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新媒体赋权下社会公益的转型与兴起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公信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 媒体可以赢得社会和公众的信任和尊重,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CHAPTER 04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问题
虚假新闻与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虚假新闻的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发布门槛的 降低,虚假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这不仅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责任的内涵
包括坚持正确导向、提供优质服 务、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 步等方面,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的重要体现。
传媒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
传媒伦理是社会责任的基础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必须遵循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社会责任是传媒伦理的延伸
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不仅要遵循基本的伦理规范,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积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HAPTER 02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伦理概述
传媒伦理的定义与内涵
传媒伦理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 业操守。
传媒伦理的内涵包括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尊重他人权 益等方面。
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伦理的挑战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难以控制和管理。
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受到威胁。
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言 论的传播更加容易。
网络暴力与网络欺凌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侮辱、攻击、诽谤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等不良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 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 的心理创伤,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后果。

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路径探索--以“蚂蚁森林”为例

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路径探索--以“蚂蚁森林”为例

Media Perspective传媒广角78 传媒∷MEDIA 2020.4(上)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路径探索——以“蚂蚁森林”为例文/郗芙蓉 杨 雪公益传播指的是向受众传递与公益事业相关内容的活动。

从早期的“希望小学”图片报道、“节约用水”口号,到如今的众筹募捐、游戏互动、公益直播,公益传播不仅有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对关爱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益传播格局,内容创意、技术赋能、精准投放以及广泛参与等都使公益传播有了许多新特征。

那么,如何充分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挥不同媒体的资源优势,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是当前公益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新变化当前,公益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形式丰富化、传播效率高效化和传播体验感强的特征。

1.传播主体多元化。

当前,公益传播的主体不断增多,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公益传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由政府及官方公益组织引导,其传播的内容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或重大灾害事件紧密相关,如计划生育、爱国卫生运动、抗震救灾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革新,人们对公益的理解逐渐成熟,各种NGO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都成为官方公益机构的补充力量,并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公益传播。

例如,知名媒体人邓飞通过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倡议,借由邓飞本人的实践行动与“明星效应”引起了社会共振。

这些新型公益实践不仅得到了主管单位和新浪平台的双重认可,而且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

2.传播形式丰富化。

传统的公益传播往往理念先行,不注重形象设计和内容叙事,容易脱离日常生活,给受众造成口号化、教条化的刻板印象。

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不仅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而且在信息的表达方式上有了改进。

过去一张配有标语的图片就是一则公益广告,如今,公益传播可以利用视频、动画、微信小程序、微博、社区论坛等多种传播形式,这也使公益传播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传播到达率。

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及社会管理对策研究

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及社会管理对策研究

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及社会管理对策研究一、社交媒体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

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迅速走入人们的生活。

社交媒体提供公众参与的机会,扩大了公共舆论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

然而,社交媒体的快速崛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二、社交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1. 舆论迅速扩散:社交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直接传递信息和观点的平台,快速扩散了舆论的影响力。

新闻事件以及公共议题在社交媒体上瞬间引发广泛关注,民众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参与讨论。

2. 形成了网络民意:社交媒体成为了民众表达个人观点和发声的渠道,帮助个体汇聚起来形成群体意识。

网络民意经常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 媒体主导转变:传统媒体的信息和话语权逐渐受到社交媒体的挑战。

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自媒体,他们以个人的观点和独特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重新定义了公共舆论的格局。

4.信息真实性难保: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导致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病毒式的传播和用户转发的盲目性,容易导致谣言、假新闻等错误信息的扩散,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社会管理对舆论影响的挑战1. 舆论监管困境:传统媒体的监管相对成熟,但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和舆论进行监管相对困难。

少了传统媒体编辑和审核的环节,社交媒体的内容无法追究责任,容易出现违法违规和虚假信息,社会管理对舆论的影响力受到挑战。

2. 舆情管理压力:社交媒体成为大众表达情感和意见的重要渠道,民众的一言一行更加容易受到扩散和曲解。

如何对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和有效管控,成为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3. 个人隐私保护:社交媒体便于用户分享个人信息和生活状态,但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社会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管理。

