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作业(必做)
民法总论习题

一、判断题1、民法的调整方式包括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其中"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的方式属于事前调整。
()2、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由民法调整,但亲属间形成的财产共有和分配等横向财产关系则不属民法调整。
()3、我国《民法通则》在民事立法中具有普通法的性质,故其应属形式意义的民法,是我国尚待修订和完善的民法典。
4、某国驻华使馆的官员驾车外出,与中国公民发生民事侵权纠纷,在其同意适用我国民法时,法院可依我国民法作为审判依据。
()5、“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是两种立法体例的具体表现,并不是否认民商法是私法的理由。
6、就民法原理而言,民法的渊源除法律外还应包括判例和法理,其具有弥补制定法局限的功能。
7、民事法律关系包括所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8、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当事人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且在经济利益上也是等价有偿的。
9、我国民法规定的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只有自然人和法人两种。
10、法人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是法律赋予的,而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取得的。
11、甲到非禁渔区钓鱼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
12、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只能相应地由一个自然事实或人的行为引起。
13、不以主观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能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即指自然事实,包括事件和状态。
14、甲自杀身亡,其财产由甲之配偶继承。
引起这一法律关系变化的是甲的自杀行为。
15、不当得利能够引起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16、无行为能力人同完全行为能力人一样享有人格权。
17、小明虽未满7周岁,但因经常随父母购买食物,已知一些食品的价格,故小明单独实施购买其已知价格食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8、胎儿没有权利能力,不能作为民事主体,故对胎儿的任何利益一律不予保护。
19、人的权利能力终于死亡,故法律无理由再对此种非民事主体的利益予以保护。
20、监护人是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
21、精神病患者陆某在住院治疗期间逃出,将某百货店柜台玻璃砸碎造成经济损失500元。
民法总论习题

第一、二章习题(一)判断题1、民法一词系由罗马法的市民法延续而来。
2、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在我国,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我国既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又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5、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全部体现出了等价有偿的基本要求。
6、民法调整的全部人身关系均无直接的财产内容。
7、由于身份关系具有不平等性,因此不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
8、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就是身份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
A.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B.由民法专家编写的著作C.最高司法机关关于民法的解释性文件D.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大百科2、民法一词由罗马法的()延续而来。
A.万民法B.市民法C.公法D.私法3、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A.都是有偿的B.都是无偿的C.一般是有偿的D.一般是无偿的(三)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社会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对象的是()。
A、国家向企业征税B.国家机关购买办公楼C.国家授予公民甲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D.夫妻双方因感情不和离婚2、甲住在乙的楼上。
甲经常在深夜以很大的声音放音乐,严重影响了乙的休息。
乙要求甲关掉录音机,甲以“我有权利在我的房子里放音乐”为由,拒绝了乙的要求。
甲的行为违反了民法的()原则。
A.公平B.自愿C.等价有偿D.禁止权利滥用习题答案(一)判断题1、对理由:民法的词源是罗马法中的市民法一词,但其内容则源自罗马法中的万民法。
2、对理由:民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的法律部门,如行政法的重要标志。
3、错理由: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仅指系统编纂的民法典,《民法通则》是一部重要的民事立法,但并非民法典,因此不是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4、错理由:我国目前虽然有众多的民事单行立法,但还没有系统编纂的民法典,因此只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没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5、错理由: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其调整的财产关系绝大部分都体现出了等价有偿这一市场交换原则的基本要求,但民法调整的少数财产关系并没有体现出等价有偿的原则,如赠与、赡养等财产关系。
民法总论练习题

第一编 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单项选择题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的司法解释B.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大词典C.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D.民法学者出版的民法典建议稿答案:C2.广义的民法是指()。
A民法典 B.商法典之外的民法典、民事法律法规C.私法D.民法通则答案:C3.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A.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B.法人之间C.公民和法人之间D.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答案:A4.以下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有()。
A.税务局向饭店“四海为家”征税B.公安人员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罚款C.张同学和马同学之间确立了恋爱关系D.张同学将马同学打伤,马同学要求张同学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答案:D5.我国民法的渊源不包括()。
A.民事判例B.民事法律C.行政法规中的民事部分D.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司法解释答案:A6.民法的语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A.罗马法上的市民法B.罗马法上的万民法C.日本民法D.德国民法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的是()。
A.某市公安局与其辖区内的家具公司订立买卖办公桌合同B.公民张某向某公司借款C.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征收营业税D.刘某房屋倒塌,砸伤过路行人E.公民王某盗窃所在单位的生产材料答案:ABD2.民法的性质是()。
A.民法是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B.民法是私法C.民法是人法D.民法是规则法E.民法是权利法答案:BCDE3.下列属于我国民法的渊源的有()。
A.宪法B.民法典和民法单行法C.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D.行政法规与地方法规中的民事规范E.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答案:ABCDE4.民法的解释包括()。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执法解释E.守法解释答案:ABC试论述民法的效力范围1.民法对人的效力——包括对中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
2.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1)适用于我国全部领域的民事法律、法规(2)适用于局部地区的地方性民事法规(3)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法律3.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1)民法的生效时间(2)民法的失效时间(3)民法的溯及力问题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雇用合同中印有“在受雇期间发生工伤或死亡,雇主概不负责”字样,该合同违背了民法的()原则。
民法总论作业(必做)

