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ppt课件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PPT课件

美国CDC-SSI,1999 10
SSI的诊断标准(CDC)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切口浅部组 织感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 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SSI的诊断标准(CDC)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 1年以内发生 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 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
手术切口类别
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 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 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 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
Ⅰ类 切口 A
C
Ⅲ类 切口 B
D Ⅳ类 切口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 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 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 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SSI(手术部位感染)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宽,但比术后感染窄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约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
SSI的分类
01
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
分类
02
深部切口SSI(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 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 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 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PPT精选文档

各类手术预防用药选择
头颈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心脏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神经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乳房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腹外疝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 头孢拉定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金属、关节置换)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唑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泌尿外科手术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 部无炎症、 无损伤,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 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 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 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 瘤切除术等。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情况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 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 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 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不同切口感染概率
按上述方法分类,据Cruse统计不同切口的感 染率有显著不同: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 清洁~污染切口为7%; 污染切口为20%; 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 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 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 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课件

用要有针对性,并根据手术部位常见 病原菌、手术切口类型、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 虑。
各类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普通外科手术
对于一般的胆囊、阑尾切除等 普通外科手术,通常不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外科手术
对于颅脑手术,也需要预防性 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术后脑 膜炎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01
02
03
产生原因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基因 突变。
影响
使抗菌药物失去疗效,增 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甚至导致某些细菌感染无 法治愈。
应对策略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抗菌 药物使用,延缓细菌耐药 性的产生。
0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预防性应用
心脏大血管手术
对于心脏大血管手术,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术 后切口和心内膜感染的风险。
骨科手术
对于骨科手术,如人工关节置 换术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 药物,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时机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用药应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 始时首次给药。
综合评价方法
结合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目标微生物学检测 结果,综合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优化治疗方案 。
0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未来发展方向
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抗菌药物的研发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新抗菌 药物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将加 大投入,开发更多针对不同病菌、具 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需特别关注用药安全,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和用药方案。
各类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普通外科手术
对于一般的胆囊、阑尾切除等 普通外科手术,通常不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外科手术
对于颅脑手术,也需要预防性 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术后脑 膜炎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01
02
03
产生原因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基因 突变。
影响
使抗菌药物失去疗效,增 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甚至导致某些细菌感染无 法治愈。
应对策略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抗菌 药物使用,延缓细菌耐药 性的产生。
0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预防性应用
心脏大血管手术
对于心脏大血管手术,需要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术 后切口和心内膜感染的风险。
骨科手术
对于骨科手术,如人工关节置 换术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 药物,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时机
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用药应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 始时首次给药。
综合评价方法
结合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目标微生物学检测 结果,综合评价抗菌药物的疗效,优化治疗方案 。
0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未来发展方向
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
抗菌药物的研发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新抗菌 药物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将加 大投入,开发更多针对不同病菌、具 有独特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需特别关注用药安全,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和用药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PPT课件

11
1. 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 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 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 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 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 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 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 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 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 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 按压者
6
:上、下呼 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 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 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 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 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 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
:由于胃肠道、 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 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 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 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 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 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 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 性菌和脆弱拟 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10
13
目录
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2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3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4
14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手术部位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1. 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 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 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 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 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 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 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 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 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 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 按压者
6
:上、下呼 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 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 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 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 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 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
:由于胃肠道、 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 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 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 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 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 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 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 性菌和脆弱拟 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10
13
目录
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2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3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4
14
不同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推荐用法
手术部位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课件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 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 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 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 (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
• 4、年龄大于70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 •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
• 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 • 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 (根据药物半衰期)。各科应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 提前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作程序同上)。若 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管理规定和流程
预防用药操作流程 及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一、预防用药目的
•
—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 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 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 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 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 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 (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
• 4、年龄大于70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 •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
• 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 • 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 (根据药物半衰期)。各科应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 提前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作程序同上)。若 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管理规定和流程
预防用药操作流程 及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一、预防用药目的
•
—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流程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 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 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023版《中国围手术期感染预防与管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计算机辅助审核
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处方进行自动审核,同时辅以人 工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实时监控
对处方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理用药 情况。
处方前置审核的实践建议
加强培训
对药师和医生进行前置审核相关知识和技 能的培训,提高审核能力。
建立审核标准
制定明确的处方审核标准和流程,确保审 核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术前血糖控制策略
01
术前应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个体化的血糖控制方案。
02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至少在术前3-7
天开始控制血糖,并持续至术后。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术前高血糖,并在围手术期密切监
03
测血糖。
术中血糖控制策略
01
术中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以减少高血糖对手术的影响 。
用药时机和疗程
预防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 时内开始给药,并根据手术持续 时间和抗生素半衰期等因素决定 用药时间和剂量。术后应根据患 者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 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11
患者宣教在围手术期感染预防 中的作用
患者宣教的内容和目标
要点一
宣教内容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手术前准备、手术后的护理、疼 痛管理、康复训练等。
大环内酯类
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主要用于革兰 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军团菌等的感 染。
氟喹诺酮类
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对革兰氏阳 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均有较好 的抗菌活性。
氨基糖苷类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革兰氏阴性菌 有较强的作用,但对肾脏和听力有损害。
抗菌药物选择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抗菌药物的 种类和剂量。
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处方进行自动审核,同时辅以人 工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实时监控
对处方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理用药 情况。
处方前置审核的实践建议
加强培训
对药师和医生进行前置审核相关知识和技 能的培训,提高审核能力。
建立审核标准
制定明确的处方审核标准和流程,确保审 核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术前血糖控制策略
01
术前应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个体化的血糖控制方案。
02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至少在术前3-7
天开始控制血糖,并持续至术后。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术前高血糖,并在围手术期密切监
03
测血糖。
术中血糖控制策略
01
术中应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以减少高血糖对手术的影响 。
用药时机和疗程
预防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 时内开始给药,并根据手术持续 时间和抗生素半衰期等因素决定 用药时间和剂量。术后应根据患 者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 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11
患者宣教在围手术期感染预防 中的作用
患者宣教的内容和目标
要点一
宣教内容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手术前准备、手术后的护理、疼 痛管理、康复训练等。
大环内酯类
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主要用于革兰 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军团菌等的感 染。
氟喹诺酮类
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对革兰氏阳 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均有较好 的抗菌活性。
氨基糖苷类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对革兰氏阴性菌 有较强的作用,但对肾脏和听力有损害。
抗菌药物选择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抗菌药物的 种类和剂量。
围手术期用药PPT课件

