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中国的古代先民开始建造简单的土坑房和竹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用于居住和存放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技术逐渐进步。
在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建筑师开始使用砖石和木材构建更加复杂的建筑,如宫殿和神庙。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横梁和柱子的结构,砖石墙壁以及精美的彩绘装饰。
在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中国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建筑师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如细砖砌筑和花岗岩石材。
秦朝还兴建了许多宏伟的地下墓穴和宫殿,其中包括始皇帝陵墓的壮丽规模。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变化。
在唐朝时期(618-907年),宫殿和寺庙的建筑规模变得更加宏伟。
同时,中国的建筑师还引入了一种新的建筑技术,称为“飞檐”——这是一种特殊的屋檐设计,既美观又功能性。
宋朝时期(960-1279年),中国的建筑风格再次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更多的横梁和斜檩,使建筑更加稳固。
宋朝还发展了木制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建筑技术,这种技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明清时期(1368-1912年)的到来,中国的建筑达到了巅峰。
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宫殿、园林和寺庙被兴建起来,如紫禁城、圆明园和故宫。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建筑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现代公共建筑开始在中国的城市中兴建。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和玻璃幕墙。
总的来说,中国的建筑历程是一个丰富多样且充满创新的过程,从古代土坑房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成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民居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中国的民居建筑不仅秉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
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茅草屋中。
这些原始民居并不注重建筑风格和装饰,只求能提供基本的居住环境和保护。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形成,中国人开始建立更加结实耐用的房屋。
他们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修建木构与土墙相结合的房屋,形成了早期的中式民居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居住方式广泛地反映在其商代和周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中。
商代的宅院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即以中心庭院为中心,四周行道所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
周代的宅院延续了商代的建筑布局,但增加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建筑豪华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民居建筑逐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得到加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明确,民居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市居民住房以砖石为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富庶民居;而农村居民则多选择使用土木材料,建造简易的农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寺庙建筑开始兴起。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注重层次感和纵深感,通过丰富的屋檐和柱礅雕刻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这时期的住宅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延续了宋代以前的建筑风格,但注重内部装饰和室内空间的布局。
宋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民居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宋代的宅院逐渐扩大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庭院和花园,建筑形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代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财富积累,民居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样本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能够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能够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 也就是住宅, 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 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 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立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 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 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 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中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 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 