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习作 写游记

“情 景又是一 变”一句 过渡自然。 此段写了
缓缓流动着,倒映着那些玲珑剔透、形态各 洞中的雪
异的雪花石,你看:半人高的珊瑚状的雪花,花石,展
盆样大的六角形雪花,几个小矮人,两只小 现了一个
天鹅……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一串串惊叹号 美丽的童
不时地从我心底涌出,一声声赞叹不住地从 话世界,
我嘴里发出。
有意境美。
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 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 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 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我又感觉要 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隙狭 小的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海上日出》是怎样具体 描写无云日出时的美景的。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 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 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 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 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太阳一步一步升上天空的情景。
写出景物特点: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
你来观察图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写 图中内蒙古大草原的特点吧!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 的绿,像一张 嫩绿的地毯 一直铺向天边。 小草在微风中 快乐地舞蹈 ,中间夹杂着一簇簇 的小野花,远远看去,就像 绿地毯上的花图案 。 白蘑菇 般的蒙古包点缀在草原上,格外醒目。
怎样在游记作文中表 达出自己的感受?
回顾课文 《海上日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例文5

(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探究讨论,体会游览的顺序
1.学生探究,交流:文章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出示:【出示课件3】长廊——()——()——()
根据上面找到的过渡句,这个游览路线图,可以补充如下: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学生找出过渡句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步绘制旅游路线做准备。
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颐和园的顺序是怎样的,重点写了哪些景物,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
板书
设计
游览的顺序【出示课件10】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教学反思
(三)课堂小结,明确写法【出示课件4】
1.课文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按照游览的顺序)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重点写的?
其中,长廊和昆明湖是作为重点景物详细写的。
师小结:学习了《颐和园》我们了解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到过渡句在文中的衔接作用。今后的写作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二)教学例文《七月的天山》
习作例文5
课题
习作例文
课型
习作例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默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
重点
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教学
难点
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一、积累与运用。
(40分)1.读拼音,写词语。
(10分)zhù sù xī shǎo qīng tíng mì shícuī mián shuài lǐng2.下列带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分)A.踏.步(tà)锄.头(cú)芍.药(sháo)B.倘.若(shàng)耸.立(sǒng)捣.蛋(dǎo)C.和谐.(xié)寻觅.(mì)慰藉.(jiè)D.瞥.见(biē)构.成(gòu)朴.素(pǔ)3.辨字组词。
(5分)谐()藉()倘()滩()帐()楷()籍()淌()摊()账()4.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3分)深:①久,时间长。
②颜色重。
③距离大,跟“浅”相反。
(1)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
( ) (2)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
( ) (3)夜已经很深.了,我们还不想离开珍珠泉。
( )5.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2分)虽然……但是……即使……也……不论……都……如果……就……(1)()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从不吃惊。
(2)乡下人家,()住着小小的房屋,()总爱在房前屋后种些东西。
(3)()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吃惊地跑开。
(4)乡下人家,()什么时候,什么季节,()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6.与下面一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难道三月的桃花水不是春天的竖琴?A.三月的桃花水不是春天的竖琴。
B.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吗?C.三月的桃花水就是春天的竖琴。
D.三月的桃花水怎么会是春天的竖琴?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项是( )。
(2分)A.木板窗关起来后,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B.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结队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测试03(1)(含答案)

第五单元测试一、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2分)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
二、看拼音,写词语。
(10分)kuòdàfàn wéi nǔlìchàshícàn lànzhèjiānɡluódiàn dùjuān xiázhǎi jiān tóu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3分)重荷.(hèhé)刹.那(shàchà)紫.色(zǐzhǐ)臀.部(tún diàn)漆.黑(qīxī)蜿.蜒(wān wǎn)四、选择题。
(10分)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扩大浅蓝重荷云霞B.灿烂奇观光亮金华C.突兀聚集拥挤仰卧D.蜿蜒梢微撞破漆黑2.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词语不对应的一项是()。
A.安静,不嘈杂。
(清净)B.过重的负荷。
(重荷)C.光彩鲜明耀眼。
(灿烂)D.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景观)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对这句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具体地、形象地描述了海上日出的情景。
B.这句话作者先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又用“一步一步”“慢慢地”等词语描写海上日出的动态,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上升的缓慢和吃力。
C.这句话中一个“冲”字,一个“跳”字,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伟力。
D.这句话是静态描写,写出了“我”观看海上日出时的感觉,表达出“我”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4.“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与习作第2课时

