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课时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教学博苑2010-11-06 20565d56b7b40100m5gp高考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练习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的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卷: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卷: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卷: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考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一般只要能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第2章 古诗鉴赏 专题3 考点突破3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第2章 古诗鉴赏 专题3 考点突破3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doc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Ⅰ掌握四类表达技巧的特点和效果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精要点拨《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2017高考·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课时训练

2017高考·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课时训练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课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辛弃疾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请赏析上片“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

答:(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词人“爱梅”的思想感情的?答:【答案讲评】(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①动作行为描写。

词人为梅花写下清新的诗句;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记了时间,归家时已是黄昏日暮,明月东升了。

②借景抒情。

水从竹根流过,溪水缠绵似云。

词人通过对梅花生长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了梅花的冰清玉洁,进而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戍边的城堡。

③何摧兀”:多么险峻。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1)请简析这首唐诗五、六两句的作用。

答:(2)请赏析后两句“但见”与“谁怜”的妙处。

答:【答案讲评】(1)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

渲染了故战场的悲凉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

(2)“但见”与“谁怜”,所写内容一实一虚,对比鲜明。

谴责了当政者既不吊慰死者又不抚恤生者的冷酷无情,表达了对戍边将士及遗孤的同情。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雁顾文昱①万里西风吹羽仪②,独传霜翰③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附答案解析)【典例解析】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解析】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

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名师导学教案附例题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名师导学教案附例题解析

学案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目标:①明确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表达技巧;②熟练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解题方法和基本步骤。

例1 [2015·天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②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③。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 ①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浮梁:今江西省浮梁县。

③裁冰:比喻构思新巧。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②以景结情,回答了前句的设问,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

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如从前一句的“眉样翠”和后一句的“镜般明”中可以看出,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注意这两句在词的最后,并且是景物描写,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等。

技法探究JIFATANJIU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答题方法1.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2.定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一眼便能看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3.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公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1.[2016·贵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关练习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关练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表达技巧鉴赏

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表达技巧鉴赏

(八)顶真 也叫“顶针”、“联珠”或“蝉联”,指用 前一句的结尾(字、词语或句子)作为后一
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
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
人儿?
(无名氏《小桃红 情》)
•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 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 早归。 (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 先咏怀五百字》)
(2013安徽高考)秋斋独宿 韦应物
•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C、两首诗第一句都运用比喻,表现了诗人在 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 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 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A、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 自喻,表现自己志向远大、高洁 ,并希望 得到朝廷赏识。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 D、曹霸宝马画成,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 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通过对比,衬托出曹霸笔下宝马的神奇 雄峻,烘托出曹霸绘画技艺的超凡高妙,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的赞 美。诗人巧妙构思,匠心独运,细致刻画。
• E、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有力 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 画马的神妙,这一段文字表达了对唐玄宗的讽刺之情,笔墨酣畅, 精彩之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课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退栖司空图①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②不是空怜马,支遁③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注】①司空图:字表圣。

唐僖宗去四川,司空图没有被批准随驾,退回中条山王官谷。

这首诗是他回中条山后写的。

②燕昭即燕昭王,曾被郭隗所讲古国君购买已死千里马的故事打动。

③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1)这首诗的颔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讲评】(1)诗人用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感情。

隐居中条山的作者,得到了宝剑就如同添了健仆,充满豪情;没有书看,就像很长时间失去了朋友。

诗人以“得剑”如得“健仆”,“亡书”似“良朋”象征找回了曾经失掉的文人生活中难得的情趣。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归栖退隐的思想情感。

首联说他当时的处境,颔联说他退隐后的豪情和乐趣,颈联借典故说他并没失去用世的雄心,尾联说他从此退隐,漫无拘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答:(2)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简析其作用。

答:【答案讲评】(1)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2)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

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答案讲评】(1)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吩咐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这首诗一、三两句同为写景,写法和作用不同。

请作简要说明。

答:(2)诗中的“断弦”这一细节表现了丰富的内容。

请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讲评】(1)①第一句写景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寄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为筝曲的演奏提供了典型环境);②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虚写)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

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

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庭芳·蜗角虚名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此词体现了苏东坡怎样的人生态度?答:(2)本词在表达上有多种特色,试着分点赏析。

答:【答案讲评】(1)①对名利的嘲讽。

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②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

③人应该超越各种束缚,以酒消解,使身心自然融为一体,获得真正的自由。

(如从愤世疾俗和飘逸旷达两方面答也可)(2)①以议论为主,间以抒情。

本词主要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②用语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且语言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

③善用多种修辞,如开篇“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既有比喻又有对偶。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蟾宫曲阿鲁威理征衣鞍马匆匆。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

逆旅,旅舍。

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答:(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答:【答案讲评】(1)①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②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③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

(2)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

①“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

②“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

③“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

④“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题为《雨后池上》,试分析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答:(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讲评】(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首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王炎①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答:【答案讲评】(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排遣惆怅情绪。

(2)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

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

(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答案讲评】(1)诗歌前两句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2)本诗结尾句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⑴全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答:【答案讲评】(1)全诗通过描写春风吹落春花,树木清阴,湖岸宁静,庭院幽深,鸟儿啼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恬淡宁静、怡然自乐的心境。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

(答出“寓情于景”亦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