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解决办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视频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从而加深对工作原理的理解。
2.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解决办法: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成像原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从而突破成像原理的难点。
7.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包括哪些部分?
(3)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哪些?
(4)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5)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维护与保养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使用方法。
6.信息素养: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有关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5.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光学知识,如凸透镜成像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应用,结合实物模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放大倍数计算和成像规律等重点,强调光线传播和成像过程等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
① 物镜:凸透镜,放大实像
② 目镜:凸透镜,放大虚像
③ 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 目镜放大倍数
2. 望远镜的构造与分类:
① 折射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
② 反射式望远镜:牛顿望远镜
③ 放大倍数:物镜焦距/目镜焦距
3. 光学成像规律:
① 凸透镜成像:实像与虚像
② 显微镜成像: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显微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学仪器的实际应用。
d.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显微镜和望远镜制作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光学成像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
a.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增强学习兴趣。
3.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操作,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尊重,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a. 显微镜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学生需理解显微镜通过物镜和目镜的配合实现物体放大的过程,掌握物像关系及放大倍数的计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操作,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他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接触和操作经验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分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认识和使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简单的观察和研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结构。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正确操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物演示法:通过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2.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显微镜和望远镜实物,以及相关的观察样本。
2.准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3.划分实验室,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重点讲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目镜和物镜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学生先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再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在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时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显微镜和望远镜,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事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种仪器。
教材还介绍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
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显微镜和望远镜。
3.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4.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定义、作用以及工作原理。
通过生动的动画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演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操作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3.学习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珍惜实验器材,爱护公共财物,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具备了初步的光学素养。此外,学生对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在此基础上,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对学生来说既是知识的拓展,也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化。
(2)通过作业、实验报告等,评价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的掌握情况。
9.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手持显微镜和望远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件物品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光学知识,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显微镜或望远镜的科普文章,要求结构清晰,语言简洁,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巩固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认识,提高知识运用和表达能力。
2.设计一个简单的观察实验,运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要求实验方案合理,观察细致,能够体现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放大原理和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显微镜和望远镜作为观察工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实验操作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个别学生可能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够积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5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路图,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教学用具:显微镜,望远镜,凸透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哪位同学能简述一下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幻灯片2)二、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放大镜可以把小的物体放大,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我们就要使用显微镜。
三、新课教学1、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幻灯片3)底座,反光镜,载物台,物镜,目镜。
(2)显微镜的原理(幻灯片4、5)物镜的作用:和投影仪一样,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和放大镜一样,把物镜成的像再放大一次。
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也能看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屏幕上投影显微镜原理的光路图,指导学生理解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实像还是虚像?2、望远镜(1)望远镜的结构(幻灯片6)支架,镜筒,物镜,目镜。
(2)望远镜的原理(幻灯片7、8)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实像。
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远处的物体在物镜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像,这个缩小的像再经目镜放大后成放大的虚像,虚像比远处的物体小的多,为什么我们在观察时感觉到物体被放大了?(3)视角(幻灯片9)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三、教学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四、教学器材:显微镜1台、模型望远镜1个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教师提问: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2f>u>f、u<f时,凸透镜分别成什么特征的像?每个成像规律的典型应用有哪些?(二)、显微镜:1. 显微镜的构造是怎样的?(1).教师出示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其结构(2).抽学生讲解显微镜的结构。
