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教案

合集下载

遗传和变异教案

遗传和变异教案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课时)(六)教学设计一、复习1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生物的基本特征。

那么再让我们来复习一下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并且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该特征的基础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发育,表现出由新生到成熟的阶段性变化是发育。

生物个体通过生殖,保证了种族的延续。

(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是通过生物生殖过程实现的,因而没有生殖,也就没有遗传和变异的机会。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通过六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那么具体生物是怎样发生遗传和变异的呢?在生物体内是什么物质对遗传和变异起着决定的作用呢?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哪些共同的基本规律?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并且不断获得突破性的进展,都是近100多年来的事情。

在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孟德尔从生物的性状出发,发现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到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来探讨遗传的本质。

现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在分子水平上面实现了对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解决了许多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那么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就要学习在遗传和变异中我们人类取得的成就。

就是第六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出课题:第六章遗传和变异2、从六大特征中我们也知道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

那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什么是遗传物质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

自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人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遗传因子是不是一种物质实体?是的话,又是哪一种物质呢?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这点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将会学到,那就就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5篇范例]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5篇范例]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结果交流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布置课后作业: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

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

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

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

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

生物教案:遗传与变异一、遗传与变异简介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生物物种的进化、适应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等方面。

遗传是指生物种群在繁殖过程中,通过基因的传递将性状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而变异则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或基因组重组等原因,导致个体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本教案将围绕遗传与变异展开讲解,介绍遗传与变异的原理、遗传变异的类型以及其在生物界的意义等内容。

二、遗传与变异的原理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基因在生物繁殖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

通过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结合,基因会传递给下一代,决定了下一代个体的性状特征。

2. 遗传的规律遗传的规律主要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以及遗传学中的其他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分离与再结合等规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变异的原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在基因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差异。

变异的原因包括基因突变、基因组变异和基因重组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突变,导致基因产生改变。

基因组变异是指染色体水平的变化,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重新组合。

三、遗传变异的类型1. 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由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在显性遗传中,个体只需要携带一个显性基因,即可表现出相应的性状,而隐性基因需要存在两个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2. 隐性遗传隐性遗传是指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在隐性遗传中,需要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如果一个基因为隐性基因,而另一个基因为显性基因,则个体的性状会表现为显性基因决定的性状。

3. 突变遗传突变遗传是指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变异现象。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功能以及表现出的性状。

突变遗传在生物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重组遗传重组遗传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亲代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重新组合所导致的变异现象。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理解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的含义;3.能够应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决简单遗传问题;4.掌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5.理解突变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

二、授课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在遗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生物遗传主要包括基因的传递、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修饰。

变异是指在基因传递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出现的基因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变化现象。

变异是生物种群中产生新基因型的重要手段。

2. 基因、染色体、基因型、表现型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具有遗传功能的DNA分子。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所有生物体细胞内的DNA分子都是通过染色体来传递的。

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细胞内所拥有的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表现形态。

3.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同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分离并随机组合,遗传因子的单独性和分离性,以及基因的配对分离和重新组合。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单性质遗传规律、二性状遗传规律和自交系法则。

这些规律在生物遗传研究中至关重要,尤其对人类遗传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两种选择方式。

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而生存繁殖的过程,只有适应性强的个体才能够优胜留下,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人工选择是人类根据需要选择某些生物个体进行繁殖,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选育出更高产、更有用的生物。

5. 突变和进化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随机性变异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型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行超越性的发展。

进化是生命只要经过长期的变异和选择,就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物种、新品种,进化丰富了生命的种类和形式。

三、课堂教学1.对于遗传和变异这一主题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利用透明玻璃的捏合性与大小、颜色等特征强烈的珠子,进行配对杂交观察,培养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直观感受。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遗传与变异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

(2)掌握遗传、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3)了解生物的性状及其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2)能够运用遗传、变异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遗传、变异的概念及其类型。

2. 难点:遗传、变异现象的机制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与变异的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遗传、变异的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变异的定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讲解遗传、变异的概念。

3. 课堂讲解(1)讲解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其特点。

(2)分析生物的性状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1)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遗传、变异的现象。

(2)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小组讨论(1)布置讨论题目:遗传、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绘制遗传、变异的概念图。