《民法总论》作业第一章民法概述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1、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答:错;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通则》是我国制定的民法典。
答:错;《民法通则》是我国制定的民事法律。
在我国,虽尚未制定民法典。
3、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答:错;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4、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制定法、习惯、判例和法理等。
答:对的。
5、民法是完全私法。
答:错;民法原则上是私法,并不排除其中存在强行性的规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民法的性质概括,正确的有(BCD )A.程序法 B.实体法C.私法D.权利法2、下列属于民法调整对象的有(ABCD )A.债权 B.空气C.汽车 D.房屋3、下列属于民法渊源的有(ABC )A.宪法B.法理C.法律解释D.判例4、下列属于现代民法的有(ABC )A. 1912年1月1日起生效的《瑞士民法典》B.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C.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D.1900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德国民法典》5、民法的任务有(ABC )A.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B.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C. 确立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准则D.保护私人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三、简答题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答: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具有不同的含义:第一,民法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则包括所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在我国,虽尚未制定民法典,但已经制定《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拍卖法》、《信托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民事法律,以及其他大量的民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
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平等原则B. 自愿原则C. 诚实信用原则D. 强制原则2. 根据民法,以下哪种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A. 基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B.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C.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D. 所有选项3.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在于:A. 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民事行为能力始于成年B.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同时开始和结束C. 民事权利能力只与财产有关,民事行为能力与财产和人身有关D. 民事权利能力只与人身有关,民事行为能力只与财产有关4. 根据民法,以下哪种情况可以解除合同?A. 当事人一方违约B. 当事人一方丧失履行能力C. 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D. 所有选项5. 以下哪种情形下,代理行为无效?A. 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B. 代理人在代理期限结束后继续代理C. 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D. 所有选项6.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民事责任的免除?A. 不可抗力B. 正当防卫C. 紧急避险D. 所有选项7. 根据民法,以下哪种行为属于侵权行为?A. 故意损害他人财产B. 过失损害他人财产C. 无过错损害他人财产D. 所有选项8. 以下哪种情形下,可以认定民事行为无效?A. 当事人一方欺诈B. 当事人一方胁迫C. 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D. 所有选项9. 根据民法,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民事权利的保护?A. 请求停止侵害B. 请求排除妨碍C. 请求消除危险D. 所有选项10. 以下哪种情况下,可以认定民事行为可撤销?A. 当事人一方有重大误解B. 当事人一方被胁迫C. 当事人一方被欺诈D. 所有选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A. 物权关系B. 合同关系C. 家庭关系D. 继承关系12.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代理行为?A. 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B.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C. 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进行代理D. 代理人在代理期限结束后继续代理13. 以下哪些情况属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A. 停止侵害B. 赔偿损失C. 恢复原状D. 赔礼道歉14. 以下哪些情形下,合同可以被解除?A. 当事人一方违约B. 当事人一方丧失履行能力C. 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D.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15. 以下哪些属于民法的基本原则?A. 平等原则B. 自愿原则C. 诚实信用原则D. 强制原则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强制原则。
民法总论作业2

