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

合集下载

《黄金时代》观后感(6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6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6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金时代》观后感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年代,而是自己内心追求并实现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滴呼吸,自由滴放声大笑,放声大哭。

一切都是自由的,唯有自由才能找到自己的属性。

《黄金时代》的背景是人人称之为自由的民国时代。

可现实的民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由于诸多党派别系之间的斗争给民国造成了一种自由的假象,就像连清川先生的著作《不合时宜的阅读者》里第一篇文章《民国,就是那扇窗》提到的那样,民国不是自由的,孙中山尊崇的也不是自由开放,他内心深处想要的还是政党专制,一家做主,只是当时的年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去实现。

但,不可否认的事,民国史后来一切崇拜自由的开端,它就是那扇窗,照亮了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

在《黄金时代》中,最让我动情的是袁泉,一直喜欢袁泉这个女子,喜欢她深凹而纯净的眼眸,一如她水晶的昵称,透着心底的那洁白与神秘,还有那一层暖意,包围着你的心灵。

初来片场,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幅海报,袁泉在《黄金时代》里饰演的是梅志,作家胡风的夫人,她在戏中的出场并不多,最后一个镜头便是告知汤唯所饰演的萧红有关萧军在延安结婚的消息。

那一刻,原本还在兴奋着要为女伴做件漂亮旗袍的萧红,凝固了,转瞬间仓皇的逃离。

心痛,是为着萧红,慨叹,是为着她和梅志。

同样的两位丽人,都是那么娇弱,惹人怜惜,可是一个夫妻相敬,儿女绕膝,另一个却苦恋不得,孤苦伶仃。

萧红的悲剧在于她爱上萧军,即使她和萧军彻底分开,即使她和端木结合,这都没法改变那个男人在她心里的地位。

女人,把男人当成她的世界,男人,却只想女人在他的世界中驯服。

我不知道萧军为何会对深爱他的这个女人如此粗暴如此不屑,怎么能够忍心摧残花一般的人生。

也许,他们也是在互相折磨互相纠缠,缺爱的人抓住了茫茫人海中的那根稻草就拼命的紧握不放,可惜手握的越紧,对方的抗拒就越大,爱,忧,怖,交织在两个人之间,只让那一生之缘燃烧的殆尽,最后只余苍白的印记,永远刻在她的心上。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篇一】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在我还未上大学以前,就有听说大学一定要读王小波和周国平的书,以前不以为意,只是觉得是这样的吧。

后来上了大学开始接触王小波的书籍,第一本读他的书是叫《我的精神家园》,读完觉得特别受启发,感觉自己被打开了精神家园的机关。

而后我接触他的书里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黄金时代》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更深的思考,所以在此想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体悟。

《黄金时代》这本书讲的是陈清扬被群众认为是破鞋,于是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但王二并没有让陈清扬去证明她不是个破鞋,相反,王二倒倾向于让陈清扬证明自己是个破鞋,后来,王二借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先是到后山,后来又驻扎在章风山。

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农场,“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结束。

很多人或许看这本书是为了看其中的性爱描写部分,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性爱部分的吸引,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笔记1500字.jpg现实中的陈清扬最初不是破鞋却被群众叫做破鞋,她越是竭力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却越是没有人愿意相信她,而后来她和王二搞起了破鞋,王二受伤,她当众跑去看他,这也就直接向群众表明自己就是破鞋,可是结果却是相反的,没有人再敢去说陈清扬是破鞋,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是也不敢直接当众说出来了。

不是破鞋反被叫破鞋,成破鞋了却反而没人叫。

这不就是对现实的活生生的批判和讽刺吗。

王二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余人”。

他是个21岁的青年,思想敏锐,忍受着饥饿,蚂蟥,繁重的劳动对肉体的折磨,忍受着军代表这样的恶人的压迫,却无法逃避,内心里滋生了仇恨意识,陷入孤独与苦闷。

王二象征的是人的需求与物质精神贫乏现实间的某种冲突。

《黄金时代》还原了“*”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说:“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4篇)_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4篇)_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4篇)_黄金时代观后感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4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黄金时代读后感黄惜时生活在美丽如画的江南小镇,家庭殷实富裕。

他不满于现状,不甘心住在宁静安详的农村,常年在省城读书的黄惜时早已习惯了都市的繁华,没有波澜的乡村生活让他感到寂寞难耐,因此便一心想到大城市的北平去求学,对父母说是去求学,实质就是为花父母的钱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在都市中享乐,至于发奋读书对他来讲就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因为他家里本来就有钱,他没有必要非要走读书这一条路,当然也不会把读书放在心上了。

可是他这种想法却可怜了父母,以为他真是为了求学上进,他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外面读书只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借口找他们要钱。

在家乡的小河上偶然遇到了动人冷艳的白行素,被她得美貌所吸引,便心驰神往的幻想能同白行素一同到北平求学,可是白行素先走了一步,正为其苦恼时,却在火车上巧遇白行素,两人在旅途中相识成为了朋友,到达北平黄惜时便对白行素追求不舍,白行素在黄惜时猛烈的追求攻势下,对黄惜时心生好感,同意了黄惜时上同一所学校的建议。

