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3)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同步训练3 (新人教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同步训练31. 我国南方粮食作物是水稻,而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形成此差异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土壤C.市场D.政策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
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
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
据此完成2-3题。
2. 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①品种退化②产量过大③品质较差④销售渠道不畅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 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A.提高产量B.改善运输条件C.推广良种D.扩大销售渠道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
据此完成4-5题。
4. 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 )A.原料产地B.销售市场C.能源基地D.研发基地5. 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白色污染”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酸雨危害下图为恒河入海口地区水系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 恒河入海口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乳畜业B.季风水田农业C.大牧场放牧业D.商品谷物农业7. 下列措施有利于恒河入海口地区农业发展的为()A.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发展B.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机械化生产C.加强水利建设,减轻旱涝灾害D.建设人工草场,提高土地载畜量8. 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梯田的原因是()A.技术力量达不到B.不利于水土保持C.不能耕作D.交通不便9. 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土壤C.地形D.水分10. 下列能正确反映我国农业地域性特点的例子是()①在松嫩平原一带大力发展柑橘、香蕉等水果②在南方山地、丘陵大规模开垦梯田③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和北部,逐步实行退耕还牧、退耕还草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农作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1. 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①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②大力发展造纸工业③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相关的加工工业④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2. 当前,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是()A.退耕还林、还草B.兴建开发区,进口粮食C.加快城市化进程D.发展科技,保护耕地下面是“中国、英国、印度、俄罗斯、日本五个国家的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百分率)。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以农立国”思想 “农本工商末” “重农抑商论” “农工商并重” 20世纪初,用西方观点考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学一般理论应用在我国农经研究领域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产品市场; 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3、政策的主要内容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4、制度变革的路径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本质特点
➢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有机体利用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 条件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动植物和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 的过程。
➢ 社会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有目的地利用生物体的生理机 能,改变或改造自然环境条件,借助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不断扩大 农业产出而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分化的产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 殖业、微生物培育业
农业知识点归纳

农业知识点归纳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广义农业是对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总称,狭义农业仅指其中的种植业或农作物生产。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
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不均;3.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4.农耕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拥有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常有很大波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渔业比重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概论3

农业概论3第十一章种植业第一节大田作物(1)禾谷类作物。
绝大部分属禾本科。
荞麦属蓼科。
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
(2)豆类作物。
属豆科。
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
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
(3)薯芋类作物。
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
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
(1)纤维作物。
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
(2)油料作物。
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
(3)糖料作物。
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
(4)嗜好作物。
烟草、茶叶、咖啡等。
(5)特用作物:有桑、橡胶、香料(如薄荷、留兰香)、编织原料(如芦苇、席草、蔺草)等作物。
第二节园艺作物●园艺的定义园艺,通常是指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的生产技艺,是农业生产和城乡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园艺学园艺学是研究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科学。
1.果树园艺学它是研究果树的品种、生态习性、栽培管理及产品处理的科学。
2.蔬菜园艺学它是研究蔬菜的品种、生态习性、栽培管理技术的科学。
3.观赏园艺学它是研究花卉和观赏树木的品种、生态习性、分类、栽培管理及应用的科学。
4.种苗园艺学种苗园艺学又称苗圃学,是研究园艺植物种子繁殖及苗木无性繁殖的科学。
5.造园学造园学又称园林规划设计学,是研究园林绿地的设计、规划、施工和养护管理的科学。
园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是以植物学、遗传学、土壤学、气象学、农业化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通过学习园艺学知识,可以掌握各类主要园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先进的园艺栽培管理技术,对外界环境条件加以调节、改造和利用,以满足园艺作物的需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
果树的分类1.落叶果树(1)仁果类(2)核果类(3)坚果类(4)浆果类(5)柿枣类2.常绿果树(1)柑果类(2)浆果类(3)荔枝类(4)核果类(5)坚果类(6)荚果类(7)聚复果类(8)草木类(9)藤木类蔬菜的分类1.根菜类2.白菜类3.茄果类4.瓜类5.豆类6.葱蒜类7.薯芋类8.绿叶蔬菜类9.水生蔬菜类10.多年生蔬菜类11.食用菌类观赏植物的分类1.露地花卉(1)一年生花卉凤仙花、鸡冠花、一串红、半支莲、千日红等。
