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合集下载

四川民居的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

四川民居的特点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势、气候、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促使该地区得以长久的繁荣昌盛,其民居也在南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基于此,文章将主要针对四川民居建筑布局、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展开深入分析。

标签:四川;民居;特点四川地区主要分成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部分,其中居住着汉族、羌族、藏族、彝族等民族群众,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温和多雨,有着非常显著的气候垂直差异[1]。

四川民居主要起源于干栏式建筑形式,同时在南北融汇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原地区民居的合院式布局形式,从而两者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民居形式,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四川民居的发展概述四川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从山峡的巫山县庙坝乡龙骨坡中发现了距今204万年的人类化石来看,四川地区属于原始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从发现的三星堆遗迹来看,早期房屋外围柱呈有序排列,而内柱呈无序排列,意味着这一阶段木制结构体系并未发展成熟,到后期则对房间功能进行了明确划分,同时也对房屋朝向有了更多关注;商周时期最早出现干栏式建筑,发展到春秋战国则逐渐成熟,这也是四川民居的雏形;秦汉到唐宋时期,大量中原文化的涌入,也让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房屋逐渐向宅院式发展,随着城池规划建设,形成了城镇的基本布局,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与装饰变得更为多元,亭谢、楼台、树木、假山等都成为了民居宅院元素;元明清时期因战乱而迁入了大量湖广地区与北方民众,随之而来便是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类型,其中包含四合院、店宅、沿街联排、场镇等民居建设形式,并且技术体系方面均已成熟。

二、四川民居的特点分析1.空间布局特点四川民居在建筑空间布局方面属于典型的中轴线手法,但并不拘泥于中轴线,由于四川民居山峰较多,往往需要结合地形与山势去契合,并且对朝向也不会过分追求,主要遵从背山面水的原则,不同的地形会选择不同的平面布局,纵向与横向均可自由发挥。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民居建筑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与分类。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特色元素和分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理环境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势多为山地和高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形容四川为“天府之国”,即因其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而得名。

四川的地理环境为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四川的多山之地,使得四川民居常常出现独特的悬空建筑,以适应山地环境。

四川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湿润气候,也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和防潮措施提出了特殊要求,使得四川民居在建筑材料和防潮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二、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四川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传统的川西土楼建筑、川北的“黄龙府”、川东的“瓦厂”、川南的“宅院”等等。

其中,以川西土楼建筑最为著名。

土楼建筑是四川的独特民居建筑之一,它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和石灰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防潮性能。

土楼建筑通常由多层楼房组成,一层为家庭集聚之所,二层以上为住宅,最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干燥谷物。

土楼建筑在外观上常常呈现出雄伟壮观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力。

三、四川民居的特色元素1. 四合院:四川民居中常见的建筑形式是四合院,它的基本布局由正厅、次厅和庭院组成。

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注重庭院的利用,能够形成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环境,同时也能形成家庭成员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2. 前庭后院:四川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前庭后院的布局,即民居前部为庭院,后部为院落。

这种布局形式能够使得户内户外空间的界限清晰,同时也便于家庭生活的组织和管理。

3. 塔楼:四川民居中常常出现塔楼,塔楼常常用于存放家族文物、家谱和祭祀祖先。

塔楼在建筑形式和外观上常常具有独特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四川民居的分类根据地理区域和建筑特点,四川民居可以分为川西土楼、川北民居、“黄龙府”、“瓦厂”和川南宅院等几个主要类型。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这也影响了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特点:1.川西藏南木结构的特点:四川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适应地震和山区多雨的气候条件。

川西藏南地区的木结构民居通常采用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以方便住户居住和日常生活。

2.川东平原的砖木结构:川东地区相对平原,土地肥沃,民居建筑通常采用砖木结构,以适应地理条件和改善住房质量。

3.耐震性强:四川地处地震带,因此四川民居一直注重耐震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以便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好的保护。

4.斗拱和剪刀撑:四川民居传统的屋顶通常采用斗拱和剪刀撑的结构,以增强屋顶的稳定性和耐震性。

5.丰富的装饰:四川民居装饰富丽而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木雕、石雕、剪纸、彩绘等。