可是来到都市的黄惜时,看到打扮时髦,穿着华丽的都市女性一个个的映入他的眼中,他立刻便不觉的白行素美丽动人了,还嫌弃白行素对他冷淡,狠心的抛弃了善良的白行素,来到都市很短的时间他便意识到了金钱的魔力,他认为只要有钱想找什么样的女人都是可以的,当他遇到热情妖艳漂亮的交际花米锦华,为她散尽金钱,挥霍无度。

甚至为了获得米锦华的好感在其面前冒充阔少爷,整日的在都市中同米锦华享乐,不去上课,浪费父母的钱财。

黄惜时的父亲黄守义千里迢迢从乡下来看望他,他不仅不关心感谢自己的父亲,他还嫌弃自己的父亲老土,在外人面前毫无人性的不认自己的父亲,当黄守义在其米锦华面前揭开他的真面目后,米锦华气愤异常,怒其分手,黄惜时却不知悔改,责备父亲,对父亲恶言相向,黄守义在儿子语言侮辱中,愤怒的和黄惜时断绝了父子关系,可他依然不害怕,因为身上还有钱,还可以继续享乐。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0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0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0篇)《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0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期待了许久的影片《黄金时代》,终于上映了。

如果说《匆匆那年》的主题曲比电影闪耀许多,《黄金时代》的海报语也比影片亮色三分。

犹记得经典人物搭配时代金句,振奋人心。

如“天地”和“笔锋”两款海报,泼墨背景,萧红独立天地间,是缥缈孤鸿影。

她坚定立场,“我不能选择怎样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鲁迅表明态度“呐喊由心,狂人如我,这是一个要破旧立新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笔锋尖锐深刻,直抵人内心深处。

文化和思想大解放,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一次发生在民国时代。

许鞍华和李樯用纪录片的形式阐述了萧红的一生,别出心裁的手法试图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来文艺本身的小众化,许多人不熟悉萧红;二来纪实而平淡如水的叙述手法无法煽动人心、牵发泪腺。

最终导致票房不理想,兴许读完萧红的书再看影片,又是另一番感受。

在旁人眼里,萧红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矛盾性的人物,萧军说她容易上当,丁玲说她感性控制了理性。

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她拒绝家里给她安排的婚事,跟着已婚的表哥私奔,男方因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弃她而去。

萧红不愿回家,却去投靠被她悔婚的汪恩甲,两个人在旅馆里坐吃山空七个月。

后未婚夫销声匿迹,留下她和肚子里的孩子,以及拖欠旅馆的一笔不菲房租。

萧红被关进破房子后,写信向报社求救,后邂逅萧军,两人坠入爱河。

她怀着未婚夫的孩子跟萧军在一起,孩子出生后便送人。

后来,她写了《弃儿》一文,只言片语交代往事。

萧红文学天赋比萧军高,两人机缘巧合认识了鲁迅先生,如千里马遇上伯乐。

萧红深受鼓励,文坛地位亦起到了麦子拔节的作用。

萧军的粗犷武断,以及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讥讽,二人貌合神离。

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5篇

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5篇

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5篇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1短短31年的生命,留下了旷世巨著,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受苦,然后再将那苦化做文字。

是真的用生命来写作。

孤独充滞了她的生命,幼年丧母,私奔,迫于饥饿与不爱的男人同居,怀孕后险些被卖到青楼,被萧军解救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为了挽留萧军的爱,也迫于现实的压力,将出生的女儿送人。

在爱情中的萧红是不管不顾,飞蛾扑火般的,即使两人饿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要和萧军在一起,萧红就是幸福的。

从小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萧红将萧军当作精神的支柱,生命的慰藉,命运的拯救者,是她悲苦命运中想把握的一丝温暖。

可惜,这样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萧军屡次出轨、背叛,并且伴有家暴,时时讥讽萧红的文学创作。

在萧红与萧军的爱情中,萧军无疑是处于主导的,他自认为是萧红的拯救者,而萧红是作为一个被侮辱等待解救的孕妇进入他的视野。

萧军骨子里也许对萧红是轻视的吧。

毕竟,在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男权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

萧军解救了萧红却也毁灭了萧红。

他的背叛带给萧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面对萧军的冷漠,想想那被送走的女儿,萧红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

端木恭良能有勇气娶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结合,无疑是萧红生命中短暂的安慰,但是,这一次,萧红却又是以一个被侮辱被抛弃待拯救的孕妇形象走进男人的视野。

战乱时期端木的自保,让萧红又饱尝了孤独和颠沛。

与萧军的孩子在生下来第三天就夭折了,萧红的生命又一次经历了死亡的打击。

也许这个时候她对生死已经麻木了吧。

情感的打击,多年颠沛的生活让萧红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然笔耕不辍,以平均一年10万字的速度在进行创作。

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抗战,但她其实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在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弱小民众的同情。

所以,萧红绝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有时代感的女作家。

这一点,张爱玲是无法与她相提并论的。

在生命最后的时候,萧红凭借她与生俱来的文学才华,得到仰慕者洛宾基的陪伴。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32篇)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32篇)

