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章末整合提升资料
【初中+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整合提升+八年级上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返回目录
17. (2023·徐州)制作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
振动
演奏简单的音乐。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
同长度的PVC管,发出声音的
音调
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
音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产生的。拍击不
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 只要闹钟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
C. 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钟不振动了
第10题
D. 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钟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返回目录
11. 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
(3) 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不能传声
1
2
3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章末整合提升学案

第2章章末整合提升一、必备知识——构建知识导图二、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一)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配子种类(1)就1对同源染色体而言,其精原细胞能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
(2)就2对同源染色体而言,其精原细胞能产生4种类型的精子。
(3)若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一个生物体,其精原细胞能产生2n种类型的精子。
(4)一个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能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
(5)一个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能产生1种类型的卵细胞。
[例1] 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下列关于该动物产生配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 D )A.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1∶1B.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1∶1C.该动物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D.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精细胞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 1∶1解析:由于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一个精原细胞(AaBb)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ab=1∶1或Ab∶aB=1∶1;该动物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ab∶Ab∶aB=1∶1∶1∶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两个精细胞。
(二)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布1.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每对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
有两种以下情况:[例2] 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的高茎个体中纯合子占1/4C.图丙、丁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D.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演绎的实验验证阶段解析:甲、乙、丙、丁均含有等位基因,都可以作为研究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DDYY∶DdYy∶ddyy=1∶2∶1,其中高茎中纯合子占1/3;图丁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用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图丙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9∶3∶3∶1,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问题阶段。
2014年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数学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章末整合提升随堂优化训练课件

转到 与侧面BCC1B1在同一平面内如图D34,
连接 AB1 交 CC1 于点 P ,则由平面几何知识知,这时 PA +
PB1取得最小值,
∵PC∥BB1, AC· BB1 16 PC AC ∴BB =AB,即PC= AB = 7 . 1
图 D34
专题二
空间角
求空间角一般分三步:作、证、求,“作”的方法要熟练
【互动与探究】
3.如图26,在圆锥PO中,已知PO= 2 ,⊙O的直径AB =2,点C在 AB 上,且∠CAB=30° ,点D为AC的中点.
(1)证明:AC⊥平面 POD;
(2)求直线 OC 和平面 PAC 所成角的正弦值.
图 2-6
(1)证明:因为 OA=OC,D 是 AC 的中点,所以 AC⊥OD. 又 PO⊥底面⊙O,AC⊂底面⊙O,所以 AC⊥PO. 而 OD,PO 是平面 POD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 AC⊥平面 POD.
(2)解:在△CEF中, 由(1),可得EF=CF= 6,CE=2 3,
于是有EF2+CF2=CE2,所以CF⊥EF. 又由(1)知:CF ⊥C1E,且EF∩C1E=E,所以CF ⊥平面 C1EF.又C1F⊂平面C1EF,故CF ⊥C1F. 于是∠EFC1即为二面角ECFC1的平面角. 由(1)知:△C1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FC1= 45°,即所求二面角ECFC1的大小为45°. 化空间为平面,然后转化为求解三角形.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一
线面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1)线面平行的证明关键是找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从而推 出线面平行. (2)线面垂直的关键是找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
交直线,从而推出线面垂直.
【例 1】 如图 2-1,在四棱锥 P-ABCD 中,平面 PAD ⊥平 面 ABCD,AB=AD,∠BAD=60°,E,F 分别是 AP,AD 的中 点. 求证:(1)直线 EF∥平面 PCD; (2)平面 BEF⊥平面 PAD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 精品课件 鲁科版必修1