还有两边的塾、厢, 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中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 《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 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 因此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能够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依然缺少地面遗存, 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 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 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 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 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 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 是主要庭院。
院北有座堂屋, 屋内两人对坐。
能够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 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在这些庭院布局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要建筑、主要庭院来布置围墙、辅助建筑和次要庭院,构图上具有明显有内向、中轴对称和围绕中心的趋势;建造技术方面,汉代民居的房屋结构已经大多采用木构架,比如成都庭院画像砖上堂屋的山面屋架表现出了柱承梁,梁上立短柱,抬起短梁以后再立脊柱的抬梁式木构架;而广州出土的明器陶楼,山墙上表现出很清晰的有立柱直接承檩,柱间靠横穿连结的穿斗式木构架形象;另外还有广西、四川、长沙等地出土的明器,表现出干阑木构形象;云南出土的铜屋表现出井干式木构的形象;说明中国传统民居的几种基本结构技术在汉代都已经形成;木构技术已经足够支持房屋在平面上延展,组织院落,甚至可以支撑建筑单体向高空发展,建造像望楼、水阁等多层建筑;但是或从经济性或从防火性来考虑,传统民居并没有向高空继续发展,而主要发展了水平方向的延伸和内部空间的组织;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为保护家族和财产的安全,开始建造一种高墙环绕的民居叫坞壁,或者称坞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聚族而居的坞堡遍布北方各地;现今广州河南、武威等地出土的明器陶楼,还有湖北出土的青瓷明器就是这类民居的形象写照;除了一般住宅需要的门、堂、院落和辅助建筑外,坞壁四周构筑高墙,大门上建楼,四隅建角楼,坞内还建望楼,俨然是一座防卫森严的城堡;敦煌壁画北魏第257窟的“须摩提女缘品”中,也画有这种坞堡的形象,突出的表现了门楼的高大和威严;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逐步稳定,坞堡这种特殊的民居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据文献记载,这时候大部分的大型宅第还是延续了汉代以来的院落组合形式,以堂屋和主庭院为中心,四周布置次要的房屋和辅助房屋,南朝有的住宅旁或宅后还建有园林;贵族宅第大门用庑殿顶和鸱尾,围墙上用直棂窗,围绕着庭院建有走廊;唐宋时期是传统民居变革和成形的主要时期;生活方式转型,民居的类型开始增多;汉唐时期的城市在格局上有浓厚的军事管理性质,生活方式上又有浓厚的农业性质,理想的城市格局;城里面是一个个封闭的有围墙环绕的里坊, 城内相对应的是一块块整齐的宅基地,白居易诗中所写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就是这种城市格局;隋唐长安城中,整齐地规划出一百多个里坊;坊内规划时也应有一定的分配原则,划分出整齐的地块,以供每家每户的住宅自建;如果用隋唐田令中的园宅地“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计算, 一个普通家庭,也就是大约三到九口人,大概能分得一到三亩的宅基地;虽然比孟子“五亩之宅”的理想农宅小了一点,但已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种菜、养鸡、居住的基本需求;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一般住宅建有围墙环绕;里面建廊道连接各部分屋舍,形成庭院或廊院;宅旁或宅后可以留出菜地,而中等宅院旁边可以留出果园;大型宅院由一系列院落和门堂建筑组成,周围回廊环绕成院;旁边或有山池园,形成了外闭内敞,回廊环绕,廊院开敞,建筑疏朗的宅院特点;到了宋代,商贸发展促使宋代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坊墙被拆,沿街开店;北宋东京一改汉唐时期封闭内向的里坊制度,代之以开放外向的,立面自由的街坊制;城市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城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民居院落十分自由,形式也非常多样;有藏在里面的,有院前沿街设门的,有前店后宅的,有工字形、L形等多种组合;房屋密度加大;庭院尺度减小,为了增加居住面积,院落周围多以廊屋来代替回廊,有的还建造两层楼房;清明上河图另外千里江山图上也有多种灵活布局的乡村庭院;这时江南住宅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庭院园林化,对后世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影响;此外,随着南北朝以来西域文化的浸入,许多胡人的家具及其生活习惯渐渐地传入中原;比如高架的胡床、高脚的胡凳子等,使秦汉时席地而坐的习惯渐渐被高足家具取代;唐宋时期的住宅室内布置已经开始萌发出明清甚至是晚清住宅的氛围;同时,随着家具和起居空间的抬高,唐宋时期的住宅高度也有所增加;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住宅密度更大;在长年民间积累下,构造技术和工艺也更加精良,空间设计更加完善,加之战争前后的移民活动,各地文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多元而成熟的民居形式;如北京四合院格局方整严谨,建筑凝重简练;苏州民居格局紧凑,建筑秀雅轻巧;南方院落式的民居组群变化丰富,发展了堂横式、行列式等多种组合,还发展了土楼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形式;此外,西南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式结构,薄壁通透,造型质朴丰富;边疆少数民族的蒙古包、藏碉楼以及阿以旺等民居形式也别具特色;这时期各地传统民居在类型、形制和技艺上都发展到成熟阶段,硕果纷呈;更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民居有大量的地面遗存,至今保存完好,很多仍在使用,最有真实感、最直观,建筑成就和观赏价值高,知名度也最高;现在概念中的传统民居指的就是这批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建筑;对于中国境内的传统民居,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平面形式分,按材料结构,建筑造型的;哪种淆;;。