" - 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夏琳看到天空中的云朵时说的,这个简单的对话展示了夏琳天真烂漫的一面,也是对那个时代空灵美好的渴望。
4. "世界上最恼人的两种事情是:一种是,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拿不到;另一种是,你得到的东西原来是垃圾。
" - 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宋思明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结时说的,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绝望和对所谓黄金时代的怀疑。
5. "我才是那个真正等待激流的人,所以他才给了我。
" - 夏琳在小说中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辩解时说的这句话,她认为只有经历过困境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人不杂望完全休息,人一休息就完全杂望" - 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夏琳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进行思考时说的,表达了对于人生追求平衡的态度。
以上是《黄金时代》中的一些好段摘抄。
这些摘抄不仅展示了王小波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部小说因其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黄金时代主要情节

黄金时代主要情节黄金时代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一部小说,其中主要讲述了一段特殊的爱情故事,以及主人公的成长与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黄金时代的主要情节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青年时期的梦想与追求在小说的开篇,主人公陈清扬是一个年轻而自由的女孩,她满怀理想和梦想,追寻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她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受到了一位叫孟智超的男生的启发和影响。
两人共同追求着自由、平等和真理,相互扶持,在这段关系中,展现了一种纯粹且坚定的青春追求。
第二部分:上海的邂逅与爱情之旅陈清扬毕业后来到上海,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神秘而古怪的男子,叫孙少平。
两人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他们一同探索城市的未知角落,互相倾诉心声。
他们的爱情犹如黄金时代般辉煌灿烂,一时间,他们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第三部分:情感的波折与成长然而,陈清扬和孙少平的感情之路并不平坦,他们面临着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压力。
陈清扬的父母强烈反对他们的关系,对孙少平持有质疑的态度;而孙少平又身负一段纠缠复杂的过去。
在这一系列的打击和考验下,陈清扬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她在痛苦中挣扎,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和离开。
第四部分:重返黄金时代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分离和思考,陈清扬意识到自己无法摆脱对孙少平的思念。
她决定重新追回自己的幸福,为了一次再次拥抱黄金时代而奋斗。
然而,她发现孙少平已经消失,而这引发了她对自己的追问和对生活的思考。
最终,她在寻找中重新找到了自己,再次重返黄金时代。
结尾:黄金时代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爱情的追求。
通过主人公陈清扬的成长与迷失,作者王小波在小说中深刻描绘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下的人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
黄金时代并非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它通过情节的连续发展,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爱情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黄金时代成为了一部珍贵的文学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黄金时代》故事梗概

《黄金时代》故事梗概黄金时代,这是一部由王小波创作,于1988年出版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梳理《黄金时代》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主人公邵觉远是一位思考和反叛的作家。
在邵觉远的身边,有着一群特立独行的朋友和情人,他们一同经历了这个时代动荡不安的变革。
故事以邵觉远的回忆和故事交织展开。
邵觉远在小说中的不同篇章中,将读者带入他曾经和不同人们的交往中,展现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部分是邵觉远回忆起了他与陈清扬相识的经历。
邵觉远被陈清扬的美貌和智慧所吸引,两人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爱情。
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困扰。
陈清扬是一位理工科学生,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使得她在邵觉远面前展露出了天真而激进的一面。
接下来的故事中,邵觉远又回忆起了自己与李银桥的相遇。
李银桥是一名医学教授,与邵觉远共同面对了知识分子在“文化革命”期间的挑战与追求。
他们探讨着关于爱情、自由、宗教和时代变迁的话题,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时期求索和思考的心路历程。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邵觉远回忆起了自己在农村的经历。
经历了劳动改造,邵觉远被迫到农村参加劳动。
这段经历让他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写作。
作者通过描写邵觉远在农村期间与农民们的交往,悄悄地传达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性的思考。
故事的结尾,邵觉远回到了城市,在“黄金时代”的尾巴中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虽然他身处一个充满压抑和束缚的环境,但他仍然坚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真理。
《黄金时代》通过邵觉远的视角,以一种诙谐而独立的方式,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
小说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缺陷,引起了读者对于个体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追求和困境的思考。
总结起来,《黄金时代》是一部通过特立独行的作家邵觉远的回忆来讲述故事的小说。