3.(2009·全国Ⅱ理综)含有a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 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
A.x=0.4a,2Fe2++Cl2===2Fe3++2Cl-
B.x=0.6a,2Br-+Cl2===Br2+2Cl- C.x=a,2Fe2++2Br-+2Cl2===Br2+2Fe3++4Cl-
+
-4x) mol,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Na ]为(2y-4x)/a mol· 1。 L
-
答案
D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离子方程式和离子共 存的考查更是高考的热点,而且题型稳定。 在离子是否大量共存问题中,可能将由单一限制向多项
限制方向发展,在选项中添加限制条件则是高考试题的最新
变化,也将是明年高考的一个发展趋势。
(3)反应中若产生0.2 mol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是________mol。 (4)若1 mol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 的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题给四种物
质中,只有Cu2O可作还原剂,将方程式配平后可以发现反 应中硝酸部分被还原生成NO,体现了硝酸的氧化性,而另 一部分硝酸生成Cu(NO3)2体现了其酸性。由电子得失守恒可 知生成0.2 mol NO转移了0.6 mol电子。(4)小题中硝酸浓度未
B。
答案 B
解析
+ -
A 项,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 +2OH +
章末高效整合2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知能整合提升 热点考点例析 阶段质量评估
特别提醒:(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个体到一般的推 理,其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严格证明.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知能整合提升 热点考点例析 阶段质量评估
解析:
把已知等式与行数对应起来,则每一个等式的左
边的式子的第一个数是行数n,加数的个数是2n-1;等式右边 都是完全平方数,
行数
1=1 2+3+4=9 1 2
等号左边的项数
1 3
3+4+5+6+7=25 4+5+6+7+8+9+10=49
只需证 a+1+ a-2< a+ a-1, 只需证( a+1+ a-2)2<( a+ a-1)2,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知能整合提升 热点考点例析 阶段质量评估
只需证 a+1+a-2+2 a+1a-2 <a+a-1+2 aa-1, 只需证 a+1a-2< aa-1 只需证 a2-a-2<a2-a 只需证-2<0. ∵-2<0 显然成立. ∴ a+1- a< a-1- a-2.
∴函数f(x)在(-1,+∞)上为增函数.
结论
数学 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知能整合提升 热点考点例析 阶段质量评估
2.在四边形ABCD中,AB=CD,BC=AD,求证:ABCD 为平行四边形,写出三段论形式的演绎推理.
证明: (1)连接 AC. (2)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 “ 边边边 ” 定 理是: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相当于: 对于任意两个三角形,如果它们的三边对应相等,则这两 个三角形全等, 大前提
人教B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本章总结提升

所以
-1
=1,即 x-y+y1-x1=0.②
联立①②解得
1 =
1 =
3
2
1
2
1
+ 2 -1,
3
+ 2 -1.④
③
又点Q在双曲线x2-y2=1上,
所以12 − 12 =1.⑤
将③④代入⑤,得
动点P的轨迹方程是2x2-2y2-2x+2y-1=0.
专题五
离心率问题
【例6】 (1)已知中心在坐标原点的双曲线C与抛物线x2=2py(p>0)有相同
(1)求圆C的半径;
(2)若OP⊥OQ,其中O为坐标原点,求直线PQ的方程;
(3)直线l:(2m-1)x-(m-1)y+8m-6=0被圆C截得弦长最短时,求m的值.
解(1)由题知圆心 C
- 2 ,3
所以圆 C 的半径为
1
r=2
在直线 x-y+4=0
4 + 36-4=3.
上,所以- 2 -3+4=0,所以
变式训练1
求经过点A(-2,-4)且与直线l:x+3y=26相切于点B(8,6)的圆C的一般方程.
解设圆C的一般方程为x2+y2+Dx+Ey+F=0.
因为点A(-2,-4),B(8,6)在圆C上,CB⊥l,
(-2)2 + (-4)2 + (-2) × + (-4) × + = 0,
82 + 62 + 8 + 6 + = 0,
)
答案 (1)B (2)D
所以
- -6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突破1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整中的功能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感。
3.分泌: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
它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集合管、肾小管。
4.调整:体温调整中枢、血糖调整相关区域、渗透压调整中枢等。
如下图所示。
【突破体验】1.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B.调整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整动物体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答案 D解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时,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调整水平衡,从而调整渗透压;下丘脑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整生物体内相关腺体的分泌,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还存在体温调整中枢,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突破2生命活动的调整模型1.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整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若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
3.若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
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若图表示血糖的调整途径若a为胰岛,则b是胰岛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
当血糖水平上升时,a的反应及调整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削减,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突破体验】2.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第二章 章末整合-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教学课件

