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是我
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解决 的主要矛盾 。而在发展 中也存在一些 比较突出的问题 , 诸如 , 经济社会发展 中出现 了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 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等等。这 城
些矛盾 虽不处 于主导地位 ,但这些 问题解决有利于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由此 , 科学发 展观提 出了统筹兼顾 的解决问题的根本 方法。正确认识和
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地 区发展 、城乡
关系 、 人与 自然 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协调问题 。为 了 解决这些问题 , 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 , 出了要协 调发展 的 提 基本思路 , 这就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
新认 识 。
依据 , 它不但保持 了我党的先进性 , 也有力地推 动了我国经 济又好又快 的发展。


科 学 发 展 观 以 全 面 、 系 、 展 、 盾 的 观 点 看 问 联 发 矛
题 。 对 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一 般规 律 的 深 刻认 识 是
马克 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 们 , 以全面 、 要 联系 、 发 展 的眼光看问题 , 孤立 、 静止 、 片面地看 问题是不符 合事物 发展规律的 。 势必会受 到惩罚。
第 3 卷 第 5期 1 21 0 0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f hfn nvri Se c) ora oC i g i sy(o. i e U e t S
Vo. 1 N . 1 3 o5 Ma 0 0 y2 1
系 、 展 、 盾 的 眼 光 看 问题 , 来 源 于 实践 , 发 矛 它 并指 导 实践 , 坚持 一切 为 了人 民 , 切 依 靠 人 民 , 我 国全 面 实现 现代 化具 有 重 一 对

哲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探析

哲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探析
2010年第4期 总第100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00
哲学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探析
陶冶情
(广东韶关学院外语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摘 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本文试图对它的哲学基础作出 初步分析。
参考文献: [1]黄焕山.科学发展观研究. 武汉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 04 . [2]龚培兴.刘雪明.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求是,2 00 4. [3]顾 绍梅.人的全 面发展 是科学 发展观 的内在 追求.学习 论
坛,2004. [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卷.
An Analysis of the Scient ific C oncept of Developm ent in Philosophical Per spective
综上 所述,科学发 展观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的新发 展 的体现,而 这种发展观 反过来又进 一步地充实 了马克思主义 哲 学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 充满了辨证 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的 光辉,具有 深厚的哲学 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发 展观和当代中 国 发展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 ,反映了我 们党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 条件下对发 展问题的新 认识,是我 们党执政理 念的一个飞跃 , 是我们党对 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规 律认识的进 一步深化,是 我 们党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和破解当前 经济社会中 诸多矛盾困难 , 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三 )经济 、社会 和人的全 面发展 体现了 马克思主 义的社 会 形态理论

科学发展观与哲学

科学发展观与哲学

马(克一思)主马义克唯思物主辩义证唯法物辩证法
马克思 三
主义唯 大
物辩证 是关于

自然界、 律
人类社
会和思
维发展
的普遍
规律的 五 科学是 唯物主 大
义与辩 范 证法的 统一 畴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和道路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谋求当前利益的 同时,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为了当 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 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因 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 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相协调,形成和建立“循环经济”的 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 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明确了追求政绩 的价值取向、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坚持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 原理。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开辟了运用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解决 现实实践问题新境界。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 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 量。
通过“五个统筹”,推进我国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农业、轻工业、重 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 产业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 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哲学基础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辨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发 展 观
们 在看待 事物 时要 正确 认 识 和 处理 整 体 和部 分 、 局 部 和全局 的关 系 , 要全 方位地 去考 虑 , 从整 体上把握 事物 的全貌 。整 体功 能和全局 利益 的最大 化应该成
为 认 识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出发 点 和 基 本 目标 。 全 面发 展 是科 学 发展 观 基 本要 求 的首 要 内容 。
文化 建设 “ 三位一 体” 社会 主 义经 济 建设 、 治建 到 政 设 、 化建设 、 文 和谐社 会建设 “ 四位一体 ” 的飞跃 。
( ) 证 唯 物 主 义 发 展 观 是 协 调 的 发 展 观 二 辩
的最终 目标是 实现人 全面 而 自由的发展 。
科 学 发 展 观 蕴 含 的 哲 学 基 础
李 志 辉
( 州财 经 学 院 , 贵 贵州 贵 阳 5 0 0 ) 50 4

曼 一 一 囊 一● 一 奠 一曼 一奠 一 奠 一 舅一 寞 一赍 聋 一鼻 ,赍 一受 一 赍 一 一
一 一 奠 一囊 一 一奠 一 一史 一 ● 一寞 一囊 一奠 一囊 一● 一● 一鼻 ~
● ● ● ● ● 一● ● ● 一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一● 一 ● ● 一 ● 一● ● ● 一● ● ● ● 一● ● 一 ● 一● ● 一 ● ● 一● ●
一 羹 一● 一囊 ● 一 ● ,● 一 奠 一 羹 一奠 一 舅 一 ■ 一曼 , ●
摘 要 : 科 学发 展 观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发 展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的 集 中 体 现 。科 学发 展 观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社会价值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社会价值
为 党必 须长 期 坚 持 的指 导 思 想 , 这 是 中 国共 产 党 在


