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中国化妆造型发展简史

1: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早在战国时期,女性们就开始“着粉施朱”了,其妆饰方法分为四道程序,即着粉、描眉、点唇、抹胭脂,唐宇文集《妆台记》说:“美人妆面即傅粉,后以胭脂晕掌中,施之两颊。
”战国时期的人们一向都以皮肤的嫩、润滑为美,于是爱美的女性就用白粉来做妆粉。
妆粉的原料一般为米粉、铅粉、石膏粉或滑石粉,由此可见古人十分讲究白粉的制作。
《妆台记》记载,“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抹之,为飞霞妆。
”另外,人们对描眉进行刻意地修饰大约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而细细长长的娥眉则是战国时期女性的最爱。
2:隋唐五代(581—960年)隋唐五代是中国中古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国家富强,社会开放,吸纳了多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唐代女性对审美的意识,使当时的化妆形式多样化。
隋唐女性的装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盛行追求时髦。
无论是宫妓还是私妓,这些女性都是浓妆艳抹,着意修饰。
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也难怪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3:宋朝(960—1279年)宋朝建立之后,经济有所发展,美学思想发展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丰富的内容,形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崇尚淡雅的风格。
虽说宋代女性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妆容的基本要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女性在化妆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辽、金、元朝(907—1368年)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又在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建立元帝国,元朝一共延续了89年。
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长期转居于边塞,服饰装扮都非常简朴,直到逐渐汉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及华丽。
整体看来,元代女性的装扮在顺帝前后有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妆容发展史

中国妆容发展史
中国妆容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的化妆品是来自于植物和动物,例如红花、花粉和牛脂等。
在唐朝,女性开始使用胭脂、口红和眼线,这些彩妆品被认为能增加女性的魅力和美丽。
到了宋朝,化妆品的种类增多,包括脂粉、花粉、眉笔和眼影等。
这些化妆品不仅是为了美容,还有一些是用来防晒、抗菌和防蚊虫。
明清时期,妆容更加注重线条和造型,例如粉底和口红的颜色更加鲜艳,眼线更加细致,妆容更加讲究。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妆容也开始受到西方化的影响,例如使用口红、睫毛膏和粉底等彩妆品。
现代化妆品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妆容变得更加多样化、精致化和个性化。
今天,中国的妆容已经走向国际化,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时尚和美丽。
- 1 -。
秦汉时期化妆历史

言单 简击 意此 赅处
汉
的输 阐入 述你
时
观的 点正
文 文
期
字 是 您
化
思 想 的 提
妆
炼 请 尽
历
汇 报 人 :
史 量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化秦 途妆的汉时 用期
贰 化秦 源妆的汉时 起期
伍 化秦 响妆的汉时 影期
叁 化秦 类妆的汉时 种期
陆 化秦 义妆的汉时 意期
目 录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红妆
红妆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化妆方式 红妆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红色颜料进行面部修饰 红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红妆的种类包括胭脂、朱砂、红粉等其中胭脂是最常见的一种
翠妆
翠妆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化 妆方式
翠妆的特点是使用翠色即绿色
翠妆的妆容包括眉毛、眼影、 唇彩等
身份象征:显示社 会地位和身份
艺术表现:展现个 人审美和艺术修养
宫廷化妆:贵族女性化妆展现身份 地位
特殊行业的化妆
宗教化妆:宗教仪式中的化妆表达 信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演艺化妆:演员化妆塑造角色形象
