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600字
《黄金时代》观后感(6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6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金时代》观后感1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年代,而是自己内心追求并实现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滴呼吸,自由滴放声大笑,放声大哭。
一切都是自由的,唯有自由才能找到自己的属性。
《黄金时代》的背景是人人称之为自由的民国时代。
可现实的民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由于诸多党派别系之间的斗争给民国造成了一种自由的假象,就像连清川先生的著作《不合时宜的阅读者》里第一篇文章《民国,就是那扇窗》提到的那样,民国不是自由的,孙中山尊崇的也不是自由开放,他内心深处想要的还是政党专制,一家做主,只是当时的年代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去实现。
但,不可否认的事,民国史后来一切崇拜自由的开端,它就是那扇窗,照亮了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
在《黄金时代》中,最让我动情的是袁泉,一直喜欢袁泉这个女子,喜欢她深凹而纯净的眼眸,一如她水晶的昵称,透着心底的那洁白与神秘,还有那一层暖意,包围着你的心灵。
初来片场,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幅海报,袁泉在《黄金时代》里饰演的是梅志,作家胡风的夫人,她在戏中的出场并不多,最后一个镜头便是告知汤唯所饰演的萧红有关萧军在延安结婚的消息。
那一刻,原本还在兴奋着要为女伴做件漂亮旗袍的萧红,凝固了,转瞬间仓皇的逃离。
心痛,是为着萧红,慨叹,是为着她和梅志。
同样的两位丽人,都是那么娇弱,惹人怜惜,可是一个夫妻相敬,儿女绕膝,另一个却苦恋不得,孤苦伶仃。
萧红的悲剧在于她爱上萧军,即使她和萧军彻底分开,即使她和端木结合,这都没法改变那个男人在她心里的地位。
女人,把男人当成她的世界,男人,却只想女人在他的世界中驯服。
我不知道萧军为何会对深爱他的这个女人如此粗暴如此不屑,怎么能够忍心摧残花一般的人生。
也许,他们也是在互相折磨互相纠缠,缺爱的人抓住了茫茫人海中的那根稻草就拼命的紧握不放,可惜手握的越紧,对方的抗拒就越大,爱,忧,怖,交织在两个人之间,只让那一生之缘燃烧的殆尽,最后只余苍白的印记,永远刻在她的心上。
黄金时代读后感(通用24篇)

黄金时代读后感黄金时代读后感(通用24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金时代读后感(通用24篇),欢迎大家分享。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第一次看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
给人感觉至少得再看两遍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挖掘到更多作者的思想。
能让我产生研究心态的书十分少,一则我比较懒,二呢,之前看过的书表达比较直白。
以下是我第一遍阅读的一些感悟。
王二和陈清扬两人无论外形还内在,都十分不同。
但是他们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建立伟大友谊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独特的人,与外界有些格格不入,不随波逐流。
从一开始陈清扬找王二去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语不惊人的回答,看似荒唐,实际却包含哲学道理—你永远不能证明别人心里的既定偏见,与其想方设法证明,不如自动过滤掉这些恶意眼光,别给自己添堵。
王二并不是一个绅士,甚至有些混蛋臭流氓的形象。
但是他真干了混蛋事吗?跟清扬的关系都是你情我愿,他从来没有欺骗,没有强迫。
就像他第一次跟陈清扬说伟大友谊,这是“半真不假”的。
别人想伤害陈清扬,他会挺身而出。
王二爱陈清扬吗?我觉得不爱,他是一个21岁的青年,处于不大要脸的黄金时代,陈清扬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伴侣,和他一起度过孤独的日子。
陈清扬身上有股文艺女青年的劲儿,有自己的世界。
她不想爱任何人,因为她觉得没有人值得她爱,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她十分的孤独。
当王二跟他说伟大友谊的时候,她有一丝感动的,在以为王二要瘫痪的时候,她哭着说要照顾他一辈子。
她说王二是混蛋,因为王二不懂她的感性。
她说为王二生孩子时,是想跟他在山上过一辈子吧,可是王二当时拒绝了这个提议,也就是把陈清扬难得产生的情感依赖推开了。
所以以后王二提出生小孩的想法,都被陈清扬拒绝了。
陈清扬爱王二吗?爱过。
二十年后老朋友相见,没有浪漫,又敦了一场伟大友谊。
之后再无音讯,但是两人心里的黄金时代永不会忘。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4篇)_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4篇)_黄金时代观后感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4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黄金时代读后感黄惜时生活在美丽如画的江南小镇,家庭殷实富裕。
他不满于现状,不甘心住在宁静安详的农村,常年在省城读书的黄惜时早已习惯了都市的繁华,没有波澜的乡村生活让他感到寂寞难耐,因此便一心想到大城市的北平去求学,对父母说是去求学,实质就是为花父母的钱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在都市中享乐,至于发奋读书对他来讲就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因为他家里本来就有钱,他没有必要非要走读书这一条路,当然也不会把读书放在心上了。
可是他这种想法却可怜了父母,以为他真是为了求学上进,他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外面读书只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借口找他们要钱。
在家乡的小河上偶然遇到了动人冷艳的白行素,被她得美貌所吸引,便心驰神往的幻想能同白行素一同到北平求学,可是白行素先走了一步,正为其苦恼时,却在火车上巧遇白行素,两人在旅途中相识成为了朋友,到达北平黄惜时便对白行素追求不舍,白行素在黄惜时猛烈的追求攻势下,对黄惜时心生好感,同意了黄惜时上同一所学校的建议。
可是来到都市的黄惜时,看到打扮时髦,穿着华丽的都市女性一个个的映入他的眼中,他立刻便不觉的白行素美丽动人了,还嫌弃白行素对他冷淡,狠心的抛弃了善良的白行素,来到都市很短的时间他便意识到了金钱的魔力,他认为只要有钱想找什么样的女人都是可以的,当他遇到热情妖艳漂亮的交际花米锦华,为她散尽金钱,挥霍无度。
甚至为了获得米锦华的好感在其面前冒充阔少爷,整日的在都市中同米锦华享乐,不去上课,浪费父母的钱财。
黄惜时的父亲黄守义千里迢迢从乡下来看望他,他不仅不关心感谢自己的父亲,他还嫌弃自己的父亲老土,在外人面前毫无人性的不认自己的父亲,当黄守义在其米锦华面前揭开他的真面目后,米锦华气愤异常,怒其分手,黄惜时却不知悔改,责备父亲,对父亲恶言相向,黄守义在儿子语言侮辱中,愤怒的和黄惜时断绝了父子关系,可他依然不害怕,因为身上还有钱,还可以继续享乐。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0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0篇)《黄金时代》观后感(精选20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金时代》观后感篇1期待了许久的影片《黄金时代》,终于上映了。
如果说《匆匆那年》的主题曲比电影闪耀许多,《黄金时代》的海报语也比影片亮色三分。
犹记得经典人物搭配时代金句,振奋人心。
如“天地”和“笔锋”两款海报,泼墨背景,萧红独立天地间,是缥缈孤鸿影。