四、有效监管社交媒体1. 完善法规和标准:社会管理需要对社交媒体的运营和内容进行严格监管。

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New Media新兴传媒传媒∷MEDIA 2021.1(下) 43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文/毛小娟 罗兆均新媒体技术不断改变着社会信息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这些改变让社区新媒体平台对现有的社区治理实践模式持续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社区治理实践,可以连接网上相关用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社区居民之间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

结合新媒体的创新成果,与时俱进地探索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创新,对于有效应用新媒体技术、推动社区建设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的模式创新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讨论的积极性。

社区治理的管理者、实施者因此需要利用微博、微信等优化以往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方式,搭建法治化、信息化、精细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实现新媒体助力下的社区治理体系全方位覆盖,发展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为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基础。

目前的社区治理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专家参与、社会自治四种。

政府主导模式在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推进,代表案例如北京田村、成都瑞泉馨城、厦门美丽社区,由政府主导出资为居民活动开拓公共空间;市场主导模式适用于新型商品房小区,由物业小组在综合考虑利益因素的情况下参与治理,武汉百步亭小区、北京怡海家园小区是典型的社区市场治理模式;专家参与模式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通过专家学者与政府合作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如北京海淀区清河街道所辖社区就由清华大学专家学者参与治理;社会自治模式是较为少见的治理模式,主要依靠社区公益群体自发参与治理,如南京雨花台翠竹社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鼓励社区组织转变职能,并依托社区成员、联合社会组织搭建协作治理体系及配套措施,为社区管理由抽象向具体、被动向主动转变提供驱动力。

新媒体发展成果的实践应用发挥了创新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社区资源的合理化、高效率配置,社区管理逐步升级为社区治理。

自媒体对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问题解决的推动

自媒体对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问题解决的推动

自媒体对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问题解决的推动自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问题解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自媒体的定义与发展,自媒体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以及自媒体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推动作用。

一、自媒体的定义与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崛起并成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形式。

自媒体即一种个人或小团队运作的媒体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自由发布内容,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注意。

自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兴起,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个人创作者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传播渠道。

二、自媒体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1. 信息传播和传媒民主化:自媒体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传媒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广泛而及时的信息传播渠道。

人们可以通过自媒体了解社会动态和事件发展,获取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提升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

传媒民主化方面,自媒体可以消除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和审查,让公众更直接地参与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2. 意见反馈和民意调查:自媒体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反馈问题的渠道。

通过评论和互动功能,人们可以对社会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引发公众讨论。

此外,自媒体还可以通过开展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民意调查,提供反馈给政府和相关部门,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3. 传播正能量和公益慈善推广:自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人物和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和公益慈善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发布感人的故事、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呼吁社会支持公益事业等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来。

三、自媒体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推动作用1. 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自媒体可以更快速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信息传播迅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它能够深入挖掘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通过报道和调查揭露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推动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教育问题等领域,自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

2. 扩大社会影响和舆论引导:自媒体的传播形式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从哈贝马斯到今日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从哈贝马斯到今日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从哈贝马斯到今日一、引言哈贝马斯是公共领域理论的重要代表,他对传统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性观点。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公共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文将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公共领域的变化和发展。

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成员进行理性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场所,是一个超越私人利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领域。

在哈贝马斯看来,新闻媒体、文化产业以及公共话语是构成公共领域的重要元素。

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渗透到了公共领域,导致公共意见逐渐被商品化和市场化。

三、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重要平台。

然而,新媒体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对传统公共领域造成了冲击。

首先,新媒体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个性化和分散化,导致公共话语的凝聚力下降。

其次,网络空间缺乏有效治理机制,造成谣言、虚假信息等问题滋生蔓延。

此外,个人化定制的信息环境也加剧了人们对于“信息茧房”的封闭式选择,使得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四、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重构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公共领域正在经历着重构和变革。

首先,传统媒体机构纷纷转型,探索融合传播模式,拓展跨平台合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其次,网络空间治理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加大网络治理力度,打击网络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

同时,在舆论监督、网络问政方面也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监督效能。

五、新媒体推动公共领域多元化发展尽管新媒体对传统公共领域构成了冲击,然而它也为公共领域带来了更多元、更开放的发展机遇。

首先,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个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直接参与话语权争夺。

其次,在内容生产方面,“长尾效应”使得各类小众内容得以存续和发展,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师曾志:新媒体赋权

师曾志:新媒体赋权

师曾志:谢谢晓超,也谢谢大家在一个周末的时候来听我讲一些我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