这些装饰物代表了四川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分类:1.川西藏南木结构民居:川西藏南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建造,以方便在多雨的气候中居住。

这些民居一般为平房或四合院的形式,房屋外墙多使用木材和木板,屋顶采用石破、砖瓦等搭结构。

2.川东平原砖木结构民居:川东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平坦,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以提高住宅的质量。

这些民居一般为两层楼,使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房屋结构更重视实用性和耐用性。

3.群体民居:四川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群体民居,它们通常由多户人家组成,具有共享的内部空间和设施,如天井、厨房和储物间等。

这种民居形式一直代表了四川人民的亲情观念和社区意识。

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代表了四川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民居也出现在四川地区,但传统的四川民居依然是人们对家园的情感寄托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资料

四川民居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古老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在四川的乡村和城市,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四川民居,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传统四川民居的特点四川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特点而著称。

在建筑形式上,四川民居通常采用独特的四合院或者多进多层的布局,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常采用青瓦或茅草覆盖,整体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四川民居建筑材料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四川民居建筑多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木质结构既能够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环境,又能有效抵御地震。

此外,四川民居中常采用石材来作为地基和墙体的材料,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的四川民居往往采用天然材料,保持了与自然的和谐。

四川民居的布局和风格四川民居在布局和风格上非常注重“四合五常六厅”的设计理念。

所谓“四合”,即院子四周建有房屋,院子中心留有空地,形成四合院布局。

而“五常”则指房屋中有前中后三间正房和两间辅房,呈叉字形排列,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此外,“六厅”指正房内的分割,将房屋内部划分为前后廳、厅、厢房等区域,以满足家庭生活的不同需求。

整体布局上让四川民居显得宽敞、明亮且合理。

四川民居的装饰和风水四川民居在装饰方面注重雕刻和绘画,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

门楣、梁头、柱子等处常常雕刻着狮子、龙凤等吉祥动物,寓意着家庭宁静和幸福。

在墙壁上,常常会见到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山水、人物、花卉等,既美化了家居环境,又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设计中,四川民居也十分重视风水,如“开门见山”、“背山靠水”等设计原则,让建筑更符合自然环境,为主人带来好运。

现代四川民居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四川民居逐渐演变为现代风格的建筑。

现代的四川民居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使建筑更加坚固、舒适、实用和美观。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四川民居总体特点概括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边为川西高原,往东是川西成都平原、峨眉山平原,龙泉山,最后到达四川盆地。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盆地内多为丘陵低山,河流密布,盆地周围由高山峻岭围合,与外界相对隔离,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实属罕见。

(地形简图)四川人选择在山区丘陵谷地间的小盆地建造房子,这种小盆地俗称“坝子”或“平坝”。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而夏季东南季风又可长驱直入。

盆地由于地形的封闭状态,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盆地内极其边缘降水量大,因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在盆地西部和西北部边缘山地一带降水量大,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西蜀漏天”之称。

(简图)充沛的雨水常因夜晚温度较低而形成川中多夜雨的现象,所以诗人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出自此处。

因此全川湿度很大,为解决闷热的不适,房屋的自然通风和除湿避潮成了普遍要求。

冬季阴冷,需要适当的采暖。

有时候秋冬季节很少见晴天,整日笼罩在低云浓雾中,对房子的朝向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四川盛产竹子,有各种种类,比如楠竹、斑竹、寿竹、白夹竹等等,竹子不仅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可用来造房子,有一种所谓的“捆绑式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是用竹材建成的。

四川山地多,森里密布,木材资源分布广泛,各种松、杉、柏、杨、槐以及香樟、楠木等高级木材,据说楠木所建的房屋,不生虫,不结蜘蛛网,且利于人身心健康。

举目是山的环境,开山采石,就地取材,是建房修路必然之举。

四川各地有桐树、漆树生长,盛产桐油和土漆,是建筑油漆装饰广泛使用的材料。

因此四川传统民居建筑所需的砖、瓦、砂、土、石及各种木材都是取自本土,使用多种多样的地方材料时,又会利用它们各自特点。

四川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和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高原和峡谷地区。