《黄金时代》读后感《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32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金时代》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现在是凌晨十二点,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记得大约一个月前,在新浪专栏里看到了几篇回忆王小波的文章,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金时代》这本书。

书名似乎之前也听过,重要的是当时想要找一本看,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我从书旗小说APP中下载的全本,没有花一毛钱。

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夹杂在正文中广告,也难以避免地将各个故事串联在一起读。

实际上这本书是分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王二”的主人公外,都有一个独立的卷名,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而我阅读的电子书,各卷之间是没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怀疑为什么在读的故事跟上一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是另起炉灶呢?百度百科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它是知青文学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视角给知青文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百科里还说,它是《亚洲周刊》选出的100部亚洲小说之一。

这些评价毫无疑问地可以权威地证明这是一本好书,是开卷有益的典范。

可以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定性为一本好书呢?曾几何时,沉浸在《平凡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感动着。

少平用劳动和读书来追求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少安则用劳动和实干为自家和村民创造着物质的财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仅仅是因为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谈一场精神上的恋爱,润叶在努力追求幸福失败之后才发现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触手可及的身边。

读完此书,感受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自己的灵魂在那段日子里实现了升华。

可读完《黄金时代》呢?完全的一脸茫然,不知道在表达怎样的主题,不知道故事背后是怎样的意图?王二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文革、上过大学、留过洋、在大学任教的社会上层人士。

这里的上层不是指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而是指拥有知识和智慧。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

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五篇【篇一】关于《黄金时代》读后感在我还未上大学以前,就有听说大学一定要读王小波和周国平的书,以前不以为意,只是觉得是这样的吧。

后来上了大学开始接触王小波的书籍,第一本读他的书是叫《我的精神家园》,读完觉得特别受启发,感觉自己被打开了精神家园的机关。

而后我接触他的书里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黄金时代》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更深的思考,所以在此想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体悟。

《黄金时代》这本书讲的是陈清扬被群众认为是破鞋,于是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但王二并没有让陈清扬去证明她不是个破鞋,相反,王二倒倾向于让陈清扬证明自己是个破鞋,后来,王二借以“伟大的友谊”之名和陈清扬搞起了“破鞋”,然后出逃,离开了农场,先是到后山,后来又驻扎在章风山。

半年后,在陈清扬的建议下,他们又主动回到农场,“出斗争差”,写交代材料,如此,直到“*”结束。

很多人或许看这本书是为了看其中的性爱描写部分,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性爱部分的吸引,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笔记1500字.jpg现实中的陈清扬最初不是破鞋却被群众叫做破鞋,她越是竭力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却越是没有人愿意相信她,而后来她和王二搞起了破鞋,王二受伤,她当众跑去看他,这也就直接向群众表明自己就是破鞋,可是结果却是相反的,没有人再敢去说陈清扬是破鞋,大家虽然心知肚明,但是也不敢直接当众说出来了。

不是破鞋反被叫破鞋,成破鞋了却反而没人叫。

这不就是对现实的活生生的批判和讽刺吗。

王二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余人”。

他是个21岁的青年,思想敏锐,忍受着饥饿,蚂蟥,繁重的劳动对肉体的折磨,忍受着军代表这样的恶人的压迫,却无法逃避,内心里滋生了仇恨意识,陷入孤独与苦闷。

王二象征的是人的需求与物质精神贫乏现实间的某种冲突。

《黄金时代》还原了“*”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说:“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4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4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4篇)《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

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

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

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

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

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

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

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

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

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

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

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2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

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金时代观后感
经过两个夜晚,我看完了黄金时代,起初对这种文艺范儿电影没有过多兴趣,也许是现阶段正处于沉淀期,也许是由于自己本身内在还是带有文艺范儿,更或许是萧红的名字激发我的兴趣去了解她的一生,我竟能在昏昏欲睡的节奏中慢慢去欣赏体味。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应该是这个味儿!汤唯那扑朔迷离,心不在焉地一举一动勾勒出了一个率真单纯、自主独立、倔强清醒,还有对生活苦痛默然无视的才女风范儿。

从她被困旅店却无所谓的态度,露出窗台,悠然抽烟,从她在自己爱人出轨,缠在鲁迅家中却不抱怨天天发呆深思,还有自己孤独一人飘在日本,不爱美景爱忧伤,更是从她挺着大肚子躺在铁板上一夜,面对路人相助的欣喜感激,我看到了一个无所谓却用力生活的女人。

过后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萧红这个人的简介,看看照片眼神总觉得总有那么一点的不相称,但还是喜欢汤唯的塑造。

或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才华横溢的有风味的女人。

萧红的文章很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很有些鲁迅的味道。

够深的文学造诣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从细节体会生活体会人生继而延展到哲学思想。

仿佛大家都是这样的手笔。

萧红的一生短暂并不美丽,坎坷却是自己选择,私奔、同居、弃儿、穷困潦倒、奔波漂流、交友又拜师、被出轨又出轨、身怀前夫孩子却再婚、烟鬼等等这一切的乱码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与人格,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的花儿。

先写到这儿,我决定再温习一遍,一部对我胃口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