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合集下载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方案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方案

1. 引言颗粒自由沉淀是指颗粒在液体中自由下沉的过程,是颗粒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现象。

研究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颗粒的运动行为以及其对液体中的沉降速度的影响。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用于研究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案。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颗粒在液体中的自由沉淀过程,了解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其特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影响颗粒沉降速度的因素。

3. 实验材料和设备•颗粒样品(可选择不同粒径的砂粒、盐晶等)•透明玻璃容器•透明液体(如水、酒精等)•温度计•手动搅拌器•实验计时器•实验器皿•实验室安全设备(如手套、护目镜)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1.清洗玻璃容器,确保其内壁光滑无杂质。

2.准备透明液体,并将其倒入玻璃容器中,使液体填满容器的一半左右。

3.将温度计插入液体中,记录液体的温度。

4.2 实验操作1.按照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颗粒样品,并称取一定质量的颗粒。

2.将颗粒样品缓慢地加入玻璃容器中,确保颗粒均匀分布于液体中。

3.使用手动搅拌器轻轻搅拌液体中的颗粒,使颗粒悬浮于液体中。

4.停止搅拌器并立即开始计时。

5.观察颗粒的沉降过程,并记录沉降时间。

4.3 实验参数记录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记录和测量以下参数:•颗粒沉降时间:使用实验计时器记录颗粒沉降所需的时间。

•液体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4 实验重复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进行多次实验重复。

重复实验时,可选择不同颗粒样品、不同颗粒浓度或不同液体温度进行实验,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整理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计算平均沉降时间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

2.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颗粒沉降时间,分析颗粒浓度、颗粒粒径以及液体温度对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

3.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表,便于数据展示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

6. 结论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颗粒浓度对颗粒沉降速度有一定影响,颗粒浓度越高,颗粒沉降速度越快。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降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降

实验时间:2一、实验目的1、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求出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 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要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实验一颗粒自由沉降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 DD100mm□□□□□□ 受柱壁干扰。

8 5、气体流量计、取样口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Stokes 公式。

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 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

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mg/L),此时去除率实验开始后,悬浮物在筒内的分布变得不均匀。

不同沉淀时间t,颗粒下i沉到池底的小沉淀速度水深H的全部水样取出,U相应为U■H:;t□□□□□,□□□□□□□□□□i i'i测量其悬浮物含量,来计算出t时间内的沉淀效率。

i这样工作量太大,而且每个实验筒只能求一个沉淀时间的沉淀效率。

为了克服上述弊病,又考虑到实验筒内悬浮物浓度随水深的变化,所以我们提出的实验方法是将取样口装在H2处,□□□□□□□□□□□□□□□□□□□□□□□□浮物的平均浓度。

我们认为这样做在工程上的误差是允许的,而实验及测定工作也可以大为简化,在一个实验筒内就可以多次取样,完成沉淀曲线的实验。

假设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度为颗粒总去除C■CCT4■1而CCP■一则反映了t时未被去除的颗粒i(即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三、实验水样活性污泥自配水四、实验仪器1、沉淀实验筒[直径140mm,工作有效水深(由溢出口下缘到筒底的距离)为2000mm2、过滤装置;3、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包括电子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器,烘箱五、实验步骤1、将水样倒入搅拌筒,用泵循环搅拌约5分钟,使水样中悬浮物分布均匀;2、用泵将水样输入沉淀实验筒,在输入过程中,从筒中取样两次,每次约100mM样后准确记下水样体积)。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报告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报告引言:颗粒自由沉淀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行为。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和沉降高度与其粒径、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本实验旨在探究颗粒自由沉降的规律,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相应的理论模型。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透明的圆柱形容器- 不同粒径的颗粒样品- 透明液体(如水或甘油)- 定量瓶、天平、计时器等实验仪器2. 实验步骤:1. 将透明液体倒入圆柱形容器中,使其高度约为容器的一半。

2. 将一定量的颗粒样品加入液体中,使颗粒均匀分布。

3. 等待颗粒自由沉降,记录下颗粒开始沉降的时间,并开始计时。

4. 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间隔,记录下颗粒的沉降高度。

5. 当颗粒沉降至底部或沉降高度不再变化时,停止计时,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颗粒沉降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颗粒沉降速度与粒径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径成正比。