军事化妆:士兵化妆提高士气和战 斗力
响化秦
第 五
妆汉 章
的时
影期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化妆成为社交礼仪的一部分
翠妆的流行与当时的审美观念 和时尚潮流有关
途化秦
第 四
妆汉 章
的时
用期
礼仪场合的化妆
宫廷礼仪:皇帝、 皇后、妃嫔等宫廷 人员的化妆
祭祀礼仪:祭祀活 动中的化妆
婚嫁礼仪:新娘、 新郎的化妆
社交礼仪:贵族、 士大夫等社交场合 的化妆
化妆发展简史

在强调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社会,"女为悦己者容"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及关注所在。
加上古代女性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终身处在被男性选择、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争宠的低劣情势中。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较多优势,容貌之美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一、原始社会:1、“文身”是我国最初的化妆:⑴用利器在人体的前胸、后背、两臂和面部划出各种图案和记号,并涂红白两种颜色。
备注:持续时间很长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文明程度的推进⑵人们逐渐认识到“文身”来美化自身是一种残忍和野蛮的修饰手段。
颜面修饰术诞生,人们用动物和矿物质中提炼出来的脂、粉取取代了文身。
■颜面修饰术开始受到重视,为以后化妆发展奠定基础。
二、春秋、战国燕支: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米粉:将米做成粉末,涂抹面部及身体裸露部分,使皮肤洁白细腻,还可将米粉染成粉红色,涂抹面部,增加皮肤红润感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
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改善面部皮肤的色泽开始成为化妆内容。
三、汉朝:1、黛:出产西域的黑色矿石,有染色的作用。
中国古代化妆品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妆品发展史最早的古代化妆品主要是由一些植物制成,比如东周时期出现了“胭脂”的概念,它是由植物染料制成的一种颜料,用于给脸部上色。
这个时期的化妆品使用很简单,主要是为了改变外貌和增加魅力。
在秦汉时期,矿物质材料开始被使用在化妆品中。
有一种叫“朱砂”的红色颜料在这个时期非常流行,它是由矿石研磨而成的,用来涂在嘴唇上。
除了朱砂,人们还使用胭脂、矿石粉末和动物脂肪等材料作为化妆品,用来涂抹在脸上和身体的其他部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成为了中国古代化妆品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代的女子非常注重妆容,化妆品被广泛使用。
在唐朝,出现了一种叫“面粉”的化妆品,它是用面粉、胭脂、成吉思汗等材料制成的,用来调和肤色和增加亮度。
此外,唐代的女子还使用红梅花和蝴蝶来制作胭脂颗粒,用来增加妆容的美感。
宋代时期,古代化妆品的质量和种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人们开始使用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来制作化妆品,比如玫瑰花水、雪花粉末等。
此外,还发明了一种叫“浓妆”的化妆方式,使用更多的粉末和胭脂,以增加女子的妆容亮度。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化妆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化妆品的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面粉、胭脂等基本的化妆品,还有口红、指甲油、眉笔等。
此外,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成分来制作化妆品,比如珍珠粉、冰灵石、雪花膏等,以增加妆容的效果。
在清朝,妆容更加注重精致和技巧,各种化妆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化妆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古代化妆品主要由植物材料和矿物质制成,后来发展出更多种类和种类更多的化妆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化妆品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女性化妆及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性化妆及发展历程化妆,作为中国⼥性⽇常⽣活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个侧⾯反映出社会的更替、风尚之变迁。
追溯历史,徜徉其间,在捧抚⼭项洞⼈的砾⽯串饰之时,你能感到蛮荒时代雄浑⼬的⼀股⽂明清风’驻⾜历代⾊彩纷呈、⼯艺精绝的化妆⽤品之前,你不能不由衷赞叹先⼈的智慧。