然后教师结合显微镜实物和投影引导学生认识总结显微镜的结构,并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2.如何使用显微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怎样的?教师通过投影引导学生学习。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2).通过粗、细准焦螺旋调节,让被放大的物体(如装片)位于物镜的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这样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这个实像恰好成在目镜的一倍焦距内,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显微镜让被放大的物体(如装片)经过两次放大,放大倍数较大,使肉眼能够看到物体内的微小结构。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放大倍数。
5.引导学生分析像在视野边缘时的调节方法:装片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三)、望远镜:1. 教师介绍望远镜发现简单历史: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解吧!2. 望远镜的构造是怎样的?(1).教师出示望远镜,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入】。
【新课推进】一、显微镜小制作-—自制显微镜解说:如图所示,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
可以看到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看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放大镜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设问:你能总结显微镜的结构及成像特点吗?(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回答)播放视频“显微镜构造、成像原理”.(续表)教学过程教师札记归纳:显微镜是由两块凸透镜组合而成的,被观察的物体经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落在目镜的1倍焦距建议启发学生利用已经熟悉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来理解记忆显微镜物镜、目镜的作用:①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利用显微镜人之内,人眼通过目镜看到了再次放大的虚像,这样用显微镜可以看清微小的物体。
二、望远镜1.小制作—-自制望远镜解说: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一只手握一个,焦距短的放在眼前作为目镜,焦距长的作为物镜,远离眼睛,如图所示,通过两个透镜看前面的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呢?设问:你能总结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特点吗?(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回答)结论:通常的望远镜由两个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3.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4.通过观看显微镜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2.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3.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4.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重点
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
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玻璃片、水、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放大镜可以使我们看到较小的物体,但是太小的物体像细胞,用放大镜却不能看到。
为了能看到细小的物体,人们制成了显微镜。
为了看清远处的物体,人们又制成了望远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显微镜
1.作用: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
2.基本结构: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
3.原理:先用一个接近物体的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接近眼睛的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
离物体近的这个凸透镜叫物镜,其焦距较短;离眼睛近的这个凸透镜叫目镜,其焦距比物镜稍大。
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4.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①拿显微镜时,要一手紧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不要单手提拿,以防目镜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显微镜不可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随意取下目镜或拆卸显微镜的各种部件,以防灰尘落入内部或发生丢失损坏等。
④使用显微镜时,操作要正规,养成两眼同睁、两手并用的习惯,边观察边计数和绘图等。
⑤要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发现有灰尘或操作中不慎使镜头和载
物台沾上染料、水滴等,应及时擦去。
光学和照明部分的镜面只能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绸布等擦摸,以免磨损镜面。
机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显微镜使用完毕,转动粗调螺旋上升镜筒或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片,转动转换器使物镜离开通光孔,然后再下降镜筒或上升载物台使接近物镜,垂直反光镜,下降集光器,关闭虹彩光阑,复原倾斜关节和报片器位置,把显微镜放回镜箱。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倍数
③物镜、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典例解读
【例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
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 )
A.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B.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解析】放在载物片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经过物镜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可看作放在目镜一侧的物体,且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经目镜二次放大成一放大虚像。
【答案】 B
活动二:利用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用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和一个焦距大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稍远处的物体,调节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你
看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将焦距短的透镜靠近眼睛时,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放大了;交换透镜位置,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缩小了。
基本结构:开普勒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靠近物体的叫物镜,焦距较长;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焦距较短。
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视觉效果:(1)由于“视角”增大,对物体的观察更加清晰。
(2)望远镜的直径比我们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望远镜的类型: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等。
视角:物体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可知,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放大了?
说明: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
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
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注意:显微镜经过两次放大后看到倒立放大虚像。
望远镜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但视角被放大。
天文望远镜多用反射式望远镜,因为容易得到更大的口径。
典例解读
【例2】下列关于望远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制成的
B.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越大,越容易观察到较暗的星球
C.我们看到远处的汽车越来越小,是因为汽车对我们的视角在逐渐减小
D.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解析】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反射式望远镜的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
【答案】 A
(三)探索宇宙
播放多媒体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很有限,并具有很浓的神话与宗教色彩。
在欧洲,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如图反映了“地心说”的宇宙观: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这种理论影响了人们思想达千年之久。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证明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是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宇宙的秘密。
1849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行星,并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
不久,在预测的轨道上就发现了这颗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的行星。
1990年,科学家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通过观看显微镜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