较大粒径的颗粒沉降速度较快,而较小粒径的颗粒沉降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较大粒径的颗粒受到的阻力较小,所以沉降速度更快。

2. 颗粒沉降速度与液体粘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还显示,颗粒的沉降速度与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当液体的粘度增大时,颗粒的沉降速度减小。

这是因为液体的粘度增大会增加颗粒受到的阻力,从而减慢其沉降速度。

3. 颗粒沉降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的沉降高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速逐渐减小。

最初,颗粒的沉降高度增加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速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这是因为颗粒在液体中沉降时受到的阻力与其沉降高度成正比,随着沉降高度的增加,阻力也随之增大,导致增速减小。

结论:通过颗粒自由沉降实验,我们验证了颗粒沉降速度与粒径、液体粘度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相符,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颗粒自由沉降行为的理解。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 t/ C o~u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 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 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 o则沉淀率=(C o-C t)/C0×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10)/(t×60) (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 ——取样口高度cm;t ——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 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 (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 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 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 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1)的工作。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降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降

实验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方法参考《水处理工程应用实验》,孙丽欣主编哈工大出版(注:测试9个点,去掉沉淀时间为120分钟的点)二、实验仪器及药品1、仪器沉淀装置(沉淀柱、储水箱、水泵空压机)×3秒表×3分析天平×3恒温度烘箱干燥皿×3具塞秤量瓶(40×70 )9个×3组量筒(100ml)9个×3组定量滤纸(若干)漏斗9个×3组漏斗架9个×3组(数量不够的话可以用5个×3组)玻璃棒2根×3组平头捏子1×3组2、试剂水样(粗硅藻土配制,<5000mg/L)三、实验准备工作1、将中速定量滤纸放于秤量瓶中,每个秤量瓶事先用记号笔标号组号及序号,打开瓶塞,将上述秤量瓶放于烘箱中,于103~105℃烘干2h以上2、将烘好的的秤量瓶盖上塞子,放入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备用3、用粗硅藻土配置浓度为2000mg/L、3000mg/L、4000mg/L,分别放入各组的水箱中待用4、准备蒸馏水若干瓶四、学生需注意事项1、在进水样前,先测定放有滤纸的冷却后的秤量瓶重量,并注意次序不要搞乱。

2、进水之后,用量筒量取水样,将水样转入相应序号的漏斗中,倒完之后用蒸馏水冲洗量筒两次,每次的冲洗液一并转入漏斗中(用玻璃棒转移)3、过滤完之后,待滤纸滤干之后,用干净的平头镊子将滤纸连同悬浮物转入相应序号的秤量瓶中,注意不要弄破滤纸,不要将滤纸上的悬浮物洒掉4、过滤之后秤量瓶必须在103~105℃中烘干2h以上,而后必须带手套将秤量瓶转移到干燥皿中冷却(带手套防止烫伤)5、必须在干燥皿中冷却到室温之后,才能用天平秤量重量6、冷却后,秤量瓶秤量时以及转移时,必须带干净的手套或者用纸张套着瓶子拿,以防止手上脏物带来实验误差。

7、实验完成后所有玻璃仪器要洗刷干净,用蒸馏水冲洗之后放入烘箱中烘干,并要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五、实验步骤六、实验结果分析参考书本,实验思考题选做课后1、2题。

颗粒沉降实验

颗粒沉降实验

实验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颗粒的自由沉淀是指在沉淀的过程中,颗粒之间不互相干扰、碰撞、呈单颗粒状态,各自独立完成的沉淀过程。

