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一种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对于居住环境的观念、规范、方法和经验。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著作,比如《易经》、《论语》、《孟子》等。

这些古代著作中包含了关于居住环境的思想和观念,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居住环境应当符合自然规律,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中心进行布局和设计。

在建筑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地形地势、气候环境和水资源等因素,以便创造出适宜居住的环境。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居住环境与精神文化的结合,通过建筑、园林、家具等方面的设计和装饰来体现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古代的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这为当代的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理论内涵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在理论内涵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强调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关系。

在园林设计中,要营造出宜人的景致和愉悦的氛围,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交活动。

3.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通过建筑、园林、装饰等方面的设计和布置来体现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为人们提供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

4. 崇尚和谐平衡。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认为,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应当追求和谐平衡,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以上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理论内涵,为当代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实践应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在当代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艺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民居虽然不是当代建筑的主流设计方向,但其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空间设计方法和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传承着历史,蕴含着极强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研究传统民居在建筑领域中的优点,并将其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可以为现代住宅设计寻找到新的灵感和新的建筑方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代住宅;人文精神;建筑理念;启示引言当前的高科技及新型材料的引进,使住宅工程向大型化、高层化发展,对原有的人类乡土文化传统脉络的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居民的现实居住环境也被房屋市场的导向和流行风潮所冲击。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理论,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高科技新视野,来挖掘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文化遗产,使中国的民居设计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木结构梁架建筑体系,成为现代框架建筑的鼻祖。

中国的建筑室内空间内涵丰富,造就了动静统一、内外交流、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

天花藻井、隔扇、罩、架、格成为划分内部空间的极具装饰性的特殊设计语言。

空间组合的处理,空间、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及罩的灵活运用,对现代住宅设计具有启示的借鉴意义。

室内装饰艺术是依附于建筑实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有建筑就有室内空间,而完美的建筑是由内外空间设计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室内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艺术设计。

系统中三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人们进入室内,就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天花、地板、墙面、家具、陈设、灯具、五金、电器设备,以及光线、色彩、温湿度等给人们以综合印象和生理刺激。

室内房间的功能不同,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气氛亦不同。

如何从研究传统中来启示现代住宅设计呢?我感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1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1.1雅俗共赏的情态观论语有云:“里仁为美”。

里,是居住区,仁是充满人情味。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熊瑶杨云峰(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5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3)摘要: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 然后以北京为例, 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 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 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 城市肌理; 生态哲理; 哲学观念; 人居环境住宅是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 这样的一个个居住单位构成了城市的肌理。

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中, 不仅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 在大量的旧城改造中, 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 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1 中国传统民居分析“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支配,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两者既相互制约,又彼此紧密联系。

因此, 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 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图1 ) 。

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形式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精神等, 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物。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 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其中,北方民居四合院是深具这种典型特征的实例。

中国的“家庭”概念曾经一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

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

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

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

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

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

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指中国古代对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理论构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居环境学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认知、设计和规划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当代价值是非常深远的,它对于当今社会的居住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特点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与自然环境的亲密联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自然的美好和生态的平衡。

他们在居住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中,会充分考虑自然的环境因素,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2. 注重动静结合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注重动静结合,即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中,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谐性。

传统居住环境中,既有安静的静态空间,也有活跃的动态空间。

这种动静结合的设计理念,使得居住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符合人们生活的规律。

3. 尊重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强调人文精神,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照顾。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和互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的居住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照顾,注重人的情感需要和社会关系。

1. 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常重要。

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可以使当代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和借鉴。

2. 提升居住空间品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所强调的尊重自然、动静结合、人文精神等特点,对于当代的居住环境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居住环境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借鉴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说的理念,可以提升当代居住空间的品质,使得城市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居。

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摘要:和谐人居需要与自然环境、人的行为心理相适应的建筑创作:和谐人居呼唤技术与艺术相统一、有机秩序的建筑创作。

传统民居聚落所体现出来的舒适,安逸的居住方式,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理应得到新的重视。

理解传统民居聚落适居性的特点,运用到现代居住区设计中,体现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民居聚落适居性继承启示1、传统民居聚落的价值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了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

传统的民居聚落主要是古村落。

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聚落蕴含了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的整体。

从传统民居聚落的营建和空间形态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反映出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理解和追求,也是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相关联的非物质因素的物质化体现。

中国的传统民居聚落是一座十分丰富的建筑宝库,当我们巡视中国的传统民居聚落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传统建筑在建筑形式,建筑形制、构筑形态、构造作法、材料运用、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难以穷举的变化。

2、传统民居聚落的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深刻的影响着当地的聚落的构成及建筑类型。