通过不同章节和角色的交织,作者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反叛,也传递出了对自由、爱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索。
《黄金时代》:王小波小说中的文化青年与现代社会的误解与迷失

黄金时代:王小波小说中的文化青年与现代社会的误解与迷失引言《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部作品,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呈现了文化青年在当代社会中遭遇的误解和迷失。
本文将从文化青年角度出发,分析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同时,提供几点建议和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
文化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化青年的背景。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经历过战乱和政治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日渐疏远。
新一代的文化青年通过接触西方文化、大量阅读外国著作等方式寻求突破。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误解与挫折在《黄金时代》这本小说里,主人公们面临着社会对他们不理解甚至嘲笑的态度。
他们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但却无法融入传统社会框架。
他们受到了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压力,感到孤独和无助。
社会问题与原因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仅是文化青年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对他们严重的误解与忽视。
首先,教育体系的缺陷导致了个性发展受限。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训练。
其次,社会对科技和商业成功崇拜过于疯狂,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文化艺术成为次要甚至被忽视的领域。
这种现象导致了文化青年在经济上难以获得支持和认可。
此外,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虚假消息和浮躁氛围,使得更多人只关注表面或流行趋势。
文化青年倾向于剖析生活真相,并表达内心情感,但却很难在这个环境中被接纳。
解决方案与建议为了改变当前局面并帮助文化青年走出误解和迷失状态,我们提出几点建议:1.教育改革:教育机构应在培养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多样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文化支持与认可:社会应该重视文化艺术领域,并为文化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政府和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文化创作与传播,以及组织相关活动。
3.媒体与社交环境:媒体应该承担起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和价值观念的责任,减少虚假信息和浮躁氛围。
黄金时代的主要内容

黄金时代的主要内容
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一部小说,其中主要描写了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社会文化背景。
小说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思想深度以及优美的语言风格,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物有限的想象力和精神受到了压抑的状况。
黄金时代中,王小波通过叙述主人公陈清扬的经历,展现了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殊人文环境。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传统文化逐渐被前所未有的纷繁多样的西方文化所替代,社会由封闭转向开放,人们对自由、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发强烈。
然而,这一时代却充满了挫折和不确定性,年轻人迷茫、失落,他们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无法得到恰当的工作机会,也没有足够的自由和人权。
因此,王小波的小说中充满了社会和政治批判,带有浓厚的反体制色彩,其中也流露出对于这个时代矛盾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黄金时代的人物形象丰富,他们各自独特,且充满讽刺,同时主人公陈清扬的存在为小说带来了许多异色的风味。
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赏
鸟者,一个拥有传统学识却又茫然无措的人,同时具有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个人矛盾。
他既是自由主义者,又热衷于拖家带口,在工厂里劳动,试图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他自由的灵魂和纷争的现实之间,表现出了鲜明的反差。
总的来说,黄金时代是一部充满反叛、矛盾和反思的作品。
它代表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通过鲜明的人物塑造和艺术化的叙述风格,将这个时代深深地印刻在了读者心中。
同时,它也提供了对于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理性历史解读,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思想自由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名言名句摘抄(22条)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名言名句摘抄(22条)1、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2、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
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3、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
尤论如何,我要对自己负起责任。
4、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
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5、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6、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我的话也半真不假。
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就因为这种状态,别人都不相信我。
7、于是我想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质,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我的本质是流氓土匪一类。