你会从历代后妃、命妇的服饰制度上看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也能从汉唐以来“啼妆”、“愁眉”的流⾏中体味出“阴阳殊性,男⼥易⾏,……男以强为贵,⼥以弱为美”的封建社会意识。
在古代⼥性的梳妆中,⾯容的化妆⾄关重要。
古⼈之所以妆点脸⾯并予以特别注重,因为它处于⼈体的最上端,作为躯体最重要的部分头部——引⼈注⽬。
李笠翁说得明⽩:“⾯为⼀⾝之主相⼈必先相⾯,⼈尽知之”。
⽽且对⾯部的妆饰不像对肢体的装饰那样时会带来⾏动和⽣产劳动(包括家务劳动)中的某种不⽅便感,或者被⾐物所遮蔽。
还有,⾯部的裸露范围⼤,五官各具特⾊,堪供多种妆饰。
然⽽,更重要的则是因为⾯部是⼈类情感表现的集中所在,⼀颦⼀笑,⼀嗔怒,⽆不显⽰⼼灵意念。
在情感交流和异性吸引过程中,⾯部往往成为双⽅注⽬的重点。
另⼀⽅⾯,随着古代社会由野蛮向⽂明的转化,⼈的审美意识的还在慢慢发展,关于⼈类⾃⾝美的观念也还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能够集中显⽰⼀个⼈精神风采的⾯部容貌的美⾃然更为注重了。
在情感交流和性选择的过程中,容貌的美丑好恶在决定成败得失⽅⾯往往起着重要作⽤,甚⾄成为关键因素。
这种情形在男性(特别是富有和拥有权势者)选择⼥性时表露得更明显。
《左传》有云:“夫有尤物,⾜以移⼈。
”由于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古代⼥性相对于男⼦来说,更多地是作为性对象被加以选择。
在这种状况下,⼥⼦的容颜之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古⼈对于⼥⼦容貌的美感是令⼈惊讶的。
⼤约⼆千七百多年前,⼈们在描述卫庄公的夫⼈庄姜时,这样与道:“⼿如柔荑,肤如凝脂。
中国古代妆容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妆容的发展史在早期的夏代到商代,中国妇女主要通过染发和口红等方式来进行妆容的修饰。
据史书记载,女性将头发染成黑色,然后添加一些植物提取物,如荩草,以增加头发的光泽和柔顺。
在稍后的周代,人们开始使用胭脂进行口红的涂抹,以增强面部血色和魅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妆容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
女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和衬托自己的美丽,开始使用"金粉"来装扮自己的面部。
金粉是一种用矿物质研磨成的粉末,用于覆盖整个面部,给人以较妖冶和神秘的感觉。
同时,红色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颜色之一,女性们开始将双唇涂抹成鲜红的口红,以增加嘴唇的魅力。
到了汉代,妆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的女性妆容更加注重精致和细腻,同时也更具有文化内涵。
在妆容的色彩方面,女性开始使用深红色的胭脂涂抹在颧骨上,以突出面部的立体感。
此外,汉代女性还开始使用眉粉和眼线,以强调眼部的神采。
这些新的妆容风格表达了汉代女性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审美的独特理解。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妆容再次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女性开始采用更加浓重和华丽的妆容。
女性开始使用胭脂和口红的厚涂,强调面部的红润和媚惑。
此外,女性的妆容也开始注重眉毛的修饰,趋向于将眉毛修成弯曲的形状,以突出眼部的神采。
到了唐代,妆容进一步发展并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女性妆容以丰满的面颊和显眼的眼部特色为主。
女性们使用鲜艳的胭脂和口红,使面部显得红润而富有光泽。
在眉毛方面,唐代女性开始流行将眉毛修成薄而弯曲的形状,以强调眼部的表情和神采。
随着宋代的到来,妆容开始回归自然。
宋代女性追求淡雅和自然的妆容,注重肌肤的保养和保持自然的美。
女性们开始使用轻薄的胭脂和口红,以及浅淡的眼影和眉粉,以展现自然之美。
明清时期,妆容的发展出现了更大的变化。
女性们开始重视白皙而健康的肌肤,同时注重眼部的修饰。
女性们使用白色的粉末和胭脂,使面部显得更加苍白和纯洁。
在眼部的化妆方面,女性开始使用黑色的眼线,并将兔毫修成细而弯曲的形状,以增加眼部的朦胧之美。
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

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化妆风格,甚至于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都有众多变化。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现今我们以无法知晓是哪一位祖先开始第一次描眉,第一次涂抹红唇。
虽然《诗经》成书的时间仍未有定论,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史料和有关世风的内容,对于女子的化妆习惯也有一定的描绘,例如“自伯之江,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意思大概为,她之所以不怎么打扮自己不是因为没有化妆品而是丈夫出了远门,装扮起来也不知道给谁看。
可见,当时妇女修饰妆容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普及了。
目前一般推断,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三代(夏商周)便已经兴起。