她坚定立场,“我不能选择怎样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鲁迅表明态度“呐喊由心,狂人如我,这是一个要破旧立新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笔锋尖锐深刻,直抵人内心深处。
文化和思想大解放,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一次发生在民国时代。
许鞍华和李樯用纪录片的形式阐述了萧红的一生,别出心裁的手法试图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来文艺本身的小众化,许多人不熟悉萧红;二来纪实而平淡如水的叙述手法无法煽动人心、牵发泪腺。
最终导致票房不理想,兴许读完萧红的书再看影片,又是另一番感受。
在旁人眼里,萧红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矛盾性的人物,萧军说她容易上当,丁玲说她感性控制了理性。
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她拒绝家里给她安排的婚事,跟着已婚的表哥私奔,男方因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弃她而去。
萧红不愿回家,却去投靠被她悔婚的汪恩甲,两个人在旅馆里坐吃山空七个月。
后未婚夫销声匿迹,留下她和肚子里的孩子,以及拖欠旅馆的一笔不菲房租。
萧红被关进破房子后,写信向报社求救,后邂逅萧军,两人坠入爱河。
她怀着未婚夫的孩子跟萧军在一起,孩子出生后便送人。
后来,她写了《弃儿》一文,只言片语交代往事。
萧红文学天赋比萧军高,两人机缘巧合认识了鲁迅先生,如千里马遇上伯乐。
萧红深受鼓励,文坛地位亦起到了麦子拔节的作用。
萧军的粗犷武断,以及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讥讽,二人貌合神离。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篇《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1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
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
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
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
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
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
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
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
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
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
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
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
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
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
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

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黄金时代满分观后感1电视有点播功能,也是极好的。
每天一部电影,今天的是《黄金时代》。
看之前并不知道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事,看介绍以为是部普通国产文艺片,但开片就挺吸引眼球,一个只活了31岁的女人,一段勇敢的逃婚和大胆的爱,再一些文艺的诗,慢慢知道,贯穿全片的那个人是只有所耳闻过的萧红,也对这样一个人产生了些好奇。
不得不承认,挺不会欣赏艺术。
至今看了两部许鞍华的片子,都有打盹,中间部分有些遗漏,不过不影响整体感受。
这样一个女人,给我的震撼还是极大的,忍不住百度了下萧红的生平。
更愿意理解成共经历过四个男人,而且在那个时代,倒不觉得是放荡。
与已婚中学同学的同居,到与未婚夫汪恩甲经历的一年多,再与萧军的命中注定、共同创作和相念一生,到最后的与端木蕻良共结连理走完余生。
给我印象,这是一个敢于抛开世俗尊崇自己内心,有想法有才华,善良正义,经历过贫苦与富足,孤苦的女人。
用了很多对我来说极少用的赞美人的词语,除此也不完全认同,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也不能作过多评价。
短暂却也精彩的一生,羡慕的是她的创作热情,留下很多好文。
一个人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一些东西,却可以长久地流传再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便是文学与各艺术于人类最大的意义了吧。
曾经说过,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碌碌无为的人健康无病地活了很久,也许给你一身才华的同时,却也收走你一部分健康或是其他。
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即便不是大环境下需要的主旋律。
戏里,每个人物都很深刻,不过每个都细说就有些不大合适了。
正如这片长,导演也是没法再剪了吧,剪哪儿,都会不合适。
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份份小小的信念,一点点小小的努力,构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32篇)

《黄金时代》读后感《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32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金时代》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黄金时代》读后感篇1现在是凌晨十二点,我终于读完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记得大约一个月前,在新浪专栏里看到了几篇回忆王小波的文章,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黄金时代》这本书。
书名似乎之前也听过,重要的是当时想要找一本看,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我从书旗小说APP中下载的全本,没有花一毛钱。
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夹杂在正文中广告,也难以避免地将各个故事串联在一起读。
实际上这本书是分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王二”的主人公外,都有一个独立的卷名,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而我阅读的电子书,各卷之间是没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怀疑为什么在读的故事跟上一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是另起炉灶呢?百度百科里介绍这本书时说,它是知青文学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视角给知青文学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百科里还说,它是《亚洲周刊》选出的100部亚洲小说之一。
这些评价毫无疑问地可以权威地证明这是一本好书,是开卷有益的典范。
