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课堂PPT)

门口随处可见的挂落
43
44
45
木制的匾非常精美,以及下部的挂落
46
装建 饰筑
物 上 的
47
48
院内的一些雕塑
49
( )
或院 萧内 墙雕
有 麒 麟 的 照 壁
也 叫 做 影 壁
50
墙壁上所做的透雕
51
门枋的装饰
52
门窗
53
室内内部的装饰:门扇 上部的镂空;内门框上 的挂落;天花采用平棋 式样(平棋——为了不 露出建筑的梁架,在 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 框,框内放置较大的 木板,板下施彩绘或 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 这种天花的装饰形式 在宋代被称为平棋。 后代沿用的较多。
25
26
主入口
大门坐西朝 东,上有高 大的顶楼, 中间城门洞 式的门道, 大门对面是 砖雕百寿图
照壁。
27
主入口
28
甬大 道门 两以 侧里 靠, 墙是 有一 护条 墙石 围铺 台的
东 西 走 向 的 甬 道29
主院---四合院(正院都为瓦房出檐)
30
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偏院较为低 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偏院为方砖铺顶 的平房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15
出 土 的 苇 编 残 片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 件的用法
16
• 在中国民居中,皖南民居 和山西民居齐名并列,一 向有“北山西,南皖南” 的说法,明清时期,深居 内陆的晋商、徽商勤俭自 强、诚信经营而富甲海内。 在家乡修建的深宅大院, 成为中国民居文化的一笔 宝贵财富。
17
山西民居
• 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复杂,由最简单的 穴居到村里深邃富丽的财主住宅院落,到 城市中紧凑细致的讲究房子,颇有许多特 殊之点,值得注意的。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民居

⑤江南民居——苏南民居
江苏民居—苏南民居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 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 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怀的隙地上,临河依水 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 2层楼 房并建有楼阁。房层 高、墙身薄、出檐深、 门窗高大,利于通风, 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 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 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 家。
⑩上海民居——“石库门”
上海民居--“石库门 ” 分为新、老二 式,因院落出入口都建成“石库门”,形式, 故 名。石库门住宅为2——3层的三合院或曲尺形, 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楼正开,门楣上方有半 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 的建筑纹饰。院内正面三 开间,左右两厢两开间, 外装饰欧化,平台转角处 常建“亭子间”这是此类住 宅的独特之处。
⑥山东民居——胶东沿海民居
山东民居--胶东沿海民居 山东民居可以称得上 中国的特色民居。当地居民从建村起就利用沿海丰富 的土、石、海草建舍造屋,原料易取,经久耐用,由 于房顶由海草修缮而成,俗称海草房。该房具有冻暖 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的 优点,因此沿袭至今。当地居 民介绍说,用海草缮制的屋顶 至少四十年不漏水,而且如果 屋顶漏水损坏,只需在原屋顶 加缮一层海草又可以使用四十 至五十年。每次修缮都是如此简 单。
②西藏——藏南碉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 石材丰富,民居一般用石 砌墙、高 2-3米,称为碉房。 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 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 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 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 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 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 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15、山西民居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
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
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
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
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
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
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
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
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1·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2·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 3·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布 5·华北民居的具体分析 6·总结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1.种类繁多,形式复杂 2.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3.选址讲究,环境风水 4.坐北朝南,采光通风 5.主体突出,层次渐进 6.中央为尊,四面围合 7.外观朴素,封闭内敛 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土坯墙,多绘有彩画。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 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 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 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 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 窑洞式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
主要类型
• 1.北京四合院 • 2.山西大院 3.关中大院
华北民居--窑洞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 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 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 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 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 窑或土坯窑三种
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
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
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
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
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 一颗印式
•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 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 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 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
中国传统民居

黄土高原—窑洞
•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 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 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 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 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 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 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 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 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 了。
蒙古包
•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 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 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 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 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 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 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 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 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 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云南“一颗印”
•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 种住屋形式。 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 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 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 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 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 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 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 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 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中国经典的十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中国经典的⼗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着这⼗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楼,傣家⽵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多数⼈使⽤的两种建筑⽅式。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种房⼦,适于牧业⽣产和游牧⽣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特制的⽊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撑),⽤两⾄三层⽺⽑毡围裹⽽成,之后⽤马鬃或驼⽑拧成的绳⼦捆绑⽽成,其顶部⽤“乌耐”作⽀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盖着四⽅块的⽺⽑毡 “乌⽇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合院四合院⼜称四合房,是中国的⼀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进院落;“⽬”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般⽽⾔,⼤宅院中,第⼀进为门屋,第⼆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般⼈不得随意进⼊,难怪古⼈有诗云:“庭院深深深⼏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学说。
三、晋中⼤院晋中⼤院也叫⼭西⼤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闻名,晋中⼤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带的晋商豪宅⼤院。
中国经典传统民居住宅的十大表现形式

中国经典传统民居住宅的十大表现形式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上,至少有着这十种经典的传统民居住宅,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身影,这就是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傣家竹楼。
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而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大多数人使用的两种建筑方式。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二、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三、晋中大院晋中大院也叫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 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 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 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 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 自元代正式建 都北京,大规 模规划建设都 城时起,四合 院就与北京的 宫殿、衙署、 街区、坊巷和 胡同同时出现 了。
•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 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 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 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 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 “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 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 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
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 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 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 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 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 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 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三合院
四水归堂式
•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 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 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 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 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 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 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 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五) 云南一颗印民居
(六)新疆喀什民居
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 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 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 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 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 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 北京四合院按南北轴 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 落,坐北朝南,大门 一般开在东南角,门 内建有影壁,外人看 不到院内的活动。正 房位于中轴线上,侧 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 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 这种庄重的布局,亦 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 严谨的传统性格。
我国传统民居
我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基本形态
(一) 木构架庭院式
( 四 ) 窑洞式
(二) 四水归堂式
(五) 干栏式
(三) 土楼式
木构架庭院式
•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 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 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 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 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 “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 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 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 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 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 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 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建筑风格。
• 干栏式建筑的 优点是可以减 少地面的处理 工作,放火烧 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 了居宅防潮抗 洪的实际需要, 也解决了南方 气温较高而需 降温、通风问 题
其它民居形式
(一) 毡房
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牧民,为御寒用毛毡作材料搭建的住房。
(二) 碉房
开平碉堡
(三) 蒙古包
(四) 徽派民居
• 《易·系辞传》云:“上 古穴居而野处”,中国人 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 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 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 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 夜,金榜提名时”的佳话。 这充分说明了陕北窑洞在 中国人心目中的久远而深 刻的历史意义。陕北是人 文初祖的发祥地,轩辕黄 帝的陵寝在黄陵县,黄帝 时期,人类就是穴居的。 陕北窑洞的历史与人类文 明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彪 炳千秋的产物。
大土楼
•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 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 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 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 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 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辛亥 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 建造起来的集体建 筑,呈圆形、半圆 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 畚箕形等,各具特 色。
福建土楼
承启楼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陕 北地区。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 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 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 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 灿烂文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