(2)布置课后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3.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了解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基因的作用、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难点:遗传原理、变异形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眼睛颜色吗?
二、讲解遗传原理(15分钟)
1. 讲解什么是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3. 详细解释DNA与遗传之间关系
三、展示实验(15分钟)
教师进行基因变异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遗传变异的理解。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教师总结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2.掌握遗传基因的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组成;3.理解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4.掌握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5.了解变异现象的原因和分类;6.掌握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规律1.遗传基因的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组成;2.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3.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2. 生物的变异现象1.变异现象的原因和分类;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生物的遗传规律;2.变异现象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变异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加深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讨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让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规律。

1. 生物的遗传规律1.遗传基因的概念和遗传物质的组成遗传基因是指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是由DNA分子构成的。

遗传物质是指DNA分子和RNA分子。

2.基因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基因的表现型是指基因在生物体内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是指生物体内基因的组合方式。

基因型决定了基因的表现型。

3.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基因的遗传方式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种。

显性遗传是指基因表现型能够直接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隐性遗传是指基因表现型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

基因的遗传规律有孟德尔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两种。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分离和组合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遗传规律。

2. 生物的变异现象1.变异现象的原因和分类变异现象是指生物在遗传过程中出现的突变现象,其原因有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两种。

变异现象可以分为有利变异、不利变异和中性变异三种。

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变异对生物进化有重要的影响,有利变异可以使生物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不利变异则会减弱生物的生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生物的遗传一.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内容:(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的: 1.了解遗传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掌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通过实验例证,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重点: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难点: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用具:挂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教学过程:导言前面学过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生物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这是生物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什么叫遗传和变异呢?遗传───生物的亲、子代相似的现象(生物的前、后代相似的现象)。

如: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特征象自己的父母。

……变异───生物亲、子代间,或了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如:每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象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一定有差异。

正是生物同时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才使得生物的后代表现出既继承了亲代(上一代)的性状(特征),又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如果生物没有遗传,那么生物的种族就不会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生物无变异,生物就不会有发展。

也就不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上一代的性状(特征),为什么会在下一代出现呢?这就是关于生物的遗传问题,这个问题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19世纪,奥国人孟德尔花了8年的时间进行碗豆杂交实验的研究,终于揭示了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给遗传学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

近30年来,遗传学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已发展到分子水平,下面我们从分子水平上来学习遗传学的知识。

首先要清楚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一)DNA是遗传物质1、(由学生总结)DNA存在于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中。

细胞核中的DNA位于染色体上。

(简介细胞质和细胞核遗传)2、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1)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组成染色体(2)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什么特点?3、遗传物质具有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通过对DNA的研究发现DNA具有这些特点,那有什么证据呢?4、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噬菌体简介:病毒的一种,只有外壳(蛋白质组成)和DNA(内部)(2)实验过程:(让学生结合挂图总结)①吸附:用尾部的救末端(尾丝)吸附在细菌的表面②注入:把噬菌体内的DNA注入细菌内③合成:在细菌内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和复制噬菌体的DNA④组装:利用DNA和蛋白质组装出与亲代一模一样的噬菌体⑤释放;细菌解体,释放出子代的噬菌体(3)实验分析:噬菌体进入细菌体内的物质只有DNA,并无蛋白质,就可以在细菌内繁殖新的噬菌体,即在细菌内受噬菌体的DNA控制,合成蛋白质和进行DNA的复制,这说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4、遗传物质除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

小结:1、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遗传物质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作业:1、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什么?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教后记:1、遗传的有关知识,学生是第一次面对,所以以讲述为主,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不是很多。