写法培优
1.确定写作对象,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
认真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从中选 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地方。不一定要 介绍很远的地方,也不一定是旅游胜地, 游览过的附近的某个地方也可以分享。
2.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按 照游览的顺序,将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可以尝试定点观察,比如《颐和园》中 写登上万寿山后看到的景物时,作者就是按 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了在万寿山上看到的 树丛、宫墙、昆明湖、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人工湖的岸边。一阵微风徐徐吹来, 湖面上波光粼粼。鱼儿们在水中自 由地嬉戏,偶尔还有一两条调皮的鱼 儿跃出水面,为公园增添了无限生 机…… ⑥
公园里的人们和天边绚丽的晚
⑥小作者发现了。
⑦直抒胸臆,表达 了小作者对祖国的 热爱之情。
霞构成了一幅和谐美满的画面,让 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和伟大⑦。
竹林
点评:这段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手法,突出了景区植物生机勃勃的特 点,生动贴切,给人深刻的印象。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颐和园》中作者的
游览路线的?
通过找过渡句来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写过渡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过渡句要避免重复。 2.游览的地方有山、河、林、坡、路、亭…… 地形不同,需运用合适的动词。 3.加入表示方位的词语。 4.过渡句里,可以有一个地点,也可以用过 渡句把游览的过程写得更清楚。
水中。微风拂过,湖面上微波粼
④运用比喻手法描
粼,盛开的荷花披着轻纱翩翩起 写了湖水静、清的
舞。④
湖
中几
只船
儿
缓缓
地
滑行
着,
特点。运用拟人手 法写出了荷花在风
生怕破坏了这幅宁静的画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8分)fàn wéi càn làn zhè jiānɡdù juān ()()()()shí sǔn hūn àn xīn qínɡqīnɡjìnɡ()()()()二、选择题。
(12分)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萦绕盆栽栏竿变化多端B.荡漾琉璃掩映神清气爽C.矫健突兀横槛金壁辉煌D.远眺耸立枝丫五彩班斓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负荷.(hé)、盘曲.(qū)、漆.黑(qī)”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是对的。
B.词语“分辫、孔隙、蜿蜒”的书写都是正确的。
C.词语“颜色各异”与“奇花异草”中“异”字的意思相同。
D.“一刹那”与“一瞬间”意思相近。
3.下列词语与“目不转睛”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2分)A.聚精会神B.全神贯注C.目不斜视D.目不暇接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正确的一项是()(2分)(1)这个假期,我准备和家人一起去植物园______美丽的菊花。
(2)我______他的聪明和机智。
(3)______了电影《银河补习班》,我的感触很深。
A.观看观赏欣赏B.欣赏观赏观看C.观赏欣赏观看D.观看欣赏观赏5.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B.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C.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D.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B.叶圣陶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详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C.习作例文《颐和园》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D.从“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终于冲破”“完全跳出”等几个短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太阳跃出海面的艰辛和努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同步讲练测)作业设计(有解析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作业设计1.看拼音写词jiàn zhù tiào wànɡzāi shù dī’àn()()()()jīn bì huī huáng yǐnyǐnyuēyuē cōng yù()()()【答案】建筑眺望栽树堤岸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葱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够正确、规范书写课本生字表要求掌握的生字。
读准拼音,是正确书写生字的前提。
书写的基本要求有两个:①使用正楷书写。
②书写格式要规范,字型整齐、结构合理、部件正确、笔画标准。
注意形近字和同音字,可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定字形是否正确。
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笔顺。
“眺望”的“眺”不要写成同音字“跳”,“金碧辉煌”的“碧”不要写成形近字“壁”。
2.比一比,再组词。
朗()郎()廊()裁()载()栽()堤()提()匙()【答案】晴朗新郎长廊裁剪记载栽树堤岸提水钥匙【解析】对形近字掌握情况的考查。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形近字的含义却不一样。
中国汉字都很形象,偏旁往往就代表字的含义,因而可以根据偏旁来理解字义,正确组词。
注意平时的积累运用,减少错别字。
3. 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葱郁——()耸立——()游赏——()隐隐约约——()姿态不一——()金碧辉煌——()神清气爽——()反义词:古老——()隐隐约约——()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答案】近义词:葱郁——葱茏耸立——矗立游赏——玩赏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姿态不一——形态各异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反义词:古老——新潮隐隐约约——清清楚楚金碧辉煌——暗淡无光神清气爽——昏头昏脑【解析】对近义词、反义词积累的考查。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如:坚固——牢固。
②从词的意义上去找,即先弄清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想一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同步讲练测)课前导学