自由沉淀有两个含义:(1)颗粒沉淀过程中不受器壁干扰影响;(2)颗粒沉降时,不受其它颗粒的影响。

当颗粒与器壁的距离大于50d(d为颗粒的直径)时就不受器壁的干扰。

当污泥浓度小于5000mg/l时就可假设颗粒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以及低浓度污水在初沉池中的沉降过程均是自由沉淀,自由沉淀过程可以由Stokes公式进行描述。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取一定直径、一定高度的沉淀柱,在沉淀柱中下部设有取样口,如图1所示.将已知悬浮物浓度为C0的水样注入沉淀柱,取样口上水深为H,在搅拌均匀后开始沉淀实验,并开始计时,经沉淀时间t1,t2,…ti从取样口取一定体积水样,分别记下取样口高度,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C2…Ci,从而通过公式(《水控(下)》P36,公式10-15)η=C0-Ci/C0×100%式中:η—颗粒被去掉百分率;C0—原水悬浮物的浓度(mg/l)Ci—ti时刻悬浮物质量浓度(mg/l)同时计算:Pi=Ci/C0×100%式中:p—悬浮颗粒剩余百分率;C0—原水悬浮物的浓度(mg/l)Ci—ti时刻悬浮物质量浓度(mg/l)图1 自由沉淀示意图通过下式计算沉淀速率u=H×10/ti×60式中:u—沉淀速率(mm/s);H—取样口高度(cm)ti—沉淀时间(min)通过以上方法进行实验要注意以下几点:(1)每从管中取一次水样,管中水面就要下降一定高度,所以,在求沉淀速度时要按实际的取样口上水深来计算,为了尽量减小由此产生的误差,使数据可靠应尽量选用较大断面面积的沉淀柱。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

实验一颗粒自由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以及影响沉降速度的因素;2. 掌握颗粒沉降速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3. 熟悉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在液体中,颗粒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沉降,其沉降速度与重力、颗粒直径、液体粘度、液体密度等因素有关。

Stokes公式描述了颗粒沉降速度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v = (2g(d^2)(ρ_s - ρ_l)) / (9η)其中,v为颗粒沉降速度(m/s),g为重力加速度(m/s^2),d为颗粒直径(m),ρ_s 和ρ_l分别为颗粒和液体的密度(kg/m^3),η为液体粘度(Pa·s)。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 透明圆柱形试管;2. 计时器;3. 多种不同直径的颗粒(如明矾、硫酸钾等);4. 蒸馏水或其他液体;5. 实验室秤;6. 量筒。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试管将试管用去离子水或其他清洁溶液清洗干净。

将试管置于洁净台上,使用实验室秤称取适量颗粒(如明矾、硫酸钾等),使用量筒将适量的液体(如蒸馏水)慢慢注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置于水平台面上。

2. 记录实验数据在试管中放置颗粒后,开始计时。

可以使用计时器记录不同时间点时颗粒的位置。

记录数据时要保持试管水平并始终维持同一温度。

3. 计算沉降速度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颗粒的沉降速度。

使用Stokes公式,将颗粒直径、密度和液体粘度代入公式,得出颗粒的沉降速度。

五、注意事项1.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并根据需要检查实验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备。

2. 实验时要保持环境卫生和实验台面的整洁,避免颗粒或试管受到污染。

3. 在试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和记录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使用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20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1 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粒沉淀规律,加深其对沉淀特点、基本概念的理解。

1.2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降,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斯托克斯(Stocks )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降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D mm 100≥,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η)与截流速度(u 0)、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dP u u P P s⎰+-=00)1(η 20-1 式中:η——沉淀效率;0u ——理想沉淀池截流沉速:0P ——所有沉速小于0u 的颗粒质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质量的百分率; s u ——小于截流沉速的颗粒沉速。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方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 0(mg/L ),此时去除率η=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i t ,颗粒沉淀速度i u 相应为:ii t Hu =20-2 式中:i u ——颗粒沉淀速度,mm/s ;H——取样口至水面高度,mm ;i t ——沉淀时间,min 。

此即为i t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颗粒所具有的沉速。

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i C ,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C C P ii =20-3 式中:i P -悬浮颗粒剩余率;0C -原水(0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 i C -i t 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项目名称: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所属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
院 系: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教师:
本实验项目成绩: 教师签字: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 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 Stokes 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要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 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 D ≥100mm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E 与截留速度u0、颗粒质量分数的关系如下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 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实验开始时,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 ),此时去除率E=0。

实验开始后,悬浮物在筒内的分布变得不均匀。

不同沉淀时间ti ,颗粒下沉到池底的最小沉淀速度u i 相应为u i =H/t i 。

此时为t i 时间内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 i 所具有的沉速。

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i ,则颗粒总去除率:
00011C C
C C C P E i
i i -=-=
-=。