8、她简直又累赘,又讨厌,十分可恨。
但是后来我很爱她。
这说明可恨和可爱原本就分不清。
9、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
10、爱情放佛结束了,又好像没有到来。
我好像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有到开彩的日子,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仿佛刚刚开始。
11、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
12、这是与生俱来的积习,根深蒂固。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13、实际上我什么都不能证明,除了那些不需要证明的东西。
14、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
15、寂寞的城市里开了一串串寂寞的灯光,鸢尾再绚烂也只是寂寞地开放。
不眠的灯光只照着失眠的人,而空虚的生活又能有多漂亮?16、存在本身有无穷的魅力,为此值得把虚名浮利全部放弃。
17、一次爱情就像吃了一个巧克力壳的冰棍。
开头是巧克力,后来是奶油冰淇淋。
最新-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经典语录 精品

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经典语录篇一:王小波经典语录王小波经典语录1.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2.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3.智慧本身就是好的。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
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4.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5.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6.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
7.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
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
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
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8.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王小波逝世15周年:一个自由而独特的灵魂天星作家简介: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
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子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周人民大学任教。
1980年,与李银河结婚。
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
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
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经典语录)他的作品被誉为“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因》、《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
英译作品选本《》在2019年3月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小说《2019》、《黄金时代》()和《东宫、西宫》(,)。
王小波《黄金时代》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

王小波《黄金时代》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
通过对主人公陈清扬的描写,王小波生动地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特点和命运。
本文将从幽默与悲情两个方面,探讨《黄金时代》中社会底层的表现。
一、社会底层的幽默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通过对社会底层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了其中蕴含的幽默元素。
例如,在小说开头,陈清扬和她的朋友们在城市中漂泊,生活困苦艰辛,但他们却用调侃和玩笑来疏解压力。
他们常常用幽默的语言和逗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苦闷和无奈,令读者在悲情之中感受到一丝轻松和快乐。
此外,王小波还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述,揭示出他们的幽默之处。
例如,陈清扬的男友孔令贤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他幽默、风趣的性格赋予了他在灰暗生活中的一丝亮色。
他常常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给人以意外和欢乐。
这种幽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和痛苦。
二、社会底层的悲情尽管《黄金时代》中存在许多幽默的元素,但王小波却没有掩盖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情。
小说中,陈清扬和她的朋友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命运的不公。
他们漂泊在城市中,生活在贫穷和无助之中,缺乏社会地位和尊严。
他们与世界的脱节,以及他们内心深处深深的孤独和无奈,无不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情。
同时,王小波通过对陈清扬的刻画,呈现了社会底层女性的特殊境遇和悲情。
陈清扬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痛苦和不幸,面对家庭暴力、性别歧视和生存困难,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苦痛。
她渴望获得自由和幸福,却始终被社会和命运的桎梏所束缚。
总结起来,《黄金时代》中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在小说中交相辉映。
王小波以独特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精神状态。
他通过幽默的元素和悲情的情感,使读者对社会底层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产生共鸣和思考。
通过《黄金时代》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和内心世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性爱
在中国,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在新中国时期,“性”始终是一个社会敏感和禁忌的话题,即使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人们仍然可能会谈“性”色变。
