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一、课文内容梳理《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

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各拉丹冬峰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

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

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7.壶口瀑布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ǎ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ù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主要介绍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文言文的特点、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文言文的特点1. 古老而庄重:文言文源于古代汉语,使用的是古老的词汇和句法结构,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 偏正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多采用偏正结构,即通过修饰成分来加强表达的含义。

3. 兼并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常采用兼并结构,即将句子中的多个成分合并在一起表达,使句子紧凑而丰富。

4. 对仗句式:文言文中常用对仗句式,即通过对称的词语或句子安排来达到平衡的效果,增强表现力。

二、常见的句式技巧1. 倒装句:主谓语序颠倒,一般用于表示强调、排比或修辞等方面。

例句:不闻不问,以一身之任重而无私念焉。

2.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句子连接起来,表达并列的关系。

例句:孔子教学有三绝:致知、诚意、笃行。

3. 现象状语从句:通过现象状语从句来揭示一个人或事物的特点或状态。

例句:夫美者,其视之不倦,其听之不厌。

4. 状语从句:用于修饰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

例句:闻波声如有如无,若存若亡。

三、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形象而生动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一个事物或概念。

例句:晨曦欲破,万物蓦然而动,仿佛意欲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2. 排比:通过列举同类型的词语和句子,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句:地窖里有的是金银财物,有的是瓮中藏儿女,有的则是藏北的希望和未来。

3. 借代: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代替一个概念或事物。

例句:冬去春来,寒冷的岁月终将远去。

4. 对仗:通过对称的词语或句子来达到平衡的效果。

例句:山高谷深,水清河暖。

四、注意事项1.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熟悉古汉字的读音和意义,以及古文法规。

2. 动态感官词汇在文言文中十分重要,要注意掌握常见的词语和用法。

3. 注意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尽量用古代的修辞方式进行理解和翻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1第17课《中国石拱桥》1.文学常识茅以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文体知识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3.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重点字词弧形(hú) 拱桥(ɡǒnɡ) 推崇(chónɡ) 匀称(chèn)洨河(xiáo) 桥墩(dūn) 河堤(dī) 混凝土(hùn)漳州(zhānɡ) 饮涧(jiàn) 惟妙惟肖(xiào) 张鷟(zhuó)长虹卧波:拱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波涛上。

雄跨:威武雄壮地跨越。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巧妙绝伦:形容技艺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初月出云:看起来好像是穿出云层的一弯新月。

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千态万状:形态多种多样。

惟妙惟肖: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2第18课《苏州园林》1.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知识点本节主要介绍古人的言辞文学,包括诗歌、辞章和典故等。

通过研究古人的言辞文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第二节:写景描写的技巧本节主要讲述写景描写的技巧。

写景描写是指通过文字描述来创造生动的景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丽或独特之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形象描述:通过细致、具体的描写,让景物形象鲜明清晰。

例如,我们可以描述大自然中的风、云、雨等自然现象,以及植物、动物的特征和动作,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景象。

比喻修辞:通过将景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生动的形象描写。

比喻可以使描写更具有感觉和形象,让人们对景物产生共鸣。

例如,我们可以用“阳光如黄金般灿烂”来形容夏日的阳光。

夸张修辞:通过夸张手法来放大景物的特点,使描写更加夺人眼球。

夸张修辞可以增加描写的效果,并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我们可以用“天空中挂满了明亮的星星”来形容夜晚的星空。

感官描述:通过对景物的感官直观描述,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景象。

例如,我们可以描述花朵散发出的香气、大海的咸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些景物所带来的感觉。

情感表达:通过对景物的情感描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情绪。

情感表达可以增强描写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喜悦和欣喜之情。

通过运用这些写景描写的技巧,我们可以创造出生动、有趣、感人的文字,使读者对描写的景象产生共鸣,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第三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本节介绍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特点。

本节主要讲授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包括明确观点、列举论据、运用修辞手法、合理组织结构等等。

通过研究议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本节介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等。

郑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郑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郑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B.不知不觉,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瞬即逝。

李萍上了大学,张华当TIA,我进了部队: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C.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结构井然有序,文章才就立得起来。

D.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根据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判断。