第四章第一节 农业 复习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农业复习学案知识结构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重要性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 宜林则林:山区 宜粮则粮:平原 宜牧则牧:半干旱地区 宜渔则渔:河湖附近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热等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技术装备、文化水平等 影响因素 成就巨大,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问题严重: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现状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设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方向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利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措施挑战与 对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自然条件:气候干旱,光热、水土配合欠佳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 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 西部地区 地区分 布 东部地区 自然条件: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良好 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北方 耕地类型:旱田 作物熟制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华北: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主要作物 农业部门以 种植业为主 耕地类型:水田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主要作物: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南方知识整合一、中国的粮食作物分布1、图中(A/B)代表我国小麦的分布区,对应的土地类型是;图中(A/B),代表水稻的分布。
对应的土地类型是。
2、小麦与水稻区的分界线是---线。
3、水稻区对应(干湿地区),降水量在mm以上。
小麦区对应(干湿地区)和半干旱区域,降水量400-800mm。
二、我国经济作物的分布1、连线甜菜南部沿海地区花生东北平原油菜华北平原山东丘陵甘蔗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我国的牧区分布1、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相当于mm等降水量线。
2、牧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的草地。
写出字母代表的四大牧区的名称。
A牧区(优良畜种三河牛、三河马),B牧区(优良畜种细毛羊)C牧区,D牧区。
(优良畜种牦牛)四、农业发展条件地区温度带耕作制度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东北平原中温带小麦、玉米(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华北平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长江中下一年两熟(油料作物)游平原华南沿海亚热带、热带(糖料作物)基础巩固1.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判断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合理的是()A. 内蒙古高原-耕作业B.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耕作业C. 大兴安岭-畜牧业D. 华北平原-水产养殖业2.下面是我国四种农作物集中产区分布图,其农作物名称与图的编号对应正确的是A. ①油菜②水稻③冬小麦④甜菜B. ①水稻②甜菜③油菜④冬小麦C. ①冬小麦②水稻③甜菜④油菜D. ①甜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3.如图是“我国某两种农作物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A. ①大豆、②棉花B. ①甘蔗、②油菜C. ①油菜、②大豆D. ①棉花、②甘蔗4、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是()A. 甘蔗B. 甜菜C. 花生D. 油菜5、原来被称作“北大荒”的东北平原现在是全国著名的“北大仓”。
农业概论(第三章)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 首先,耕作制度由原始的烧垦制过渡到轮 作制。 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整 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等。
在欧洲,典型的古代农业技术是休闲、
轮作并兼有放牧地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 作制,它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了。
一些庄园主只得把地产分成小块,或者交给奴隶 分别耕种,准许奴隶有自己的家室,并向他们征取部 分收成;或者租给小佃户耕种,收取一定的租额。前 者称为佃隶,后者称为佃农。佃隶和佃农的产生标志 着奴隶制庄园经营方式的衰落和封建农业经营方式的 萌芽。
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灭亡。新征服者把战 争中侵占的土地分封给大大小小的领主,封建制的 领主经营方式由此产生。
公元前9000年-8000年,在西亚的“新月形地带” (约旦和叙利亚的西部和北部),最早开始了原始农 业的发展期,公元前8000年-6000年,这个地带形成了 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公元前6000年5000年,这里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
公元前7000年-5000年,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开 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公元前50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出现灌溉农业。 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 正是种植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
,并且因此促进了劳动的分工(种植、饲养、制陶、
打磨石器等)。在这种农业基础上,出现了古代文明 的若干中心。
美洲的印地安人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种植玉米, 以后又培育了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但是, 美洲只有羊鸵一种哺乳动物是适于驯养的。所以, 印地安人没有役畜,不知道犁耕,特别是没有发明 冶铁术,所以他们在公元9世纪以前仍然以采集狩 猎为主,从9世纪到13世纪才定居下来从事原始的 农业生产,但畜牧业仍十分落后。印地安人原始农 业发展迟缓使得民族经济整体滞后,以致在15世纪 末、16世纪初就被西班牙人所征服。
必修2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生产活动一.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eg:气候二.农业的分类(右图)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即:农林牧副渔,以农、牧为主)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eg:游牧密集农业→技术eg:花卉、乳畜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自行消费密集农业→产品销售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概念—两层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充足且配置合理气候,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畜牧业土壤:黑土、水稻土→耕作业,红壤→茶叶种植位于,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灌溉农业必要条件,如河湖水源靠近/附近有(河流、湖泊),灌溉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判定市场是否广阔→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判定交通是否便利→公路、铁路、海运、航运·技术:科技水平的高低及其投入的程度,决定产量产值和保鲜水平·劳动力:考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其他:政府政策,地价(地广人稀),工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历史(习俗)3.