<3hr
0.85%
0.85%
1.7%
>3hr
6.1%*
1.3%
1.3%
*与其它两组相比,p<0.05 #半衰期 1.5~1.9hr ##半衰期 3.5~4hr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 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 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 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部位
抗菌药物选择
头颈外科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心脏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神经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乳房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腹外疝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Classen的研究结果
病例数 2847
用药时间 术前2-24h
病例数 369
术后感染率(%) 3.8
术前2h
1708
0.6
术前2h内
282
1.4
切口后3-24h
488
3.3
总计
2846
1.5
术前2h及2h内预防用药,术后感染率最低
SSI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容易清除 ★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未大量繁殖,
泌尿外科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妇产科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 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 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 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 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 囊切除术者。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
预防用药有“黄金时段” – 切口被目标细菌 接种之前。因为初期数量少,较易控制。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为什么?
感染临界细菌密度 – 105个/克组织。
不在麻醉引导阶段给药就不能明确降低切口感 染率。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术前准备1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
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 不应当参加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2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
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3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感染的程度取决于入侵病原体的数目和毒性以
及区域,以及以上因素与机体防卫机制互相
角力的结果。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局部抗菌药物冲洗、灌注对切口感染有用吗? 对坏死组织、污染植入物,不果断处置,幻想 用抗菌药物“清污”可以吗?
预防用药的意义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抗菌药物能不能降低切口感染率?
清洁切口不能-因为要么是白预防,要么是接 种数量太高无法预防。
清洁-污染及某些污染切口-可以,但这一观点 正在受到挑战。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1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
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 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 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 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
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 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 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 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 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 已达到有效浓度。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手术室要一定要层流才能防止来自空气的感染 吗?
抗菌药物滥用-内源性感染向外源性感染演化
的根本原因。
预防用药的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
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 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3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 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 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 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 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4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
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 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 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 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具体?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 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 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 (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 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 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内容
定义 术前准备 预防用药目的与意义 预防用药适应证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预防用药的选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常见问题探讨
何谓清洁手术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 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 口、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2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 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 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 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 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 手术等。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
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 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 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 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4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2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
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 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对万古霉 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 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 行。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
预防用药有“黄金时段” – 切口被目标细菌 接种之前。因为初期数量少,较易控制。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为什么?
感染临界细菌密度 – 105个/克组织。
不在麻醉引导阶段给药就不能明确降低切口感 染率。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术前准备1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
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 不应当参加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2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
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术前准备3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感染的程度取决于入侵病原体的数目和毒性以
及区域,以及以上因素与机体防卫机制互相
角力的结果。
DAVID C.SABISTO ,克氏外科学精要. 朱壮涌. 等,主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8
局部抗菌药物冲洗、灌注对切口感染有用吗? 对坏死组织、污染植入物,不果断处置,幻想 用抗菌药物“清污”可以吗?
预防用药的意义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抗菌药物能不能降低切口感染率?
清洁切口不能-因为要么是白预防,要么是接 种数量太高无法预防。
清洁-污染及某些污染切口-可以,但这一观点 正在受到挑战。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1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
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 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 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 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
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 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 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 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 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 已达到有效浓度。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手术室要一定要层流才能防止来自空气的感染 吗?
抗菌药物滥用-内源性感染向外源性感染演化
的根本原因。
预防用药的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
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 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3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 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 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 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 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4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
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 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 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 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卫生部 2010
具体?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 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 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 (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 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 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内容
定义 术前准备 预防用药目的与意义 预防用药适应证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预防用药的选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常见问题探讨
何谓清洁手术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 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 口、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2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 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 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 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 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 手术等。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
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 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 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 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卫生部 2009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4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2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
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 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对万古霉 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 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 行。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