D项这里属于间接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外。

故答案为D【点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关键是要知道每个标点的作用。

平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多留心、多积累、2、下面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壶口瀑布》的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梁衡。

B.《登勃朗峰》节选自《远处的青山》,勃朗峰山势陡峻,是美国的名胜之一。

C.《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作者是马丽华,课文选自《藏北游历》。

D.《汤姆·索耶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意趣盎然的作品.它成功地通过塑造汤姆·索耶这一立体艺术形象,给人深刻的生活启迪。

答案:BB项“是美国的名胜之一”有误,在欧洲,有一座山叫做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做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

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3、下列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以水的方式终于走过了丽江。

(语序不当,应为“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B.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语文版)】一、作家作品:1、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年代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

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联姻,1981年3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全国科普作品一等奖。

2、《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作者是英国当代科普作家。

雨林是森林类型。

包括、、等。

3、《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中关于海洋资源有一组文章,分别阐释了海洋为什么是个“粮仓”“大药库”“聚宝盆”等,课文因篇幅限制仅选了其中第一篇。

4、《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人,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三棱镜萎谢灼伤蜜腺分泌并蒂花卉褪色靛色花萼花蕊濒临奎宁摧毁胆怯土壤癌症白垩纪焚烧妥善鹧鸪石莼鳞虾光纤趋势芯片挠头聘用着眼点弥补2、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危言耸听意味深长万紫千红按部就班与日俱增归根到底三、单元解读1、文体知识:1、说明文分类: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按对象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文艺性说明文按语言平实说明文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1 / 5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

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名人的事迹”,突出了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褒扬勤奋好学、不忘初心、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坚定守信、求实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

一、名人传记带给我们的启迪
通过本单元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事业有成,影响深远的伟
大的人。

他们的事迹充满了激情和勇气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和追求的典范。

他们用自身的勤奋和毅力,在黑暗和苦难中排除万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例如钱钟书
为了追寻真理,面对文革的苦难,他把“不受左右,言必忠实”写在他的诗句里;毛泽东
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梦想,执着主张进行斗争,他称之为“不怕牺牲,只怕社会政治斗争
不全面”。

二、做真实的自己,追求良好行为
名人不只具有智慧和勤奋,还坚持自己做事正当合理,表现了他们具有良好的行为原
则和道德态度。

例如老舍,他坚守诚实守信、舍己糊口的传统信念,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
崇高的品质融入他的作品中。

三、不断发奋进取,创造美好生活
名人们以勤奋刻苦、秉持不懈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他们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
追求自己的理想,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工作,不断创新和开拓,做社会的建设者。

本单元通过名人们的生活故事,让我们深刻领悟了: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刚毅的精神,用良好的行为原则引领我们的行为,勇于承担责任,把人生装满快乐和富足,用智慧、勤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洛阳国际学校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

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惋惜。

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0、语云:嘱咐。

语,告诉。

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

24、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5、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6、遂:终于。

27、规:计划。

28、未果:没有实现。

29、寻:随即,不久。

30、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三、古今异义词1. 阡陌交通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3、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5、.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6、.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7、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四、一字多义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乃: 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乃不知有汉 (竟然)舍: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屋)得:便得一山 (看到)既出,得其船 (找到)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寻向所志 (做的标记)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又)遂:遂与外人间隔 (因而) 遂迷 (终于)后遂无问津者 (就)五、意思相同的字词1.悉如外人: 悉:都并怡然自乐: 并:都咸来问讯: 咸:都皆叹惋: 皆:都2.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3.缘溪行: 缘:顺着。

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六、整体感悟九、课文理解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2、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十、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花源的形成与经过(桃花源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十一、课文理解1、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答:①为源外的社会黑暗动荡而叹惋②为源外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答: 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其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②不能实现,可见当时人民厌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与战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批判6、“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到底存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呢?说说理由.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7、陶渊明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为现实?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不能变为现实,虽然这种理想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却对现实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积极意义:寄托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压迫反战争的美好愿望消极意义: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八、课文理解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答:从活动、穿戴、心情等方面进行描写。

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答: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两个方面是: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4.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纷争带进桃花源。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答:作用是: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目的是什么?答: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两件事是:(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九、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十、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3.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