昨天这样的演讲报告,以及很多的事实的东西,需要概括,我想用新媒介赋权的概念和后公益慈善时代概念,把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公益做一个我自己的理解。

社会化媒体形成了新的社会网络,也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是看到权力的重构,一开始我特别想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权力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才有意义,因为权力建构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这就是我们说的是社会化媒体或者社会公益关键所在,是因为有一个重新的权力的建构,以及必须认识到权力的结构的过程。

大家都对社会化媒体有了认识,最重要的特点和权力相关的,首先是去中心化,二是开放性,三是互动性,四是共享性、分层性、动态继承性等。

新媒介的发展,给公益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更大的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这是社会化媒介总体特点的认识。

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和社会组织有什么关系呢?新媒介已经融入到了生活当中,新媒介成为日常生活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我想在几年前不上网的人和上网的人差别不是太大,现在来讲这种差别不是简单的差别,而是说社会发展主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离开了互联网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我们看到新的社会,有的时候我在想,互联网在建构一种像新大陆的感觉,包括无论是商业也好,无论是社会公益也好,都是一种新的文明和新世界的感觉。

在中国的意义是什么呢?新媒介特别重要的是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紧密结合。

传播这么重要,社会网络这么重要,传播是什么呢?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到现在来讲,昨天杨鹏老师也提出来,我们看到社会化媒介其实是媒介社会化,媒介社会化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重新建构了一种人类关系,人类关系其实是权力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里面,传播到现在这样的意义上,一定是推动民主化进程的,也就是说它给每一个人赋权的。

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发展起来,网络媒介事件不断地进入公众视野,公众不断对国家各种各样公共事务进行探讨,说明公共舆论已经不知不觉当中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新媒体对社会公众参与的推动与影响

新媒体对社会公众参与的推动与影响

新媒体对社会公众参与的推动与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也对社会公众参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社会公众参与的推动与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新媒体推动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1.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渠道。

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博客等途径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使得公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从而更有能力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2. 促进公众表达和互动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言论,与其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使得公众的声音更容易被传播和听到,也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 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参与门槛传统媒体通常由少数人掌控,信息传播受到限制,公众的参与门槛较高。

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信息壁垒,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观点,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这种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二、新媒体对社会公众参与的影响1. 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更容易获取信息,了解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公众通过新媒体了解到更多的社会问题和事件,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和行动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参与意识的增强促使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2. 加强公众对权力的监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公众对权力的监督更加便捷和高效。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对政府、企业等权力机构的批评和监督,揭露腐败和不公正行为。

这种监督的力量使得权力机构更加谨慎和透明,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 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问题更容易被公众发现和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5399 社会其它论文
新媒体赋权下社会公益的转型与兴起
1 媒体转型期
20xx年10月,当《京华时报》停刊并入《北京晨报》的消息传出,无疑敲响了传统媒体式微的警钟。

在感慨于《京华时报》烟云消散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浩浩汤汤的时代大趋势:推送消息取代了报纸的存在;手机ipad顶替了电视,成为标配;纸媒江河日下但新闻消息却呈井喷装发展;没有人固定每天看新闻联播,却抱着手机百看不厌,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自媒体的时代。

人人都是时代的发声器,人人都是社会事件的解说员,后现代所建构的无中心主义最终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而高唱凯歌,但与此同时更为广阔的网络又放大了社会人一臂高呼的声音。

在互联网时代下,因为微博、微信,加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中国人不再是一地碎玻璃,而是通过集群形成的组织,整合无数人财物变成行动力。

概括起来,通过新媒体这个新工具,使用柔软、透明和联合等三个方法
采取行动,获取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

纸媒与新媒体的交接势必会引发社会的上层建筑的震动。

用新媒体发起倡导,呼吁联合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实现官民合作,令改变大规模发生,为中国曲线变革提供了可能。

换言之,新媒介对公益组织提供了赋权的可能。

赋权是社会多元主体竞争的关系。

从权利关系上来讲,不想以往自上而下社会运行规则,现在更多自下而上,民间社会在推动者政府政策的变化。

新媒体不仅使组织更多有了主动性的可能,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话语权。

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这个后喻时代,社会有了平台和机遇,可以领先于政府,推动政府的改变和改进。

但同时,虽然网络带来了无数次的平权机会,但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平权最后都会产生新的一种权力集中。