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它们以其特殊的形式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布局中,稳重、高雅是普遍的特点。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完善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建国后,他封封大小诸侯,建立朝代,推行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同时大力推行兴建城池,以抗御外敌,因此古代建筑在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筑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唐代的式样,隋代的式样,它们在色彩、细节、融汇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在这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其中以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最为突出,它们的建筑艺
术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
五、近代、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今)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建起了许多新式的建筑,从而使中国建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住宅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
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经常是选择自然山洞居住。
在没有山洞的时候,人类为了逃避野兽,发明了最早的建筑“构木为巢”。
夏季因为炎热,不适合在洞穴居住,人类又发明了用树枝、树叶搭建的最早的房子。
这段时间在10000~6000年前。
这段时间我们只作历史了解,而不作研究。
一·住宅形制的演变1·春秋时期典型的住宅是士大夫的庭院。
建筑特点是:入口有3间屋,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大屋为堂(作生活起居、会见宾客用),堂左右有两间屋为厢,堂后为寝。
2·汉代住宅形制有两类: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另一种是坞壁,为汉代的创新。
传统庭院到汉代发展为三种主要形式,三合院、“L”形围墙和“日”字形院。
坞壁就是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坞内建望楼,四角建角楼,像小城楼,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的坚固,组织地主私人武装。
3·南北朝时期:建筑多用庑殿顶,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庭院的走廊。
4·隋唐五代时期:住宅仍然常用直棂窗回廊围绕庭院,房屋仍用庑殿顶。
5·宋代:里坊制解体,住宅形制多样化,宋代院落增加了住宅的面积,以廊屋代替回廊,形成了标准的四合院,一般有爵位的官宅大门用门屋的形式。
南宋江南园林发展迅速,住宅庭院园林化。
6·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照南北纵轴线对成布置房屋和院落。
江南地区,以封闭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正南正北。
大型住宅中有中、左、右三组院落,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住宅生活环境。
二·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
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成熟,此后在住宅中普遍。
北方多用抬梁式,南方多用穿斗式。
在皖南、江浙和江西一带,山墙边贴用穿斗式,用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加抗风性能;明间为了开敞,虽然梁柱交接是横向的榫卯关系,但是已经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子,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古代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历史悠久,参杂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民居建筑是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将从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院落的组合方式、建筑材料、样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特点和发展。
一、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古代民居建筑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先民定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居建筑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居建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采用松木、榆木、柳木、檀木等林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捆绑的方式相互支撑,搭起了用于遮盖的屋面。
到了商朝时期,几何学的发展为建筑的精确度提供了技术保证,墙面开始出现了雕刻,建筑形式趋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商代出现的司母戊鼎中,可以看出壶的外形趋于稳重,像建筑的仿佛。
到了西周,民居建筑的建造经验和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建造技术上增添了许多创新的元素,不仅采用了建筑的基本元素进行增强,还采用了陶土砖和石头等材料,建筑材料愈加丰富。
到了春秋时期,民居建筑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小规模的城市化,一些石板路铺设在唐筐和洛河中,开始利用土块等原料来建造,甚至还出现了瓦房墙和杉树屋等特殊建筑形式。
古罗马时期,民居建筑的建造精度不断提高,建筑形式也愈加成熟。
随着城市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更大的古代民居建筑如火如荼地兴起。
到了唐朝,民居建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诸如城市投资,道路建设等,为古代民居建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民居建筑也随之变化,外观和内部功能实现更加转化。