区位要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自然因素具有非决定性,不宜耕作的土地,可通过人为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使其适宜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改造需考虑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衡量技术投入后的产出效益是否高于投入成本(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人口的↑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市场)·交通运输的改善+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保鲜水平↑(交通、技术)·劳动力:随着集约农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人文地理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含义: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农业的特征: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3、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的类型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①、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须品的来源②、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③、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④、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⑤、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⑥、农业是出口物质的主要来源⑦、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一)、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为代表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宴享说-----海登提出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索尔的推论对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做推论,提出6条依据: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由旧大陆向北部传播。
评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有待证明(二)、考古学目前的资料证据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1)气候变化,冰期消失时气候变暖,树木也因而侵入草原生态系统,草原面积减少(2)人口增长和狩猎技术的进步、食草动物数量减少导致食物供应紧张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3、定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最早出现于中东地区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猪——中东驴——北非双峰驼——中亚单峰驼——北非、中东地区稻谷——中国玉米、马铃薯、甜薯、美洲驼、羊驼、火鸡——南北美洲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一)分布:热带地区(二)特点: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2、多种作物杂处,农作物的种子多种多样3、土地不断更换,但都在村落附近,定居点不需要搬迁二、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2、是一种生计农业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4、农民生活贫困(二)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业
3.每个牧区列举出两个畜种: 内蒙古 —— 新疆 —— 青海 —— 西藏 —— 4.有位企业家希望在湖南、重庆、青海三省市中选址,建 立一个羊绒衫服装厂。请你为他出出主意,并说明你的理由。 应建在 ,因为 。
农
业
1、D 2、C 3、(内)三河马 三河牛 阿拉善骆驼任 (新) 细毛羊 伊犁马 哈萨克羊 选 (青)青海牦牛 河曲马 藏绵羊 两 个 (藏) 西藏牦牛 藏绵羊 4、青海、因为该处是我国著名的牧区,盛 产绵羊、山羊等畜种,羊毛原料丰富。
农
业
中国农业(三)学习内容
1、掌握畜牧业的两种类型,理解二者区别。 2、掌握我国四大牧区(优势条件)及其优良 畜种。 3、掌握农耕区畜牧业(优势条件)主要畜、 禽种类,生猪的主要产区。 4、了解目前农耕区畜牧业饲养方式的变化。 5、【学习思考】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问题
农
业
读图,回答1题。 1.甲地和乙地的畜牧业类型分别是 A.农耕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 B.农耕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C.牧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 D.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2.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A.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B.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 C.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D.青海、西藏、云南、内蒙古
业
读中国 畜牧业分布 图,回答下 列问题。
河曲马
(1)中国的四大牧区是指哪些地区?主要畜种有哪些? (2)读图分析中国牧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3)中国农耕区的畜牧业饲养的禽、畜主要有哪些?
农
业
中国西部、北部草原辽阔,牧场宽 广 、 、 、 是中国的四大牧区,这里的许多地方水草肥
美,气候适宜,具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 中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 、 饲养为主。 农耕区 丰富,饲养的牲畜占到全国总数的 %,是 城乡居民食用肉、奶、蛋、禽的主要来源。除养鸡外,大规 模放养鸭、鹅等水禽,也是家禽饲养的一大特色。 、 、 是中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目前,中国农耕区的畜禽 饲养方式由农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还会遭遇农产品滞销积压的尴尬。
农
业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为什么甲村的经济效益会显著好于乙村? (2)议一议,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重要的启示?
农
业
农
业
(1)甲村和乙村均可通过出售菜籽油和鲜李获得收入,除 此之外,甲村还利用农业景观获得了旅游收入,因此甲村的 经济效益会显著好于乙村。 (2)农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大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投 入,从而获得更优质、高产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可以充分发 挥农业资源和景观优势发展相关的加工业和旅游观光业,从 而提高农业效益。
天然草场
粮食(农作物秸秆)
农
业
中国南方有甲、乙两个村庄,家家户户都有在自己房 前屋后的山坡上种植李树的传统,两村农田普遍种植油菜。 甲村利用油菜、李树花期相近的特点,积极发展观光 农业。3月份,油菜花、李花次第开放,金黄的油菜花胜似 “金海”,雪白的李花宛若“雪山”,两者交相辉映,形成 “金海雪山”壮丽景观;7月份,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沉甸 甸的甜脆李子挂满枝头。甲村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景 赏花、摘果品果,“农家乐”生意火爆,农产品一直畅销。 乙村则通过出售菜籽油和鲜李来赚取收入,有的年份
农
业
(1)哪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牧区畜牧业的景观, 哪 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农耕区畜牧业的 景观? 农 牧 (2)填写下表,比较中国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 耕 区 区 畜 畜 牧 牧 业 业 主要畜产品 牧区畜牧业 农耕区畜牧业 牛、羊、马 家禽和生猪 饲养方式 放牧(散养) 圈养 饲料来源
农
业
农
业
中国农业(三)学习内容
1、掌握畜牧业的两种类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二者区别。 2、掌握我国四大牧区(优势条件)及其优良 畜种。 3、掌握农耕区畜牧业(优势条件)主要畜、 禽种类,生猪的主要产区。 4、了解目前农耕区畜牧业饲养方式的变化。 5、【学习思考】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问题
农
业
牧区畜牧业
农耕区畜牧业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