2、内容合适,学生在课堂内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DNA的结构和复制教学目的:1.掌握DNA的化学组成,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理解DNA多样性的原因,了解DNA复制的简要过程及意义教学重点:DNA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准备:DNA结构模式图,DNA复制图及动画,DNA立体结构模型教学过程:复习: 1.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又是______?2.作为遗传物质上具备哪些特点?(1)_______ (2)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_要理解上述几点特征,还要学习有关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新课(二)DNA的结构和复制1.DNA的化学组成(由学生总结)(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2)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包括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其模式图表示为:(3)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种类: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4)脱氧核苷酸的种类:由于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4种,故脱氧核苷酸的种类相应也有4种,具体的名称是与碱基的名称一一对应的.分别是: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讲完这一内容后,给一点时间学生自己看书复习,要求记住上述几个问题,然后完成课本复习题中的一(1)2.DNA的双螺旋结构(结合DNA的模型,先介绍模型的组成,然后有学生总结)①由两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1)双螺旋结构特点②DNA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则(利用立体模型解释) ③碱基通过氢键连结成碱基对,排列在内则(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 鸟嘌呤(G)与胞嘧啶(C)配对,这种碱基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 G──C(3)DNA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由于DNA的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的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3.DNA的复制(1)复制的概念:以亲代的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复制发生的时间:细胞分裂的间期(3)复制的过程: (结合动画讲述)①解旋: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结构的双链逐渐解开.②合成子链 :以解开的每段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每条母链和新合成的子链形成新的DNA分子.从DNA复制过程看,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酶等。

(留下问题:模板、能量和原料分别是什么?能量和酶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关系?4.DNA复制的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小结: 1.DNA的化学组成2.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DNA复制的过程及意义教后记:利用动画的形象直观的特点,使较多的内容在一节课内能完成且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说明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目的: 1.掌握基因密码子中心法则的概念2.了解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教学重点:基因和密码子的概念教学难点:转录和翻译过程教学过程:1.什么叫基因? 基因的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从结构方面或从与DNA的关系描述)(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DNA的片段,每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而DNA是在染色体上,因此,每一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如:人的一条染色体上约有1250个基因(3)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单位。

(与性状的关系或功能)(4)基因含有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2.什么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性状就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人的红细胞的形状,正常的为圆饼状,但在20世纪初,有人在一例严重贫血的黑人血液中发现异形的红细胞形状,形态象镰刀,故得名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什么红细胞会有不同的性状呢?后来经研究发现:病人的血红蛋白和常人的均有574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有573个是相同的,只是一条多肽链上第6位的一个氨基酸不同,正常人是谷氨酸,贫血病人是缬氨酸,这一不同就导致了蛋白质的结构改变,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就导致细胞形状的改变,由此可知:生物的性状直接由蛋白质决定.后来的研究还发现,蛋白质结构的改变是由于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结构改变引起的.由此可知:生物的性状最根本是由基因决定的.3.生物的性状直接由蛋白质决定,但取根本是由基因决定。

即: 基因──→ 蛋白质──→性状DNA(基因)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生物性状(种类)的多样性。

所以,生物界生物种类繁多, 形形色色.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呢?4.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1)转录:形成信使RNA(在细胞核内进行)①如何转录?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②转录时碱基如何配对?A─U,G─C,T─A ,C─G例如:一DNA模板链碱基顺序为: TAC CGA AGA AAG经转录后,形成的信使RNA的碱基顺序如何? AUG GCU UCU UUC信使RNA合成后,会从细胞核内出来进入细胞质,并同核糖体结合,由它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那信使RNA如何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呢?这涉及到密码子的问题.③密码子: 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解释151页的密码子表.例题1.若信使RNA上三个碱基为ACA,则它决定的氨基酸是苏氨酸例题2.若信使RNA为: AUG GCU UCU UUC 则它决定的氨基酸顺序为(查表可得)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这类似于电报密码,电报密码用0--9中的每四个数字组成一个密码,确定一个文字例如:0134--你,0117--好.这样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叫做翻译(2)翻译这一过程需要一种转运RNA,运载相应的氨基酸.转运RNA的特点:有三个碱基与密码子三个碱基配对的.小结蛋白质合成的过程:6.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给DNA的复制过程,叫做中心法则表示为: DNA RNA 蛋白质(性状)小结: 1.基因的概念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3.中心法则: DNA的自我复制。

DNA的转录过程由信使RNA到DNA的翻译过程RNA的逆转录板书提纲:(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基因的概念:(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单位。

(4)基因含有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2.什么是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

3.生物的性状直接由蛋白质决定,但取根本是由基因决定。

即基因──→ 蛋白质──→性状4.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1)转录:形成信使RNA(在细胞核内进行)①如何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②转录时碱基如何配对?A─U,G─C,T─A ,C─G③ 密码子: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2)翻译: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5.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