科 学发展 观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哲 学 的 创 新
发 展
实 践性 是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 本 质 特 征 , 对 人 类 社会 实 践本 性 的理 解 和 界 定 , 是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区
理论和 ‘ 三个代 表 ’ 重要 思想 既一 脉相 承 又 与时 俱 进 的科 学理 论 ” l l J 。从 现实 根据 来看 , 科 学 发展 观 是 马 克思 主义 发展 理论 与世 情 、 国情 、 党 情 以及 国 内外 发 展经 验教 训 紧 密 结 合 的产 物 , 是 中 国共 产 党 准 确 判
关键词 : 党的十八 大; 科学发展观 ; 哲学基础 ; 社会价值
中图分 类号 : B 0—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6 9 1 7 ( 2 0 1 3 ) 0 5— 0 0 5 2— 0 4
任 何一种 理 论创 新都 要 有 一定 的理 论基 础 和现 实 根据 。党 的 十八 大把 科学 发展 观 写 进 党 章并 确立
别于传统哲学理论 的重要标志。传统哲学理论从人 的某一方面属性去理解人 , 没有从人本身去理解人 , 而人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人特有 的感性 的生命实践活 动 。由于传统哲学从抽象 的片面性 出发 , 将人的实 践活动纳入其理论体系中来理解 , 所以 , 在传统哲学 理 论体 系 中 , 实践不是作为“ 人 的感 性 实践 活 动 ” 而 是作为“ 概念实践” 而存在 的。在马克思看来 , 人 的 感性实践活 动是人 的存在 方式 , 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 根 本体 现 , 实 践 活 动 具 有 合 乎 人 的主 观 目的性 与 合 乎对象世界 客观规律性 的双重尺度 , 哲学理论 的根 本 来 源在 于 对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反 思 , 所 以哲 学 的功 能不仅是对现存 世界给予合理性的解 释 , 更在 于在 对 现存 世 界 的批判 中改 变 旧世 界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发生变革f 经济基础)进而导致上层建筑 , 的变化 , 从而使社会形 态发生更替 。我国在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 展观 的过程 中也非常重视生产力 的发展 , 提倡大力 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 的发展 , 一方 面可 以使 国家富强 、 民富裕 , 如胡锦涛 人 正 所说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 的时代条件下 带领人 民进行 的新 的伟 “ 大革命 , 目的就是要解 放和发展 社会 生产 力 , 现国家现代 化 , 实
展经验 , 适应 新 的发展 要求提 出来的 , 进入新世 纪新 阶段 , 国 我
展 的历史 进程 中, 民群众 始终是 推动 历史前 进 的主体 , 社 人 是 会 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 , 是社会 变革 的决 定力量 。科 学 发展观坚 持以人为本 , 把人 作为发展 的主体 。马克思 主义历
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史 观通过 “ 两个 归结 ” 提 出生 产力 是社 ,
会 发 展 的最 终 决 定 动 因 ,社 会 之 所 以不 断 发 展 就 是 因为 生 产 力
的上述讲话 ,集 中地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 展观的理论
基础 。 ・ .
唯物辩 证法 是科 学发 展观 的 灵魂
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 未根本扭
转 , 收入人 口还有 相 当数量 , 低 统筹兼顾各 方面利益 难度加大 ;
来 把人 作为 历史发 展 的主体 , 调 “ 强 人们 自己创造着 自己的历
史 ”“ ,历史上 的活动 和思想 都是 ‘ 众 ’ 群 的思想 和活动” 。胡锦涛
同志指 出 :坚 持 以人 为本 ,就是 要 以实现人 的全 面发展 为 目 “
发展呈现一系列新 的阶段性特征 , 经济实力显著增 强 , 同时生产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核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具有内在矛盾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建设,又要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穿了中国发展进程的始终。

它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相互促进。

它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民福利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它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科学发展观还提出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党建设,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民主化水平和法治化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阐释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阐释

59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阐释康立厚(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一脉相承。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支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 代表” 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发展观是对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 阐释科学发展观是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支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从而一起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哲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党的十七大科学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问题的理论典范,具有深厚的、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此,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用相互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彼此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再比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这些都完全符合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原理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科学发展观从上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总是受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的制约和决定。

人的行动、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和实现的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的目的、主张、计划等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依据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主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应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所实现的新飞跃。

我们应当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姓名:王超
学号:09430314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