今天的四川人大多是躲避战乱移民而来,移民入川后可以“插标占地”,即自己随便插立标志,就占有土地。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摘要: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1.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2.四川民居的地形地貌影响3.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二、四川民居的分类1.四川民居的类型及特点2.四川民居的布局与结构3.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1.四川民居与当地民俗的关系2.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联系3.四川民居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四川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分类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川民居的地域特色四川民居的历史背景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成都十二桥发现的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四川民居的雏形。

四川民居在历史演变中,受到了地形地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四川民居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石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土石等资源。

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因此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民居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四川民居还广泛采用砖石、竹子等材料,使得建筑外观朴实、经济实用。

二、四川民居的分类四川民居的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气候、建筑材料等因素,四川民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成都平原地区民居:成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局严谨,以厅堂为中心,两侧设有卧室、书房等。

2.川南地区民居:川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例如,自贡地区的盐商住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融合了川南民居与西方建筑元素。

3.川东地区民居:川东地区地势较高,民居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具有坚固、稳重的特点。

建筑外观多呈阶梯状,内部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周围设有卧室、厨房等。

三、四川民居的文化内涵四川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

四川民居的装饰风格多样,例如,川西民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

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1四川民居元素的特征分类四川民居给人的总体映像是“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但因东南西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有所差异,因而,四川各地民居也略有不同。

具体表现在各个地域建筑的空间组成、构造技术、装饰装修、材料质感及色彩、艺术形式和风格等上面。

四川民居按大地域可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种类型。

1. 1 统一性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在建筑结构上,民居以悬山穿斗结构为主;屋面多用小青瓦,屋顶出檐较深;墙体是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套粉白竹编夹壁墙。

1. 2差异性1. 2. 1 川东民居川东民居建筑共同特点为:沿街面大出檐,宽街沿,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木板壁墙,部分地区面街一侧用“七”字挑檐(图1)。

农村建筑平面多成“一”字形和“丁”字形。

相对于川西而言,四合院较少。

吊脚楼是川东的一大特色,如今龚滩、瓷器口保留较多。

龚滩被称为杆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图1“七”字挑檐墙体:在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的采用天然加工成石砖大小,以灰浆加以连接,显得古朴厚实(图2) 。

大门:大门多呈“八”字形,在门扉上常刻以字画。

屋脊: 常有龙凤虎狮之类饰物, 屋脊常上翘。

窗:川东居民爱用回字格,并有莲子、喜梅等饰物。

柱础:雕花细腻,题材常以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等为主图2石砖墙2. 1四川民居元素应用实例2. 1. 1 绵阳芙蓉汉城民居元素应用实例芙蓉汉城是将四川民居演绎得较好的一个范例,特别是在商铺的设计上,大胆地将四川民居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材料融糅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传统的美得以延伸,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建筑特色。

此外,还将四川民居的脊饰应用为园林小品,别有一番特色(图6, 7, 8) 。

图6传统和现代的结合2. 1. 2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民居元素应用实例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代表。

陈列馆沿用了川东民居的传统元素:穿斗、坡屋顶、粉墙灰瓦(图9, 10) 。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一)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

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居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一)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

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二)气候条件盆地气候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较为温和多雨。

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伯高2—4℃,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19℃之间,冬季最冷气温在0℃左右,夏季最热气温可达35℃以上、加重庆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季可热达40℃以上;全年无霜期,宜于农作物生长。

在盆地周围山地的高山峡谷地区。

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明显。

盆地降水量大,全年约为1200毫米.雨水充沛,因气流多由西问东,温度夜晚最低,所以川中多夜雨.尤以秋季为甚。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亦为真实写照。