在很大程度上,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封建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对“性”的态度和观念。
儒家文化作为治国工具,提倡封建伦理纲常包括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巩固,从而对人们的性爱的表达有所压制,结果导致“性”在封建社会成为禁区,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金瓶梅》也被列为禁书。
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
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那更是一个性忌讳、性压抑和性禁锢的时代,人的性欲被主流政治所鼓吹的伟大“革命”所控制和压抑,这是一个荒谬和残酷的禁欲时代。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背景正是“文革”禁欲时代的中国。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革命”统领、控制和监视着一切,包括人们最隐私的性生活在内,一切都要服务于“革命”的伟大事业。
而身处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深受政治氛围影响,“人人都是卫道士,各个都是革命家,人人看牢了自己下身,人人盯紧了他人下身”,捉奸热情令人惊讶。
他们的审美被严重扭曲,把真正的美丽当成是罪恶而加以鞭挞。
故事中陈清扬之所以被无故当做破鞋,在王二看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
而陈清扬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就是破鞋。
(第6页)在主流言论的影响之下,一个长相俊秀的清白无辜的女人也可能被冠以各种不良名号。
更严重的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所具有的生殖器官就是罪恶的化身。
(第9页)所以他们竭力地去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存在,在他们的逻辑体系中也就是压制罪恶的产生,这样导致人们比惨遭阉割的公牛更加难受,也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在这样的时代里,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是作为对传统思想对性爱压迫的反抗斗士存在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见。
例如,在王二看来,人类的生殖器是无比重要的,就如“我之存在本身”。
(第9页)
首先,他们认为对性爱的追求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人类最自然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性欲归属于人类的生理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低级别的但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阶段。
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到高级层次的需要。
那种极端地压制人的性欲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人类根基的倒塌,也无法迈向更高的境界。
在《黄金时代》中,王二说道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第11页)所以王二和陈清扬都大胆地遵循着对性爱的渴望,享受着性爱所带来的快感,行使着人类最自然的追求幸福的权利。
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主导甚至程度更深,社会对人类自然性欲的压制导致了当时人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也导致了人的畸形甚至变态,贻害无穷。
他们会通过损坏他人的名誉和践踏破坏他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他们会冠冕堂皇的宣称仁义道德,但却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要求详细的关于偷情情节的检查报告来满足自己的“窥阴癖”。
因此,王二和陈清扬对性爱的追逐和对性爱过程的大胆描述都震撼和颠覆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其次,他们认为性爱的目的是为了“伟大友谊”和“义气”,而非传宗接代。
陈清扬之所以愿意和王二发生性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
她认为“伟大友谊”是一种诺言,她许诺过要帮助王二,而且是在一切方面。
(第54页)所以,她始终坚信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他们所干的事情算不上罪孽,即使是她也不知罪在何处。
(第52页)当然,在当时思想主流看来,他们罪孽大了,罪在违反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人们很可能把男女之间的性爱当成了繁衍生殖的工具,而视一切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爱都是罪过的。
而且,传统来看,男女之间都是先有“爱”(至少要结婚)才有“性”,而王二和陈清扬却是由“性”而生“爱”的,这是败坏风俗的事情。
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的行动也是对当时传统风俗思想的极大冲击和反抗。
总之,王二和陈清扬算是那个禁欲时代的一对怪胎,他们通过大胆地追求性爱来对主流思想权威进行了反抗,他们试图摆脱主流思想的控制和压迫,实现性的解放和最终达到人的解放。
当然,在与传统思想权威对抗的过程中,主人公个人也在不断蜕变,可以说他们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不同于那些被主流思想所控制和吞没的大多数人。
王二自始至终都是作为一个反对主流权威的形象出现的。
他的反抗并不是值得可歌可泣的英雄悲壮故事,而是通过幽默戏谑的方式来表达对统治权力的蔑视,后者也许更具有杀伤力。
当陈清扬找到王二让他证明她不是破鞋时,王二并没有这么做,反倒极力鼓励陈清扬去成为真正的破鞋,这样便不感到委屈了;面对军代表的盘问,王二始终不说一句话,表达无声而最有力的反抗;后来,王二和陈清扬对“斗争差”的态度也是轻松的,有时甚至当做展现美丽身体的时机;王二在写交代材料时,也是像作家一样的(第32页),他详细地交代了他和陈清扬的性交过程,为此他们并不感到羞愧,视其为自然的事情。
王二通过这种幽默戏谑的方式,似乎在玩弄和轻视着统治权威,将它的威严自然消解了不少,似乎在宣称“你们整你们的,和我无关,对我没用,我照样活得很自在”。
至于女主人公陈清扬来说,她从最初的矜持转变成最后的大胆开放。
刚开始,陈清扬对于别人给予她的破鞋称呼极为不满,竭力想要找人证明她的清白,这说明她对女人的名誉还是很看重的。
而且,起初在与王二的性交过程中,她也表现出了理性的气质。
比如,她会主动提供安全套,她的态度也很冷淡,她也竭力避免喜欢上王二,她也感到过罪恶感。
这些都表明在开始阶段,作为一个女人,她还是受到传统的主流思想权威的影响和控制的。
但发展到后来阶段,她似乎对这些事情已经看开了,她甚至积极主动地配合“斗争差”,她也在最后的交代材料里坚持表达她喜欢上了王二,喜欢性交的过程。
这无疑是对权威的公然反抗,同时也是她真正摆脱权威控制而获得解放的时刻!
马尔库塞认为,只有爱欲得到解放时,人类的解放才会到来!这里的爱欲包括人类性欲的。
王小波《黄金时代》对主流权威的反抗和对性解放的呼唤,值得思考和后世的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