因为铅粉是古代女子化妆的基本材料,而晋崔豹《古今注》中说道:“三代以铅为粉”;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了铅丹和粉锡,这些都说明了在商周前后已经能制造铅粉和红黄色的铅丹。
而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宫廷贵族女子的生活用具中,除了梳子、铜镜、耳勺、匕等之外还出现了一套研磨朱砂用的玉石杵及调色盘似得物品,上面都粘有朱砂。
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妇女化妆最晚在商代就已出现。
那时女人们已经开始装点自己。
当时虽然没有今天这么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化妆品可供选择,女人们对美的执着终究克服了种种问题,为现今的化妆品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妆品由于当时全部由手工制作,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每一种化妆品都弥足珍贵,并不是平常人家的女儿可以得到的。
所以那时化妆似乎还仅局限于宫廷女子,主要是为了供君王享乐而装扮。
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期,因观看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的盛行。
发古代男女都蓄发,传说在燧人氏时,妇女开始将头发挽起束在头顶,称为“髻”。
“髻”就是“继”的意思,也有“系”的意思,因此,古代女子梳髻就表示成年后嫁人生子来维系家庭命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
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这时期还有一种特殊妆式称为“紫妆”。
《中华古今注》记载魏文帝所宠爱的宫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当时这种妆法尚属少见,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意识。
4、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
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
女子着妆较自由,这时期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西方美的一个朝代,开放式的化妆风
格也是这种审美趋向的构成部分。
上妆的顺序先是敷铅粉、涂胭脂,接着画眉毛、贴花钿。
有些人还会点面魇、描斜红、画唇形、涂唇脂。
在唐末五代有一种特殊的妆“三白妆”即在额、鼻、下巴用白粉涂成白色,其他部位不做修饰。
初唐时期发型主要有“半翻髻”、“回鹘髻”。
而开元盛世则有密髻拥面的特征。
当时在贵妇中间流行假发。
这时候开始用烟墨画眉,眉形由细长发展到宽粗,有“垂珠眉”、“涵烟眉”、“小山眉”等眉目。
盛唐时期流行宽且弯曲的八字眉,“桂叶双眉”就是其形象写照。
“石榴娇”、“小红春”、“露珠儿”等唇红依然说明当时流行点红唇,另外还有些人用檀色的口脂。
这时期的美容特点是: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初具规模,概括了现代美容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内容。
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象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彩多姿。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
无论是宫妓还是私妓,这些女子都是浓妆艳抹,着意修饰。
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也难怪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5、宋辽金元时期(420----1368年)。
宋朝建立之后,经济有所发展,美学思想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丰富的内容,造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冲上淡雅的风格。
宋代的《圣经总路》里非常强调,“驻颜美容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乎膏面染髭之术!”明确反对只注重涂脂抹粉,不求根本的做法。
所以妇女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装扮的基本元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妇女在化妆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时期贵妇常在额前、百间、两颊都贴上小珍珠做装饰,这就是珍珠花钿妆。
发型没有太多的变化,贵妇之间流行高髻,而平民之间流行低髻,饰品中开始流行花冠,这直接导致了假花制造业的产生,而这时气头上扎巾也逐渐形成风俗。
这时期的眉形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却出现了一种新的画眉的工具即篦。
手和趾的妆饰也开始引进妆界,用凤仙花涂指甲,这是美甲业的开端。