云雾多,日照少,在全国占第一位。

重庆号称“雾都”,川西也有“蜀犬吠日”的说法。

因此,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对建筑朝向的要求就不是那样讲究。

(三)地方材料盆地岩质多为侏罗纪和日垩纪紫红色砂页岩.土质除成都平原外多为红黏土,所以四川盆地又叫赤色盆地。

山区石材丰富。

砂岩开凿容易,毛石墙、乱石墙应用较普遍。

较好的石材,如青百、石灰石,也有广泛分布。

取石材常称为“连二石”。

雅安、简阳一带还出产花岗石。

石灰石广泛用于烧制生石灰。

至于木材更是资源丰富,川西及盆地四周山地均森林密布,松、柏、杉、栋、杨、槐及香樟、楠木等树种十分多样。

竹林则不仅生长于山林间,乡间房前屋后亦广有种植,既是生活用品和各种工具制作的材料,也是房屋建造的极好用材。

黏土虽然丰富,坦多夹杂风化的砂页岩,—般常在山区有版筑土墙的应用,而高大坚实的土筑墙则较少见。

烧制黏土砖、小青瓦是民居中应用极广的材料,特别是用于砌造空斗墙的薄型砖有较高的质量。

在广大农村,稻草、芭茅草是随处可见的,常用于屋顶作为覆盖材料,尤以成都平原地区的稻草顶十分考究,富于工艺水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多桐树、漆树,盛产桐油和土漆,在房屋建筑装修上面有广泛应用。

四川传统民用的建造几乎全取材于这些多种多样、用之不竭的地方材料。

二、四川民居发展简史四川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独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其风格极富地方持色,自成体系。

但在悠久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又与外界各地有者丰富的文化交流,特别是伴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徒和王朝兴衰更替,反映在民居建筑文化上又表现出与中原及其他地区建筑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多样性特征。

考古学证明,四川盆地也是原始人类的源起地。

三峡巫山地区发现距今约二百万年的猿人化石。

距今十万年前的“资阳人”,属早期新人类型.说明川西山地一带,已有原始人栖息居住。

这些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还只能选用天然洞穴作为藏身之所。

到新石器时期,四川省境内已发现原始文化聚落遗址130多处。

最有代表性的遗址要算距今六千年前的三峡大溪文化。

从其墓葬形制特点分析,可知当时住居呈现出规则的南北向布局。

应该说,这一远古时期至少是居住建筑的起源时期。

据已有资料,从古巴蜀文明以来,四川民居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这样几个时期。

(一)古巴蜀时期四川古代文明开化很早,相传夏氏民族即发样于岷江流域,至今川西北的北川县有“大禹故里”。

四川古史传说中“蚕丛”、“鱼凫”、开明”、“杜宇”等开国时代,已有不少营造的实例。

从甲骨文记载中可知,蜀在殷商时已是西南的一个大国。

蜀国与巴国都曾派勇士帮助周武王灭封。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是为史载。

距今三干至四千年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可能就是古蜀国的遗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房屋比西安半坡村的浅穴居有所进步。

其平面多呈圆形和正方形,小者十余平方米,可能为小家庭居住;大者六十余平方米,可能为母系族长之居或“公所”。

房屋分布密集。

三星堆文化后期出现长方形建筑和分间及敞门斗处理,可以看出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迹象,并开始注意向南的朝向。

成都十二桥商周时期干栏木结构居住建筑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川西平原湖沼地区的典型住居形态,已具有后世四川民居的雏形,充分表现出穴居体系和干栏体系在同一地区综合发展,而又以干栏体系为主的建筑特征。

这种架空的住屋适应环境,满足了防潮避水的居住要求。

十二桥干栏遗址木梁规整,卯眼几何形状准确,可见其加工制作技术的水平较高。

春秋战国时期。

据各地出十的明器陶屋,多呈干栏式形态,但屋顶已出现四坡水的瓦顶式样,其建筑质量和技术水平又有长足进步。

(二)秦汉时期秦灭巴蜀,并使之作为重要农业经济发展地区,李冰父子兴修水利,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

川西平原不仅沃野千里,城市建设也十分活跃。

史载“秦民万家入蜀”,大量陕甘一带秦人到川中必带来秦地民风习俗,包括居住形式。

其时,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则有“仪筑成都,以象咸阳”。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载,秦时成都营建“与咸阳同制”,建筑活动的兴盛可见一斑。

至汉,又有文翁兴学倡教,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大促进了秦汉时巴蜀建筑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高峰。

在遗留至今的大量汉阙和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盛况,同时反映出民居发展的概貌和水平。