民法总论作业2单选题1.甲乙两人分别出资4万元合伙经营一饭店,后因经营管理不善,负债5万元。
甲乙对该债务应承担()。
A 无限按份责任B 有限按份责任C 无限连带责任D 有限连带责任单选题2.甲企业系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其上级主管部门市工业局决定撤销该企业,并成立了清算小组,清算时发现乙公司尚欠甲企业货款20万元,如果起诉要求乙公司偿还货款,应以谁为原告?()A 甲企业B 市工业局C 清算小组D 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单选题3.下列物中,属于主物与从物关系的是()。
A 甲的汽车与乙的拖斗B 丙的房屋与其门窗C 丁的上衣与裤子D 戊的船舶与船桨单选题4.只提供技术性劳务的合伙人,对合伙经营的亏损额,对外()。
? A 按技术性劳务折抵的出资比例承担责任B 在分得的利润范围内承担责任C 只承担约定的按份责任D 承担连带责任5.下列有关法人设立、成立正确的表述是()。
A 法人成立等同法人设立B 法人设立必然导致法人成立C 法人自行设立后即成立D 法人只有依法设立才能成立单选题6.一幅古画是()。
A 不动产B 特定物C 从物D 可分物单选题7.根据我国《公司法》,下列何者不可能成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A 董事长B 执行董事C 经理D 监事单选题8.甲公司因业务发展分立成丙公司和丁公司,双方并且约定,原欠某银行的100万元贷款由丙公司负责偿还。
后由于丙公司无力偿还该笔贷款而发生纠纷。
依法,该笔贷款应如何偿还?()A 由丙公司偿还B 由丁公司偿还C 由丙公司和丁公司连带偿还D 由丙公司或丁公司偿还单选题9.下列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是()。
A 北京市人民政府C 上海市人民医院D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单选题10.下列各物品中属于禁止流通物的是()。
A 毒品B 文物C 废旧物品D 黄金单选题11.依照我国现行法和司法实践,下列财产中属于不动产的是()。
? A 为卖书而临时搭建的书棚B 田中的稻子C 林木D 水库中的鱼单选题12.某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决定将甲、乙两个国有独资公司撤并,合并成立甲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后的甲股份有限公司仍然使用原甲公司的字号,该合并事项已经有关部门批准。
民法总论作业 必做标准答案(2012)

民法总论作业必做答案(2012)————————————————————————————————作者:————————————————————————————————日期:2《民法总论》作业第一章民法概述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1、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回答:错误。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2、《民法通则》是我国制定的民法典。
回答:错误。
《民法通则》是民事基本法,我国民法典还在制定当中,还未颁布。
3、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回答:错误。
民法的调整的是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4、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制定法、习惯、判例和法理等。
回答:正确5、民法是完全私法。
回答:错误。
民法原则上私法,并不排除其中存在强行性的规定。
二、简答题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回答(P3-4):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理规范的总和。
在不同语境下,“民法”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民法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包括所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如我国尚未制定民法典,但已经制定了《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公司法》,《海商法》等民事法律,以及其他大量的民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
他们都是我国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组成部分。
第二,民法可分为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广义民法就是司法全体,是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名法,是指除商法以外的私法,不包括商法典和商事特别法。
2、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什么?回答(P4):民法上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有形财产是有形的物质实体,如土地,机器,电,天然气等;无形财产包括债权等各种财产权利。
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媒介发生的,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浙大远程 民法总论作业(必做离线)