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课前导学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二、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他们用勤奋和汗水凝结成了这一人间奇迹。
按游览顺序(又叫移步换景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第二至五自然段则立足于不同的观察点(注意:第三段“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作者是按照从下往上观察的;第四段“登山万寿山……”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眺),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本文以游览路线为线索,通过“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游览过程的词语,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结构清晰,给读者一种完整的美感。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步习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一、阅读《颐和园》,填空。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这个词语
是__________,这种写法是______________。
(2)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填序号)
①长廊②万寿山③昆明湖
(3)文章还通过角度的变换来写,由外到内:绿漆的________,红漆的
________,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的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__________。
由高到低:仰望万寿山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山上往下看可以看到
________的树丛,掩映着__________琉璃瓦屋顶和________的宫墙。
(4)文章还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昆明湖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作者分别把它比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一个
“__________”字非常生动地衬托出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5)文章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七月的天山》,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
________比作________,说明了雪峰________。
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运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这个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游龙岩
我们来到了福建省的龙岩。
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一座座山峰就像大海中的波浪。
在蔚蓝的天空中,一只老鹰张着苍黑的翅膀,一会儿俯冲,一会儿升起,一会儿盘旋……它像流星,像出弓的箭,又像搏击风浪的小舟。
这情景,真叫人惊叹不已。
车子沿着山路慢慢行驶。
深谷里,层林叠翠,绿树碧竹一浪一浪;峻崖上,野花簇簇,时有山涧清水直下。
清水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缕,或成瀑。
穿过一望无垠的万亩婆娑的竹林,绿意盈盈映入眼帘。
在壁立千仞的山峰上,怪石嶙峋,望之生畏。
过了好一阵子,我们才进入江山风景区。
一到目的地,我就来到潺潺流淌的溪水边。
溪水浅处及膝,水翻白花;深处约有两米,清澈见底。
我坐在溪中的岩石上,听溪声叮咚四起,看凉风游东窜西……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
(有改动)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惊叹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石嶙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理解短文,判断对错。
(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龙岩美景的赞美之情。
()
(2)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了龙岩的美景。
()
(3)作者看到龙岩山峰险峻,心里感到非常害怕。
这说明作者不喜欢龙岩的景色。
()
4.作者分别在龙岩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细细观赏了龙岩美丽的景色。
参考答案:
一、1.(1)美丽首尾呼应(2)①②③
(3)柱子栏杆五彩的画相同的佛香阁排云殿葱郁黄的绿的朱红
(4)静绿镜子碧玉滑
(5)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1)按游览的顺序。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云影银灰色的花很白示例: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3)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三、1.(1)满口赞赏和赞叹。
(2)形容奇形怪状的石头突兀、重叠。
2.比喻群山连绵起伏
3.(1)√(2)√(3)×
4.示例:山路上溪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