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苏教版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学案(江苏专用)精品版

合集下载

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第2节 Ⅱ.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第2节 Ⅱ.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Ⅱ.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

而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如果了解了诗歌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作变形处理的呢?(一)变“性〞——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变序——改变词序语序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分别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似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配套专题强化复习课件 苏教版

【全程复习方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配套专题强化复习课件 苏教版

角度二 赏析诗句表达效果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 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诗意助读】 雪花纷飞的江上,钓鱼翁独立垂钓。周围一片静寂,只听到
1.字不离句,理解含意。细读这两句诗,可明确“藏”是从 拟人的角度描写边塞雪景,通过写边塞风光,突出了行程的艰 辛。“透”字则突出了天寒衣单,用词极为形象生动。
2.着眼意象,展开联想。通过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想象诗句 所描写的景象:广袤的边塞,大雪飞扬,积雪满地,杳无人迹, 只有穿着单衣的诗人的身影屹立于天地之间,与柳宗元的《江 雪》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凸显了诗人饱经天寒地冻之苦,却始 终不改其廉洁奉公之志的高尚品格。
第三步:明作用。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鱼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 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鱼翁的 镇定。钓鱼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鱼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鱼翁的心无旁骛。词句描绘了一种简朴而自 在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倾慕。 【答题模板】 句意+情感+艺术效果
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回答时,不能把该字 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 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答题步骤】 1.鉴赏炼字型
2.鉴赏诗眼型 第一步:指出该字(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字(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该字(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其倦听却不得不听的无奈,因此,“空”字在诗中是白白地、 徒劳的意思。

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2 鉴赏古诗读懂始

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3章 专题2 鉴赏古诗读懂始

专题二鉴赏古诗读懂始[温馨寄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一)古诗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A.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

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读文指导鉴赏要从读懂始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读文指导鉴赏要从读懂始

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

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

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

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一)基本特点1.情景结合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

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

备课参考142019·4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李冬梅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

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语言表达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懂诗歌是阅读古典诗歌的基本要求。

如何读懂,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有哪些表达形式。

二、进入复习(一)提问:纵观历年江苏省高考试题,疏通下列诗句的句意,并总结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如句式、修辞、多义词、生僻字等)有哪些特点。

(目的:紧扣江苏省高考试题,围绕诗句,挖掘诗歌存在的一些语言表达特色)1.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011年江苏省卷杜甫《春日忆李白》)参考句意:(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如庾信鲍照一般。

特点:侧重、互文、省略。

2.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2014年江苏卷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参考句意: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特点:省略、颠倒(宾语前置)。

3.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2014年江苏卷韦应物《休闲日访王侍御不遇》)满山。

参考句意: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特点:多义、省略。

4.恨灞陵尉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2016年江苏省卷辛弃疾《八声甘州》)参考句意:我痛恨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了小路。

李将军在南山半山腰里,一人一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惊人的响声,箭簇射裂了石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板块1 专题2 总启课 从读懂诗歌开始——一判一审读文准-教学课件PPT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板块1 专题2 总启课 从读懂诗歌开始——一判一审读文准-教学课件PPT

返回
[鉴赏技巧] (1)弄清史实。题材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首先就要对诗歌所涉 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诗歌的注释,有时也能很 好地帮我们完成这一步。 (2)体会意图。诗人创作一定有现实的原因,也会有其创作目 的。如杜甫就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有家难归,国家堪忧。 因此,他的诗作多写百姓之苦以及社会之黑暗等,其创作意图就 很容易捕捉到。 (3)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有以景 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有发表议论的,如清代刘 献廷的《王昭君》 ;也有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的。另外,引用典 故也是怀古咏史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返回
解析:要扣住“情感”二字,须从“景色”着手;最好逐句考虑, 才不会有所遗漏,回答得全面细致。凄凉之景与优美之景的对比,
盛衰无常的感慨与超脱闲逸的情怀, 这二者都比较鲜明, 容易把握。 重点在于答题时表述的清晰与完整。
参考答案:作者首先描写昔日甲第名园、高城沼台业已荒芜、草木 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进而想象空翠飞来、天 淡云闲的优美画面,直抒胸臆,表达了超脱闲逸的情怀。
返回
[鉴赏技巧] (1)注意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 例(下同)。 如“绿树”“青山”这些意象与作者向往的恬静闲适生 活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 柴门、桑麻、南亩、菊花、五柳、明月、渔歌等。 (2)注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在“田家”里, 面对“绿 树”“青山”话“桑麻”,其生活意味不言自明。 (3)注意通过关键字眼来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还 来就菊花”中一个“就”字把农家人与人之间的毫无距离感写了 出来。
专题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古诗能力讲义含解析20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古诗能力讲义含解析20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古诗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古诗类别附:诗体解释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结构特点诗⎩⎪⎨⎪⎧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 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 抒情(主)一、读出标题信息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2018年全国卷Ⅱ诗歌标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浙江卷“送王昌龄”,都对诗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作了提示或概括。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017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诗歌鉴赏 教案(江苏)

2017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诗歌鉴赏  教案(江苏)

木③诗人用拟人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高卧南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诗词鉴赏炼字、诗眼(语言)学案题型一炼字:木兰花(北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此句云:”着一“闹”字面境界全出。

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范例:①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②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③诗人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题型二诗眼: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注】 [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案:“空”徒劳的意思,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

而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如果了解了诗歌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作变形处理的呢?
(一)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变序——改变词序语序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分别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
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三)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
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54012093】
[中吕]红绣鞋·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拨残星。

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②今夜冷?
【注】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

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

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

【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