可以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定性为一本好书呢?曾几何时,沉浸在《平凡的世界》里,被深深地感动着。
少平用劳动和读书来追求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少安则用劳动和实干为自家和村民创造着物质的财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仅仅是因为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谈一场精神上的恋爱,润叶在努力追求幸福失败之后才发现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触手可及的身边。
读完此书,感受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自己的灵魂在那段日子里实现了升华。
可读完《黄金时代》呢?完全的一脸茫然,不知道在表达怎样的主题,不知道故事背后是怎样的意图?王二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文革、上过大学、留过洋、在大学任教的社会上层人士。
这里的上层不是指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拥有多大的权利,而是指拥有知识和智慧。
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

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沙发上,我决定打开电脑,观看那部一直被朋友们强烈安利的《黄金时代》。
这一观,就仿佛让我掉进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故事的漩涡,被深深吸引。
影片一开始,那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画面质感就让我眼前一亮。
它没有那种常见的线性叙述,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讲述,一点点拼凑出主角萧红的一生。
这种方式就像是在玩一个拼图游戏,每一块拼图都是一个人的记忆碎片,慢慢地,一幅完整而又动人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萧红,这个名字在影片中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女子。
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却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逃离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却在爱情和生活中屡屡碰壁。
她的经历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地去闯荡的日子。
记得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只有一腔热血和一个装满梦想的背包。
我租住在一个小小的出租屋里,每天奔波在面试的路上。
有时候,为了节省几块钱的公交费,我宁愿步行好几公里。
那段日子真的很苦,但每当我想到自己的目标,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到电影中,萧红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写作,她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生命。
她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慨万千。
她与萧军的爱情,热烈而又充满矛盾。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却又因为性格和观念的差异而分道扬镳。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相互理解和包容的陪伴。
影片中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泛黄的色调,仿佛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而背景音乐则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每一个场景的氛围,让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萧红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无比绚烂。
她用自己的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而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又该如何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呢?也许,我们不需要像萧红那样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和挫折,但我们同样需要有她那种对梦想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金时代观后感
提起萧红,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她和祖父在花园内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
萧红一生都未曾得志过,正如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里所描述的,萧红没有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文章,因此不是很受欢迎。
更别提正值抗日时期,许多作家忙着写抗战小说时,她却在写《呼兰河传》,得不到时代的认可,自然未能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
萧红的性格极为坚韧,哪怕她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抛弃,被命运玩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辗转生活,可她在哭过之后,总会坚强起来去继续战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些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
”这便是萧红活着的理由,也是女性在乱世之中难得拥有的一些可贵品质。
从整体上来讲,我不太欣赏和佩服萧红。
她一直在寻找着爱她的人,自始至终她都相信这着爱情,相信有一天她会和爱她的人能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可惜,所有她爱过的男人都未能如其所愿。
不是将其抛弃,就是自己参军,或好或坏,上天一直在和她开玩笑。
可是,她为什么不尝试着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呢?既然找寻不到自己的爱情,她大可以交一大堆朋友,谈天说地,交流写作,这也是一种动乱中的安稳。
可她没有这么做。
我想,她还是没有从封建的圈子中彻彻底底地跳出来。
也不止是她,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认为,女子必须早早出嫁,相夫教子,萧红怕也是这样的想法。
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时代,一方面又可以找到感情上的寄托。
但孩子也算是一种感情寄托啊,她却弃之不顾,我至今也不解其是何用意。
萧红临死时倒也不算孤独,端木就陪在她的身
边。
尽管如此,萧红的一生都未曾圆满过,甚至可以说,想得到的从未得到过。
时代背景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国难当头,谁都不会有安稳日子可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