最为典型的是发掘于成都郊区的一块汉代画像砖,表现出一座四合院的全貌。

该宅分“主二副二列院落,形成前庭、后院、杂务、库储四区,功能明确。

主轴线行又有前后两院。

宅门为悬山式大门,过二门后的内院为主院落,正面厅堂面阔三间坐于台基之上。

厅堂系木柱抬梁式结构体系,檩悬山屋面,檐柱上设插拱挑起宽大檐口,庭院周以木构回廊,反映出夏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副轴线也分二院,前院为杂务院,设灶厨及佣居,后院为仓库式储存室,中心是约—方形二层阙式高楼,庆殿屋顶,斗拱檐口,高楼仓储既可防潮,又可兼瞭望防守作用。

此种式样大概是近代川中民居多在宅旁筑碉楼的源起。

这一住宅应是一般“士”以下及普通商贾的宅第。

从现存汉阙仿木作法来看,秦汉时期尤其两汉以来,巴蜀民居的木结构体系的制作水平是较高的。

在川中河谷地带,结合地形则多为吊脚楼民居,据《华阳国志》载,汉时渝州山城“皆重屋累居”,可知近代重庆地区的吊脚楼民后依山面布的壮观景象,早在二千年前已十分普遍。

这也可能是川东一带民居的普遍形式。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四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在全国已颇负盛名。

此时巴蜀建筑发展又达到一个高峰,从汉代雄浑、朴实、简练的风格,经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变迁,到唐宋时代,更趋于雄健、成熟、宏丽、明朗,造型风格和装饰手法更为丰富灵巧和精细华富,建筑群体和院落组合更加宏大多变。

反映在民居演变上,特别是府第庄园,更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住宅等级制度已十分严格,除此之外,住宅的另一大发展是宅园的兴起。

达官贵人大多建造私家园林,池榭亭台、堂轩楼阁、花木山石的布置盛极一时,成为巴蜀园林发展的先声。

据载,成都城内宅园十分普遍。

一般宅院也是沿街红杏出墙,如杜甫诗云“花至锦宫城”,川西新繁“东湖”和广汉“琯园”,就是唐代李德裕和宰相房琯的宅园,至今遗址尚存。

眉山的“三苏祠”乃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私家花园别墅。

城市店宅合一的街坊布局在宋代城市建设中为一大特色。

伴随着城市商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走向开放,居住街坊沿衔设店。

中国第一批纸币“交子”首先行于四川。

其宋代“交子”上就有当时市内房台的形象。

而广大农村的住宅,尤其山地丘谷河川地区,仍是干栏式吊脚楼民居为多,但楼居规模及建造技术都有很大发展。

如《蜀中广记·上川南道》载:“川北板楯蛮,…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太平环宇》载:“今渝之山谷中有狼倕,乡俗构屋高树,谓之阁栏。

”可见这种经济实惠、因地制宜的民用在唐宋仍广为使用。

(四)元明清时期此时期巴蜀建筑类型普遍增多,建筑规模及数量伴随人口剧增而空前扩大,地力特色独创性和文化融合性增强。

尤其是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两次外省大规模移民,即所谓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大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以至江西、福建、陕西、甘肃等地移民人川,使四川民居文化渗入了各地文化的成分,经长期兼收并蓄.融合发展,一方向逐渐形成远近趋同的特有的“川味”民居风格,另一方面,省内不同移民聚居地区又呈现出各自相异的差别。

所谓“五万杂处,俗尚各从其乡”。

四川境内地大物博,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在川东、川西、川南、川北都不尽相同,因此,民居形制类型变化也就十分丰富。

现查,四川明代的民居因战火兵灾破坏只保留稀少,大量的古代民居多为清代所建。

键为罗城镇、资中铁佛镇为明代布局留存实例。

古城阆中,巫山大昌镇保存了数目可观的明清民居片区。

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乡场仍有不少优秀的明清民居实例。

这一时期民居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类型多样,规模宏大,结合地形的四合院制度日趋成熟,特别是多天井大组群四合院反映了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宗亲社会发展的状况,星罗棋布的农村场镇的沿街联排店宅合一的民居逐渐定型并且风格趋同,民居适应地形的方法日益丰富多样。

同时,民居的装修、装饰艺术处理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