原来封闭、舒适的房屋型式由于防盗,防止火灾,一些民居建筑反而趋向公开,内部空间布局更加通畅,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对茶馆、庭院、厨房、卫生间等的改良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
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
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
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
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
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在这些庭院布局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要建筑、主要庭院来布置围墙、辅助建筑和次要庭院,构图上具有明显有内向、中轴对称和围绕中心的趋势。
建造技术方面,汉代民居的房屋结构已经大多采用木构架,比如成都庭院画像砖上堂屋的山面屋架表现出了柱承梁,梁上立短柱,抬起短梁以后再立脊柱的抬梁式木构架。
而广州出土的明器陶楼,山墙上表现出很清晰的有立柱直接承檩,柱间靠横穿连结的穿斗式木构架形象。
另外还有广西、四川、长沙等地出土的明器,表现出干阑木构形象。
云南出土的铜屋表现出井干式木构的形象。
说明中国传统民居的几种基本结构技术在汉代都已经形成。
木构技术已经足够支持房屋在平面上延展,组织院落,甚至可以支撑建筑单体向高空发展,建造像望楼、水阁等多层建筑。
但是或从经济性或从防火性来考虑,传统民居并没有向高空继续发展,而主要发展了水平方向的延伸和内部空间的组织。
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
为保护家族和财产的安全,开始建造一种高墙环绕的民居叫坞壁,或者称坞堡。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聚族而居的坞堡遍布北方各地。
现今广州河南、武威等地出土的明器陶楼,还有湖北出土的青瓷明器就是这类民居的形象写照。
除了一般住宅需要的门、堂、院落和辅助建筑外,坞壁四周构筑高墙,大门上建楼,四隅建角楼,坞内还建望楼,俨然是一座防卫森严的城堡。
敦煌壁画北魏第257窟的“须摩提女缘品”中,也画有这种坞堡的形象,突出的表现了门楼的高大和威严。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逐步稳定,坞堡这种特殊的民居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文献记载,这时候大部分的大型宅第还是延续了汉代以来的院落组合形式,以堂屋和主庭院为中心,四周布置次要的房屋和辅助房屋,南朝有的住宅
旁或宅后还建有园林。
贵族宅第大门用庑殿顶和鸱尾,围墙上用直棂窗,围绕着庭院建有走廊。
唐宋时期是传统民居变革和成形的主要时期。
生活方式转型,民居的类型开始增多。
汉唐时期的城市在格局上有浓厚的军事管理性质,生活方式上又有浓厚的农业性质,理想的城市格局。
城里面是一个个封闭的有围墙环绕的里坊,城内相对应的是一块块整齐的宅基地,白居易诗中所写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就是这种城市格局。
隋唐长安城中,整齐地规划出一百多个里坊。
坊内规划时也应有一定的分配原则,划分出整齐的地块,以供每家每户的住宅自建。
如果用隋唐田令中的园宅地“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计算,一个普通家庭,也就是大约三到九口人,大概能分得一到三亩的宅基地。
虽然比孟子“五亩之宅”的理想农宅小了一点,但已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种菜、养鸡、居住的基本需求。
在自家的宅基地上一般住宅建有围墙环绕。
里面建廊道连接各部分屋舍,形成庭院或廊院。
宅旁或宅后可以留出菜地,而中等宅院旁边可以留出果园。
大型宅院由一系列院落和门堂建筑组成,周围回廊环绕成院。
旁边或有山池园,形成了外闭内敞,回廊环绕,廊院开敞,建筑疏朗的宅院特点。
到了宋代,商贸发展促使宋代的城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坊墙被拆,沿街开店。
北宋东京一改汉唐时期封闭内向的里坊制度,代之以开放外向的,立面自由的街坊制。
城市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城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
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民居院落十分自由,形式也非常多样。
有藏在里面的,有院前沿街设门的,有前店后宅的,有工字形、L形等多种组合。
房屋密度加大。
庭院尺度减小,为了增加居住面积,院落周围多以廊屋来代替回廊,有的还建造两层楼房。
《清明上河图》
另外《千里江山图》上也有多种灵活布局的乡村庭院。
这时江南住宅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庭院园林化,对后世江南私家园林有很大影响。
此外,随着南北朝以来西域文化的浸入,许多胡人的家具及其生活习惯渐渐地传入中原。
比如高架的胡床、高脚的胡凳子等,使秦汉时席地而坐的习惯渐渐被高足家具取代。
唐宋时期的住宅室内布置已经开始萌发出明清甚至是晚清住宅的氛围。
同时,随着家具和起居空间的抬高,唐宋时期的住宅高度也有所增加。
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住宅密度更大。
在长年民间积累下,构造技术和工艺也更加精良,空间设计更加完善,加之战争前后的移民活动,各地文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多元而成熟的民居形式。
如北京四合院格局方整严谨,建筑凝重简练;苏州民居格局紧凑,建筑秀雅轻巧;南方院落式的民居组群变化丰富,发展了堂横式、行列式等多种组合,还发展了土楼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形式。
此外,西南民居多采用穿斗式、干阑式结构,薄壁通透,造型质朴丰富。
边疆少数民族的蒙古包、藏碉楼以及阿以旺等民居形式也别具特色。
这时期各地传统民居在类型、形制和技艺上都发展到成熟阶段,硕果纷呈。
更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民居有大量的地面遗存,至今保存完好,很多仍在使用,最有真实感、最直观,建筑成就和观赏价值高,知名度也最高。
现在概念中的传统民居指的就是这批保存至今的明清民居建筑。
对于中国境内的传统民居,目前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平面形式分,按材料结构,建筑造型的特征分,还有按自然地理气候分区,按民系、语言以及行政区划等等来分类。
哪种分类方法都反映出民居建筑一定的类型特征,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交叉和混淆。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气候、地域文化和建筑特征等影响因素,仅选取下面几类典型的民居进行介绍:北方合院式民居、江南厅井式民居、南方厅井式民居、东南客家土楼、黄土高原窑洞民居。
另外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民居,如西南地区多民族的干阑式民居、藏地碉楼、蒙古毡包以及新疆阿以旺等民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