1)x-1=0有两个实数根.
(2)解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x1+x2=
由题意知x1+x2=0,∴k=1.
−1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3)解 当 k>0 时,x1=1,x2=- <0,不符合题意;
1
- > 2,
1
1
当-1≤k<0 时,x1=- ,x2=1,2< <3,得 1
解得-2<k<-3;当 k<-1
4 ≠ 0,
2
= (-4) -4 × 4( + 1) = -16 ≥ 0,
解得 k<0.又 x1,x2 是一元二次方程 4kx2-4kx+k+1=0 的两个实数根,∴
1 + 2 = 1,
1 2 =
+1
4
.
∴(2x1-x2)(x1-2x2)=2(12
+
+9 3
9
2
2
2 )-5x1x2=2(x1+x2) -9x1x2=- 4 =-2.∴k=5.又
式,可分a>0和a<0两类,借助(1)(2)两种情况进行解答.
变式训练3设函数y=ax2+(b-2)x+3(a≠0).
(1)若不等式y>0的解集为{x|-3<x<1},求a,b的值;
(2)若b=-a,求不等式y≤1的解集.
解 (1)由不等式 y>0 的解集为{x|-3<x<1},可知方程 ax2+(b-2)x+3=0 的两
3
(1)是否存在实数 k,使(2x1-x2)(x1-2x2)=-2成立?若存在,求出 k 的值;若不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整合提升[教师用书独具]专题一地质剖面图的阅读和判断方法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图)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如图)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如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图)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有关甲构造顶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确的是()A.因断层导致岩层破裂,后经侵蚀而形成B.向斜顶部受挤压,容易被侵蚀C.背斜顶部受张力大,容易被侵蚀D.地处干旱区,因风化作用导致岩层被破坏(2)若欲在图示地区建一东西向隧道,只从自然条件考虑最合理的选择是()A.甲处B.乙处C.丙处地下D.丁处地下(3)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壳运动情况及顺序是()①A岩层的形成②地壳的水平运动③地壳的岩层断裂(断层)④地壳的下降运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④①③D.③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了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以及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第(1)题,甲为背斜构造,其顶部岩层缺失是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第(2)题,在工程建设中,隧道宜建在背斜部位,因为这里结构稳定、无地下水、易开挖。
第(3)题,从该地岩层形态及分布看,这里的岩层首先受地壳水平挤压运动的影响发生弯曲、断裂,后地壳下沉,发生沉积作用,形成A岩层。
答案:(1)C(2)A(3)B专题二等压线的判读与应用等压线是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其可以显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1.判断气压场(1)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A处。
(2)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B处。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是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山脊,如C处。
(4)低压槽: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峡谷,如D处。
(5)判断鞍部:两个高压或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如G处。
2.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3.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4.判断风向(1)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等压线比较平直的,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如E 处);等压线弯曲的,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如F处)。
(2)确定南北半球,画出偏转方向,偏转角度为30°~45°。
5.判断风力大小(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图中,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2.下图为2014年春季某日傍晚时分某地区天气形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①②③④四地中风速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2)该日甲和乙两地气温日较差相比()A.甲小于乙B.甲大于乙C.两地一样D.不能确定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压线分布可知,四地中,①地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快。
第(2)题,甲地在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乙地在低压控制下,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答案:(1)A(2)B专题三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河流的补给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不同,同一河流不同时间的主要补给形式也不一定相同,但往往以某一种补给形式为主。
河流的补给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也不尽相同,具体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3.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下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 中的()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 .河道淤积B .河谷变宽C .湖泊分流D .湖水补给量减小解析:第(1)题,由图b 可知,甲水文站在此次暴雨12小时后出现洪峰,且流量变化较大,故此次暴雨出现的地点是④地;若在①、②、③三地发生局地暴雨,因甲水文站在流经湖泊河流的上游,不会产生洪峰。
第(2)题,从甲水文站到乙水文站流经湖泊,在河流出现洪峰时,河流会补给湖泊,从而使下游乙水文站的峰值变小;河道淤积河谷变宽对峰值影响不大,此时是河水补给湖水,不是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1)D (2)C[教师用书独具](2013·高考上海卷)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B.③C.④D.⑤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变质岩。
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则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第2题,本题考查海底地形与地质作用。
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
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形成。
图中④表示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
答案:1.C 2.C(2014·高考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图中显示的是砾石堆积地貌。
第3题,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
故B项正确。
第4题,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
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的,A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项错误。
答案:3.B 4.C(2013·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5~6题。
5.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6.图中()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利用图例,明确地层顺序以及地质构造的特点。
第5题,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要形成这样的地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可溶性石灰岩,二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所以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新、内蒙古气候干燥,苏、湘石灰岩分布少,故③⑤正确。
第6题,甲乙距离较近,而乙地侵蚀到砂岩,上覆石灰岩已经被侵蚀掉,故A项错误。
乙处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谷地,故B项错误。
丙处在背斜顶部附近,岩层破碎,地势较陡,容易出现滑坡,故C项正确。
丁处是向斜山,故D项错误。
答案:5.C 6.C7.(2013·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选B。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
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8.(2013·高考浙江卷)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解析:选C。
图中显示,拉萨7月份的夜雨多,白天降水少。
根据题干材料,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北侧,容易形成山谷风,白天,两侧谷坡气流上升,谷中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读图,完成9~10题。
9.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10.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解析:从题干信息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甲、乙位于同一经度,在37.5°N~60°N之间,为北半球中纬度,P1等压面大致平行于等高面;而P2等压面出现倾斜,38°N上空为高压,37.5°N上空为低压,所以气流垂直运动在38°N上升,在37.5°N下沉。
第9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地面37.5°N形成高压,38°N形成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甲地吹西南风,所以选B。
第10题,乙地位于60°N附近,来自乙地的气团是冷气团,对甲地的影响就是冷锋过境,所以选C。
答案:9.B10.C(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