《民法总论》作业第一章民法概述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1、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错误: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通则》是我国制定的民法典。
错误:在我国,虽尚未制定民法典。
3、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错误: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4、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制定法、习惯、判例和法理等。
正确。
5、民法是完全私法。
错误:民法原则上是私法,但不排除其中存在强行性的规定。
二、简答题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答: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具有不同的含义:第一,民法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则包括所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在我国,虽尚未制定民法典,但已经制定《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拍卖法》、《信托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民事法律,以及其他大量的民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
它们都是我国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法可分为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广义的民法就是私法全体,是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而狭义的民法,是指除商法以外的私法,不包括商法典以及商事特别法。
我国实行民商合一的体例,由民法统一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法只是民法的特别法,包含于民法之中,因此我国民法是指广义的民法。
2、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什么?答:民法上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总论》作业第一章民法概述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1、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答:错误;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通则》是我国制定的民法典。
答:错误;《民法通则》是我国制定的民事法律。
在我国,虽尚未制定民法典。
3、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答:错误;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4、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制定法、习惯、判例和法理等。
答:正确。
5、民法是完全私法。
答:错误;民法原则上是私法,并不排除其中存在强行性的规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民法的性质概括,正确的有(BCD )A.程序法 B.实体法C.私法D.权利法2、下列属于民法调整对象的有(ABCD )A.债权 B.空气C.汽车 D.房屋3、下列属于民法渊源的有(ABCD )A.宪法B.法理C.法律解释D.判例4、下列属于现代民法的有(ABC )A. 1912年1月1日起生效的《瑞士民法典》B.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C.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D.1900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德国民法典》5、民法的任务有(ABC )A.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B.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C. 确立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准则D.保护私人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三、简答题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答: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具有不同的含义:第一,民法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则包括所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在我国,虽尚未制定民法典,但已经制定《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拍卖法》、《信托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民事法律,以及其他大量的民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
它们都是我国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法可分为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广义的民法就是私法全体,是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而狭义的民法,是指除商法以外的私法,不包括商法典以及商事特别法。
我国实行民商合一的体制,由民法统一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法只是民法的特别法,包含于民法之中,因此我国民法是指广义的民法。
2、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是什么?答:民法上的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有形财产是有形的物质实体,如土地、房屋、机器等。
有形是就财产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并不单指可见物;电、天然气等肉眼无法分别的物体,也属于有形财产。
无形财产包括债权等各种财产权利。
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媒介发生的,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大部分法律调整财产关系,民法只调整财产关系的一部分,即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归属利用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财产归属利用关系是人们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反映在权利上主要是物权;财产流转关系是在财产转移时发生的社会关系,反映在权利上主要是债权。
财产流转关系既包括有偿的商品交换,如货币借贷、商品买卖、货物运输等,又包括无偿的借用关系、赠与关系等。
3、民法为什么是私法?答: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的法律,是关于私权利和私人利益的法律,市民生活的自治性和闭合性构成了一道阻止公权力进入的壁垒,公权力除非必要,无权干涉当事人自主的决定。
民法原则上是私法,并不排除其中存在强行性的规定。
但这些强行性规定并不占据民法的主体,不影响民法整体作为私法的属性。
四、论述题1、论述我国民法的发展。
答:㈠中国古代的民事立法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诸法合体、重刑轻民,虽有调整人事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但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律。
礼在调整婚姻家庭、继承及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实际上扮演者习惯法的角色,礼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原则成为历代王朝的立法和司法的原则。
自《秦律》至《大清律》的历代律典及其他法律渊源,民事法律规范散落其间,往往与刑事法律规范相杂。
维护以封建政治等级、宗法等级为特征的身份、财产制度,是历代律典的重要任务。
㈡清末、民国时期的民事立法1907年清末政府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法典编纂活动,并于1911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步民法典草案,《大清民律草案》。
这部法典的编纂由沈家本、伍廷芳主持,并邀请中西各国精通法律的专家学者和富有司法实践经验的律师参与,总则和各编分别由修订法律馆和礼学馆负责起草。
草案全文共36章1569条,分为《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5编。
这部法典未及颁布施行,就随着清朝政府的倒台而被束之高阁。
南京政府颁布的民法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民法典,分为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等5编,共1225条。
该法典采取民商合一的体制,又将内容相对独立的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等分别制定成单行法,作为民事特别法。
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单行法、民事政策的形式处理民事关系。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继承法》。
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继承法》。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收养法》。
我国的亲属法律制度由此基本建立。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经济合同法》。
1985年3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7年6月23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技术合同法》。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合同法》,同时废止《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
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在民事立法严重缺乏的背景下,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民法通则》。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公司法》。
1997年2月2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合伙企业发》。
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个人独资企业法》。
又先后通过了《海商法》1992.11.7,《票据法》1995.5.10,《保险法》1995年6月30日,《拍卖法》1996.7.5,《证券法》1998.12.29,《信托法》2001.4.28。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商标法》。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专利法》。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著作权法》。
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担保法》。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物权法》。
这样,我国迄今已经形成一个以《民法通则》为民事基本法,由《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拍卖法》、《保险法》、《海商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民事单行法构成的民事立法体系。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1、民法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同样的法律权利、履行同样的法律义务。
答:错误;民法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法律人格,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其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2、平等原则表明民法的根本特征,从而将民法与其他部门法区别开来。
答:错误;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即《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依自己的意思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并对表达自己真实意思的行为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基本原则。
3、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即《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干涉。
答:错误;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即《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依自己的意思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并对表达自己真实意思的行为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的基本原则。
4、民法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得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基本原则。
答:正确。
5、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一切民事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只要不超过其正当界限,均合法有效。
答:错误;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一切民事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超过其正当界限,并不代表行为就合法有效。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平等原则B.意思自治原则C.公平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2、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有(ABC )A. 指导功能B. 约束功能C. 补充功能D. 限权功能3、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有(ABCD )A. 指导民事主体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B. 解释民事法律行为C. 解释和补充法律规范解释和补充法律规范D. 评价和补充民事法律行为4、下列属于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有(ABCD )A.赌博B. 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C. 违反公正竞争的行为D. 违反性道德的行为5、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有(ABCD )A. 民事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平等B. 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C. 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D. 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三、简答题1、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是什么?答:权利滥用的构成,应具备如下要件:第一,行为人有合法的权利存在。
合法权利的存在是权利滥用的前提要件。
如果行为人根本不拥有合法权利,则因其行为侵害他人利益的,属于侵权行为,与权利滥用无关。
第二,行为人有加害于他人和社会的目的。
这是权利滥用的主观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