博客是、微博是、微信亦是如此。

而且,娱乐明星等大众文化人物,因为关注量的庞大,必然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即从平权――集权――极权。

2 社会公益的转变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79年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公益事业是缺失的,乃至于在世界上我们也是存有空白的。

一路高唱“共产主义”的我们在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被安
排的,公益是国家的事情,与公民无关。

甚至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宁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要坚决拒绝国外公益团队的资助与帮扶。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是处于“重公益”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汶川大地震。

我国的公益停留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慷慨解囊,哭的惊天动地,捐的刻骨铭心。

公益在此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全国化、事件化。

一般体现在全国人民在出现了较为重大的灾难性事件面前,才会有公益行为。

参加公益活动的参与者的心理?担重大,情绪较为沉重。

且参与者多集中在经济条件较为良好、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功人士之中。

以冰桶挑战为标志,未来全球公益奖毫无疑义地迎来“轻公益”发展趋势,公益轻便化、轻松化、年轻化,将成为主流。

每一个从业者必须更新理念,迎头而上,将公益共同推进一个人人做公益,处处有公益的新公民社会时代。

就目前而言,如“蚂蚁森林”鼓励的绿色出行以增加虚拟绿植的能量,达到一定数额便在阿拉善的沙漠中种植一棵树的公益行为,参与者的心情是轻松的,参与的人数也不仅仅局限于慈善晚会上的上流社会,而是真正做到了全民全民参与、全民公益,
3 媒体人公益转型
对公益界带来了一种新鲜的力量与理论。

这种出身于媒体的专业记者,以其掌握与熟知的传播能力与资源,感性的认识与睿智的判断,掀起了从报道到帮扶的转变。

让公益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

在技术赋权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强调的公益传播实力,也让公益成为了社会热点,更轻松、更青春,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与参与公益。

我相信,公益者,将是行走的公民社会的一批开拓者。

他们谦卑,宽容、博爱、开放、尊重程序、公开透明……,在他们的领跑下,必将迎来公益的新时代。

近些年来,不少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几乎都是由知名调查记者发起并调动多名媒体人参与推动,最终引发“全民公益”的最优效果。

从崔永元的基金到邓飞的“免费午餐”,从“大爱清尘”的发起者王克勤到“保卫母亲河”的陶海军,尽管对于专业的社工,他们面临着种种的尴尬与考验,但不得不承认从社会问题的议程设置原理、知晓原理还有社会动员规则。

从这几方面讲,做媒体的人推动公益具有天然的优势。

他们能把问题看得更全一些,更透一些。

他看到苦难就想办法去改进,就开始组织行动起来,对法律的贯彻、对问题的解决、对社会结构的改变,都会产生很正面的影响。

并且,好多媒体人都比较感性――有时候,为了帮助
别人,他们把自己身上的钱都掏光了。

从职业上来讲他们有着巨大的同情心。

在我们看来,这可以显示了“新公益时代”的到来,新媒介赋权实际上打破了过去公益行业是公益行业,慈善行业是慈善行业,和其他社会各界关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局面,成为了不同社会主体的交融、交汇的结果。

公益不是慈善,远比慈善要更高的层面。

公益其实应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它,公益应该成为所有公共的利益的关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这个时代,给予公益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说,在这样的时代,公益人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

我们应该携手前行,向下(即面向民间),向善、向未来。

4 结语
媒体的衰落或已成为时代的趋势。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的前行过程中势必会引发新闻传播的动荡,媒体人因此被动或主动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了“公众汪”。

随着中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媒体人投身公益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应当坦然承认的是,媒体人做公益如今已成为潮流,而并非简单的现象。

近年来,不少颇具影响力的公益
活动,几乎都由知名调查记者发起并调动众多媒体人参与推动的,而且不乏是通过报道新闻事件而走向公益的案例。

公益是中国建设的最大公约数,且必须说明的是,互联网是最大的公益。

只要我们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讲,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交流与沟通,就会得到社会不同主体的支持、关怀。

众多来自于基层公民的力量在网络的平台上汇聚在一起,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建设的过程。

公益兴起,作为媒体人实现了社会情怀的绝佳渠道,将语言的无力,转变成行动的有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互联网、媒体、公益碰撞在一起,将会聚合推动更为美好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