中国地域广大,而且其地形、地貌的繁复,气候的丰富多彩,多条长江大河的纵横,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各地民居。

各地民居由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及内在的联系。

如四川的藏族民居和酉藏的藏族民居,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者的构筑形态却迥然而异。

又如同处四川酉北部地区的藏族民居和羌族民居,我们会发现两者虽然在建筑形式、色彩运用、装饰风格等方面相去甚远,但在材料运用、构造作法及构筑形态等方面却有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

3、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虽然各地民居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讲,都是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给当地居民创造出适合居住的环境。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博轩园供稿1、前言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

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

传统中原民居对现代建筑节能设计的启示

传统中原民居对现代建筑节能设计的启示

capitalize
o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desigIling technique8 of folk houses in the Plains;
energy
civilian residences
in the CentraLl
conseⅣation of architectures;
eco.fhendliness and ene理;),一emciency
[责任编辑:李玉恒】
(上接第93页)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on
Modem Logo DesigIl
LIANG Shun-cheng
modem architecture the
it is deemed essential
to
combin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o
concepts
and the need for ener灯consen,ation in modem
architectural desigrI in order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二)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 中原建筑一般采用南北向布置.建筑主要朝向 为坐北朝南,书房等设在北面。门口处建造门斗,起 到遮风避暑的作用。为便于取暖,从平面上观察把厨 房作为整体布局的中心,能够减少了热能的损失,这 也是一种有利于节能的布局形式。 建筑物应该采用南北朝向设置。尽量减少进行二 次保温隔热.才能降低建筑成本。还有就是注意建筑之 间的间隔不要太近,以免影响到室内的自然通风,建筑 群不能设计为周边式布局形式。而且尽量减少建筑群间 的硬化地面,推广绿色植草砖地面,提高绿地率,由此 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超过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中原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风格。 它永远是时空流动中永不消失的存在。”【2】便扪中原 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文化的大背景下民居建筑也遵 循着传统的思想稳步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要把传统 的思想与当代的节能设计理念进行融合,把传统民居 中的优秀设计手法运用到新时期的建筑设计中,达到 节能环保的作用,这也是节能建筑对未来的影响。希 望我们的民居建筑设计水平在传统节能的基础上进、 一步向前发展.走出我们自己的民居设计道路。 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

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

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

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

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

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

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

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

“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

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

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是真正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

建筑设计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哲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比物质条件更能深刻地影响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传统意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初期概念形成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下更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居住类建筑的设计往往出现两种弊病,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一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

在外在形象的重围之中,建筑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变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

这种危害是明显的。

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建筑师的原创精神,使建筑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建筑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带来建筑内涵的贫乏。

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

建筑设计者如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突破目前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

我们应力求将“传统”与“现代”这一对矛盾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突破形的束缚,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现或隐含传统文化的“意象”。

三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
适应自然的传统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逐渐演变成形的,虽然没有现代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

受具体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各地传统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都是针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提出的解决方案。

而且始终保持明确的层次性和严格的连续性,即环境设计措施从上而下系统地贯穿于建筑选址、规划布局、单体设计与构造设计中,大尺度的设计措施是其环境效能的有力保证,小尺度的设计措施是其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朝向、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建筑用材、构造处理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最简洁灵巧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生态建筑思想和经验。

用现代建筑物理环境技术的观点来审视,这是人们在掌握气候等自然条件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烟囱效应原理、相变蒸发吸热原理、土壤蓄热原理、太阳能利用原理以及地表风向风速的随机分布原理等,通过建筑空间与平面、院落与建筑体形的合理布局,室内外空气流场的合理组织,不同空间温度场的合理分布和沿纵向的分层控制等措施来实现的物理环境。

按照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其产生和成长的年代可以称得上是“可持续性”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中这些技术方法与今天的可持续建筑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能很好地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应该发掘其永恒的内涵,并使其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提高,特别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凸显,传统民居建筑已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的需要。

但是,轻率地放弃传统居住形式却又未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只会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与历史割裂,而是历史在当代的延续和对历史的再认识。

研究和发展当代的居住建筑,特别是在广大乡镇区域,要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居住建筑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整理挖掘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建筑经验并将其科学化、技术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处理人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巧妙之处,特别是保存在其中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和技术经验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无论是在传统民居改造过程中对现代生活需求的导入,还是在现代住宅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民居营建思想精髓的借鉴,我们都应大力弘扬“经得起自然和时代选择的”那部分生态建筑
经验,充分把握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切合关系,使传统民居精华得以继承和充分发展。

这对解决我国广大乡镇区域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连钦
建筑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