表示具有沉速u≥u
i (粒径d≥ud
i
)的颗粒去除率,而P
i
=C
i
/C
则反映了ti时未被去除
的颗粒(即d<di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
(1)有机玻璃管沉淀柱一根,内径D≥100mmmm,高1.5m。

工作水深即由溢流口至取样口
距离,共两种,H
1=0.9m,H
1
=1.2m。

每根沉降柱上设溢流管、取样管、进水及放空管。

(2)配水及投配系统包括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循环水管和计量水深用标尺,如图4-2-3.。

(3)计时用秒表或手表。

(4)玻璃烧杯、移液管、玻璃棒、瓷盘等。

(5)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万分之一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滤装置、定量滤纸等。

(6)水样可用煤气洗涤污水、轧钢污水、天然河水或人工配制水样。

图4-2-3 自由沉淀静沉实验装置
1、沉淀柱
2、水泵
3、水箱
4、支架
5、气体流量计
6、气体入口
7、排水口
8、取样口
四、实验步骤
(1)将实验用水倒入水池内,开启循环管路闸门2,用泵循环或机械搅拌装置搅拌,待池内水质均匀后,从池内取样,测定悬浮物浓度,此即为C
值。

(2)开启闸门1、3,关闭闸门2,水经配水管进入沉淀管内,当水上升到溢流口,并流出后,关闭闸门3,停泵。

记录时间,沉淀实验开始。

(3)隔5min ,10min ,20min ,30min ,60min ,120min 由取样口取样,记录沉淀柱内液面的高度。

(4)观察悬浮颗粒沉淀特点、现象。

(5)测定水样悬浮物含量。

(6)实验记录用表,如图所示。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记录
沉淀时间/min
取样体积 瓶纸+SS 质量/g 水样SS 质量/g C i (mg/L) 沉淀高度H/cm
0 50 0.2877 0.0245 490 160
10 50 0.2714 0.0031 62 20 50 0.2562 0.0022 44 30 50 0.2709 0.0013 26 60
50
0.2592
0.0009
18
五、实验结果整理
(1)实验基本参数整理。

实验日期: 水样性质及来源:生活污水 沉淀柱直径d=110mm 柱高H=170cm
水温/℃: 20 原水悬浮物浓度C 0/(mg/L):490 绘制沉淀柱草图及管路连接图。

(2)实验数据整理。

将实验原始数据按下表整理,以备计算分析之用。

实验原始数据整理表
沉淀高度/cm 160
沉淀时间/min 10 20 30 60 计算用SS/(mg/L)
62
44
26
18
未被移除颗粒百分比P i 12.65% 8.98% 5.31% 3.67% 颗粒沉速u/(mm/s)
2.67
1.33
0.89
0.44
表中不同沉淀时间ti 时,沉淀管内未被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及颗粒沉速分别按下式计算:
未被移除悬浮物百分比 0
100%i
i C P C =

式中:0
C ——原水中SS 浓度值,mg/L ;
i
C ——某沉淀时间后,水样中SS 浓度值,mg/L 。

相应颗粒沉速
i
i i H u t =
(mm/s )
(3)以颗粒沉速u 为横坐标,以P 为纵坐标,在普通纸上绘制u-P 关系曲线。

0.00%
2.00%4.00%6.00%8.00%
10.00%12.00%14.00%0
0.5
1
1.52
2.5
3
u
P i
六、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内进水时,速度要适中。

既要较快完成进水,以防进水中友一些较重颗粒沉淀;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乱,影响静沉实验效果。

(2)取样前,一定要记录管内水面至取样口的距离0
H。

(3)取样时,先排除管中积水而后取样,每次约300-400ml。

(4)测定悬浮物时,因颗粒较重,从烧杯取样要边搅拌边吸,以保证两平行水样的均匀性。

贴于移液管壁上细小的颗粒一定要用蒸馏水洗净。

七、思考题
(1)自由沉淀中颗粒沉速与絮凝沉淀中颗粒沉速有何区别。

(2)绘制自由沉淀静沉曲线的方法及意义。

(3)沉淀柱高分别为 1.2
H=m,H=0.9m,两组实验成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利用上述实验资料,按
100%
i
C C
E
C
-
=⨯
计算不同沉淀时间t的沉淀效率E,绘制
E-t静沉曲线,并和上述整理结果加以对照分析,指出上述两种方法结果的适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