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又在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帝国。
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长期转居于边塞,服饰妆扮都非常简朴,知道逐渐汉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和华丽。
元代妇女的妆扮在顺帝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之前,多崇尚华丽;之后,风气转为清淡、朴素,有的甚至不化妆不擦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用一种植物的跟磨成粉,涂在脸上当作面膜用。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
明朝初期,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当时的政治中心虽在河北,然而经济中心却在农业繁荣的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于是各方服饰都仿效南方,特别是经济富庶的秦淮区中的妇女的化妆更是全国各地妇女仿效的对象。
明代时中国传统美容的一个鼎盛时期。
明初朱材等编纂的《普济方》是中国美容方的大汇总,对于美容化妆药之收载,规模空前。
明朝妇女普遍喜欢扁圆形的发型,如“桃心髻”、“桃尖髻”、“鹅
胆羽髻”。
这时期的假发制作越来越精良,很多是用银丝、金丝、马尾、纱做成的丫髻、云髻等戴在真发上的装饰品。
头饰有头花、钗、冠,又从国外引进了烧制珐琅技术,使得饰品更加精美。
纤细而略微弯曲的眉毛,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素白明净的脸是明朝妇女给世人留下的总体印象,秀美,清丽韵味天生。
清初妇女的妆容分为两条发展线索,满族多为“两把头”,到后来发展成一种类似牌头的高大的固定装饰物,用绸缎等材料制成,在上面装饰以花朵、珠、钗等,将头发向后拢起梳成曼长形后将它戴在头上。
而汉族的发型主要有牡丹头、荷花头等庞大的片与华丽夸张的发型。
后来两种发展线路逐渐融合,到了晚清时期,开始留“前刘海”面部仍为低调线路,面部清秀,眉眼细长,嘴唇薄小。
清代美容化妆之术非常发达,其标志是大量的美容用品和药剂不断出现,东南沿海的化妆美容的小作坊在唐宋元明时代就已存在,但到了清代规模才不断扩大。
7、近代民国时期(1840----1949年)。
近代民国时期化妆品种类繁多,香粉是各阶层妇女化妆品的首选。
有些人坚持传统路线,有些人则大胆追求时尚,喜欢香水、旋转式口红、化有层次感和线条柔和的眉毛,强调立体感的深色眼影,贴假睫毛,且对上唇饱满下唇线条明显的唇形特别有感情。
到了四十年代,国内由于长期战争,物质生活困难,整个社会偏向自然朴实的妆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推崇爱与和平,整体装扮以浪漫、活力为主。
到了二十世纪末,现代女性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上
的独立及价值意识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强调时尚感,自然美。
中国古代化妆起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现今我们以无法知晓是哪一位祖先开始第一次描眉,第一次涂抹红唇。
虽然《诗经》成书的时间仍未有定论,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史料和有关世风的内容,对于女子的化妆习惯也有一定的描绘,例如“自伯之江,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意思大概为,她之所以不怎么打扮自己不是因为没有化妆品而是丈夫出了远门,装扮起来也不知道给谁看。
可见,当时妇女修饰妆容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普及了。
目前一般推断,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三代(夏商周)便已经兴起。
因为铅粉是古代女子化妆的基本材料,而晋崔豹《古今注》中说道:“三代以铅为粉”;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了铅丹和粉锡,这些都说明了在商周前后已经能制造铅粉和红黄色的铅丹。
而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宫廷贵族女子的生活用具中,除了梳子、铜镜、耳勺、匕等之外还出现了一套研磨朱砂用的玉石杵及调色盘似得物品,上面都粘有朱砂。
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妇女化妆最晚在商代就已出现。
那时女人们已经开始装点自己。
当时虽然没有今天这么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化妆品可供选择,女人们对美的执着终究克服了种种问题,为现今的化妆品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妆品由于当时全部由手工制作,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每一种
化妆品都弥足珍贵,并不是平常人家的女儿可以得到的。
所以那时化妆似乎还仅局限于宫廷女子,主要是为了供君王享乐而装扮。
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期,因观看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